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德氏和溫博奉職兩部叛亂,高宗李治命蕭嗣業、苑大智、李景嘉統兵出征。
蕭嗣業領兵在沙漠邊上安營紮寨。他以前打了不少勝仗,傲驕輕敵。
這天陰天,下午淒淒瀝瀝下起了冷雨,寒冷的北風刮著,氣溫繼續降低,下雨變成了漫天雪花紛紛揚揚。
往營寨外望去,陰沉的天空下麵,不見一個人影。兵士們擁擠地躲在帳篷裏不願意出來活動。
營門緊閉,蕭嗣業晚上放心大膽地擺設酒宴,絲毫不加防備。
他和將領們猜拳行令,頻頻舉杯吃酒。
他沒有料到突厥軍隊在這樣的天氣裏,全體出動,前來偷襲唐軍兵營。
忽然聽到營帳外一片喊殺聲,原來突厥兵已突襲殺進營內。
蕭嗣業覺得暗黑的夜晚情況不明,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
他把酒杯一扔,竄出營帳,騎上拴在帳棚外的戰馬,自顧自命先自安逃走了。
唐軍兵眾沒了首領組織抵抗,軍營大亂。逃跑的的、被殺死的不計其數。
苑大智、李景嘉沒有像蕭嗣業那樣不顧兵士顧自逃走,他倆呐喊著組織屬下兵士抵抗,領著兵士斷後,一邊打一邊走,得以騎馬奔迴都護府。
李治接到唐軍戰敗報告,下詔嚴厲追責。把蕭嗣業撤職流放桂州,免去苑大智、李景嘉官職。
李治急令裴行儉為行軍大總管,與豐州都督程務挺、幽州都督李文暕,總兵力三十多萬,殺奔北方。
到了朔州,裴行儉對部將說:
“撫慰兵士貴在真誠,戰勝敵人得使用詐謀。前時蕭嗣業有勇無謀,所以導致失敗,我們怎麽可以重蹈覆轍呢?”
裴行儉命令兵士做了三百輛假的運兵糧馬車。
每輛車上安排壯士五人各持短刀一支,弓箭一把蜷伏在車上。
再在車上蒙上麻布,扮作一滿車糧草。
馬車邊上安排瘦弱衰老的兵士護衛著,慢慢地往前走。
另外挑選精銳兵士六千名,埋伏在地勢險要的路旁,接應假糧車內兵士作戰。
突厥偵察騎兵,站到高處遙望,見有糧草車到來,飛報突厥頭領。
突厥頭目領兵跑馬前來,展開糧車攻奪。
唐軍老弱兵士丟棄糧車,一哄而散地逃走,任突厥騎兵搶走了糧車。
突厥敵兵得到五百輛糧車大喜,趕著這些馬車到有草有水的地方,解下馬鞍放馬飲馬,打算從馬車中取糧。
沒想到唐軍壯士從馬車的“糧草垛子”裏,突然呐喊著一齊殺出。
唐軍壯士一陣亂砍亂刺,殺死眾多突厥騎兵。一時沒被殺死的突厥兵,驚慌地逃走。
突厥騎兵在逃走的路上,又被埋伏在路旁的唐軍伏兵截住,幾乎把他們殺光了。
從那以後,唐軍糧草車在路上往來行走,突厥兵不敢靠近。
唐軍到達單於府北,傍晚紮營,已挖好禦敵戰壕。
裴行儉看了一眼天空,忙令兵士搬到地勢高的山岡上。
各位將領對裴行儉說:
“士兵剛剛安頓下來休息,不能再挪地方了。”
裴行儉說:
“到了明天,你們就能明白咋迴事了。快快挪移營帳吧。”
將士們不敢違令怠慢,強忍著疲勞挪移了營寨。
天色黑下來,這天晚上雷鳴閃電,瓢潑大雨突然到來。
一道閃電劃破夜空,天地之間一片水光閃亮,就像山崩地裂一般,無邊大水傾瀉下來。
天剛放亮,兵士們睡醒走出營帳,往昨天打算紮營的那片平地一看,那裏已是一片汪洋,用細長竹竿一測量,水深一丈。
將士們對裴行儉的預先判斷都驚服,將領們紛紛入帳問:
“將軍如何神算如此?”
