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教育改革都很困難,輕則文官架空皇帝,重則改朝換代。


    教育有其本身的複雜性。


    首先,教育係統涉及的利益相關者過於廣泛,包括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等。每個利益相關者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軟肋,可能對改革措施有不同的反應和抵製。保持相關利益方的共識和協調,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其次,教育體係往往具有深厚的曆史和文化傳統,某些傳統可能早已根植於社會意識中,難以改變。教育改革不僅需要與這些傳統習慣進行對話,還要與社會價值觀和百姓的期望相協調。


    並且,教育改革需要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投入,包括建設和改善學校硬件設施、培訓和提升教師素質、製定合理的教育課程和規章製度等。在此過程中,朝廷隨時可能麵臨各種財政條件的限製,隻有經濟高度繁榮的社會才能為教育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才有可能讓教育普及開來。


    還有,教育係統本身存在強大的組織慣性,包括既有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師生關係等,這些都會對教育改革產生阻力。《送東陽馬生序》中曾經提到過“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俯身傾耳以請,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傳統教育是非常保守的,壁壘森嚴的,高高在上的,排外排他的,這顯然不利於知識的推廣。


    最後,即使有好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實施和執行也是一大難題。如何確保新的教育方案能夠被有效地、準確地實施,並且能夠在廣大教師和學生中得到接受和實施,這都是非常困難的任務。


    總的來說,教育改革是一項涉及眾多因素和利益相關者的複雜工程,需要全麵考慮各種因素,協調各方的利益,再采取有效的策略和行動來推動。


    趙佶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不僅沒能完成科舉改製,還為此得罪了士大夫階層,最終被送到東北去“旅遊”,差點丟了性命,還被黑得體無完膚,丟了江山也丟了名譽。


    與趙佶相比,趙耀的權力更集中,有錢又有兵,說一不二,文官不敢造次,因而遭受到的阻力更小,改革順利且成功。


    將科舉取士製度改為大學入學資格考試,對於廣大考生來說,無非是考試內容從儒學改為科學,考啥都是考,換湯不換藥。


    對於私立學校和大儒學者等既得利益集團來說,則相當於砍了他們的一條腿,取消了他們在教育行業的話語權,這是很難接受的。


    但是,東林黨背後有很多髒事兒,他們已經隱隱嗅到了危險,隻能暫時妥協,想要等待趙耀出現權力真空時再發難。


    而且,東林黨的老巢在江南地區,科舉取士最多的地方。


    江南地區人口基數大,這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基礎;經濟繁榮,人們生活較為富足,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到學習當中;教育機構發達,書院、私塾林立,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文化氛圍濃厚,人們普遍重視文化教育,這為科舉考試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曆史上出現過許多文化名人,他們的成就對當地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後來學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無論怎麽改革,考試內容如何變化,江南學子的“內卷”能力始終獨占鼇頭,每年中榜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江南。久而久之,朝廷各部的大小官位,基本被他們占據,結黨營私,使得東林黨日益壯大。


    如果不解決地區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可能大學裏基本上都是江南地區人士,整個國家的資源都會逐漸被他們壟斷。


    為了兼顧各地區的人口數量和比例,實現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多樣性,同時防止某一地區做大,趙耀又綜合人口數量和比例,製定了新的“大考”招生方式。


    一方麵,按照人口數量進行招生可能導致某些省份的招生名額過多或過少,影響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麵,如果完全按照比例招生,可能會忽略不同省份的人口數量差異,導致某些地區的招生名額過少,不能滿足當地的需求。因此,在招生過程中,人口數量和比例兩個因素需要綜合考慮。


    根據23路、安東省、東北生產建設兵團等行政區劃的考生數量,以相同的錄取比例來製定大學招生計劃,確保招生名額的公平性。


    比方說,錄取比例為1%的情況下,兩浙路考生人數為5萬,福建路3萬,東北生產建設兵團5千,那麽錄取人數分別為500、300和50。


    如果三個地方一塊兒卷,東北地區肯定卷不過閩浙,估計一個名額都撈不著。最典型的案例是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南方進士51人,北方進士0人。


