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他老婆裴柔是妓女出身。


    楊國忠吃喝嫖賭,年紀輕輕就品行不正,多次去色情場所鬼混。楊國忠鬼混時結識了裴柔。


    唐朝長安城達官貴人多,有錢的富豪多,去色情場所放縱自我的人多,青樓酒肆紅燈區一條街生息興隆。


    楊國忠看到一個名叫裴柔的妓女,人長得美麗可愛,舞姿優美動人,他就動了真心,想娶她迴家當老婆。


    雖然裴柔姑娘已經是一雙玉臂千人枕,兩片朱唇百客嚐,是一輛塗刷新漆的舊馬車,可楊國忠他依然喜歡。


    唐朝風氣很開放,不但女子離婚改嫁很正常,妓女貌美肯從良,就有人娶迴當新娘。


    一千多年前,妓女身上沒有梅毒、淋病、艾滋病這些亂七八糟的病,楊國忠不嫌她身上髒。


    楊國忠娶迴舊人當新娘,一年後裴柔給他生下了個健康的小兒郎。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得知楊國忠已被兵士殺死,楊玉環已被賜死,楊家人大勢已去,裴柔領著自己的兒子楊曦,她約同虢國夫人楊二姐一起出逃。


    楊二姐是楊國忠的姘婦,也是李隆基的姘婦,裴柔和情敵楊二姐還能友好相處。


    她們貴圈就是這麽淫亂無恥,她們關係這麽奇葩,這沒辦法。


    楊二姐帶上她的兒子裴徽,同意和裴柔一起出逃。她們一起逃奔到陳倉(今陝西寶雞陳倉區)。


    公道自在人心,天下百姓都知道楊家兄妹無才無德,不配享有李隆基為了討好他們楊家,送給她們的頂級富貴。


    雖然沒有皇上詔令,無論是誰,隻要抓得住楊家人,把他們弄死,就是為民除害,就是替天行道。殺楊成了共識,楊家人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陳倉縣令薛景仙,得到知情群眾舉報,說是親眼看見楊國忠老婆裴柔和頭號大破鞋虢國夫人楊二姐逃到了陳倉地界,投宿在陳倉縣城旅館裏。


    楊二姐作風不正,喊她虢國夫人是李隆基的事,普通百姓瞧不起她,喊她楊破鞋。立場不同,觀點不同。


    薛景仙得知這消息,興奮地摩拳擦掌。他想:捉拿處死楊家叛賊,為天下百姓除害的機會來了。


    薛景仙親自領縣衙捕吏去旅館捉拿她們。一路上薛景仙催促屬下快往那邊趕,怕去晚了她們又逃跑了。


    裴柔和她的兒子被捕吏抓獲,捕吏請示關押她們入獄。


    薛景仙說:


    “楊國忠私通吐蕃叛國,已被正義之士誅殺。


    她們是叛賊楊國忠的老婆孩子,料想也不是好貨!


    留著她們夜長夢多,直接亂刀砍死她們省事兒!得為民除害!”


    楊國忠作惡多,禍延妻子兒子,她倆被捕吏亂刀砍死。


    陳倉縣捕吏去旅店抓人時,楊二姐和她的兒子正在街上買飯。


    得知陳倉縣令領捕吏來抓她們,又知道裴柔母子在旅館被抓個正著,楊二姐急忙領著兒子逃進旅館外麵濃密小竹林。


    小竹林外圍被大隊捕吏圍住,部分捕吏已進入竹林搜索,準備搜捕捉拿她們。


    楊二姐知道逃不出去了,心一狠,用隨身攜帶的寶劍砍死了自己的兒子裴徽。


    然後楊二姐心一橫,揮劍割脖自盡。割得太淺,割得位置不準,沒割到大動脈,沒死成。割脖自殺是個技術活。


    特別說明,唐朝人外出帶上寶劍防身很正常,不像我們當今,坐高鐵過安檢查得嚴,不準攜帶危險刀具上車,怕威脅公眾安全。


    楊二姐被抓獲後,帶著脖子上的傷被關進監獄。


    這時楊二姐並不害怕,從容地問獄吏:


    “抓我的人叫什麽名字?你們縣令叫什麽名字?