裴行儉笑著說:
“從今後隻管服從我的命令,不必問我是怎麽知道的。”
諸將默不做聲退出。
等到雨過天晴,裴行儉急令行軍。
到了黑山(今內蒙大青山),阿史那泥熟匐和溫傅奉職兩人,領著突厥騎兵來戰。
裴行儉令唐軍堅守營寨不動。任突厥騎兵前來突擊營寨,唐軍隻準守,不準攻。
待敵人士氣已挫敗,裴行儉才傳出一道軍令:
“全軍出戰!奮勇殺敵!”
命陳務挺率軍為左翼,李文暕為右翼,裴行儉自領中軍,打開營門衝鋒。
三股唐軍包抄敵兵,好似一張天羅地網迅速罩起,把突厥軍隊罩住。
激烈戰鬥中,溫傅奉職中了箭,被唐軍抓住。阿史那泥熟匐還想逃脫,裴行儉大喊:
“戰場上所有人都聽著!
活捉泥熟匐,賞一萬金!
殺死泥熟匐,賞一千金!
無論我軍及敵軍,凡活捉殺死他的一律給賞!”
突厥兵士奮力苦戰,他們為殺不出包圍圈,正在著急絕望,突然聽到這樣的軍令,便掉轉刀戈,立即把自己的首領阿史那泥熟匐一刀插死,提著他的首級,到唐軍將帥麵前請求投降。
裴行儉言而有信,守著眾將士發給來獻泥熟匐首級的幾位敵兵一千金。
然後裴行儉令突厥降兵為向導,領唐軍直搗突厥大本營。
阿史那溫傅領軍留守大本營,聽說泥熟匐全軍覆沒 ,嚇得魂飛膽喪、騎上馬飛也似地逃進了狼山。
裴行儉得勝迴朝以後,到了開耀六年,阿史那溫傅又收攏逃散突厥兵,整備兵器鎧甲,迎立頡利侄子阿史那伏念為可汗,再次進犯原州、慶州。
永隆二年(680年)裴行儉再次奉命統率各路軍隊前往平叛。
唐軍先駐紮在陘口,派遣間諜展開離間活動。
派人勸說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溫傅相互猜疑。
經過反複策反動員,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來投降書。
阿史那伏念當麵對裴行儉說:
“裴將軍,我真心願意歸降。”
裴行儉說:
“歡迎你投降。請你把阿史那溫傅捆綁了送來,我就相信你。”
這事商量好了,裴行儉保守秘密,他的屬下都不知道。
他隻是把阿史那伏念願意投降的事寫了奏章,用密封奏章的方式告訴了李治。
幾天之後,哨兵們驚恐地向裴行儉報告:
“裴將軍!突厥大軍突然殺過來了!
北麵塵土衝天,黃塵滾滾向南而來,必有千軍萬馬。
我軍如何應對?”
裝行儉說:
“這是阿史那伏念率領他的軍隊押著阿史那溫傅前來投降。應該沒有別的情況。
不過接受突厥大軍投降,得防備詐降風險。”
裴行儉令唐軍嚴陣以待,做好了開戰廝殺準備。同時派出一名使者,前去迎接,打探虛實。
使者迴報裴行儉:
“將軍!現已問明,突厥大軍是前來歸降唐軍。”
突厥軍隊投降後,反叛的突厥殘餘被消除。高宗李治十分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部隊。
裴行儉入朝廷獻俘,當麵請求李治:
“陛下,突厥首領伏念猶豫不決時,我已答應他願意投降就不殺他。請求皇上赦免伏念死罪。”
李治說:
“念他主動降順,避免了我軍同他兵眾廝殺互有死傷,朕準允免他死罪。”
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不戰而勝的功勞,對李治說:
“伏念是被程務挺、張虔勖威脅追趕,又遭到沙漠北迴紇的逼迫,沒有辦法才投降的。
他不是真心投降,不如斬首以決後患。”
高宗李治被他煽惑,他也被突厥部落的屢次反叛嚇怕了,竟下令將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溫傅,一起斬首。
李治因裴炎這樣說,認為這次清除突厥反叛是程務挺的功勞,裴行儉的功勞不記載,隻封裴行儉為聞喜公。
裴行儉退朝後歎息一聲說:
“西晉的王渾妒忌王浚平定吳國的功勞,從古到今人們都認為這種嫉妒心很可恥。
隻怕朝廷殺掉歸降的人,外人從此望風生畏,再也沒有人歸降了!”
