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構建契約精神(一)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耶穌說:“你想讓別人怎麽對待你,你就應該怎麽對待別人。”
……
這些話都是契約精神的最初形態,但這隻是單方麵的,隻對自己有約束力,自己遵守契約,希望別人也遵守契約,這隻是一廂情願罷了。
“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一人誠信一人立,天下誠信天下興。”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溫良恭儉讓”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契約精神的雛形。
但這些道德標準過於鬆散,不成體係,沒有發展成完善的行事準則。
看孔子語錄就像刷抖音一樣,一條條刷過去很有道理很有快感,但全部合起來就無法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完整理論。
到了有矛盾的地方,別問,一問就是你沒看懂孔子,細節全靠儒學大師們腦補,解釋權歸儒學大師所有,因而所以幾千年都沒有任何進步。
自秦以來,二千多年的發展也隻局限於家天下王朝的興盛與衰敗。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潮起潮落間,由於統治階層的思想禁錮,始終沒有總結出一套係統的、先進的、行之有效,形而上的思想理論體係。
因而,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評價清朝說:“中國沒有哲學,甚至沒有曆史,中國的文明還處在人類文明的幼年時期。”
這評價有其局限性,但偉大的哲學家都是有曆史局限性的,他們的偉大來自於他們超越了同時期的人,而不是他們的局限性。
在當時看來,這評價聽起來很刺耳,極具侮辱性,很難讓人接受。可時間會檢驗一切,現在看來,這句刺耳的評價仍然是準確的。
在印度,各種毒奶粉,假疫苗,地溝油,黑中介,爛尾樓……
老板不講武德,喜歡pua、畫大餅,沒有一丁點契約精神,簽合同的時候,薪資6-8k,到發工資的隻發給你6塊錢,畢竟寫的不是6k-8k,沒毛病吧?你找誰說理去?
……
把最基本的契約精神玩成這一套坑蒙拐騙,除了印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得出來。
如果印度當年沒有被列強打開大門,估計現在還留著辮子,估計現在見到了高種姓還得磕頭避讓,叫一聲:“老爺!”
係統全麵的契約精神,人人平等的民主觀念,是西方數百年間從蠻荒邁向工業文明的根本保證,也是現代印度能走上發展快車道的捷徑。
那麽,西方契約精神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呢?
所謂契約說白了就是合同,類似的古代有地契、房契、賣身契,是彼此之間口頭或者書麵的約定。
而契約又可以分為私人契約和社會契約。私人契約規定了私人之間交換的倫理道德,社會契約規定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契約精神主要有三種起源:古希臘工商業文明,猶太教十誡,中世紀歐洲采邑製。
發展過程分別經曆了三種思想:亞裏士多德的交換正義論,阿奎那的德性論,洛克的社會契約論。
古希臘山丘林立,土地貧瘠,除了斯巴達等少數城邦,其他地區無法發展出農耕文明。不種地就沒飯吃要餓肚子,怎麽辦呢?
種地是不可能種地的,這輩子不可能種地,就是隻有做做生意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用自己的手工業品換取糧食。
得益於地中海風平浪靜,古希臘人劃著洗澡盆就可以跨過地中海,到埃及和兩河流域,售賣手工業品交換賺取差價來換取糧食。
因而,古希臘大部分城邦的文明形態都表現為工商業文明,而工商業文明又形成了兩種精神——冒險精神和契約精神。
要穿越地中海,膽子小的人肯定不敢,於是誕生了古希臘的冒險精神,類似的還有福建人全球免簽的移民精神,隻要媽祖同意,沒有福建人到不了的國家!
做生意要基於平等的交換,所以誕生了契約精神。
至於十誡,則源自舊約全書,出埃及記裏著名的西奈立誡故事。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跨過紅海來到西奈山,到山上跟神吹牛逼聊天,下山的時候背了一塊石板,石板上雕刻的內容被稱為十誡,這十條誡律是神和猶太人簽訂的契約,內容昭告全體猶太人必須遵守。
歐洲本身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又是猶太教的分支,宗教經典對他們影響很深,契約的觀念通過宗教經典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聖經》之所以分為《新約》和《舊約》,所謂的“約”指的是神和人之間的契約。
歐洲有著很長時間的封建文明,他們的封建體製和東方不一樣,是真正的封建體製。
中世紀歐洲的采邑製就是一種領主和封臣的契約,君主把土地分封給大領主,大領主再分封給家臣,家臣再分封給更小的家臣,一直分到農民,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級之間都是通過層層契約關係來維持的。
采邑製的本質是領主與封臣之間的土地契約,是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
從這三種起源可以看出,歐洲的契約精神源遠流長,並非短時間速成。
有自然地理結構下的經濟結構導致的古希臘工商業文明,有希伯來宗教觀念影響以及歐洲中世紀采邑製的遺留,從不同維度締造了歐洲的契約精神,是歐洲契約精神起源的主體。
但是僅僅這些傳統是不夠的,歐洲的契約精神之所以可以發展壯大,還需要思想家的理論加持。
古希臘時代,亞裏士多德提出了“交換正義論”,主張在交換過程中要確保每一個交換主體的利益,對每一個參與交換的人要給予平等的對待,他把這種準則稱為交換的正義。
