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開荒真費錢
挑戰曆史:在宋朝建設現代化國家 作者:昆工第一深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水源和地形都是製約地區發展的兩大主要因素。
平原地區十分有利於工農業的發展,陸路交通便利,所有陸地交通工具、幾乎可以毫無阻礙地行駛甚至奔馳在極大片平坦的土地。
可以想像:從古至今的牛車、馬車、驢車、人力手推車、馬匹、汽車、坦克、自行火炮以及現代大型農業機械等都可以暢通無阻。
日後建設機場、鋪設鐵路、開通高速公路、建築大型工業基地等基礎設施的難度和成本都比其他地區要低很多。在雲貴高原地帶修路的成本比平原地區高三倍不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要修個機場還得削平幾座山,背後的耗資簡直是天文數字。
通常情況下,陸路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必定會比丘陵地區經濟發展更好。
因此東北生產建設兵團下轄的八個軍區主要分布在鄰近水源的平原地帶。
兵團總部設在會寧府,總領八個軍的一切事務,直接接受中央管轄。
第一軍轄區位於遼陽府一帶,第二軍沿西遼河分布,第三軍在嫩江流域,第四軍在鬆花江流域,第五軍在烏蘇裏江和興凱湖一帶,第六軍在黑龍江上遊與阿穆爾平原的交匯處,第七軍在黑龍江下遊出海口衝積平原,第八軍駐紮在庫頁島南部與北海道隔海相望。
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文明都是中原的一大患,為了抵抗北方的入侵者,漢人沿著山地修建各種關隘和長城作為防禦要塞,收效甚微。一旦長城防線崩潰,敵人照樣可以長驅直入橫掃中原腹地,根本原因就在於戰略縱深太淺。
隻要把東北地區經營好,既能收獲大量的糧食和牲畜,又可以逐漸吸納同化周邊遊牧部落,還可以進一步征服西伯利亞廣袤的無人區,徹底解決北方邊患。
與其耗費巨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修建萬裏長城,耗費巨資養重兵守邊,不如把這些錢用於開發東北地區的潛力。
當然,把萬裏荒原改造成良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開荒簡直是一項超級工程,全家十幾口人花費數月時間也不一定能開辟出五畝良田。
就拿東北原始森林來說,雖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但到處都是根係發達的參天巨樹,樹林中還遍布沼澤。砍樹、挖樹根、修引水渠、給沼澤放水、除草、平整土地、挑除石塊一係列操作以後,才得到了可耕種的土地。
這幾年,大宋的冶煉水平已經相當發達,可以生產各種各樣堅固耐用的農具,為開荒提供了技術保障。
為了提高交通效率,還在各團之間修築了六米寬的道路,源源不斷的生產工具、後勤補給更容易運輸到團場。
在這個沒有大型機械化農用設備的年代,牲畜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於是又在蒙古買了大量的牛馬,還花費重金聘請專業的牧民幫助飼養和育種。
各團先修建了駐地,整齊劃一的獨棟木質小屋排列井然有序,頗有鄉間別墅的風範,團場已經初具規模有了小鎮的模樣。解決了住的問題後,熱火朝天的開荒工作才步入正軌。不得不承認,大宋的廂軍雖然打仗不行,但他們對荒野求生還是有點理解的。
216個團場,連帶著各類後勤人員和女真奴隸共計達二百萬勞動力,平均每天開辟出幾萬畝耕地。照這個速度,一年後他們不僅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還能有盈餘,日子好過了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兵團。
目前為止,兵團並沒有創造任何的價值,反而像個吞金巨獸瘋狂消耗朝廷的財政。他們還不具備生產能力,一切吃穿用度都要從南方運到北方,養這麽多人相當於養一支遠征千裏之外的百萬大軍。
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趙構不是橫征暴斂,既出錢又出糧還給優惠政策扶持。普通人有錢拿還管飯,商人左右轉手可以賺一筆,蒙古牧民賣了牲畜生活條件也直線上升,相關的官員也能撈不少油水……可以說,大家都沒啥意見。
但戶部官員有意見,而且意見很大!因為國庫裏又沒錢啦!
