蔣幹義正言辭的話說的戴施步步後退,此刻的他才意識到強求玉璽可能不行,於是又開始轉變態度的說道:“當年晉室南渡也是為了保存實力,以避胡人鋒芒,現在我們這不是迴來了嘛,再說了,這燕國鮮卑兵可是你們自己招惹來的,我們是來幫你們抵禦燕軍的,你們總得拿出點誠意來給皇帝看看吧,玉璽本來就是晉室之物,重歸晉室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啊。”
見戴施三句不離玉璽,蔣幹氣更加不打一處來,他指著戴施繼續說道:“還好意思說是我們招來的鮮卑兵,若不是他司馬懿當年在遼東搞大屠殺,將遼東漢人全部搬遷至內地,使遼東空虛數十年,這鮮卑能占據遼東嘛?”
蔣幹說完這話後,戴施的臉變的很難看,低頭不再言語,而滿殿文武也都開始歎息不已。
桓溫不太明白蔣幹所指的遼東大屠殺是什麽事?此事為何又跟司馬懿相關,他不太好意思上前問蔣幹,於是便悄悄的問站在他身邊的詹事劉猗,這遼東大屠殺到底是什麽事?劉猗瞄了一眼前麵的蔣幹,此時的蔣幹還在氣頭上,現場的氣氛也很壓抑,所以劉猗向桓溫擺了擺手,示意他以後再說。
其實此事不光桓溫不知道,連太子冉智也第一次聽說,所以同樣的問題冉智也向蔣幹提出了,蔣幹看著年輕的冉智,覺得有必要向年輕人講述一下這段曆史,於是便當著戴施的麵,開始講述遼東的那些陳年往事。
原來,這蔣幹所指的是遼東,不僅僅是指現在的遼東郡,而是指更大範圍的遼東,其中就包括了西漢時期設置的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戰國時代,燕昭王時期燕國空前強盛,大將秦開向東打敗了東胡族,並築長城至襄平,以襄平為首府設置了遼東郡,這是遼東郡之始,秦滅燕之後,燕國行政機構曾短暫搬遷至襄平,但隨即又被秦所滅,遼東郡被秦劃歸於幽州。
漢高祖時,遼東郡歸燕國,後來劉邦所封燕王盧綰反叛朝廷,兵敗之後出逃匈奴,其部將衛滿從遼東郡逃至朝鮮,依靠當時流落在朝鮮的燕、齊遺民,起兵滅了當時的箕子朝鮮,在王險城建都,建立了衛滿朝鮮。
漢惠帝時,遼東太守與衛滿約定,讓他當漢朝的藩屬,但不得侵犯邊境,也不得阻止朝鮮半島上其他民族與漢朝的聯係,朝廷批準了這項措施。衛滿有了漢朝的支持,向南控製了半島上真番、臨屯一帶。
到衛滿的孫子衛右渠在位時,朝鮮引誘並接受了很多漢朝的逃亡人口,又從未入朝晉見,這讓漢武帝很不滿,於是便派樓船將軍楊仆滅了衛氏朝鮮,並在其領土上設立了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轄境南至漢江流域。這就是樂浪四郡的由來。
朝鮮半島北部的人口畢竟有限。很多地方尚未開發,還有一些地方仍由當地部族控製著,戰亂時有發生,所以在西漢昭帝時,便撤銷了朝鮮的臨屯和真番二郡,它們的轄境放棄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並入了樂浪郡,這樣就隻剩下樂浪和玄菟二郡。
東漢光武帝時期,高句麗、夫餘等胡族勢力崛起,不時侵擾玄菟、遼東、樂浪等郡,至使三郡麵積不斷縮小,最後玄菟郡直接遷出了半島,遷到了長城以南,這樣遼東之地就僅剩下遼東、樂浪二郡。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公孫度受董卓委托,出任遼東太守,公孫度是一位優秀的邊疆統治者,他殺伐果斷,東征高句麗,西敗烏丸,支撐住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邊疆。除了軍事上的成功,公孫度還接納了大量躲避戰亂的中原難民,遼東人口得到了極大的補充,一度達到了百萬之眾,這讓遼東的經濟與文化一度十分繁榮。
公孫度見此時的中原已經大亂,於是便私自將遼東郡分為遼東遼西二郡,並在此基礎上設置了平州,自任平州牧,自此遼東進入公孫氏統治時代。
等到了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時,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遼東,公孫康二話不說,直接將二人砍頭後將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很高興,封他為襄平候。
當時曹魏精力主要在東吳和蜀漢身上,沒有時間打理遼東,公孫康就趁機積極的擴張勢力,他帶兵擊敗了高句麗,拿下了高句麗的國都,同時討伐當地的部族,奪迴了樂浪郡南部的控製權並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
等到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當政時期,公孫淵野心膨脹,自立為燕王,建立了燕國,這引起了魏明帝的不滿,於是派司馬懿帶領4萬大軍征討遼東,司馬懿僅用兩個月就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同時也斬殺了公孫淵父子倆。
