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黃河治理(一)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耀從江寧返迴京城,又著手重新修訂了《刑統》中的不合理之處,完善了多部法典。
而這時,已經到了暮春時節,雨季即將來臨,黃河水渾濁了許多。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奔騰的黃河水,哺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億萬年間,黃河把黃土高原的泥沙源源不斷地搬運到了下遊,形成了華北平原;黃河的支流渭河和汾河造就了關中平原和汾河穀地平原。
這幾塊平原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的發家之地,簡稱中原,可以說,沒有黃河就沒有中原。
直到今天,這一地帶仍然是世界上最適合農耕作業的土地之一,並且仍然供養著大約四五億人口,“母親河”一稱當之無愧。
但黃河這位“母親”的脾氣不太好,複雜的水文特點,決定了黃泛區的多災多難。
五千多公裏長的黃河,平均每年卷走16億噸泥沙,下遊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黃河“托”成一條地上的“懸河”,“改道”也成了極易發生的災難。
從古至今,黃河流域有記載的洪澇災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次數也有二三十次,大規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稱“黃河六徙”。
黃河曆史上的多次改道,給北方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特別是淮河流域,曾經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淮河地區,自從黃河奪淮之後,河道以及周邊的湖泊泥沙淤積非常深,土地鹽堿化嚴重,水患頻繁,平均一年半一次,給沿岸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在趙耀到來之前,春秋時期、王莽新朝時期和宋仁宗時期已經發生了三次改道,
黃河第三次大改道,發生於宋仁宗時期,黃河在顫州商胡埽(濮陽)決口,黃河泛濫後分為兩脈。
一脈向北進入大名府與衛河相匯,經冀州、滄州,從天津入海,被稱為“北流”,從天津入海;另一脈從大名府改道向東,經德州、在山東無棣縣入海,被稱為“東流”。
趙耀之所以定都在大名府,黃河改道至此也是一重要原因。
“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是每一個城市建設規劃的基本依據,水資源對於地區發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說。
此外,攤開地圖,連接燕京、江寧和長安三個點,可以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區域,這一區域是中原的基本盤,而大名府恰恰位於三角形的核心區域。
從地理位置上看,大名府可以輻射關中、江南、華北三大平原,作為政治中心是非常合適的。
但黃河卻是影響大名府作為都城的最不穩定因素,如果任由其自然改道,水量稍微大點就能把國都給淹了。因此,要保證大名府的安危,必須把黃河泛濫扼殺在萌芽狀態。
而黃河泛濫的根本問題在於泥沙,水少沙多,水沙搭配不合理,下遊河道不斷淤積,河槽過洪能力逐漸下降,從而造成三年兩決口,多次大改道的自然災害。
無論中下遊地區再怎麽加深拓寬河道,用不了幾年,上遊的泥沙就會重淤積,不斷墊高河床,修堤壩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河床抬高的速度。
一年16億立方米的河沙是什麽概念呢?長1000米,寬1000米,高1600米的土堆,是三峽大壩混凝土總量的100倍!
如果光靠人力來疏通河道,全國人一起上都趕不上泥沙淤積的速度。
兩千年來的無數次治黃經驗表明:單一的治理手段都是沒有效果的,如“正本清源”,“蓄水攔沙”等措施都難達到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目的。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的自然地貌特征,秦漢以來的大規模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加之幹旱少雨……這些因素決定了其逐漸被侵蝕的規律是不可逆轉的。
朝會上,趙耀提出要治理黃河,減少泥沙淤積的構想,官員們人手一張地圖,陷入沉思。
這時,有個大聰明發話了:“陛下,臣以為,如果能讓黃河繞過黃土高原,定能能根治水少沙多的問題。”
“你是說,要把幾字彎拉直?”趙耀簡直不敢相信,竟然有人會提出這種天馬行空的方案。
這哥們兒以為皇帝跟自己想一塊兒去了,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正是,臣以為,在劉家峽處,可讓黃河改走洮河和渭河,隻需要開50公裏的運河即可。如此一來,不僅可以繞過黃土高原一勞永逸地解決泥沙淤積的問題,還能解決遊牧民族利用河套平原積累實力的問題,九曲黃河唯富一套,實在可惜啊……”
趙耀實在聽不下去了,怒吼道:“閉嘴,你們這屆官員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科學素養實在是太低了,最基本的工程預算都不懂,要是朕聽了你的鬼話,可就離亡國不遠啦!”