    南北分榜,即按南北兩地分別取士,源於明朝的“南北榜案”。在科舉考試中,南榜和北榜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按照考生比例來招生,可以緩解各地區間的文化、教育水平差距過大產生的不平衡現象,可以使得各地區的人才都能夠得到公平的機會,有助於維護大漢帝國的穩定和統一。


    同時,還可以擴大選拔人才的範圍,增加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機會,這樣可以提高整個朝廷的文化素質和治理能力,有助於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在此基礎上,趙耀又完善了秦漢時期的“仕宦避本籍”製度,要求官員在出任官職時,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到異地任職。以此來防止官員在其家鄉形成地方勢力,壟斷地方權力,從而對中央構成威脅。


    至此,科舉改革基本完成。


    趙耀的這一招,幾乎給東林黨來了個釜底抽薪,讓他們失去了江南地區儒生的基本盤。


    一眾文官多次上書進諫,要求恢複舊製,趙耀一概不理。


    進諫不成,東林黨一係文官近千人,索性來了個集體辭職,以為這樣就能威脅到趙耀。


    朝堂上,文官們全都對趙耀的政令表示反對和批評,氣氛緊張而嚴肅。


    趙耀坐在龍椅上,麵無表情,眼神冷峻。文官們則一個個義憤填膺,臉上充滿了不滿和憤怒。


    首先,最為年長的東林黨大臣汪伯彥站起身來來,他的麵容莊重,語氣沉重:“陛下,科舉改革嚴重違背了祖製,若是實施,必將引起朝野震動,國將不國啊!臣等不敢苟同,請陛下收迴成命。”他的語言清晰有力,每一個字都重重地砸在每個人的心頭,贏得一致好評,眾人紛紛點頭讚許。


    接著,八麵玲瓏的黃潛善也站起身來,與汪伯彥相比,他顯得年輕一些,身材修長,語氣激昂:“陛下,我大漢帝國自有國情在此,未經過深思熟慮不可輕率更改祖製啊,臣等對此深感憂慮,若陛下無意更改,臣等願辭官歸隱。”他的話語堅定,顯得大義凜然。


    見趙耀不迴話,黃潛善的表演欲頓時就上來了,直接走到前麵,拿出一張奏折,聲情並茂地說道:“臣以菲德,遭逢聖明,出任輔臣,過蒙恩遇,臣愧難勝任,謹以此表懇請聖上賜臣骸骨,臣請遠離朝堂,歸隱山林。”


    “黃大人真乃忠臣啊!吾輩楷模!”不少人豎起大拇指,讚揚的聲音不絕於耳。


    趙耀作出為難的表情,惋惜地說道:“何以至此啊?黃大人,沒有你的輔佐,朕寸步難行啊!”


    黃潛善蹬鼻子上臉,又一次說道:“陛下無需多言,臣請告老還鄉!”


    隨後,其他的文官們也紛紛以辭職來抗議,他們的語言充滿了情感,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沉痛不已,一個個表現得跟忠良死節之臣似的。


    整個朝堂陷入了僵局,文官們的辭職聲此起彼伏,這麽多人同時請辭,在各個朝代都是少見的。


    這種奇怪的氛圍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最後,趙耀“不堪壓力”,做出了口頭上的讓步,表示會從長計議,重新考慮科舉改革的合理性,並願意與文官們一起商討改進方案。然後,表現出慌亂的樣子,趕緊宣布了退朝。


