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西夏裁軍,趙耀納妃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烽燧堡一戰,斬首吐蕃四萬八千人,這些屍體散落在日月山下,火器師用了兩天時間才將其集中焚毀。
畢竟,此地是黃河上遊地區,萬一春夏來臨時微生物活動加劇,屍體腐敗將會汙染水源。
在古代戰爭中,打掃戰場的活兒都是勝利方來幹,包括收繳武器、盔甲、糧食,以及處理屍體。
對待己方士兵,通常是挖個深坑掩埋,現代考古中發現的萬人坑就是這麽來的。
對敵人就沒那麽客氣了,直接堆起來焚燒,這樣做既能避免屍體腐爛變質引起瘟疫,也是對敵人的一種羞辱。
在那時,人們都講究入土為安,火葬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據說被火化的人無法重新轉世投胎。
更為省事兒的方式是築京觀,具體做法就是把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旁,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在表麵用土夯實,以表軍功,同時威懾敵人。
還有一種慘無人道的方法,那就是把屍體煮熟或者曬幹當做軍糧,五胡亂華時期就經常這麽幹,他們把漢人稱作兩腳羊。
伏波將軍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從那以後,馬革裹屍就成了軍人戰死沙場後的最高榮譽,但這項殊榮往往隻有軍官才有資格享有,普通士兵一般都是就地掩埋。
但烽燧堡犧牲的戰士們,個個以一當百,用生命扞衛了大漢疆土,他們值得馬革裹屍還,魂歸故土。
雖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但在力所能及、條件允許時,理應將烈士送迴故鄉埋葬。
犧牲的戰士大多是秦鳳路的人,距離戰場不遠;又正處寒冬,遺骸容易保存。
因此,牛皋下令,用馬皮包裹遺骸,裝在棺材裏抬迴西寧州。
……
早在戰鬥結束後,烽燧堡犧牲132人殲敵的輝煌戰績就傳遍了全國各地,登上了每一家報社的頭版。
遺骸護送隊到達西寧州城外時,儀仗隊、烈士家屬、朝廷官員等數萬人早已列隊等候。
雪花漫天飛舞,家屬嗚咽,北風蕭瑟,氣氛莊嚴肅穆。
“我部是大漢西軍火器師,奉命運送第六團烈士遺骸迴家。”
“歡迎忠烈迴家,我部騎兵五百,將為你們全程護航。”
……
之後,其家屬獲得了一次性發放的十年俸祿撫恤金,“忠烈之家”牌匾一塊,烈士的直係親屬讀書、做官、經商、務農都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此舉不僅告慰了烈士的在天之靈,更宣揚了大漢的尚武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大大激發了青年男子從軍報國的熱情。
隻要保證軍人的待遇,別說有先進火器在手,即使是重迴冷兵器時代,漢軍同樣能所向披靡。
漢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封建王朝後期的軍隊之所以羸弱不堪,與克扣軍餉等有重大關係。如果一個士兵連飯都吃不飽,你又怎麽能要求他拚命呢?
在那種情況下,朝天上放兩箭,已經很對得起朝廷給的兩個窩窩頭了。
趙耀又寫了一篇文章《哪有什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文章中講述了烽燧堡血戰的具體細節,在文末附帶132位烈士的姓名。
此文高度讚揚了漢軍英勇威武的犧牲精神,表達了對軍人們保家衛國的感謝,全文采用白話文和簡體字,平鋪直敘,絲毫不咬文嚼字,字裏行間都流露出真情實感。
被刊登在報紙上後,全天下的百姓都讀哭了,就連一向看不起武人的文官集團也都為之動容。
從軍、邊塞、報國等題材的豪放派詩詞風靡一時,漢人再一次湧現出了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欲望。
嶽飛的《滿江紅·寫懷》橫空出世,“……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多麽膾炙人口的大作,得多虧趙耀沒有給他抄襲了。
李乾順得知烽燧堡戰況後,根本就高興不起來,1:363的戰損比,天兵天將也不過如此吧!
