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交通閉塞,信息傳遞緩慢的時代,中央下達到地方的政令往往具有很大的滯後性。


    有些時候,皇帝輪換、朝代更替這種大事都無法及時被偏遠地區的人們所知,因而就會現了“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樣的情況。


    正是由於“信息差”的存在,才形成了“欺上瞞下”、“上行下效”官場風氣。導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係程度愈發鬆散,國家內部各自為政,分崩離析。


    久而久之,社會矛盾積重難返,地方徹底脫離中央控製,國家也就名存實亡了。


    就好比,趙桓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造反就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差。


    可他沒有意識到信息的事實性和不完全性,單憑一封信和三具焦屍就輕率地得出“趙耀死亡”這一結論,並且倉促舉事,失敗是必然的。


    單從皇權的更替來說,越早獲得信息的皇子繼承皇位的幾率都會大不少。


    朱棣的兩個好大兒,朱高煦和朱高燧,估摸著朱棣快不行了,一直待在京城不願迴到各自的封地,就是想著能先一步得知皇帝駕崩的消息,然後趁早占據爭奪皇位的主動權。


    無論在哪個年代,獲取信息的渠道越廣,時間越早,獲得的迴報也就越豐厚。


    就連大學裏的班長,有啥好的比賽、活動信息,或者是入名額,往往要等到截止時間最後一個小時才通知……懂得都懂。


    為了打破這種信息的閉塞的情況,趙耀決定興辦報紙。


    如此一來,必能推動全民讀書識字的文化浪潮,解放思想,開啟民智,把漢民族從愚昧與混沌中拉出來,走上全新的發展階段。


    其實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報紙雛形,被稱為“邸報”,主要用來傳達朝政消息,皇帝諭旨,以及官員任免調動等官場內部相關事宜。


    由各郡縣派出邸吏在京師長駐,負責收集和抄錄邸報內容,並傳迴地方,相當於現代的地方駐央視新聞記者。


    最初,邸報隻允許在朝廷內部傳抄,邸吏們不得不“手自筆錄,記時而還”,極為不便。為了方便傳抄,直接張貼在宮門和城門外,公之於眾,電視劇中一群人圍著告示指指點點的劇情就是這麽來的。


    每張貼一張邸報,就相當於一次央視新聞發布會,受到中央的嚴密控製和審核。


    邸報一直被曆朝曆代沿用並完善,趙耀的詔書政令、起居言行、對外征伐決議等全都被記錄在邸報中。


    甚至還出現了專門以抄錄邸報為生的抄書匠,官員、富商們大都樂於花錢購買。漸漸地,邸報的發布時間逐漸趨於穩定,成為了達官顯貴的日常讀物。


    但是,由於手抄報的價格高昂,受眾也隻有精英階層,市場需求太少,沒有流行起來。


    而且,封建王朝對民間的輿論控製很嚴,正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不小心就會因言獲罪。


    用詞用字還需要避開皇帝的名諱,就連“李世民”的“民”字都要避諱。“人民”一詞出自《孟子》,曆來都是勞動群眾的代稱,為了不犯皇帝的諱,“民風”被改成“人風”,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韃清更是無恥至極,大興文字獄,各種上綱上線,各種亂扣帽子,壓迫知識分子,愚弄百姓,妄圖堵住悠悠眾口。


    有個秀才寫了“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麽一句詩,就被滿門抄斬!


    識字率,價格,言論管控……種種原因都限製了報紙的發展。


    然而,報紙對於開啟民智、傳達中央意誌、構建意識形態、引領人民思想等都有巨大的作用,不能因為一點小阻礙就置之不理。


    趙耀下令,放鬆言論管製,取消文字避諱製度,允許官員和百姓們暢所欲言,以此來營造一個寬鬆的文化氛圍。


    令出下,彈劾地方官吏不作為、批評皇帝懶政、舉報皇親國戚欺壓百姓的奏折三天之內就堆滿了內閣辦公廳;朝堂之上敢於針砭時弊、直言進諫的官員越來越多;民間改名也不再避諱,有些人家為了沾皇帝的喜氣,直接給孩子起名為王耀、劉耀、李耀……


    整個國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言論氛圍,每個人都被賦予表達個人訴求和主張的權力,各種逆天言論層出不窮。


    盡管有些人純粹是為了罵而罵,但更多的言論確實關乎民生,還給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朝廷在作出重大決策時能夠集萬民之智,讓普通百姓也有了治理國家的參與感,大漢人民的主人公精神被大大激發出來。


    在時機成熟後,趙耀以大名府為試點,創辦了《京城日報》,由自己的學生負責編輯和運營。


    報紙的尺寸47cmx70cm,紙張材質以廉價易得的木漿紙為主,通過手壓式鉛活字印刷機來印刷,一名工人操作一台機器每天可以至少印刷八百份報紙。


    內容包羅萬象,頭版是朝廷最新頒布的利國利民政策和一些重大決議,還設有科學發明、生活小技巧、詩詞歌賦、奇聞軼事、名人八卦、商業動態、短篇小說等欄目。所有內容都采用簡體字和白話文,更容易閱讀。


    各種成本算下來,平均一份報紙的成本大約是五文錢,售價十文,大致於一份炒河粉的價格,普通家庭也能接受。


    第一期報紙印了五萬份,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設置專門的報刊亭專門銷售。


    由於事先造勢,五萬分報紙一個小時之內就被搶購一空,重新印刷五萬份,還是滿足不了需求。


    十萬份報紙的利潤雖然隻有一千兩白銀,但創辦報紙的初衷本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貼錢都要幹,有利可圖更得幹!


    在往後的半個月裏,《京城日報》已經成為了大名府居民愛不釋手的讀物,吃飯、喝茶、趕路都要拿在手邊。即使是大字不識的老農,也要買一份迴家,等孩子放學迴來讀給自己聽。


    還有許多文人墨客紛紛把自己的作品投稿到報社,想要讓自己的才華公諸於世,一炮成名;新開的飯館,商店都出高價想要買下一個廣告位。


    此外,報社還跟那些放學迴家的貧苦孩童合作,讓他們背著挎包穿走在大街小巷之間賣報,給予豐厚的報酬,讓他們能夠補貼家用。


    孩子們一蹦一跳地唱著歌:“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還沒意識到自己是童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工第一深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工第一深情並收藏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