於是借口生病不再露麵。
高宗李治因為突厥告平,又因太子妃生了個男孩,給他起名重照。兩喜交集,又改年號為“永淳”。
過了一個月,682年四月,十姓突厥的車薄叛亂,李治又任命裴行儉為行軍大總管,讓他領兵再出征。
還未出發,裴行儉於四月二十八日在長安延壽裏家中得病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高宗李治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獻”。
李治又令皇太子挑選一名六品京官幫助管理他的家事,直到裴行儉子孫長大成人,能夠自立為止。
十月,裴行儉葬於他的故鄉聞喜縣東良原。
裴行儉是山西聞喜人,少年學書法,草書隸書尤其有名。
他長大了學習排兵布陣,精通陰陽曆術。每戰往往事先知道勝負,並且善於觀察人。
當時華陰人王勃、楊炯,範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全因詩詞文才出眾,名揚天下。
李敬玄特別器重這些文人墨客,領他們和裴行儉相互認識。
裴行儉悄悄對李敬玄說:
“讀書人應當有器量見識涵養,然後才是文才。
王勃雖然有才華,有些輕浮外露,怎麽能安享富貴官祿?
我擔心他不一定善終。楊炯較為沉穩,能夠讓他命長,應該不會有災禍。”
李敬玄聽了不信。
後來王勃渡海,受了驚嚇,掉水裏淹死了。
盧照鄰得了纏身的怪病,折磨得不想活了,跳進穎水河淹死了。
駱賓王當了徐敬業的府僚,到徐敬業敗死,駱賓王也失蹤了。
隻有楊炯任盈川縣令,安然老死。他們都被裴行儉說中了。
裴行儉善於識人,他提拔栽培的副將,都成為大唐名將。
攻破阿史那都支時,繳獲一個珍貴的瑪瑙盤,有兩尺寬,看上去熒光閃亮。
裴行儉吩咐拿出來給將士們看,軍中小吏捧著瑪瑙盤上台階,不小心絆倒,把瑪瑙盤打碎了。
那軍吏個嚇得麵如土色,心膽破裂一般,一邊放聲哭一邊不停地給裴行儉磕頭。
裴行儉笑著說:
“你又不是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我不會責怪你的。”
每次打了勝仗迴朝,裴行儉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
將士們敬佩裴行儉,裴行儉病死的噩耗傳到軍營,將士們很哀傷,軍營裏哭聲此起彼伏。
蕭嗣業領兵在沙漠邊上安營紮寨。他以前打了不少勝仗,傲驕輕敵。
這天陰天,下午淒淒瀝瀝下起了冷雨,寒冷的北風刮著,氣溫繼續降低,下雨變成了漫天雪花紛紛揚揚。
往營寨外望去,陰沉的天空下麵,不見一個人影。兵士們擁擠地躲在帳篷裏不願意出來活動。
營門緊閉,蕭嗣業晚上放心大膽地擺設酒宴,絲毫不加防備。
他和將領們猜拳行令,頻頻舉杯吃酒。
他沒有料到突厥軍隊在這樣的天氣裏,全體出動,前來偷襲唐軍兵營。
忽然聽到營帳外一片喊殺聲,原來突厥兵已突襲殺進營內。
蕭嗣業覺得暗黑的夜晚情況不明,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
他把酒杯一扔,竄出營帳,騎上拴在帳棚外的戰馬,自顧自命先自安逃走了。
唐軍兵眾沒了首領組織抵抗,軍營大亂。逃跑的的、被殺死的不計其數。
苑大智、李景嘉沒有像蕭嗣業那樣不顧兵士顧自逃走,他倆呐喊著組織屬下兵士抵抗,領著兵士斷後,一邊打一邊走,得以騎馬奔迴都護府。
李治接到唐軍戰敗報告,下詔嚴厲追責。把蕭嗣業撤職流放桂州,免去苑大智、李景嘉官職。
李治急令裴行儉為行軍大總管,與豐州都督程務挺、幽州都督李文暕,總兵力三十多萬,殺奔北方。
到了朔州,裴行儉對部將說:
“撫慰兵士貴在真誠,戰勝敵人得使用詐謀。前時蕭嗣業有勇無謀,所以導致失敗,我們怎麽可以重蹈覆轍呢?”