    為什麽沒有朝廷命令,你們就敢抓我?”


    她在獄中沒幾天,脖子上的自刎刀傷處從脖子外麵化膿感染,喉嚨裏麵也凝結成惡瘡,卡住喉嚨裏喘不動氣,憋著哇哇叫。


    楊二姐被內瘡卡住喉嚨沒法唿吸,痛苦地喊叫了一晚上,第二獄吏一看,她已活活憋死了。


    德不配位,才不配貴。人在做,天在看。作惡太多,享樂太多的人,往往死得很慘。


    華夏人的追求是一輩子不作惡,不求富貴,隻求修成福報,得到好死。


    好死就是人老了能在家裏壽終正寢,雞也不叫,狗也不咬,安安穩穩死去。楊玉環、楊大姐、楊二姐都沒有得到好死。


    為什麽離開了李隆基的保護,全天下的人都想殺死這群曾經富貴無比的楊家人?


    因為他們揮霍的財富,享受的榮華富貴,都是天下百姓的血汗。


    李隆基一行人,從馬嵬驛啟程西行,李隆基想快快離開這個傷心地,可是剛剛出門走了一小段,先頭人馬又停住不走了。


    李隆基又大吃一驚,派禦史中丞韋諤查問原因。


    眾將士齊聲說:


    “楊國忠的部下和死黨就在蜀中。


    我們繼續往那裏走,不是傻傻地趕著去送死麽?”


    韋謬說:


    “你們不願意去西蜀,那想到哪裏去?”


    將士們議論不一,有的說去河隴,有的說去靈武,有的說去太原,有的說迴長安。


    韋諤迴報李隆基,李隆基聽了不發一言。


    韋諤對李隆基說:


    “如果要迴京城,應該有抵禦叛軍的兵馬,目前我們兵馬太少,不夠叛軍塞牙縫。怎麽迴長安?


    不如暫且去扶風郡安身,再看看下一步去哪裏。”


    李隆基聽了點點頭。


    韋諤把和皇帝商量的結果告訴了禁衛軍將士,得到大多數人讚成,於是大家護衛皇帝朝扶風郡方向前進。


    沒想到一波才平,一波又起。沿途百姓,東湊西來,都站在前麵的路上,請求皇帝留下來。


    他們舉著寫著“宮殿宗廟”四個字的木牌,指責李隆基隻顧出逃,沒有一點給百姓當好抗敵主心骨的擔當。


    李隆基一邊勸他們讓開路,一邊命令隊伍繼續往前走。


    這時老百姓越聚集越多,一群人圍住了李隆基,一群人圍住了太子李亨。


    形象狼狽、落荒逃難時和高高坐在朝堂龍椅上裝威嚴時不大一樣,李隆基沒了讓人望而生畏的氣場,百姓都不怕他。


    百姓們聲音喧嘩地吵嚷著:


    “皇上既然不肯停留,我們這些小民願意領著自家的孩子參軍,跟隨太子殿下東行破賊!


    如果太子和皇上,一同往西走,請問你們扔下這麽大的中原,誰來作主?”


    一介草民敢領著自家的兒子從軍殺賊,李隆基不敢留下來,他連百姓的膽魄都不如。


    李隆基傳召太子李享到跟前,對他說:


    “你暫且留在這裏,勸慰說服百姓。”


    關鍵時刻,李隆基隻顧能自己逃命不耽誤,留下兒子處理麻煩事。


    他自己騎著馬,在衛兵護衛下,繼續往遠處逃去。


    眾多老百姓見留住了太子,讓開路允許李隆基離去。


    太子李亨還想跟隨他父皇一起走,對老百姓們說:


    “皇上遠行,前麵有不可預料的艱難和危險,我怎麽忍心離開他的身邊?


