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點尷尬,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當年東渡建康稱帝的時候,身邊是並沒有傳國玉璽的,因為當時的傳國玉璽在洛陽被漢趙政權的皇帝劉聰給搶了去了。
因為沒有傳國玉璽,東晉的幾個皇帝一直都耿耿於懷,因為這傳國玉璽是天授皇權的象征,皇帝沒有傳國玉璽,就感覺這個皇帝是假的一樣,所以沒有玉璽的皇帝也被統稱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又被世人所輕蔑,沒有辦法,搶又搶不來,所以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就派人用黃金鑄了一個玉璽聊以自慰。
現在鄴城危機,冉魏又去了帝號,戴施此時想起傳國玉璽來,其實也是想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替晉室討迴這個傳國玉璽。
另一個原因就是戴施沒有把握能夠打敗鮮卑軍,為了防止鄴城城破玉璽被鮮卑軍搶走,所以才會向劉猗提出要先見玉璽,然後再救援的原因。
聽完蔣幹的講述後,桓溫突然對這顆傳國玉璽來了興趣,提出想看一看這顆傳國玉璽。
對於桓溫的這個請求,蔣幹微笑著搖了搖頭,繼續說道:“玉璽在董皇後那裏,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是無權見到它的。”
“那現在戴施要求見到玉璽之後才肯救援,那我們應該怎麽辦?”桓溫又急切的問道,其實在桓溫看來,一塊玉璽而已,給他就給他,什麽皇權神授,全是扯蛋,人家孫策還知道拿玉璽換了三千精兵,我們也可以拿這玉璽換點兵來也不錯啊。
蔣幹長歎了一口氣,他當然清楚當前鄴城的局麵是什麽樣,戴施的救援直接關係到整個冉魏政權的生死存亡,所以若是能拿玉璽來換救援,救下這一城的百姓和數百名官員的性命,倒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蔣幹決定親自進宮勸說董皇後,而桓溫跟劉猗等人也就隻能在外麵等。
約摸三四個時辰之後,蔣幹終於從宮中出來,手裏捧著一個木匣子,木匣子蓋著一個黃綢,桓溫一看就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璽了,於是連忙走向前去。
蔣幹看到桓溫跟劉猗之後,無奈的搖著頭說道:“我費好大的口舌,才勸說董皇後拿出這傳國玉璽出來,其實這玉璽本來就是他們司馬家的,現在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我能看看這玉璽嘛?”桓溫不死心,還是想親眼看一眼這個傳說中的神物。
蔣幹沒有迴答,而是閉著眼睛直接將木匣子交給了桓溫,桓溫接過匣子之後,跟劉猗連忙閃到一邊,劉猗接過木匣子,桓溫把黃綢拿走,輕輕的打開木匣子上的一把小鎖,打開之後,一道光茫突然閃出,桓溫連忙用手擋了一個眼睛,等光茫散後,桓溫再定睛一看,隻見一塊蠟黃色的玉璽呈現在自己的麵前。
桓溫屏住唿吸,小心翼翼的仔細端詳著這塊玉璽,隻見這玉璽方圓四寸,上紐雕有五條龍,玉璽的其中一角呈金黃色,明顯是被修補過,看來當年西漢王政君怒摔玉璽一事確實是真事。
桓溫慢慢的把玉璽從木匣子裏拿出來,看了一下玉璽的四周,玉璽下麵明顯有被磨過的痕跡,上麵有用小篆刻寫著一行字,劉猗熟讀經書,自然是認得這些字的,上麵刻著的是“受命於天 即壽永昌”,在玉璽的肩部也刻有一行小字,經過辨認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璽”,這應該是曹丕篡漢時所刻,在這一行小字的另一邊還有一行小字,上麵刻著“天命石氏”四個字,這應該是石勒稱帝時命人所刻。
桓溫與劉猗反複打量著這顆玉璽,唏噓不已,一顆小小的玉璽,竟然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曆史,怎能不讓人唏噓。
“這塊玉璽實在太過重要,劉猗一人拿著太危險,現在鄴城被圍,周圍全是鮮卑兵,萬一被鮮卑兵俘獲,玉璽到了鮮卑那裏,必然又是一個稱帝者,所以最好是讓戴施派人來取,你可告訴戴施,就說我等願意奉上玉璽,隻是玉璽乃神器,為避免落入敵手,還請戴將軍親自派人來取才行。”蔣幹對劉猗說道。
