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徐霞客山河異誌1+2 作者:作者:茶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學夷也長息一聲,由衷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紫柏大師為民請命,不計生死,當真是大慈大勇的偉丈夫。」
「誠然。」湯顯祖點了點頭,又撫摸著玄鐵扇道,「其實當年達公欲動身上京時,已感覺自己大限將至,故而在臨行前,將我招至他所住錫的禪院密會,把這『山河令』託付給我,又對我說了五脈之事。」
餘人不約而同地「啊」了一聲,齊道:「原來如此!」
湯顯祖繼續道:「關於五脈的過往,大夥已然知曉。而這五枚山河令,同樣是製作於洪武朝,皆由當年那塊『天外隕鐵』所鑄。山河令可統領五脈,製成之後,自然是由太祖所持。而後太祖晏駕賓天,山河令便到了建文帝手中。然而建文帝登基後,對五脈這支來自民間的勢力並不看重,而是積極部署軍隊、致力於削藩,最終引得燕王起兵靖難,輸掉了江山……」
陡然間,許蟬想起昔年徐振之在大佛暗室中的一番話:「對了,振之哥通過查證,推斷出當年建文帝並未死在戰火中,而是隻身逃出了宮城,最後在達州的中山寺落髮為僧。」
湯顯祖向徐振之望了一眼,以示讚許:「不錯,正如振之小友所推斷的那樣,那會兒建文帝的確沒死。當年他喬裝出宮時,為圖日後東山再起,便將五枚玄鐵令隨身攜帶。可當他做了幾年和尚後,一來是受佛祖感化、雄心盡退,二來是見永樂帝將國家治理得不錯,遂漸漸打消了復位的念頭。可這山河五脈畢竟是太祖一番心血,建文帝不忍讓它就此凋敝,於是在圓寂之前,把山河令傳給了自己最信賴的弟子,並囑託他暗中尋訪五脈傳人,待日後『國無聖主、朝有奸佞』時,或許能助皇室一臂之力,幫著匡扶朝綱。誰承想這一尋,便尋了二百年哪!這山河令在釋門中傳了一代又一代,最終通過一名行腳頭陀,傳到了達公手裏。達公生前時常雲遊四海,其實也是在暗中尋訪五脈的下落,隻可惜直到冒死入京前,仍沒有一絲一毫的線索。當我從達公手中接過山河令時,見他滿眼都是遺憾,為了讓能他安心赴京,我便腦子一熱,當著寺中佛像許下重諾,說是哪怕用盡畢生光陰,也要找出傳人重振山河五脈。不想今日,終究如願了。老夫如今總算能鬆口氣了,將來九泉之下,也有臉去麵見達公了……」
說完,湯顯祖不免又唏噓一番。餘人也暗自替他喟嘆,想那前人尋了二百年都未能遂願,現今卻被湯顯祖以一人之力完成,這其中何等艱辛,自是不言而喻。
想到這兒,許學夷起身恭拜:「湯先生一諾千金,伯清實在是敬佩之極。這樣吧,我先來表個態,木脈林隱,願唯湯先生馬首是瞻!」
「爹爹說得不錯,」許蟬也抿嘴笑道,「這老糊塗雖然又懶又饞,還時常沒個正形兒,可遇到大事卻真不含糊。讓他來當五脈的頭兒,想必大夥都沒話講,振之哥,你說是也不是?」
「由湯先生出任山河令主,我自然是一百個贊成。」說到這兒,徐振之卻將話鋒一轉,「不過名不正,則言不順,故而我以為在這之前,咱們應召齊五脈舉行一場盛會,當著與會諸人的麵上,共推湯先生為五脈之首,如此一來,湯先生這山河令主,才會順理成章。」