    並且我還沒當麵向他告別,我要留下也得去和我父皇上說明情況。”


    老百姓仍然攔住馬頭,不肯放行。


    太子李亨打算放馬去追趕皇上,已經衝出老百姓的包圍圈。


    忽然後麵有兩個人追了上來,伸手一把將李亨坐騎的韁繩挽住,齊聲勸說李亨:


    “造反的胡雜種進犯朝廷,國家各地分崩離析。


    您不順從天下民心,如何恢複國家安定?


    今您也跟隨皇上西逃,如果叛軍追趕過來,燒毀進入西蜀懸崖絕壁上的棧道,你們進入西蜀,想迴也迴不來,中原大地必然拱手送給叛賊了。


    一旦天下民心離散,沒法再複合,人心慢慢歸順叛賊,叛賊的新朝廷建立,今後你們想迴來,還能收複這裏麽?


    不如召集西北邊防軍隊,召入郭子儀、李光弼各軍,合力剿滅賊寇。


    說不定還能收複長安、洛陽,剿滅各地叛軍,國家從危亡邊緣恢複安定。”


    勸說李亨的這兩個人,一個是李亨的三兒李倓,一個是東宮侍衛李輔國。


    李亨正要迴答,又有一個人騎馬趕上來勸說:


    “李倓說得對。請父親不要違背良策,不要違背百姓心願。”


    說這話的,是李亨的大兒子李俶。


    國家危難之際,老年李隆基是膽魄全喪的廢物。太子李亨是膽魄不足。李俶、李倓有血性氣魄,是唐朝救亡的希望。


    麵對同一件事,爺爺、父親、兒子他們老李家這三輩人膽識不一樣。


    李亨對兒子李俶說:


    “你們打算讓我留下來,必須得向皇上說明情況,你現在就去說知。”


    李俶應聲前行,拍馬奔跑追上去,把李亨打算留下來的想法告訴了李隆基。


    李隆基長歎一聲,說:


    “民心這樣,這就是天意。”


    當即吩咐後軍一千人,劃歸太子李亨指揮。


    李隆基對李俶說:


    “你父親仁德孝順,可以匡扶江山社稷,你們好好幫他就是。”


    李隆基想了想,又對李俶說:


    “你返迴去告訴你父親,國家為重,不必擔心我。


    我以前對待西北各處胡夷,恩情多,仇怨少,將來必定用得上他們。


    我應當傳位給你父親呢。”


    李俶叩謝返迴,把這些話告訴了李亨。


    太子李亨這才對百姓說:


    “我決定留下來,和大家一起恢複江山安定。”


    老百姓聽了高興地散去。


    李隆基老年犯渾,做了一大堆禍國害民糊塗事,老百姓仍然不希望胡雜種安祿山取代唐朝。


    能不能剿滅安祿山,決定因素是天下人心。有了民心支持,李亨大概率不會失敗。


    李亨一行人馬,走到一個村莊,看看天色黃昏,李俶說:


    “太陽快落山了,這兒怎麽能長久停留?咱們應當確定去向,作為根據地。”


    李倓對李俶說:


    “如今河隴一帶的老百姓和兵士,一大半投降了叛賊,現在不能輕易去那邊了。


    朔方那邊路程較近,兵士戰馬強壯。咱父親曾擔任朔方節度使,至今還記著將領們的名字。


    河西行軍司馬裴冕,他是名門望族,懂得廉恥是非,必定沒有依附叛賊的心思。


    如果前去投奔他,慢慢圖謀做大事,才是上策。”


    大家都認為李倓說得對。


    第二天李亨領著人馬繼續向北行進,路上遇著潼關敗逃迴來的唐軍兵士,認為是安祿山叛軍,和他們打了起來。


    等到敗迴的唐軍說明情況,兩方已經死傷了不少。


    李亨收集敗迴的唐軍兵士,擔心有叛軍尾隨敗兵追來,大家騎馬渡過渭河,連夜快跑三百裏。


    一路竄奔到彭原,太守李遵出迎,分給李亨率領的軍隊厚衣服和軍糧,送給李亨兵士六百人。


    太子李亨不打算入城,想繼續向北到平涼。一路上查看原野裏的牧馬,選購了了五百匹當戰馬,又招募兵士五百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堯天舜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堯天舜日並收藏唐朝那些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