不考慮海拔落差和能否自流的問題,按照這位官員的說法,在臨洮縣洮黃匯合處修一道南北走向的水渠來連通渭河,全長大約50公裏。
表麵上看似乎沒什麽問題,五十公裏的水渠對於大漢帝國的基建能力來說沒有太大難度。
可是,接下來更難的問題來了。
因為黃河的徑流量比洮河加渭河都大,如果讓黃河注入洮、渭,河道至少需要拓寬100米,加深2米,否則關中平原會成為“關中湖”。
先看洮河部分,黃河出劉家峽後本來是流向西北,截斷後向東溯迴洮河河道,至臨洮縣,全長大概100公裏。不考慮沿途的山川,假設全都是平地,最理想狀態下的土方量也有大約三千萬立方米,似乎也可以實現。
再來看渭河,渭河要全線都需要改造,全長800公裏,土方量至少兩億立方米,構築堤壩的混凝土量也是天文數字,舉全國之力五年也未必能完成。
改造完一千公裏的河道,幾字彎總算截斷,終於把黃河拉直了。
對於人類而言,河流的流域麵積越大越好,河流越曲折越好淡水資源多多益善,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僅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0.77%而已,把黃河拉直是沒有意義的。
而這時,已經到了暮春時節,雨季即將來臨,黃河水渾濁了許多。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奔騰的黃河水,哺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億萬年間,黃河把黃土高原的泥沙源源不斷地搬運到了下遊,形成了華北平原;黃河的支流渭河和汾河造就了關中平原和汾河穀地平原。
這幾塊平原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的發家之地,簡稱中原,可以說,沒有黃河就沒有中原。
直到今天,這一地帶仍然是世界上最適合農耕作業的土地之一,並且仍然供養著大約四五億人口,“母親河”一稱當之無愧。
但黃河這位“母親”的脾氣不太好,複雜的水文特點,決定了黃泛區的多災多難。
五千多公裏長的黃河,平均每年卷走16億噸泥沙,下遊的河床因此年年增高,把黃河“托”成一條地上的“懸河”,“改道”也成了極易發生的災難。
從古至今,黃河流域有記載的洪澇災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改道”次數也有二三十次,大規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稱“黃河六徙”。
黃河曆史上的多次改道,給北方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特別是淮河流域,曾經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淮河地區,自從黃河奪淮之後,河道以及周邊的湖泊泥沙淤積非常深,土地鹽堿化嚴重,水患頻繁,平均一年半一次,給沿岸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在趙耀到來之前,春秋時期、王莽新朝時期和宋仁宗時期已經發生了三次改道,
黃河第三次大改道,發生於宋仁宗時期,黃河在顫州商胡埽(濮陽)決口,黃河泛濫後分為兩脈。
一脈向北進入大名府與衛河相匯,經冀州、滄州,從天津入海,被稱為“北流”,從天津入海;另一脈從大名府改道向東,經德州、在山東無棣縣入海,被稱為“東流”。
趙耀之所以定都在大名府,黃河改道至此也是一重要原因。
“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是每一個城市建設規劃的基本依據,水資源對於地區發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說。
此外,攤開地圖,連接燕京、江寧和長安三個點,可以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區域,這一區域是中原的基本盤,而大名府恰恰位於三角形的核心區域。
從地理位置上看,大名府可以輻射關中、江南、華北三大平原,作為政治中心是非常合適的。
但黃河卻是影響大名府作為都城的最不穩定因素,如果任由其自然改道,水量稍微大點就能把國都給淹了。因此,要保證大名府的安危,必須把黃河泛濫扼殺在萌芽狀態。
而黃河泛濫的根本問題在於泥沙,水少沙多,水沙搭配不合理,下遊河道不斷淤積,河槽過洪能力逐漸下降,從而造成三年兩決口,多次大改道的自然災害。
無論中下遊地區再怎麽加深拓寬河道,用不了幾年,上遊的泥沙就會重淤積,不斷墊高河床,修堤壩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河床抬高的速度。
一年16億立方米的河沙是什麽概念呢?長1000米,寬1000米,高1600米的土堆,是三峽大壩混凝土總量的100倍!
如果光靠人力來疏通河道,全國人一起上都趕不上泥沙淤積的速度。
兩千年來的無數次治黃經驗表明:單一的治理手段都是沒有效果的,如“正本清源”,“蓄水攔沙”等措施都難達到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目的。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的自然地貌特征,秦漢以來的大規模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加之幹旱少雨……這些因素決定了其逐漸被侵蝕的規律是不可逆轉的。
朝會上,趙耀提出要治理黃河,減少泥沙淤積的構想,官員們人手一張地圖,陷入沉思。
這時,有個大聰明發話了:“陛下,臣以為,如果能讓黃河繞過黃土高原,定能能根治水少沙多的問題。”
“你是說,要把幾字彎拉直?”趙耀簡直不敢相信,竟然有人會提出這種天馬行空的方案。
這哥們兒以為皇帝跟自己想一塊兒去了,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正是,臣以為,在劉家峽處,可讓黃河改走洮河和渭河,隻需要開50公裏的運河即可。如此一來,不僅可以繞過黃土高原一勞永逸地解決泥沙淤積的問題,還能解決遊牧民族利用河套平原積累實力的問題,九曲黃河唯富一套,實在可惜啊……”
趙耀實在聽不下去了,怒吼道:“閉嘴,你們這屆官員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科學素養實在是太低了,最基本的工程預算都不懂,要是朕聽了你的鬼話,可就離亡國不遠啦!”
不考慮海拔落差和能否自流的問題,按照這位官員的說法,在臨洮縣洮黃匯合處修一道南北走向的水渠來連通渭河,全長大約50公裏。
表麵上看似乎沒什麽問題,五十公裏的水渠對於大漢帝國的基建能力來說沒有太大難度。
可是,接下來更難的問題來了。
因為黃河的徑流量比洮河加渭河都大,如果讓黃河注入洮、渭,河道至少需要拓寬100米,加深2米,否則關中平原會成為“關中湖”。
先看洮河部分,黃河出劉家峽後本來是流向西北,截斷後向東溯迴洮河河道,至臨洮縣,全長大概100公裏。不考慮沿途的山川,假設全都是平地,最理想狀態下的土方量也有大約三千萬立方米,似乎也可以實現。
再來看渭河,渭河要全線都需要改造,全長800公裏,土方量至少兩億立方米,構築堤壩的混凝土量也是天文數字,舉全國之力五年也未必能完成。
改造完一千公裏的河道,幾字彎總算截斷,終於把黃河拉直了。
對於人類而言,河流的流域麵積越大越好,河流越曲折越好淡水資源多多益善,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僅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0.77%而已,把黃河拉直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