因為公孫氏在遼東經營四十多年,在當地有很強的民意基礎,即便是從中原逃到遼東的世家大族勢力,都對公孫氏有很強的認同感,為了徹底消除公孫氏的影響,司馬懿開始在當地大開殺戒,襄平城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殺,所有公孫政權的官吏全部被殺,遼東地區的大量百姓遷往內地,遼東地區為之一空。
當時遼東地區已經被漢人統治了數百年,漢化的很厲害,最東邊的樂浪郡已經成為中國的核心領土之一,期間,大量的中原上層人士移居此地,極大的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樂浪文化也成為中原文化之一,著名的漢樂府詩歌《箜篌引》,便是樂浪郡的民歌,如此重要的地方卻被司馬懿連根拔起,百姓遷徙一空,實在是可惜。
盡管後來魏明帝又設置了幽州以治理遼東地區,但是它對遼東地區的影響力遠不及公孫氏的遼東政權,沒有了人口,遼東開始衰落,盡管當時的幽州刺史毋丘儉數次擊敗高句麗和鮮卑人,還屠了高句麗的首都,但他仍無法阻攔外族人進入遼東,更無法阻止鮮卑人、高句麗人勢力的壯大。軍隊可以守衛邊疆,但無法占據全部土地,這是遷民實邊的意義;當遼東失去大量的人口之後,長期活動於鮮卑山一帶的鮮卑人和高句麗人大量的遷入了遼東,遼東漢胡人口開始互轉。
西晉建立後,在遼東又重新設置了平州,其下設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五郡。此時的樂浪郡僅下轄六縣,帶方郡下轄七縣,整個平州五郡人口加起來竟然不足兩萬戶,而胡人卻達到了四萬戶,人口如此之少,幾乎處於被滅的邊緣。
再後來,八王之亂,五胡趁機入中原,而後晉室南渡,中原大亂,高句麗趁勢南侵,滅了樂浪與帶方,而鮮卑人則占據了整個遼東,等到慕容皝時期,鮮卑又打敗了高句麗,將他們趕出了遼東,使高句麗30年無力大舉用兵,至此,整個遼東全部落入鮮卑慕容部之手,遼東成了鮮卑人的祖地,慕容皝意氣風發,自稱燕王,建立了燕國政權。
等完蔣幹的講述,桓溫瞬間明白了蔣幹為何說是司馬懿造成了鮮卑人的崛起,若不是當年司馬懿屠空襄平城,搬空遼東人口的話,遼東也不會被鮮卑人占據,而後又以遼東為跳板,大舉進犯中原,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鮮卑軍圍城了。
原來世間的一切,都已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見戴施三句不離玉璽,蔣幹氣更加不打一處來,他指著戴施繼續說道:“還好意思說是我們招來的鮮卑兵,若不是他司馬懿當年在遼東搞大屠殺,將遼東漢人全部搬遷至內地,使遼東空虛數十年,這鮮卑能占據遼東嘛?”
蔣幹說完這話後,戴施的臉變的很難看,低頭不再言語,而滿殿文武也都開始歎息不已。
桓溫不太明白蔣幹所指的遼東大屠殺是什麽事?此事為何又跟司馬懿相關,他不太好意思上前問蔣幹,於是便悄悄的問站在他身邊的詹事劉猗,這遼東大屠殺到底是什麽事?劉猗瞄了一眼前麵的蔣幹,此時的蔣幹還在氣頭上,現場的氣氛也很壓抑,所以劉猗向桓溫擺了擺手,示意他以後再說。
其實此事不光桓溫不知道,連太子冉智也第一次聽說,所以同樣的問題冉智也向蔣幹提出了,蔣幹看著年輕的冉智,覺得有必要向年輕人講述一下這段曆史,於是便當著戴施的麵,開始講述遼東的那些陳年往事。
原來,這蔣幹所指的是遼東,不僅僅是指現在的遼東郡,而是指更大範圍的遼東,其中就包括了西漢時期設置的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
戰國時代,燕昭王時期燕國空前強盛,大將秦開向東打敗了東胡族,並築長城至襄平,以襄平為首府設置了遼東郡,這是遼東郡之始,秦滅燕之後,燕國行政機構曾短暫搬遷至襄平,但隨即又被秦所滅,遼東郡被秦劃歸於幽州。
漢高祖時,遼東郡歸燕國,後來劉邦所封燕王盧綰反叛朝廷,兵敗之後出逃匈奴,其部將衛滿從遼東郡逃至朝鮮,依靠當時流落在朝鮮的燕、齊遺民,起兵滅了當時的箕子朝鮮,在王險城建都,建立了衛滿朝鮮。
漢惠帝時,遼東太守與衛滿約定,讓他當漢朝的藩屬,但不得侵犯邊境,也不得阻止朝鮮半島上其他民族與漢朝的聯係,朝廷批準了這項措施。衛滿有了漢朝的支持,向南控製了半島上真番、臨屯一帶。
到衛滿的孫子衛右渠在位時,朝鮮引誘並接受了很多漢朝的逃亡人口,又從未入朝晉見,這讓漢武帝很不滿,於是便派樓船將軍楊仆滅了衛氏朝鮮,並在其領土上設立了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轄境南至漢江流域。這就是樂浪四郡的由來。