劉猗聽後,也覺得甚有道理,如此神器讓他一人運送,確實是太過危險,既然東晉如此看重這塊玉璽,倒不如讓他們自己來拿好了。
於是在蔣幹和桓溫殷切的目光下,劉猗再次冒險出城,前往棘津向戴施匯報,戴施聽完劉猗所言之後,也覺得甚是有理,如此神器萬一落在了燕國手裏,必然又是一個稱帝者,於是戴施便又點起兵馬,繼續向鄴城前進。
戴施這一萬人的來到,讓圍城的慕容評著實有了很大的壓力,首先鮮卑燕國在名義上還是東晉的臣子,戴施是東晉的官員,代表著東晉正統,若是慕容評攻打戴施的話,那麽就有反叛之嫌,而若是不阻止戴施,讓戴施進了城的話,那麽圍困鄴城也就成了一句空談。
進退兩難的慕容評實在拿不定主意,於是便快馬向龍城匯報,從鄴城到龍城路途遙遠,即便是八百裏加急也得一個月的時間,慕容評等不急,便私下分出一萬兵來阻止戴施的部隊進城。
而此時的戴施也很有政治手腕,他見慕容評隻是阻止自己而沒有攻打的意思,就已經明白了慕容評的用意,其實此時的鄴城對於戴施來說,已經無關急要了,他急需的隻是傳國玉璽,隻要傳國玉璽到手了,那麽管你什麽鄴城不鄴城的,都與他無關,所以在思慮再三後,他決定不與鮮卑軍硬碰硬,而是直接以宗主國的身份向慕容評發出指令,要求慕容評讓開道路,讓自己的軍隊通過,否則的話就立即開戰。
慕容評也很堅決,他當然清楚戴施進城想要幹嘛,所以一般逶與虛蛇,假以敷衍說是要等主帥慕容恪的命令,另一麵卻加緊備戰,修挖工事,以便應對戴施可能的突然攻擊。
戴施見慕容評就是不肯讓開道路,而自己這一萬的步卒又沒有膽量跟勢頭正盛的鮮卑軍開戰,所以思慮再三之後,也向遠在後方坐鎮的謝尚匯報,同時把將傳國玉璽的事情告訴了謝尚。
由於此時的謝尚還在壽春,從鄴城到壽春來迴也得一個月,所以雙方部隊就這樣沿著道路對峙,在沒有得到對方主帥的命令之前,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而一直苦苦企盼著救援的鄴城卻是等不急了,糧食隻夠吃十天,若是再繼續這樣對峙下去,對鄴城守軍是最不利的,所以見戴施停滯不前,即不進攻也不後退,桓溫就已然明白了戴施的心思,桓溫沒有見過戴施,想來戴施應該也沒有見過桓溫,為了鄴城的百姓,桓溫決定冒一次險,他決定偷襲鮮卑軍,地點就選在與戴施軍對峙的地方,此時的鄴城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同時也是證明給戴施看,鄴城的士兵依然高漲。
因為沒有傳國玉璽,東晉的幾個皇帝一直都耿耿於懷,因為這傳國玉璽是天授皇權的象征,皇帝沒有傳國玉璽,就感覺這個皇帝是假的一樣,所以沒有玉璽的皇帝也被統稱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又被世人所輕蔑,沒有辦法,搶又搶不來,所以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就派人用黃金鑄了一個玉璽聊以自慰。
現在鄴城危機,冉魏又去了帝號,戴施此時想起傳國玉璽來,其實也是想趁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替晉室討迴這個傳國玉璽。
另一個原因就是戴施沒有把握能夠打敗鮮卑軍,為了防止鄴城城破玉璽被鮮卑軍搶走,所以才會向劉猗提出要先見玉璽,然後再救援的原因。
聽完蔣幹的講述後,桓溫突然對這顆傳國玉璽來了興趣,提出想看一看這顆傳國玉璽。
對於桓溫的這個請求,蔣幹微笑著搖了搖頭,繼續說道:“玉璽在董皇後那裏,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是無權見到它的。”
“那現在戴施要求見到玉璽之後才肯救援,那我們應該怎麽辦?”桓溫又急切的問道,其實在桓溫看來,一塊玉璽而已,給他就給他,什麽皇權神授,全是扯蛋,人家孫策還知道拿玉璽換了三千精兵,我們也可以拿這玉璽換點兵來也不錯啊。
蔣幹長歎了一口氣,他當然清楚當前鄴城的局麵是什麽樣,戴施的救援直接關係到整個冉魏政權的生死存亡,所以若是能拿玉璽來換救援,救下這一城的百姓和數百名官員的性命,倒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蔣幹決定親自進宮勸說董皇後,而桓溫跟劉猗等人也就隻能在外麵等。
約摸三四個時辰之後,蔣幹終於從宮中出來,手裏捧著一個木匣子,木匣子蓋著一個黃綢,桓溫一看就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璽了,於是連忙走向前去。