「哈哈,振之小友跟老夫想到一塊兒去啦!」湯顯祖笑道,「但老夫有言在先,非是老夫貪戀那『令主』之位,隻因五脈重創、百廢待興,所以老夫這才厚著臉皮當它一當,待之後五脈壯大了,老夫便即刻讓賢,唉,那擔子不好挑啊,有生之年,老夫還想著縱情山水、編書自娛呢……」
錢謙益道:「湯先生何必自謙?由你執掌五脈,那是眾望所歸。正所謂能者多勞,振興五脈任重道遠,就算湯先生想偷懶,別人怕是也不答應的。」
湯顯祖又是一笑:「對了小錢,老夫瞧你還挺機靈的,不知有沒有興趣,加入咱們山河五脈?」
錢謙益亦笑道:「好讓令主得知,這次我專程來江陰會見許世伯,便是奉了東林先生之命,商討加入木脈事宜的。」
「東林先生?這名號好生耳熟……」湯顯祖自語幾聲,突然一拍巴掌,「莫非是那東林書院的顧憲成顧涇陽?」
「正是,」許學夷又驚又喜,「原來湯先生也知道他。」
湯顯祖笑道:「豈止是知道,老夫與涇陽兄雖未謀過麵,但前些年時常有書信往來,算是神交已久了。不光是他,似那『景逸先生』高攀龍、『閑適先生』葉茂才,老夫也曾頻傳過尺素。」
許學夷與錢謙益相視一望,皆覺緣分天定。原來,這東林書院,始建於北宋,後來時過境遷,慢慢荒廢了。到了本朝萬曆年間,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因直言進諫,觸怒了皇帝,被革職罷官。迴到家鄉後,顧憲成不甘獨善其身,便同弟弟允成重修了位於無錫的東林書院,聚起一幫誌同道合的人講學議政、明理育才。
而湯顯祖口中的高攀龍、葉茂才,亦是書院元老,與顧憲成、顧允成、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等人,並稱「東林八君子」。這批仁人誌士,大多是觸諫被貶的官員,在他們的影響下,東林書院名聲大噪,引得各地的熱血士子,紛紛趕來求學。不光如此,就連廟堂之上的重臣,不少也慕其風範,與書院遙相唿應,像那當朝首輔葉向高,亦以東林清流自居。
「誠然。」湯顯祖點了點頭,又撫摸著玄鐵扇道,「其實當年達公欲動身上京時,已感覺自己大限將至,故而在臨行前,將我招至他所住錫的禪院密會,把這『山河令』託付給我,又對我說了五脈之事。」
餘人不約而同地「啊」了一聲,齊道:「原來如此!」
湯顯祖繼續道:「關於五脈的過往,大夥已然知曉。而這五枚山河令,同樣是製作於洪武朝,皆由當年那塊『天外隕鐵』所鑄。山河令可統領五脈,製成之後,自然是由太祖所持。而後太祖晏駕賓天,山河令便到了建文帝手中。然而建文帝登基後,對五脈這支來自民間的勢力並不看重,而是積極部署軍隊、致力於削藩,最終引得燕王起兵靖難,輸掉了江山……」
陡然間,許蟬想起昔年徐振之在大佛暗室中的一番話:「對了,振之哥通過查證,推斷出當年建文帝並未死在戰火中,而是隻身逃出了宮城,最後在達州的中山寺落髮為僧。」
湯顯祖向徐振之望了一眼,以示讚許:「不錯,正如振之小友所推斷的那樣,那會兒建文帝的確沒死。當年他喬裝出宮時,為圖日後東山再起,便將五枚玄鐵令隨身攜帶。可當他做了幾年和尚後,一來是受佛祖感化、雄心盡退,二來是見永樂帝將國家治理得不錯,遂漸漸打消了復位的念頭。可這山河五脈畢竟是太祖一番心血,建文帝不忍讓它就此凋敝,於是在圓寂之前,把山河令傳給了自己最信賴的弟子,並囑託他暗中尋訪五脈傳人,待日後『國無聖主、朝有奸佞』時,或許能助皇室一臂之力,幫著匡扶朝綱。誰承想這一尋,便尋了二百年哪!這山河令在釋門中傳了一代又一代,最終通過一名行腳頭陀,傳到了達公手裏。達公生前時常雲遊四海,其實也是在暗中尋訪五脈的下落,隻可惜直到冒死入京前,仍沒有一絲一毫的線索。當我從達公手中接過山河令時,見他滿眼都是遺憾,為了讓能他安心赴京,我便腦子一熱,當著寺中佛像許下重諾,說是哪怕用盡畢生光陰,也要找出傳人重振山河五脈。不想今日,終究如願了。老夫如今總算能鬆口氣了,將來九泉之下,也有臉去麵見達公了……」
