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竹鞭指向隴右。
「李敬玄當日從隴右進兵,直至瓜洲休整,此時聽聞斥候迴報,發現突厥人的蹤影,於是派了先鋒出擊。
結果一次斬了三百餘首級迴來,並且抓迴幾個活口。
事後經軍中斥候審訊,確認叛軍正在四處放牧和劫掠,收集糧草。軍中各參謀議事,認為可趁此機會,設下誘餌,引突厥人主力前來,再將其圍殲。」
停了一停,蘇慶節等眾人消化片刻,竹鞭繼續指著下一個地點:「李敬玄認為不需那麽麻煩,敵分我專,隻要將集中兵力,沿著水源掃蕩一圈,便可將叛軍殲滅,若不成,也可以擄獲突厥人的牛馬羊群,以充我軍之資。
在這一點上,將軍蕭嗣業與之持相反意見,兩人相持不下,最後決定由蕭嗣業領二萬騎設伏,誘突厥人入包圍。
而李敬業則親率大軍,沿河追尋突厥人主力。」
說到這裏,眾人都聽得入神。
並沒有任何人出聲發問。
在場的大多是知兵之人。
就算如閻立本和李弘、武媚娘、狄仁傑等,就算沒領過兵,也是聰明過人之輩。
一聽之下,沒聽出這兩個戰術有什麽問題。
無論是設伏,又或者是以水源尋找敵人主力,都是可行的策略。
至於李敬玄堅持沿河流進兵,這也是行軍必然的選擇。
一是大軍人吃馬嚼,需要水源。
同樣那些突厥人也不可能離水源太遠。
少數零散的人還可以憑隨身水囊支撐。
若是突厥人的主力,一定也離河不遠。
而且胡人習性,走到哪,便放牧到哪。
人、馬、牛羊,哪樣不需要水?
武媚娘揚聲:「說下去。」
「李敬玄這一路進兵比較順利,才出擊三十餘裏,就遇到小股突厥人的探子,將其擒殺之後,問出突厥人左路軍就在河穀附近。
於是催動騎兵出擊。
因為分了兩萬騎給蕭嗣業,李敬玄手裏還有八萬軍,共計步卒二萬五千,騎兵一萬五千,後勤輜重四萬。
騎兵當先,一路沿河追擊,連續擊潰兩股突厥叛軍,敵軍人數在八千上下。
被騎兵擊殺千餘人,餘者潰逃。
李敬玄得到消息後,急令步卒追趕,又遇突厥人率主力,共計兩萬騎前來溯戰。
步卒結陣擊退。」
聽到這一步,仍沒什麽大問題。
殿上無人出聲。
但蘇大為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到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突厥人數度強攻,未能奏效。李敬玄令輜重和步卒就地紮營,並令斥候聯絡追擊的騎兵,詢問戰果,約定兩軍配合方略。
直到入夜後,斥候一直不歸。
李敬玄始覺不對,接連派出斥候,都無音訊。
夜後,突厥人又接連發動數次夜襲,但都被我軍營壘和車弩射退。
直到黎明時分,突聞巨響,上遊被突厥人攔水築壩,趁著天色未明,唐軍士卒疲憊,放水沖向大營。」
蘇慶節的聲音變得無比沉重。
他的竹鞭在河流轉彎處點了點。
「經洪水衝擊後,我軍營壘被毀,大部士卒被水沖走,李敬玄身邊隻聚攏了千餘人,隻得狼狽逃躥。
結果遭到突厥叛軍集合數部胡酋圍殺,步卒奮力拚殺,死傷殆盡。
幸得蕭嗣業那一路,察覺不對,及時迴援,這才救下李敬玄。
但唐軍大敗,蕭嗣業手下騎兵也失了膽氣,被數倍突厥人圍獵,死傷過半,且戰且退,一直退迴武威,得鎮軍接應,才算緩過神氣。」
整個大殿上,氣氛無絲沉凝。
方才的沉默,是眾人凝神細聽。
現在的沉默,則是震怒、沉重、忿恨。
「李敬玄先前的那支追擊騎兵,也遭到突厥人的伏擊,隻有數十騎逃迴。事後清點,此戰之後,十萬大軍,隻有不到萬人逃迴,乃我軍前所未有之大恥。」
說完,蘇慶節忿忿難平,將竹鞭投於地上。
這戰報,兵部早就有了。
朝堂上諸位大臣,包括武媚娘和李弘也早就看過。
但那隻是簡單的文字,隻記著李敬玄大敗,唐軍覆沒。
遠沒有此刻蘇慶節結合各種戰報,在沙盤地形上,將整個戰局來一場復盤,來得清晰。
蘇慶節叉手道:「李敬玄這一路的大敗,臣已說明。至於薛仁貴的情況,請恕臣不明詳情,恐怕要請都察寺卿來解說。」
沉重得仿佛滴出水來的大殿上,傳出武媚娘低沉沙啞的聲音:「嚴守鏡。」
「臣在。」
都察寺卿嚴守鏡上前,先向李弘和武媚娘行禮,方道:「臣得到的情報,還不算太詳盡,隻能大致推測。」
「說說看。」
嚴守鏡走到沙盤旁,俯身拾起蘇慶節扔下的竹枝,在碎葉水處一指。
「去年底,薛禮率五萬大軍,抵達碎葉水,依之前與安西大都護裴行儉的商議,準備以碎葉水為屏障,抵禦大食的兵鋒。」
說著,嚴守鏡又解釋道:「自從我們收容波斯總督,大食國的騎兵一直向碎葉水方向滲透,甚至數次直達四鎮。
薛禮抵達碎葉水後,一麵就地駐紮,一麵派偵騎和斥候四處,打探消息,並徵召附近胡人做僕從和嚮導。