以人數優勢取勝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西夏根本沒有必要再養著那麽多軍隊,如果漢軍想對西夏動手,縱使有百萬大軍也無濟於事,全都是人肉靶子。
李乾順直接開擺,他解散了興慶府的十二萬左右廂軍,隻保留五千名禁衛軍。
攻打吐蕃葬送了二十萬人,這些可都是黨項人中的青壯年男子,家中的頂梁柱。
幾乎占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整個西夏無人不哭喪,無人不守寡,幾乎出現了青年男子的人口斷層。
解散現有軍隊,讓士兵們迴到家中,能勉強恢複一下生產秩序,要不然,民間連個能幹重活兒的男人都沒有了。
李乾順裁軍十二萬的舉動,既是為了應對西夏國內的勞動力危機,也是向趙耀示弱。
即使日後西夏被大漢吞並,他李家好歹也有個外戚的身份,家族成員衣食無憂還是沒問題的,說不定還能封個閑散王爺。
而且,他唯一的兒子李仁孝如今還在吐蕃“留學”,自己沒有能力救他迴來,隻有趙耀可以。
之前寫信求救,趙耀沒有作出明確表示,想必是覺得李乾順的誠意不夠。
如果沒了兒子,守著江山有何用?江山豈能傳給外人?
因此,李乾順安排好相關事宜,讓親信監國,隻帶著十幾名親衛,以“送親”的名義親自到大名府覲見。
西夏國主訪問大宋,這還是頭一迴。趙耀也沒讓老丈人丟麵子,用極高的儀仗規格納李如霜為妃,封號“夏妃”,與四妃並列。
在鴻臚寺待了半年,一隻公蚊子都沒見到過,李如霜一度以為自己被皇帝打入了“冷宮”,每天夜裏還常常夢到那位隻有一麵之緣的鴻臚寺少卿。
皇帝納冊封妃子,也是有洞房花燭夜這一流程的,隻不過要比民間更奢華、隆重,還有就是,沒人敢鬧洞房。。。
在趙耀走進門那一瞬間,李如霜直接閉上眼睛不敢看,在她的想象中,皇帝都是老態龍鍾的糟老頭子。
直到掀開蓋頭的那一瞬間,李如霜都還閉著眼。
不得不承認,化上新娘妝的她還別有一番韻味,趙耀頓時燥熱起來。
奸笑道:“不知愛妃金宵可願與我同床共枕否?”
哎,這聲音好熟悉啊!
李如霜緩緩睜開眼,驚唿道:“是你!”
……
(此處省略五千字)
畢竟,此地是黃河上遊地區,萬一春夏來臨時微生物活動加劇,屍體腐敗將會汙染水源。
在古代戰爭中,打掃戰場的活兒都是勝利方來幹,包括收繳武器、盔甲、糧食,以及處理屍體。
對待己方士兵,通常是挖個深坑掩埋,現代考古中發現的萬人坑就是這麽來的。
對敵人就沒那麽客氣了,直接堆起來焚燒,這樣做既能避免屍體腐爛變質引起瘟疫,也是對敵人的一種羞辱。
在那時,人們都講究入土為安,火葬被認為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據說被火化的人無法重新轉世投胎。
更為省事兒的方式是築京觀,具體做法就是把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旁,築成巨大的金字塔形,在表麵用土夯實,以表軍功,同時威懾敵人。
還有一種慘無人道的方法,那就是把屍體煮熟或者曬幹當做軍糧,五胡亂華時期就經常這麽幹,他們把漢人稱作兩腳羊。
伏波將軍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從那以後,馬革裹屍就成了軍人戰死沙場後的最高榮譽,但這項殊榮往往隻有軍官才有資格享有,普通士兵一般都是就地掩埋。
但烽燧堡犧牲的戰士們,個個以一當百,用生命扞衛了大漢疆土,他們值得馬革裹屍還,魂歸故土。
雖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但在力所能及、條件允許時,理應將烈士送迴故鄉埋葬。
犧牲的戰士大多是秦鳳路的人,距離戰場不遠;又正處寒冬,遺骸容易保存。
因此,牛皋下令,用馬皮包裹遺骸,裝在棺材裏抬迴西寧州。
……
早在戰鬥結束後,烽燧堡犧牲132人殲敵的輝煌戰績就傳遍了全國各地,登上了每一家報社的頭版。
遺骸護送隊到達西寧州城外時,儀仗隊、烈士家屬、朝廷官員等數萬人早已列隊等候。
雪花漫天飛舞,家屬嗚咽,北風蕭瑟,氣氛莊嚴肅穆。
“我部是大漢西軍火器師,奉命運送第六團烈士遺骸迴家。”
“歡迎忠烈迴家,我部騎兵五百,將為你們全程護航。”
……
之後,其家屬獲得了一次性發放的十年俸祿撫恤金,“忠烈之家”牌匾一塊,烈士的直係親屬讀書、做官、經商、務農都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此舉不僅告慰了烈士的在天之靈,更宣揚了大漢的尚武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大大激發了青年男子從軍報國的熱情。
隻要保證軍人的待遇,別說有先進火器在手,即使是重迴冷兵器時代,漢軍同樣能所向披靡。
漢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封建王朝後期的軍隊之所以羸弱不堪,與克扣軍餉等有重大關係。如果一個士兵連飯都吃不飽,你又怎麽能要求他拚命呢?
