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徐霞客山河異誌1+2 作者:作者:茶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王恭妃雖空有個皇貴妃的封號,卻不受萬曆待見,故而後事操辦得較之普通富戶家也不如。整個紫禁城中該奏樂奏樂,該吃喝吃喝,全然沒將她的死當作一迴事。還是皇後王喜姐瞧不過去,怕李太後禁不住悲傷,也沒敢驚動她老人家,隻是悄悄派人送了幾套殮服和一些悼禮過來。
將王恭妃的靈柩安放在殮宮後,朱常洛又帶著東宮的人著手布置靈堂。王安在柩前設下供桌,上麵擺滿了香燭果品等祭物;柩後高懸黑紗,中間是徐振之親手所書的鬥大個「奠」字;七歲的朱由校作為長孫,懷裏抱著一隻小油壺,在客印月和李進忠的陪伴下,時不時地向柩旁長明燈裏添些燈油;郭鯨、薛鱷披了素甲,一左一右的,把守在殮宮門外。
因是太子生母的喪事,東宮的選侍、才人們一併到了,就連朱常洛的幼子、剛出生沒幾個月的朱由檢也被抱來,哇哇哭個幾聲,接著瞪著小眼睛看看靈堂上披麻戴孝的人們。
許蟬一身素裹,紅著眼圈守在靈前,發一會兒怔,再往火盆中扔幾把紙錢。徐振之與朱常洛也各穿了孝服,默默立於堂上,悵然哀傷。
過了一會兒,郭鯨來報:「啟稟殿下,葉閣老和左大人來了。」
「快請。」朱常洛說著,也迎了出去。
工夫不大,朱常洛便和二人走上堂來。徐振之抬眼望去,隻見左首一人身穿圓領青袍,上繡溪敕,寬額方臉,蓄著短須,瞧上去三十多歲;右首那老者年逾五旬,緋袍的補子上繡著仙鶴,頷下留一部花白的長髯,雙眉間總是不自覺地皺著,擠成一個「川」字。
這二人一進靈堂,便將頭戴的烏紗帽摘下,向著王恭妃的靈柩拜了幾拜,又把帶來的輓聯送上。
待朱常洛答禮後,再喚過徐振之,向二人引薦。經過介紹,徐振之便知那緋袍老者就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當朝首輔葉向高;而身穿青色常服的,姓左名光鬥,時任都察院監察禦史。
這左光鬥為官清正、磊落剛直,在朝野之中,素有「鐵麵禦史」之美譽。後來的抗清名臣史可法,便是其門下親傳弟子;而葉向高自萬曆三十五年加入內閣,又經數載,朝中朋黨紛爭、皇上不聞政事,其他閣臣為了明哲保身,或稱病,或請辭,如今隻剩葉向高一人力挽狂瀾,主持閣務,被時人稱為「獨相」。他二人皆為東林清流,為治國決斷、維護太子正統等事百般操持,可謂勞苦功高。
對此二人,徐振之仰慕已久,崇敬之餘,不由得連連長揖。
葉向高早已從朱常洛那裏聽說過徐振之的事跡,也拍著他的肩膀,再三稱讚道:「好好,真是年少有為。若將來再多幾個像賢契這般的後起之秀,我大明何愁社稷不興?」
徐振之遜道:「閣老謬譽,似葉閣老、左大人這樣的中流砥柱,才是我輩楷模。」
「中流砥柱,擔負何多啊……」葉向高輕嘆一聲,額間皺得更緊了,「實不相瞞,這些年來,我獨理閣務,已深感力不從心,每當焦頭爛額時,也會多少冒出些歸隱之念……不過殿下放心,我並非貪圖安逸之人,輕重緩急還是拎得清的,隻要那福王一日不就藩,向高便一日不離閣!」