「李敬玄當日從隴右進兵,直至瓜洲休整,此時聽聞斥候迴報,發現突厥人的蹤影,於是派了先鋒出擊。
結果一次斬了三百餘首級迴來,並且抓迴幾個活口。
事後經軍中斥候審訊,確認叛軍正在四處放牧和劫掠,收集糧草。軍中各參謀議事,認為可趁此機會,設下誘餌,引突厥人主力前來,再將其圍殲。」
停了一停,蘇慶節等眾人消化片刻,竹鞭繼續指著下一個地點:「李敬玄認為不需那麽麻煩,敵分我專,隻要將集中兵力,沿著水源掃蕩一圈,便可將叛軍殲滅,若不成,也可以擄獲突厥人的牛馬羊群,以充我軍之資。
在這一點上,將軍蕭嗣業與之持相反意見,兩人相持不下,最後決定由蕭嗣業領二萬騎設伏,誘突厥人入包圍。
而李敬業則親率大軍,沿河追尋突厥人主力。」
說到這裏,眾人都聽得入神。
並沒有任何人出聲發問。
在場的大多是知兵之人。
就算如閻立本和李弘、武媚娘、狄仁傑等,就算沒領過兵,也是聰明過人之輩。
一聽之下,沒聽出這兩個戰術有什麽問題。
無論是設伏,又或者是以水源尋找敵人主力,都是可行的策略。
至於李敬玄堅持沿河流進兵,這也是行軍必然的選擇。
一是大軍人吃馬嚼,需要水源。
同樣那些突厥人也不可能離水源太遠。
少數零散的人還可以憑隨身水囊支撐。
若是突厥人的主力,一定也離河不遠。
而且胡人習性,走到哪,便放牧到哪。
人、馬、牛羊,哪樣不需要水?
武媚娘揚聲:「說下去。」
「李敬玄這一路進兵比較順利,才出擊三十餘裏,就遇到小股突厥人的探子,將其擒殺之後,問出突厥人左路軍就在河穀附近。
於是催動騎兵出擊。
因為分了兩萬騎給蕭嗣業,李敬玄手裏還有八萬軍,共計步卒二萬五千,騎兵一萬五千,後勤輜重四萬。
騎兵當先,一路沿河追擊,連續擊潰兩股突厥叛軍,敵軍人數在八千上下。
被騎兵擊殺千餘人,餘者潰逃。
李敬玄得到消息後,急令步卒追趕,又遇突厥人率主力,共計兩萬騎前來溯戰。
步卒結陣擊退。」
聽到這一步,仍沒什麽大問題。
殿上無人出聲。
但蘇大為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到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突厥人數度強攻,未能奏效。李敬玄令輜重和步卒就地紮營,並令斥候聯絡追擊的騎兵,詢問戰果,約定兩軍配合方略。
直到入夜後,斥候一直不歸。
李敬玄始覺不對,接連派出斥候,都無音訊。
夜後,突厥人又接連發動數次夜襲,但都被我軍營壘和車弩射退。
直到黎明時分,突聞巨響,上遊被突厥人攔水築壩,趁著天色未明,唐軍士卒疲憊,放水沖向大營。」
蘇慶節的聲音變得無比沉重。
他的竹鞭在河流轉彎處點了點。
「經洪水衝擊後,我軍營壘被毀,大部士卒被水沖走,李敬玄身邊隻聚攏了千餘人,隻得狼狽逃躥。
結果遭到突厥叛軍集合數部胡酋圍殺,步卒奮力拚殺,死傷殆盡。
幸得蕭嗣業那一路,察覺不對,及時迴援,這才救下李敬玄。
但唐軍大敗,蕭嗣業手下騎兵也失了膽氣,被數倍突厥人圍獵,死傷過半,且戰且退,一直退迴武威,得鎮軍接應,才算緩過神氣。」
整個大殿上,氣氛無絲沉凝。
方才的沉默,是眾人凝神細聽。
現在的沉默,則是震怒、沉重、忿恨。
「李敬玄先前的那支追擊騎兵,也遭到突厥人的伏擊,隻有數十騎逃迴。事後清點,此戰之後,十萬大軍,隻有不到萬人逃迴,乃我軍前所未有之大恥。」
說完,蘇慶節忿忿難平,將竹鞭投於地上。
這戰報,兵部早就有了。
朝堂上諸位大臣,包括武媚娘和李弘也早就看過。
但那隻是簡單的文字,隻記著李敬玄大敗,唐軍覆沒。
遠沒有此刻蘇慶節結合各種戰報,在沙盤地形上,將整個戰局來一場復盤,來得清晰。
蘇慶節叉手道:「李敬玄這一路的大敗,臣已說明。至於薛仁貴的情況,請恕臣不明詳情,恐怕要請都察寺卿來解說。」
沉重得仿佛滴出水來的大殿上,傳出武媚娘低沉沙啞的聲音:「嚴守鏡。」
「臣在。」
都察寺卿嚴守鏡上前,先向李弘和武媚娘行禮,方道:「臣得到的情報,還不算太詳盡,隻能大致推測。」
「說說看。」
嚴守鏡走到沙盤旁,俯身拾起蘇慶節扔下的竹枝,在碎葉水處一指。
「去年底,薛禮率五萬大軍,抵達碎葉水,依之前與安西大都護裴行儉的商議,準備以碎葉水為屏障,抵禦大食的兵鋒。」
說著,嚴守鏡又解釋道:「自從我們收容波斯總督,大食國的騎兵一直向碎葉水方向滲透,甚至數次直達四鎮。
薛禮抵達碎葉水後,一麵就地駐紮,一麵派偵騎和斥候四處,打探消息,並徵召附近胡人做僕從和嚮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