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車薄這次叛亂,李治想派兵西征,挑選不出合適統帥,急切之間沒法發大軍征討。
幸虧安西都督王方翼,雖然屬下兵馬不多,他不怕突厥叛兵人多勢眾,同他們在伊犁河岸發生激烈戰鬥,擊敗突厥叛兵,斬敵首一千多級。
突厥十姓酋長,不甘心失敗,再次領兵來犯。王方翼又出兵塔裏木盆地伊塞克湖附近 ,和突厥軍隊對陣作戰。
戰鬥中王方翼左臂被流箭射中,箭矢貫穿手臂,不僅劇痛,且行動不便。
他抽出佩刀,把露在手臂外麵的箭杆砍去,忍痛指揮戰鬥,大敗突厥叛兵, 還活捉突厥軍隊小頭目三百多人。
反叛首領車薄逃到外國去了,西突厥恢複安定。
王方翼是善於選用人才的裴行儉生前提拔的將領,果然表現不凡。
東突厥殘餘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召集收攏逃散的突厥兵士,占領了黑沙城(今內蒙武川),又侵掠並州。
他們殺死領唐軍抵抗的嵐州刺史王德茂,兵分多路搶掠。
唐高宗李治再起用薛仁貴為右領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
薛仁貴率兵到雲州,截擊阿史德元珍。
阿史德元珍看見唐軍陣內,出現“薛”字旗號,不由得大為驚異。
阿史德元珍出馬大聲喊道:
“唐軍將領是誰?敢來和我一戰麽?”
薛仁貴在陣後應聲答道:
“我乃是大唐將軍薛仁貴,難道害怕你這樣的無名毛賊?”
阿史德元診說:
“你別來騙我!
薛將軍被問罪流放,早已死在流放地。
怎麽再會有第二個薛仁貴呢?”
話剛說完,唐軍陣中衝出一員大將,胯下騎一匹健壯紅鬃馬,手裏提一杆方天畫戟。
他前額豐滿、胡須修長,精神矍鑠,瞪著眼睛對阿史德元珍說:
“本帥薛仁貴,奉天子命,特來剿滅你們這等毛賊。
你知道本帥厲害,應該綁了自己來歸降,為什麽反說我已死?
你可以仔細看看,本帥是真的還是假的?”
說著,單手摘下戰盔,讓他辨認臉麵。
阿史德元珍嚇得臉色變了,迴馬逃奔。
突厥兵紛紛下馬跪拜,一邊拜,一邊後退。
薛仁貴領兵乘勢進擊,殺得突厥兵東逃西竄。
唐軍突擊突厥兵,似風卷殘雲一般。斬殺突厥兵上萬人,俘虜三萬人,繳獲馬、牛、羊、駱駝三萬頭,獲得雲州大捷。
薛仁貴勝利迴師,後來在代州任上得了病,於683年二月去世,終年七十歲。
高宗聽說薛後仁貴去世,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令負責部門提供喪葬車馬,派人護靈柩迴歸河南故鄉。
隨後,吐蕃來進犯河源。
唐侍禦史婁師德,出任河源軍經略副使,和吐蕃軍隊在白水澗岸邊開戰,八戰八勝。
吐蕃兵喪失了士氣,相繼逃去。
高宗李治升婁師德為左驍騎郎將。
婁師德上奏章請求辭官,李治說:
“你文武兼備,不能辭官。”
婁師德是鄭州原武人。以進士出身,轉任武官。他度量弘遠,智勇深沉。
從裴行儉去世後,朝中能文能武的大臣,就數婁師德。
唐朝抗擊夷狄,除唐太宗李世民禦駕來征外,全靠這些武臣猛將。
李治雖然平庸懦弱,但還有前朝幾員猛將存留,出外征戰平亂。唐太宗高宗年代,大唐聲威遍及四方。
當時設置都護府,鎮撫東西南北。
都護由朝廷直接派遣,都督刺史可以就地選任,少數民族酋長,擔任都督、刺史的不少。
六大都護府是:
一,安東都護府。一開
始設在朝鮮平壤,後來搬到遼東城。
二,安北都護府。初在鬱都軍山狼山府,後移陰山受降城。
三,單於都護府。在山西大同,西北雲中城。
四、北庭都護府。在天山北路庭州。
五,安西都護府。在天山南路焉耆。
六,安南都護府。在嶺南交州。
唐朝東西南北四邊,隻有南方叛亂最少,那邊少數民族一般不搞叛亂。
唐軍南部的占婆(越南)、真臘(柬埔察)、扶南(老撾)、闍婆(印尼爪哇),室利佛逝(印尼蘇門答臘)等國,都派使者到唐朝友好訪問。
就是海外各國,也海陸交通,同唐朝通商貿易。