「葉閣老說得不錯!」左光鬥一捏拳頭,斬釘截鐵道,「咱們東林人別的沒有,硬骨頭還是有幾根的!那福鄭一黨欺君罔上、禍亂朝綱,若不將他們徹底打垮,國家永無寧日!」
「福鄭一黨盤根錯節,要打垮他們,絕非朝夕之事,還需從長計議啊……」葉向高說完,又向朱常洛道,「殿下,我們此來,除了憑弔王娘娘外,還另有一事相勸。」
朱常洛點點頭:「葉閣老請講。」
葉向高道:「對王娘娘後事的操辦,聖上所為確實欠妥。然而向高想勸殿下暫且忍耐,莫爭喪禮之厚薄,更不可擅自為王娘娘挑墳選墓。在這期間,我和遺直他們會聯絡一幹大臣不斷上書,盡力地與聖上周旋,相信將來,定能為王娘娘爭得應有的喪葬待遇。可在聖旨下達之前,殿下哪怕等個一年半載,也決不能將靈柩移出這殮宮半步,切記切記!」
朱常洛道:「多謝閣老提醒,常洛知道了。」
葉向高頷首道:「那殿下保重身體,莫要悲傷過度,我和遺直先行告退,這便再擬票遞摺子去。」
朱常洛再謝:「有勞閣老和左大人了,我送二位。」
「殿下留步,告辭了。」葉向高和左光鬥又拜了一拜,雙雙離了靈堂。
待他們走後,朱常洛又悵然怔了半晌,這才記起葉左二人還送了輓聯,忙命王安打開,於靈堂兩側懸掛。
左光鬥所書聯短,是為「音容已杳,德澤猶存。難忘淑德,永記慈恩」十六個字;葉向高所贈卻長,上聯寫道「一生儉樸留典範,半世勤勞傳嘉風。」下聯寫道「慈竹當風空有影,晚萱經雨似留芳。」
望著兩副輓聯,朱常洛腦中又浮現出母親的樣子,想到她一生悽慘,死後還是這般境遇,朱常洛心痛如絞,不由得泣下沾襟。
他這一落淚,靈堂上又起一片哀聲。正當眾人沉浸在這一團悲戚中時,靈堂外卻突然傳來一陣鑼鼓嗩吶的聲響。
守在外頭的郭鯨、薛鱷一愣,急忙放眼望去,隻見轉角過來一隊人,前麵是腰紮紅綢的吹鼓手,鑼鼓喧騰、嗩吶歡快;中間是幾名宦官,有的拎著幾籃怒綻的鮮花,有的抬著幾匹惹眼的彩緞;兩乘華麗的軟轎,緩緩跟在末尾,抬轎的轎夫、兩側的護衛,皆是趾高氣揚。
將王恭妃的靈柩安放在殮宮後,朱常洛又帶著東宮的人著手布置靈堂。王安在柩前設下供桌,上麵擺滿了香燭果品等祭物;柩後高懸黑紗,中間是徐振之親手所書的鬥大個「奠」字;七歲的朱由校作為長孫,懷裏抱著一隻小油壺,在客印月和李進忠的陪伴下,時不時地向柩旁長明燈裏添些燈油;郭鯨、薛鱷披了素甲,一左一右的,把守在殮宮門外。
因是太子生母的喪事,東宮的選侍、才人們一併到了,就連朱常洛的幼子、剛出生沒幾個月的朱由檢也被抱來,哇哇哭個幾聲,接著瞪著小眼睛看看靈堂上披麻戴孝的人們。
許蟬一身素裹,紅著眼圈守在靈前,發一會兒怔,再往火盆中扔幾把紙錢。徐振之與朱常洛也各穿了孝服,默默立於堂上,悵然哀傷。
過了一會兒,郭鯨來報:「啟稟殿下,葉閣老和左大人來了。」
「快請。」朱常洛說著,也迎了出去。
工夫不大,朱常洛便和二人走上堂來。徐振之抬眼望去,隻見左首一人身穿圓領青袍,上繡溪敕,寬額方臉,蓄著短須,瞧上去三十多歲;右首那老者年逾五旬,緋袍的補子上繡著仙鶴,頷下留一部花白的長髯,雙眉間總是不自覺地皺著,擠成一個「川」字。
這二人一進靈堂,便將頭戴的烏紗帽摘下,向著王恭妃的靈柩拜了幾拜,又把帶來的輓聯送上。
待朱常洛答禮後,再喚過徐振之,向二人引薦。經過介紹,徐振之便知那緋袍老者就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當朝首輔葉向高;而身穿青色常服的,姓左名光鬥,時任都察院監察禦史。