滅金和整合安東省兩件事,本來已經消耗了巨額的財政預算,雖然在會寧府繳獲了不少財寶但也是杯水車薪,百萬兵團開荒的第一年需要朝廷的供養,這幾乎可以拖垮任何一個封建王朝。
文官們寫的那些批評趙構的奏折都快堆滿一間屋子了,大多是些什麽“好大喜功”,“二世而亡”,“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之久的話,要求立刻停止東北開荒的荒誕計劃。他們說的不無道理,出發點是好的,趙構並沒有怪罪。
如果再不解決錢的問題,那要麽召迴開荒大軍,要麽就幹等著百萬兵團餓死在東北了。
沒錢了怎麽辦?
抄幾個貪官的家肯定不夠,發行國債也不靠譜,那隻有開動印鈔機一條路了。可這個年代的鈔票不是紙幣,是白銀,上哪兒找白銀去?
倭國有啊,隻不過現在倭奴還沒發現銀礦的位置。
16世紀,倭國掀起了礦產勘探熱,在許多地區都發現了銀礦,一直到二十世紀都是世界產銀最多的國家,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倭國,還因此被明朝人稱唿為“銀群島”。
這個時期的倭國正處於“百鬼夜行”的平安時代,外戚攝政,戰亂不斷,四分五裂,崛起的武勳貴族背後充斥著血腥與暴力。如果此時插手倭國的內政,撈不任何好處反而會沾滿手的屎。
但是以大宋的國力,通過外交手段租界倭國的一小片地方,諒他們也不敢說不。
如今的倭國實行律令製,在地方設令製國的行政區劃,有大約七十個令製國,其中有一個最不起眼的小國叫石見國,大名鼎鼎的石見銀山就出自於此。
隻要拿下石見國,挖開石見銀山,每年至少可以獲得二百萬兩白銀,這樣一來能極大地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
平原地區十分有利於工農業的發展,陸路交通便利,所有陸地交通工具、幾乎可以毫無阻礙地行駛甚至奔馳在極大片平坦的土地。
可以想像:從古至今的牛車、馬車、驢車、人力手推車、馬匹、汽車、坦克、自行火炮以及現代大型農業機械等都可以暢通無阻。
日後建設機場、鋪設鐵路、開通高速公路、建築大型工業基地等基礎設施的難度和成本都比其他地區要低很多。在雲貴高原地帶修路的成本比平原地區高三倍不止,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要修個機場還得削平幾座山,背後的耗資簡直是天文數字。
通常情況下,陸路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必定會比丘陵地區經濟發展更好。
因此東北生產建設兵團下轄的八個軍區主要分布在鄰近水源的平原地帶。
兵團總部設在會寧府,總領八個軍的一切事務,直接接受中央管轄。
第一軍轄區位於遼陽府一帶,第二軍沿西遼河分布,第三軍在嫩江流域,第四軍在鬆花江流域,第五軍在烏蘇裏江和興凱湖一帶,第六軍在黑龍江上遊與阿穆爾平原的交匯處,第七軍在黑龍江下遊出海口衝積平原,第八軍駐紮在庫頁島南部與北海道隔海相望。
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文明都是中原的一大患,為了抵抗北方的入侵者,漢人沿著山地修建各種關隘和長城作為防禦要塞,收效甚微。一旦長城防線崩潰,敵人照樣可以長驅直入橫掃中原腹地,根本原因就在於戰略縱深太淺。
隻要把東北地區經營好,既能收獲大量的糧食和牲畜,又可以逐漸吸納同化周邊遊牧部落,還可以進一步征服西伯利亞廣袤的無人區,徹底解決北方邊患。
與其耗費巨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修建萬裏長城,耗費巨資養重兵守邊,不如把這些錢用於開發東北地區的潛力。
當然,把萬裏荒原改造成良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開荒簡直是一項超級工程,全家十幾口人花費數月時間也不一定能開辟出五畝良田。