朝鮮半島北部的人口畢竟有限。很多地方尚未開發,還有一些地方仍由當地部族控製著,戰亂時有發生,所以在西漢昭帝時,便撤銷了朝鮮的臨屯和真番二郡,它們的轄境放棄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並入了樂浪郡,這樣就隻剩下樂浪和玄菟二郡。
東漢光武帝時期,高句麗、夫餘等胡族勢力崛起,不時侵擾玄菟、遼東、樂浪等郡,至使三郡麵積不斷縮小,最後玄菟郡直接遷出了半島,遷到了長城以南,這樣遼東之地就僅剩下遼東、樂浪二郡。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公孫度受董卓委托,出任遼東太守,公孫度是一位優秀的邊疆統治者,他殺伐果斷,東征高句麗,西敗烏丸,支撐住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邊疆。除了軍事上的成功,公孫度還接納了大量躲避戰亂的中原難民,遼東人口得到了極大的補充,一度達到了百萬之眾,這讓遼東的經濟與文化一度十分繁榮。
公孫度見此時的中原已經大亂,於是便私自將遼東郡分為遼東遼西二郡,並在此基礎上設置了平州,自任平州牧,自此遼東進入公孫氏統治時代。
等到了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時,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遼東,公孫康二話不說,直接將二人砍頭後將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很高興,封他為襄平候。
當時曹魏精力主要在東吳和蜀漢身上,沒有時間打理遼東,公孫康就趁機積極的擴張勢力,他帶兵擊敗了高句麗,拿下了高句麗的國都,同時討伐當地的部族,奪迴了樂浪郡南部的控製權並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
等到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當政時期,公孫淵野心膨脹,自立為燕王,建立了燕國,這引起了魏明帝的不滿,於是派司馬懿帶領4萬大軍征討遼東,司馬懿僅用兩個月就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同時也斬殺了公孫淵父子倆。
因為公孫氏在遼東經營四十多年,在當地有很強的民意基礎,即便是從中原逃到遼東的世家大族勢力,都對公孫氏有很強的認同感,為了徹底消除公孫氏的影響,司馬懿開始在當地大開殺戒,襄平城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殺,所有公孫政權的官吏全部被殺,遼東地區的大量百姓遷往內地,遼東地區為之一空。
當時遼東地區已經被漢人統治了數百年,漢化的很厲害,最東邊的樂浪郡已經成為中國的核心領土之一,期間,大量的中原上層人士移居此地,極大的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樂浪文化也成為中原文化之一,著名的漢樂府詩歌《箜篌引》,便是樂浪郡的民歌,如此重要的地方卻被司馬懿連根拔起,百姓遷徙一空,實在是可惜。
盡管後來魏明帝又設置了幽州以治理遼東地區,但是它對遼東地區的影響力遠不及公孫氏的遼東政權,沒有了人口,遼東開始衰落,盡管當時的幽州刺史毋丘儉數次擊敗高句麗和鮮卑人,還屠了高句麗的首都,但他仍無法阻攔外族人進入遼東,更無法阻止鮮卑人、高句麗人勢力的壯大。軍隊可以守衛邊疆,但無法占據全部土地,這是遷民實邊的意義;當遼東失去大量的人口之後,長期活動於鮮卑山一帶的鮮卑人和高句麗人大量的遷入了遼東,遼東漢胡人口開始互轉。
西晉建立後,在遼東又重新設置了平州,其下設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五郡。此時的樂浪郡僅下轄六縣,帶方郡下轄七縣,整個平州五郡人口加起來竟然不足兩萬戶,而胡人卻達到了四萬戶,人口如此之少,幾乎處於被滅的邊緣。
再後來,八王之亂,五胡趁機入中原,而後晉室南渡,中原大亂,高句麗趁勢南侵,滅了樂浪與帶方,而鮮卑人則占據了整個遼東,等到慕容皝時期,鮮卑又打敗了高句麗,將他們趕出了遼東,使高句麗30年無力大舉用兵,至此,整個遼東全部落入鮮卑慕容部之手,遼東成了鮮卑人的祖地,慕容皝意氣風發,自稱燕王,建立了燕國政權。
等完蔣幹的講述,桓溫瞬間明白了蔣幹為何說是司馬懿造成了鮮卑人的崛起,若不是當年司馬懿屠空襄平城,搬空遼東人口的話,遼東也不會被鮮卑人占據,而後又以遼東為跳板,大舉進犯中原,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鮮卑軍圍城了。
原來世間的一切,都已在冥冥中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