裴行儉命令兵士做了三百輛假的運兵糧馬車。
每輛車上安排壯士五人各持短刀一支,弓箭一把蜷伏在車上。
再在車上蒙上麻布,扮作一滿車糧草。
馬車邊上安排瘦弱衰老的兵士護衛著,慢慢地往前走。
另外挑選精銳兵士六千名,埋伏在地勢險要的路旁,接應假糧車內兵士作戰。
突厥偵察騎兵,站到高處遙望,見有糧草車到來,飛報突厥頭領。
突厥頭目領兵跑馬前來,展開糧車攻奪。
唐軍老弱兵士丟棄糧車,一哄而散地逃走,任突厥騎兵搶走了糧車。
突厥敵兵得到五百輛糧車大喜,趕著這些馬車到有草有水的地方,解下馬鞍放馬飲馬,打算從馬車中取糧。
沒想到唐軍壯士從馬車的“糧草垛子”裏,突然呐喊著一齊殺出。
唐軍壯士一陣亂砍亂刺,殺死眾多突厥騎兵。一時沒被殺死的突厥兵,驚慌地逃走。
突厥騎兵在逃走的路上,又被埋伏在路旁的唐軍伏兵截住,幾乎把他們殺光了。
從那以後,唐軍糧草車在路上往來行走,突厥兵不敢靠近。
唐軍到達單於府北,傍晚紮營,已挖好禦敵戰壕。
裴行儉看了一眼天空,忙令兵士搬到地勢高的山岡上。
各位將領對裴行儉說:
“士兵剛剛安頓下來休息,不能再挪地方了。”
裴行儉說:
“到了明天,你們就能明白咋迴事了。快快挪移營帳吧。”
將士們不敢違令怠慢,強忍著疲勞挪移了營寨。
天色黑下來,這天晚上雷鳴閃電,瓢潑大雨突然到來。
一道閃電劃破夜空,天地之間一片水光閃亮,就像山崩地裂一般,無邊大水傾瀉下來。
天剛放亮,兵士們睡醒走出營帳,往昨天打算紮營的那片平地一看,那裏已是一片汪洋,用細長竹竿一測量,水深一丈。
將士們對裴行儉的預先判斷都驚服,將領們紛紛入帳問:
“將軍如何神算如此?”
裴行儉笑著說:
“從今後隻管服從我的命令,不必問我是怎麽知道的。”
諸將默不做聲退出。
等到雨過天晴,裴行儉急令行軍。
到了黑山(今內蒙大青山),阿史那泥熟匐和溫傅奉職兩人,領著突厥騎兵來戰。
裴行儉令唐軍堅守營寨不動。任突厥騎兵前來突擊營寨,唐軍隻準守,不準攻。
待敵人士氣已挫敗,裴行儉才傳出一道軍令:
“全軍出戰!奮勇殺敵!”
命陳務挺率軍為左翼,李文暕為右翼,裴行儉自領中軍,打開營門衝鋒。
三股唐軍包抄敵兵,好似一張天羅地網迅速罩起,把突厥軍隊罩住。
激烈戰鬥中,溫傅奉職中了箭,被唐軍抓住。阿史那泥熟匐還想逃脫,裴行儉大喊:
“戰場上所有人都聽著!
活捉泥熟匐,賞一萬金!
殺死泥熟匐,賞一千金!
無論我軍及敵軍,凡活捉殺死他的一律給賞!”
突厥兵士奮力苦戰,他們為殺不出包圍圈,正在著急絕望,突然聽到這樣的軍令,便掉轉刀戈,立即把自己的首領阿史那泥熟匐一刀插死,提著他的首級,到唐軍將帥麵前請求投降。
裴行儉言而有信,守著眾將士發給來獻泥熟匐首級的幾位敵兵一千金。
然後裴行儉令突厥降兵為向導,領唐軍直搗突厥大本營。
阿史那溫傅領軍留守大本營,聽說泥熟匐全軍覆沒 ,嚇得魂飛膽喪、騎上馬飛也似地逃進了狼山。
裴行儉得勝迴朝以後,到了開耀六年,阿史那溫傅又收攏逃散突厥兵,整備兵器鎧甲,迎立頡利侄子阿史那伏念為可汗,再次進犯原州、慶州。
永隆二年(680年)裴行儉再次奉命統率各路軍隊前往平叛。
唐軍先駐紮在陘口,派遣間諜展開離間活動。
派人勸說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溫傅相互猜疑。
經過反複策反動員,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來投降書。
阿史那伏念當麵對裴行儉說:
“裴將軍,我真心願意歸降。”
裴行儉說:
“歡迎你投降。請你把阿史那溫傅捆綁了送來,我就相信你。”
這事商量好了,裴行儉保守秘密,他的屬下都不知道。
他隻是把阿史那伏念願意投降的事寫了奏章,用密封奏章的方式告訴了李治。
幾天之後,哨兵們驚恐地向裴行儉報告:
“裴將軍!突厥大軍突然殺過來了!