就拿東北原始森林來說,雖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但到處都是根係發達的參天巨樹,樹林中還遍布沼澤。砍樹、挖樹根、修引水渠、給沼澤放水、除草、平整土地、挑除石塊一係列操作以後,才得到了可耕種的土地。
這幾年,大宋的冶煉水平已經相當發達,可以生產各種各樣堅固耐用的農具,為開荒提供了技術保障。
為了提高交通效率,還在各團之間修築了六米寬的道路,源源不斷的生產工具、後勤補給更容易運輸到團場。
在這個沒有大型機械化農用設備的年代,牲畜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於是又在蒙古買了大量的牛馬,還花費重金聘請專業的牧民幫助飼養和育種。
各團先修建了駐地,整齊劃一的獨棟木質小屋排列井然有序,頗有鄉間別墅的風範,團場已經初具規模有了小鎮的模樣。解決了住的問題後,熱火朝天的開荒工作才步入正軌。不得不承認,大宋的廂軍雖然打仗不行,但他們對荒野求生還是有點理解的。
216個團場,連帶著各類後勤人員和女真奴隸共計達二百萬勞動力,平均每天開辟出幾萬畝耕地。照這個速度,一年後他們不僅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還能有盈餘,日子好過了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兵團。
目前為止,兵團並沒有創造任何的價值,反而像個吞金巨獸瘋狂消耗朝廷的財政。他們還不具備生產能力,一切吃穿用度都要從南方運到北方,養這麽多人相當於養一支遠征千裏之外的百萬大軍。
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是,趙構不是橫征暴斂,既出錢又出糧還給優惠政策扶持。普通人有錢拿還管飯,商人左右轉手可以賺一筆,蒙古牧民賣了牲畜生活條件也直線上升,相關的官員也能撈不少油水……可以說,大家都沒啥意見。
但戶部官員有意見,而且意見很大!因為國庫裏又沒錢啦!
滅金和整合安東省兩件事,本來已經消耗了巨額的財政預算,雖然在會寧府繳獲了不少財寶但也是杯水車薪,百萬兵團開荒的第一年需要朝廷的供養,這幾乎可以拖垮任何一個封建王朝。
文官們寫的那些批評趙構的奏折都快堆滿一間屋子了,大多是些什麽“好大喜功”,“二世而亡”,“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之久的話,要求立刻停止東北開荒的荒誕計劃。他們說的不無道理,出發點是好的,趙構並沒有怪罪。
如果再不解決錢的問題,那要麽召迴開荒大軍,要麽就幹等著百萬兵團餓死在東北了。
沒錢了怎麽辦?
抄幾個貪官的家肯定不夠,發行國債也不靠譜,那隻有開動印鈔機一條路了。可這個年代的鈔票不是紙幣,是白銀,上哪兒找白銀去?
倭國有啊,隻不過現在倭奴還沒發現銀礦的位置。
16世紀,倭國掀起了礦產勘探熱,在許多地區都發現了銀礦,一直到二十世紀都是世界產銀最多的國家,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倭國,還因此被明朝人稱唿為“銀群島”。
這個時期的倭國正處於“百鬼夜行”的平安時代,外戚攝政,戰亂不斷,四分五裂,崛起的武勳貴族背後充斥著血腥與暴力。如果此時插手倭國的內政,撈不任何好處反而會沾滿手的屎。
但是以大宋的國力,通過外交手段租界倭國的一小片地方,諒他們也不敢說不。
如今的倭國實行律令製,在地方設令製國的行政區劃,有大約七十個令製國,其中有一個最不起眼的小國叫石見國,大名鼎鼎的石見銀山就出自於此。
隻要拿下石見國,挖開石見銀山,每年至少可以獲得二百萬兩白銀,這樣一來能極大地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