他認為,在交換過程中不損人利己是基本的原則,隻有這樣才可以保障平等,亞裏士多德的交換正義論,是古希臘最早的契約精神的萌芽,是維持工商業文明的基礎。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耶穌說:“你想讓別人怎麽對待你,你就應該怎麽對待別人。”
……
這些話都是契約精神的最初形態,但這隻是單方麵的,隻對自己有約束力,自己遵守契約,希望別人也遵守契約,這隻是一廂情願罷了。
“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一人誠信一人立,天下誠信天下興。”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溫良恭儉讓”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契約精神的雛形。
但這些道德標準過於鬆散,不成體係,沒有發展成完善的行事準則。
看孔子語錄就像刷抖音一樣,一條條刷過去很有道理很有快感,但全部合起來就無法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完整理論。
到了有矛盾的地方,別問,一問就是你沒看懂孔子,細節全靠儒學大師們腦補,解釋權歸儒學大師所有,因而所以幾千年都沒有任何進步。
自秦以來,二千多年的發展也隻局限於家天下王朝的興盛與衰敗。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潮起潮落間,由於統治階層的思想禁錮,始終沒有總結出一套係統的、先進的、行之有效,形而上的思想理論體係。
因而,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評價清朝說:“中國沒有哲學,甚至沒有曆史,中國的文明還處在人類文明的幼年時期。”
這評價有其局限性,但偉大的哲學家都是有曆史局限性的,他們的偉大來自於他們超越了同時期的人,而不是他們的局限性。
在當時看來,這評價聽起來很刺耳,極具侮辱性,很難讓人接受。可時間會檢驗一切,現在看來,這句刺耳的評價仍然是準確的。
在印度,各種毒奶粉,假疫苗,地溝油,黑中介,爛尾樓……
老板不講武德,喜歡pua、畫大餅,沒有一丁點契約精神,簽合同的時候,薪資6-8k,到發工資的隻發給你6塊錢,畢竟寫的不是6k-8k,沒毛病吧?你找誰說理去?
……
把最基本的契約精神玩成這一套坑蒙拐騙,除了印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做得出來。
如果印度當年沒有被列強打開大門,估計現在還留著辮子,估計現在見到了高種姓還得磕頭避讓,叫一聲:“老爺!”
係統全麵的契約精神,人人平等的民主觀念,是西方數百年間從蠻荒邁向工業文明的根本保證,也是現代印度能走上發展快車道的捷徑。
那麽,西方契約精神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呢?
所謂契約說白了就是合同,類似的古代有地契、房契、賣身契,是彼此之間口頭或者書麵的約定。
而契約又可以分為私人契約和社會契約。私人契約規定了私人之間交換的倫理道德,社會契約規定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契約精神主要有三種起源:古希臘工商業文明,猶太教十誡,中世紀歐洲采邑製。
發展過程分別經曆了三種思想:亞裏士多德的交換正義論,阿奎那的德性論,洛克的社會契約論。
古希臘山丘林立,土地貧瘠,除了斯巴達等少數城邦,其他地區無法發展出農耕文明。不種地就沒飯吃要餓肚子,怎麽辦呢?
種地是不可能種地的,這輩子不可能種地,就是隻有做做生意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用自己的手工業品換取糧食。
得益於地中海風平浪靜,古希臘人劃著洗澡盆就可以跨過地中海,到埃及和兩河流域,售賣手工業品交換賺取差價來換取糧食。
因而,古希臘大部分城邦的文明形態都表現為工商業文明,而工商業文明又形成了兩種精神——冒險精神和契約精神。
要穿越地中海,膽子小的人肯定不敢,於是誕生了古希臘的冒險精神,類似的還有福建人全球免簽的移民精神,隻要媽祖同意,沒有福建人到不了的國家!
做生意要基於平等的交換,所以誕生了契約精神。
至於十誡,則源自舊約全書,出埃及記裏著名的西奈立誡故事。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跨過紅海來到西奈山,到山上跟神吹牛逼聊天,下山的時候背了一塊石板,石板上雕刻的內容被稱為十誡,這十條誡律是神和猶太人簽訂的契約,內容昭告全體猶太人必須遵守。
歐洲本身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又是猶太教的分支,宗教經典對他們影響很深,契約的觀念通過宗教經典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聖經》之所以分為《新約》和《舊約》,所謂的“約”指的是神和人之間的契約。
歐洲有著很長時間的封建文明,他們的封建體製和東方不一樣,是真正的封建體製。
中世紀歐洲的采邑製就是一種領主和封臣的契約,君主把土地分封給大領主,大領主再分封給家臣,家臣再分封給更小的家臣,一直分到農民,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級之間都是通過層層契約關係來維持的。
采邑製的本質是領主與封臣之間的土地契約,是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
從這三種起源可以看出,歐洲的契約精神源遠流長,並非短時間速成。
有自然地理結構下的經濟結構導致的古希臘工商業文明,有希伯來宗教觀念影響以及歐洲中世紀采邑製的遺留,從不同維度締造了歐洲的契約精神,是歐洲契約精神起源的主體。
但是僅僅這些傳統是不夠的,歐洲的契約精神之所以可以發展壯大,還需要思想家的理論加持。
古希臘時代,亞裏士多德提出了“交換正義論”,主張在交換過程中要確保每一個交換主體的利益,對每一個參與交換的人要給予平等的對待,他把這種準則稱為交換的正義。
他認為,在交換過程中不損人利己是基本的原則,隻有這樣才可以保障平等,亞裏士多德的交換正義論,是古希臘最早的契約精神的萌芽,是維持工商業文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