    文官們自以為抓住了趙耀的軟肋,次日的朝會上,集結了大大小小一千多名官員,集體上書請辭。


    他們以為,動靜鬧這麽大,一定能迫使趙耀妥協,結果,趙耀這一次根本不挽留,直接拍板道:“滾蛋,全部滾蛋!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那些請辭的官員,大部分是東林黨係的,還有些刷存在感的跟風狗,能力沒多大,演戲的本事倒是一套一套的。這下全部蒙蔽了,劇本怎麽沒按計劃發展?白給一波。


    本來趙耀還為如何收拾這些人頭疼,沒想到他們自己就辭職了,省了不少事兒。


    十二年來,從工農兵大學畢業的學生已經累計達萬餘,這些人的實幹能力比舞文弄墨的儒生強多了,空出來的官位全都被趙耀火速安排完畢,科學的勢力更進一步。


    這還沒完,那些已經辭職了的官員,沒幾個是幹淨的,或多或少都有些貪汙腐敗行為。之前沒有合適的人選,需要他們幹活,趙耀對這些貪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就不必客氣了。


    辭職的官員們,剛迴到家,還來不及悲傷,中情局的特工就帶著搜查令來了……


    一個月內,查處貪腐案件上萬起,收繳耕地幾百萬畝、銀元幾千萬、宅子幾萬座。


    對於趙耀來說,貪官汙吏就像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他們利用自己的職權和影響力,從國家和百姓手中攫取財富和資源,將其納入自己的私人口袋。


    這種行為雖然會導致國家財政的流失,然而,隻要中央集權製存在,趙耀就不得不依靠這些貪官汙吏來維持統治秩序,因為他們在政治和社會方麵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資源。


    有時候,趙耀會默許或縱容貪汙行為,以換取政治穩定和權力平衡,中央集權製下,貪汙腐敗現象是不可能完全杜絕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們像養豬一樣養起來,需要的時候抓一批出來錘,開閘放水,緩解財政壓力,這可比收稅要容易多了。


    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說,貪官無疑是最優良的資產。


    年化收益率很高。皇帝不能做的,他們可以做。


    避嫌效果好。百姓要造反,逐步平倉一部分貪官,穩定市場。


    名譽加成顯著。高位時全部清倉,既鏟除了貪官又增加了財政預算,皇帝名利雙收。


    要想讓官員為自己賣命,必須給夠好處,財政預算有限,沒有那麽多錢給他們發高工資,那就給他權,讓他用手中的權去搜刮民脂民膏。


    本質上,貪官能得到好處是因為皇帝給的權,所以,貪官為了保住自己的好處就必須維護皇帝的權,環環相扣,皇帝的統治就更牢固了。


    要知道,皇位人人都想坐,如果沒有貪官維護政權,光憑皇帝一人怎麽維持統治?一個太監都使喚不動。


    這就是權術的精髓所在。要用貪官,就必須反貪官,隻有這樣才能欺騙百姓,才能鞏固政權。


    以反貪官為名,消除不聽話的貪官,保留聽話的貪官。這樣既可以消除異己,鞏固皇權,又可以得到百姓的擁戴。


    官吏隻要敢貪,他的把柄就在皇帝的手中,他要是敢不聽話,皇帝隨時可以借反腐之名滅了他,貪官要想不被滅,就隻有乖乖聽話。


    隨時高舉反貪的大旗,加大宣傳力度,讓百姓認為皇帝是好的,不好的都是那些貪官,一切責任都可以推到貪官的身上。


    社會出現這麽多問題,不是皇帝不想搞好,而是下麵的官吏不好好執行皇帝的愛民政策。


    當民怨積攢到一定程度時,宰幾個貪官,為民伸冤,再把收繳的財富放進腰包,不負搜刮民財之名,而得搜刮民財之實。


    用貪官來培植死黨,除貪官來消除異己,殺貪官來收買人心,收貪官之財來實己腰包,這就是自古以來慣用的帝王之術。


    當然,趙耀清算這一批貪官的目的,反貪是其一,抄家是其二,主要目的在於瓦解東林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工第一深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工第一深情並收藏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