北麵塵土衝天,黃塵滾滾向南而來,必有千軍萬馬。
我軍如何應對?”
裝行儉說:
“這是阿史那伏念率領他的軍隊押著阿史那溫傅前來投降。應該沒有別的情況。
不過接受突厥大軍投降,得防備詐降風險。”
裴行儉令唐軍嚴陣以待,做好了開戰廝殺準備。同時派出一名使者,前去迎接,打探虛實。
使者迴報裴行儉:
“將軍!現已問明,突厥大軍是前來歸降唐軍。”
突厥軍隊投降後,反叛的突厥殘餘被消除。高宗李治十分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部隊。
裴行儉入朝廷獻俘,當麵請求李治:
“陛下,突厥首領伏念猶豫不決時,我已答應他願意投降就不殺他。請求皇上赦免伏念死罪。”
李治說:
“念他主動降順,避免了我軍同他兵眾廝殺互有死傷,朕準允免他死罪。”
侍中裴炎嫉妒裴行儉不戰而勝的功勞,對李治說:
“伏念是被程務挺、張虔勖威脅追趕,又遭到沙漠北迴紇的逼迫,沒有辦法才投降的。
他不是真心投降,不如斬首以決後患。”
高宗李治被他煽惑,他也被突厥部落的屢次反叛嚇怕了,竟下令將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溫傅,一起斬首。
李治因裴炎這樣說,認為這次清除突厥反叛是程務挺的功勞,裴行儉的功勞不記載,隻封裴行儉為聞喜公。
裴行儉退朝後歎息一聲說:
“西晉的王渾妒忌王浚平定吳國的功勞,從古到今人們都認為這種嫉妒心很可恥。
隻怕朝廷殺掉歸降的人,外人從此望風生畏,再也沒有人歸降了!”
於是借口生病不再露麵。
高宗李治因為突厥告平,又因太子妃生了個男孩,給他起名重照。兩喜交集,又改年號為“永淳”。
過了一個月,682年四月,十姓突厥的車薄叛亂,李治又任命裴行儉為行軍大總管,讓他領兵再出征。
還未出發,裴行儉於四月二十八日在長安延壽裏家中得病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高宗李治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獻”。
李治又令皇太子挑選一名六品京官幫助管理他的家事,直到裴行儉子孫長大成人,能夠自立為止。
十月,裴行儉葬於他的故鄉聞喜縣東良原。
裴行儉是山西聞喜人,少年學書法,草書隸書尤其有名。
他長大了學習排兵布陣,精通陰陽曆術。每戰往往事先知道勝負,並且善於觀察人。
當時華陰人王勃、楊炯,範陽人盧照鄰,義烏人駱賓王全因詩詞文才出眾,名揚天下。
李敬玄特別器重這些文人墨客,領他們和裴行儉相互認識。
裴行儉悄悄對李敬玄說:
“讀書人應當有器量見識涵養,然後才是文才。
王勃雖然有才華,有些輕浮外露,怎麽能安享富貴官祿?
我擔心他不一定善終。楊炯較為沉穩,能夠讓他命長,應該不會有災禍。”
李敬玄聽了不信。
後來王勃渡海,受了驚嚇,掉水裏淹死了。
盧照鄰得了纏身的怪病,折磨得不想活了,跳進穎水河淹死了。
駱賓王當了徐敬業的府僚,到徐敬業敗死,駱賓王也失蹤了。
隻有楊炯任盈川縣令,安然老死。他們都被裴行儉說中了。
裴行儉善於識人,他提拔栽培的副將,都成為大唐名將。
攻破阿史那都支時,繳獲一個珍貴的瑪瑙盤,有兩尺寬,看上去熒光閃亮。
裴行儉吩咐拿出來給將士們看,軍中小吏捧著瑪瑙盤上台階,不小心絆倒,把瑪瑙盤打碎了。
那軍吏個嚇得麵如土色,心膽破裂一般,一邊放聲哭一邊不停地給裴行儉磕頭。
裴行儉笑著說:
“你又不是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我不會責怪你的。”
每次打了勝仗迴朝,裴行儉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
將士們敬佩裴行儉,裴行儉病死的噩耗傳到軍營,將士們很哀傷,軍營裏哭聲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