唐朝詩人王維有詩詞說: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意思是說:
像九重天門一樣的宮殿大門,迤邐開啟,萬國使臣身穿各不相同的衣服朝拜大唐皇帝。
高宗李治往來長安、洛陽,外國使者聽說他在哪裏,就趕往哪裏拜見。
晚年武皇後專政,也曾去禦光順門,令各國使臣拜見。
武皇後攛掇李治,讓他遍封華夏五嶽。
李治下詔在中嶽嵩山南麓建奉天宮。
監察禦史裏行、李善感共同勸諫說:
“陛下前不久剛剛封禪泰山。致告了天帝太平,祈願了舉國祥瑞。
這已經和古代偉大的三皇五帝一樣聲勢隆重了。
這幾年全國糧食欠收,餓死的人倒在路邊隨處可見。
四麵蠻夷紛紛入侵,征戰兵車屢次出動。
請陛下用恭默沉靜達到道家的治國境界,修德免災。
如果再大造宮室、勞役不休,恐怕讓天下百姓寒心失望。”
李治知道他倆說得有道理,但是內政被武皇後左右,李治不能自主決定,隻好把正確建議擱置不理。
武皇後在外喜歡張揚擺譜,對皇室內部殘忍狠毒。整天行兇逞威 ,暗無天日。
李上金,是李治皇妃楊氏所生。
武皇後眼裏隻有自己,沒有別人,她妒恨楊妃,禍及楊妃兒子李上金,把他削去封邑,安置澧州。
李素節是李治和蕭淑妃所生,武皇後讓李治把李素節被貶為申州刺史。
李素節寫成《忠孝論》,表明對皇帝皇後沒有二心。倉曹參軍張柬之,用密封奏章給皇帝寫了請求,請李治保全李素節。
武皇後知道了這事很生氣,暗中指使人誣告李素節接受賄賂,李素節被貶至袁州。
曹王李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母親是巢刺王妃楊珪媚。
永隆年間,曾被太子李賢案牽連,降為零陵王,貶居黔州。
黔州都督謝佑,暗中接受武皇後旨意,逼令李明自盡。
李治知道了這事,心疼弟弟李明死得冤,不敢問罪武皇後,下詔罷免了黔州府衙全部官員解恨。
英王李哲的王妃趙氏,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常樂公主所生。
常樂公主去宮中探望女兒趙氏,李治待姑姑常樂公主親情厚重。
武皇後因此心懷猜忌,把英王妃趙氏關進小黑屋,吩咐不能給她送吃的,趙氏餓得有氣無力地哀求:
“我餓呀,給我一點吃的吧。”
沒有人敢給她送食物,趙氏活活餓死在宮中。
李哲皇妃趙氏被餓死後,武皇後選了韋玄貞的女兒給他當皇妃。
幸虧安西都督王方翼,雖然屬下兵馬不多,他不怕突厥叛兵人多勢眾,同他們在伊犁河岸發生激烈戰鬥,擊敗突厥叛兵,斬敵首一千多級。
突厥十姓酋長,不甘心失敗,再次領兵來犯。王方翼又出兵塔裏木盆地伊塞克湖附近 ,和突厥軍隊對陣作戰。
戰鬥中王方翼左臂被流箭射中,箭矢貫穿手臂,不僅劇痛,且行動不便。
他抽出佩刀,把露在手臂外麵的箭杆砍去,忍痛指揮戰鬥,大敗突厥叛兵, 還活捉突厥軍隊小頭目三百多人。
反叛首領車薄逃到外國去了,西突厥恢複安定。
王方翼是善於選用人才的裴行儉生前提拔的將領,果然表現不凡。
東突厥殘餘阿史那骨篤祿,阿史德元珍,召集收攏逃散的突厥兵士,占領了黑沙城(今內蒙武川),又侵掠並州。
他們殺死領唐軍抵抗的嵐州刺史王德茂,兵分多路搶掠。
唐高宗李治再起用薛仁貴為右領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
薛仁貴率兵到雲州,截擊阿史德元珍。
阿史德元珍看見唐軍陣內,出現“薛”字旗號,不由得大為驚異。
阿史德元珍出馬大聲喊道:
“唐軍將領是誰?敢來和我一戰麽?”
薛仁貴在陣後應聲答道:
“我乃是大唐將軍薛仁貴,難道害怕你這樣的無名毛賊?”
阿史德元診說:
“你別來騙我!
薛將軍被問罪流放,早已死在流放地。
怎麽再會有第二個薛仁貴呢?”
話剛說完,唐軍陣中衝出一員大將,胯下騎一匹健壯紅鬃馬,手裏提一杆方天畫戟。
他前額豐滿、胡須修長,精神矍鑠,瞪著眼睛對阿史德元珍說:
“本帥薛仁貴,奉天子命,特來剿滅你們這等毛賊。
你知道本帥厲害,應該綁了自己來歸降,為什麽反說我已死?
你可以仔細看看,本帥是真的還是假的?”