這左光鬥為官清正、磊落剛直,在朝野之中,素有「鐵麵禦史」之美譽。後來的抗清名臣史可法,便是其門下親傳弟子;而葉向高自萬曆三十五年加入內閣,又經數載,朝中朋黨紛爭、皇上不聞政事,其他閣臣為了明哲保身,或稱病,或請辭,如今隻剩葉向高一人力挽狂瀾,主持閣務,被時人稱為「獨相」。他二人皆為東林清流,為治國決斷、維護太子正統等事百般操持,可謂勞苦功高。
對此二人,徐振之仰慕已久,崇敬之餘,不由得連連長揖。
葉向高早已從朱常洛那裏聽說過徐振之的事跡,也拍著他的肩膀,再三稱讚道:「好好,真是年少有為。若將來再多幾個像賢契這般的後起之秀,我大明何愁社稷不興?」
徐振之遜道:「閣老謬譽,似葉閣老、左大人這樣的中流砥柱,才是我輩楷模。」
「中流砥柱,擔負何多啊……」葉向高輕嘆一聲,額間皺得更緊了,「實不相瞞,這些年來,我獨理閣務,已深感力不從心,每當焦頭爛額時,也會多少冒出些歸隱之念……不過殿下放心,我並非貪圖安逸之人,輕重緩急還是拎得清的,隻要那福王一日不就藩,向高便一日不離閣!」
「葉閣老說得不錯!」左光鬥一捏拳頭,斬釘截鐵道,「咱們東林人別的沒有,硬骨頭還是有幾根的!那福鄭一黨欺君罔上、禍亂朝綱,若不將他們徹底打垮,國家永無寧日!」
「福鄭一黨盤根錯節,要打垮他們,絕非朝夕之事,還需從長計議啊……」葉向高說完,又向朱常洛道,「殿下,我們此來,除了憑弔王娘娘外,還另有一事相勸。」
朱常洛點點頭:「葉閣老請講。」
葉向高道:「對王娘娘後事的操辦,聖上所為確實欠妥。然而向高想勸殿下暫且忍耐,莫爭喪禮之厚薄,更不可擅自為王娘娘挑墳選墓。在這期間,我和遺直他們會聯絡一幹大臣不斷上書,盡力地與聖上周旋,相信將來,定能為王娘娘爭得應有的喪葬待遇。可在聖旨下達之前,殿下哪怕等個一年半載,也決不能將靈柩移出這殮宮半步,切記切記!」
朱常洛道:「多謝閣老提醒,常洛知道了。」
葉向高頷首道:「那殿下保重身體,莫要悲傷過度,我和遺直先行告退,這便再擬票遞摺子去。」
朱常洛再謝:「有勞閣老和左大人了,我送二位。」
「殿下留步,告辭了。」葉向高和左光鬥又拜了一拜,雙雙離了靈堂。
待他們走後,朱常洛又悵然怔了半晌,這才記起葉左二人還送了輓聯,忙命王安打開,於靈堂兩側懸掛。
左光鬥所書聯短,是為「音容已杳,德澤猶存。難忘淑德,永記慈恩」十六個字;葉向高所贈卻長,上聯寫道「一生儉樸留典範,半世勤勞傳嘉風。」下聯寫道「慈竹當風空有影,晚萱經雨似留芳。」
望著兩副輓聯,朱常洛腦中又浮現出母親的樣子,想到她一生悽慘,死後還是這般境遇,朱常洛心痛如絞,不由得泣下沾襟。
他這一落淚,靈堂上又起一片哀聲。正當眾人沉浸在這一團悲戚中時,靈堂外卻突然傳來一陣鑼鼓嗩吶的聲響。
守在外頭的郭鯨、薛鱷一愣,急忙放眼望去,隻見轉角過來一隊人,前麵是腰紮紅綢的吹鼓手,鑼鼓喧騰、嗩吶歡快;中間是幾名宦官,有的拎著幾籃怒綻的鮮花,有的抬著幾匹惹眼的彩緞;兩乘華麗的軟轎,緩緩跟在末尾,抬轎的轎夫、兩側的護衛,皆是趾高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