在那種情況下,朝天上放兩箭,已經很對得起朝廷給的兩個窩窩頭了。
趙耀又寫了一篇文章《哪有什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文章中講述了烽燧堡血戰的具體細節,在文末附帶132位烈士的姓名。
此文高度讚揚了漢軍英勇威武的犧牲精神,表達了對軍人們保家衛國的感謝,全文采用白話文和簡體字,平鋪直敘,絲毫不咬文嚼字,字裏行間都流露出真情實感。
被刊登在報紙上後,全天下的百姓都讀哭了,就連一向看不起武人的文官集團也都為之動容。
從軍、邊塞、報國等題材的豪放派詩詞風靡一時,漢人再一次湧現出了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欲望。
嶽飛的《滿江紅·寫懷》橫空出世,“……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多麽膾炙人口的大作,得多虧趙耀沒有給他抄襲了。
李乾順得知烽燧堡戰況後,根本就高興不起來,1:363的戰損比,天兵天將也不過如此吧!
以人數優勢取勝的年代已經過去了,西夏根本沒有必要再養著那麽多軍隊,如果漢軍想對西夏動手,縱使有百萬大軍也無濟於事,全都是人肉靶子。
李乾順直接開擺,他解散了興慶府的十二萬左右廂軍,隻保留五千名禁衛軍。
攻打吐蕃葬送了二十萬人,這些可都是黨項人中的青壯年男子,家中的頂梁柱。
幾乎占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整個西夏無人不哭喪,無人不守寡,幾乎出現了青年男子的人口斷層。
解散現有軍隊,讓士兵們迴到家中,能勉強恢複一下生產秩序,要不然,民間連個能幹重活兒的男人都沒有了。
李乾順裁軍十二萬的舉動,既是為了應對西夏國內的勞動力危機,也是向趙耀示弱。
即使日後西夏被大漢吞並,他李家好歹也有個外戚的身份,家族成員衣食無憂還是沒問題的,說不定還能封個閑散王爺。
而且,他唯一的兒子李仁孝如今還在吐蕃“留學”,自己沒有能力救他迴來,隻有趙耀可以。
之前寫信求救,趙耀沒有作出明確表示,想必是覺得李乾順的誠意不夠。
如果沒了兒子,守著江山有何用?江山豈能傳給外人?
因此,李乾順安排好相關事宜,讓親信監國,隻帶著十幾名親衛,以“送親”的名義親自到大名府覲見。
西夏國主訪問大宋,這還是頭一迴。趙耀也沒讓老丈人丟麵子,用極高的儀仗規格納李如霜為妃,封號“夏妃”,與四妃並列。
在鴻臚寺待了半年,一隻公蚊子都沒見到過,李如霜一度以為自己被皇帝打入了“冷宮”,每天夜裏還常常夢到那位隻有一麵之緣的鴻臚寺少卿。
皇帝納冊封妃子,也是有洞房花燭夜這一流程的,隻不過要比民間更奢華、隆重,還有就是,沒人敢鬧洞房。。。
在趙耀走進門那一瞬間,李如霜直接閉上眼睛不敢看,在她的想象中,皇帝都是老態龍鍾的糟老頭子。
直到掀開蓋頭的那一瞬間,李如霜都還閉著眼。
不得不承認,化上新娘妝的她還別有一番韻味,趙耀頓時燥熱起來。
奸笑道:“不知愛妃金宵可願與我同床共枕否?”
哎,這聲音好熟悉啊!
李如霜緩緩睜開眼,驚唿道:“是你!”
……
(此處省略五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