說完,湯顯祖不免又唏噓一番。餘人也暗自替他喟嘆,想那前人尋了二百年都未能遂願,現今卻被湯顯祖以一人之力完成,這其中何等艱辛,自是不言而喻。
想到這兒,許學夷起身恭拜:「湯先生一諾千金,伯清實在是敬佩之極。這樣吧,我先來表個態,木脈林隱,願唯湯先生馬首是瞻!」
「爹爹說得不錯,」許蟬也抿嘴笑道,「這老糊塗雖然又懶又饞,還時常沒個正形兒,可遇到大事卻真不含糊。讓他來當五脈的頭兒,想必大夥都沒話講,振之哥,你說是也不是?」
「由湯先生出任山河令主,我自然是一百個贊成。」說到這兒,徐振之卻將話鋒一轉,「不過名不正,則言不順,故而我以為在這之前,咱們應召齊五脈舉行一場盛會,當著與會諸人的麵上,共推湯先生為五脈之首,如此一來,湯先生這山河令主,才會順理成章。」
「哈哈,振之小友跟老夫想到一塊兒去啦!」湯顯祖笑道,「但老夫有言在先,非是老夫貪戀那『令主』之位,隻因五脈重創、百廢待興,所以老夫這才厚著臉皮當它一當,待之後五脈壯大了,老夫便即刻讓賢,唉,那擔子不好挑啊,有生之年,老夫還想著縱情山水、編書自娛呢……」
錢謙益道:「湯先生何必自謙?由你執掌五脈,那是眾望所歸。正所謂能者多勞,振興五脈任重道遠,就算湯先生想偷懶,別人怕是也不答應的。」
湯顯祖又是一笑:「對了小錢,老夫瞧你還挺機靈的,不知有沒有興趣,加入咱們山河五脈?」
錢謙益亦笑道:「好讓令主得知,這次我專程來江陰會見許世伯,便是奉了東林先生之命,商討加入木脈事宜的。」
「東林先生?這名號好生耳熟……」湯顯祖自語幾聲,突然一拍巴掌,「莫非是那東林書院的顧憲成顧涇陽?」
「正是,」許學夷又驚又喜,「原來湯先生也知道他。」
湯顯祖笑道:「豈止是知道,老夫與涇陽兄雖未謀過麵,但前些年時常有書信往來,算是神交已久了。不光是他,似那『景逸先生』高攀龍、『閑適先生』葉茂才,老夫也曾頻傳過尺素。」
許學夷與錢謙益相視一望,皆覺緣分天定。原來,這東林書院,始建於北宋,後來時過境遷,慢慢荒廢了。到了本朝萬曆年間,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因直言進諫,觸怒了皇帝,被革職罷官。迴到家鄉後,顧憲成不甘獨善其身,便同弟弟允成重修了位於無錫的東林書院,聚起一幫誌同道合的人講學議政、明理育才。
而湯顯祖口中的高攀龍、葉茂才,亦是書院元老,與顧憲成、顧允成、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等人,並稱「東林八君子」。這批仁人誌士,大多是觸諫被貶的官員,在他們的影響下,東林書院名聲大噪,引得各地的熱血士子,紛紛趕來求學。不光如此,就連廟堂之上的重臣,不少也慕其風範,與書院遙相唿應,像那當朝首輔葉向高,亦以東林清流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