說著,單手摘下戰盔,讓他辨認臉麵。
阿史德元珍嚇得臉色變了,迴馬逃奔。
突厥兵紛紛下馬跪拜,一邊拜,一邊後退。
薛仁貴領兵乘勢進擊,殺得突厥兵東逃西竄。
唐軍突擊突厥兵,似風卷殘雲一般。斬殺突厥兵上萬人,俘虜三萬人,繳獲馬、牛、羊、駱駝三萬頭,獲得雲州大捷。
薛仁貴勝利迴師,後來在代州任上得了病,於683年二月去世,終年七十歲。
高宗聽說薛後仁貴去世,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令負責部門提供喪葬車馬,派人護靈柩迴歸河南故鄉。
隨後,吐蕃來進犯河源。
唐侍禦史婁師德,出任河源軍經略副使,和吐蕃軍隊在白水澗岸邊開戰,八戰八勝。
吐蕃兵喪失了士氣,相繼逃去。
高宗李治升婁師德為左驍騎郎將。
婁師德上奏章請求辭官,李治說:
“你文武兼備,不能辭官。”
婁師德是鄭州原武人。以進士出身,轉任武官。他度量弘遠,智勇深沉。
從裴行儉去世後,朝中能文能武的大臣,就數婁師德。
唐朝抗擊夷狄,除唐太宗李世民禦駕來征外,全靠這些武臣猛將。
李治雖然平庸懦弱,但還有前朝幾員猛將存留,出外征戰平亂。唐太宗高宗年代,大唐聲威遍及四方。
當時設置都護府,鎮撫東西南北。
都護由朝廷直接派遣,都督刺史可以就地選任,少數民族酋長,擔任都督、刺史的不少。
六大都護府是:
一,安東都護府。一開
始設在朝鮮平壤,後來搬到遼東城。
二,安北都護府。初在鬱都軍山狼山府,後移陰山受降城。
三,單於都護府。在山西大同,西北雲中城。
四、北庭都護府。在天山北路庭州。
五,安西都護府。在天山南路焉耆。
六,安南都護府。在嶺南交州。
唐朝東西南北四邊,隻有南方叛亂最少,那邊少數民族一般不搞叛亂。
唐軍南部的占婆(越南)、真臘(柬埔察)、扶南(老撾)、闍婆(印尼爪哇),室利佛逝(印尼蘇門答臘)等國,都派使者到唐朝友好訪問。
就是海外各國,也海陸交通,同唐朝通商貿易。
唐朝詩人王維有詩詞說: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意思是說:
像九重天門一樣的宮殿大門,迤邐開啟,萬國使臣身穿各不相同的衣服朝拜大唐皇帝。
高宗李治往來長安、洛陽,外國使者聽說他在哪裏,就趕往哪裏拜見。
晚年武皇後專政,也曾去禦光順門,令各國使臣拜見。
武皇後攛掇李治,讓他遍封華夏五嶽。
李治下詔在中嶽嵩山南麓建奉天宮。
監察禦史裏行、李善感共同勸諫說:
“陛下前不久剛剛封禪泰山。致告了天帝太平,祈願了舉國祥瑞。
這已經和古代偉大的三皇五帝一樣聲勢隆重了。
這幾年全國糧食欠收,餓死的人倒在路邊隨處可見。
四麵蠻夷紛紛入侵,征戰兵車屢次出動。
請陛下用恭默沉靜達到道家的治國境界,修德免災。
如果再大造宮室、勞役不休,恐怕讓天下百姓寒心失望。”
李治知道他倆說得有道理,但是內政被武皇後左右,李治不能自主決定,隻好把正確建議擱置不理。
武皇後在外喜歡張揚擺譜,對皇室內部殘忍狠毒。整天行兇逞威 ,暗無天日。
李上金,是李治皇妃楊氏所生。
武皇後眼裏隻有自己,沒有別人,她妒恨楊妃,禍及楊妃兒子李上金,把他削去封邑,安置澧州。
李素節是李治和蕭淑妃所生,武皇後讓李治把李素節被貶為申州刺史。
李素節寫成《忠孝論》,表明對皇帝皇後沒有二心。倉曹參軍張柬之,用密封奏章給皇帝寫了請求,請李治保全李素節。
武皇後知道了這事很生氣,暗中指使人誣告李素節接受賄賂,李素節被貶至袁州。
曹王李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母親是巢刺王妃楊珪媚。
永隆年間,曾被太子李賢案牽連,降為零陵王,貶居黔州。
黔州都督謝佑,暗中接受武皇後旨意,逼令李明自盡。
李治知道了這事,心疼弟弟李明死得冤,不敢問罪武皇後,下詔罷免了黔州府衙全部官員解恨。
英王李哲的王妃趙氏,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常樂公主所生。
常樂公主去宮中探望女兒趙氏,李治待姑姑常樂公主親情厚重。
武皇後因此心懷猜忌,把英王妃趙氏關進小黑屋,吩咐不能給她送吃的,趙氏餓得有氣無力地哀求:
“我餓呀,給我一點吃的吧。”
沒有人敢給她送食物,趙氏活活餓死在宮中。
李哲皇妃趙氏被餓死後,武皇後選了韋玄貞的女兒給他當皇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