蔣幹看到桓溫跟劉猗之後,無奈的搖著頭說道:“我費好大的口舌,才勸說董皇後拿出這傳國玉璽出來,其實這玉璽本來就是他們司馬家的,現在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我能看看這玉璽嘛?”桓溫不死心,還是想親眼看一眼這個傳說中的神物。
蔣幹沒有迴答,而是閉著眼睛直接將木匣子交給了桓溫,桓溫接過匣子之後,跟劉猗連忙閃到一邊,劉猗接過木匣子,桓溫把黃綢拿走,輕輕的打開木匣子上的一把小鎖,打開之後,一道光茫突然閃出,桓溫連忙用手擋了一個眼睛,等光茫散後,桓溫再定睛一看,隻見一塊蠟黃色的玉璽呈現在自己的麵前。
桓溫屏住唿吸,小心翼翼的仔細端詳著這塊玉璽,隻見這玉璽方圓四寸,上紐雕有五條龍,玉璽的其中一角呈金黃色,明顯是被修補過,看來當年西漢王政君怒摔玉璽一事確實是真事。
桓溫慢慢的把玉璽從木匣子裏拿出來,看了一下玉璽的四周,玉璽下麵明顯有被磨過的痕跡,上麵有用小篆刻寫著一行字,劉猗熟讀經書,自然是認得這些字的,上麵刻著的是“受命於天 即壽永昌”,在玉璽的肩部也刻有一行小字,經過辨認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璽”,這應該是曹丕篡漢時所刻,在這一行小字的另一邊還有一行小字,上麵刻著“天命石氏”四個字,這應該是石勒稱帝時命人所刻。
桓溫與劉猗反複打量著這顆玉璽,唏噓不已,一顆小小的玉璽,竟然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曆史,怎能不讓人唏噓。
“這塊玉璽實在太過重要,劉猗一人拿著太危險,現在鄴城被圍,周圍全是鮮卑兵,萬一被鮮卑兵俘獲,玉璽到了鮮卑那裏,必然又是一個稱帝者,所以最好是讓戴施派人來取,你可告訴戴施,就說我等願意奉上玉璽,隻是玉璽乃神器,為避免落入敵手,還請戴將軍親自派人來取才行。”蔣幹對劉猗說道。
劉猗聽後,也覺得甚有道理,如此神器讓他一人運送,確實是太過危險,既然東晉如此看重這塊玉璽,倒不如讓他們自己來拿好了。
於是在蔣幹和桓溫殷切的目光下,劉猗再次冒險出城,前往棘津向戴施匯報,戴施聽完劉猗所言之後,也覺得甚是有理,如此神器萬一落在了燕國手裏,必然又是一個稱帝者,於是戴施便又點起兵馬,繼續向鄴城前進。
戴施這一萬人的來到,讓圍城的慕容評著實有了很大的壓力,首先鮮卑燕國在名義上還是東晉的臣子,戴施是東晉的官員,代表著東晉正統,若是慕容評攻打戴施的話,那麽就有反叛之嫌,而若是不阻止戴施,讓戴施進了城的話,那麽圍困鄴城也就成了一句空談。
進退兩難的慕容評實在拿不定主意,於是便快馬向龍城匯報,從鄴城到龍城路途遙遠,即便是八百裏加急也得一個月的時間,慕容評等不急,便私下分出一萬兵來阻止戴施的部隊進城。
而此時的戴施也很有政治手腕,他見慕容評隻是阻止自己而沒有攻打的意思,就已經明白了慕容評的用意,其實此時的鄴城對於戴施來說,已經無關急要了,他急需的隻是傳國玉璽,隻要傳國玉璽到手了,那麽管你什麽鄴城不鄴城的,都與他無關,所以在思慮再三後,他決定不與鮮卑軍硬碰硬,而是直接以宗主國的身份向慕容評發出指令,要求慕容評讓開道路,讓自己的軍隊通過,否則的話就立即開戰。
慕容評也很堅決,他當然清楚戴施進城想要幹嘛,所以一般逶與虛蛇,假以敷衍說是要等主帥慕容恪的命令,另一麵卻加緊備戰,修挖工事,以便應對戴施可能的突然攻擊。
戴施見慕容評就是不肯讓開道路,而自己這一萬的步卒又沒有膽量跟勢頭正盛的鮮卑軍開戰,所以思慮再三之後,也向遠在後方坐鎮的謝尚匯報,同時把將傳國玉璽的事情告訴了謝尚。
由於此時的謝尚還在壽春,從鄴城到壽春來迴也得一個月,所以雙方部隊就這樣沿著道路對峙,在沒有得到對方主帥的命令之前,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而一直苦苦企盼著救援的鄴城卻是等不急了,糧食隻夠吃十天,若是再繼續這樣對峙下去,對鄴城守軍是最不利的,所以見戴施停滯不前,即不進攻也不後退,桓溫就已然明白了戴施的心思,桓溫沒有見過戴施,想來戴施應該也沒有見過桓溫,為了鄴城的百姓,桓溫決定冒一次險,他決定偷襲鮮卑軍,地點就選在與戴施軍對峙的地方,此時的鄴城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同時也是證明給戴施看,鄴城的士兵依然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