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來人
七零知青我為中醫扛大旗 作者:某某阿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年的秋老虎去了又迴了個頭,莫家村眾人頂著烈陽忙活了大半個月,終於收秋完成,顆粒歸倉。
接下來的活計就輕鬆多了。
收迴來的玉米曬了兩三天大太陽就幹透了。因為要交公糧,給玉米脫粒就成了接下來的主要活計。
七十年代玉米脫粒全靠人工,一小隊的人聚在一起,三五個人圍著一個大簸籮,裏麵放滿了未脫粒的玉米棒。
一人負責拿改錐在玉米棒子上開溝,每個棒子上都鑽三四條溝,方便脫粒。
其餘人一手拿一個棒核兒,另一手拿一個玉米棒,兩隻手交錯一摩擦,玉米粒就嘩啦啦地掉落在大簸籮裏了。
村民們手上忙個不停,嘴裏也不閑著,一小群一小群地聊著八卦。
莫蒔戴著一雙棉手套,手裏快速地摩挲,把一個個棒核兒扔在身旁,有一耳朵沒一耳朵地聽著八卦。
“你們聽說沒,縣城裏出了一個稀罕兒事。再沒這麽當人娘的人了。”給村裏收生的三奶奶賣關子。
“老姐姐哎,你說就得了,還吊起人胃口來了”,旁邊一個老太太接口。
牛大娘笑著搖頭,這老姐姐也是個急脾氣。
“咱北垣縣城有一家姓金的,老爹老娘都沒了,家裏就哥兩個,老大家隻得了一個姑娘,老二家生了三個小子。不巧,這家老二得急病死了,家裏媳婦兒跑了,就剩下仨男娃。”
“這大伯大伯娘可不就順理成章地白得三個兒子嘛,可這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何況還三個呢,養不活啊。你們猜怎麽著?”
三奶奶一拍大腿,沒等別人接口就把話吐了個幹淨。“這當娘的,把自己親閨女賣給別人家當童養媳去啦!換了糧食養小叔子家孩子。”
“不做人哦”,牛大娘歎氣,“童養媳哪兒是好當的,這閨女一輩子怕是都要毀了……”
“就是說啊,縣城或者大隊裏沒兒子的人家不少,小子們多的是人家願意要,有了續香火的誰家不好好待娃娃。這送出個小子既少遭罪還得了糧食,偏偏舍了親閨女……”
大姨大嬸們長籲短歎,為那個可憐的姑娘歎息不已。
莫蒔在一邊聽得目瞪口呆,這什麽奇葩父母?
她突然想起起,好像在哪本書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有的女孩兒,什麽都不用做,嫁得良人,幸福一生;有的女孩兒,天生善良,可人間疾苦,一樣不落。女孩兒的命運就像蒲公英,風起雲湧,風止而息。落到肥處迎風長,落到瘦處苦一生……
從小就在奶奶和爸爸的寵溺中長大,莫蒔從不覺得身為女孩兒,她比男孩兒差了什麽。雖然年少失祜,但曾經得到的溫暖,能支撐她一輩子。
剛聽說的這個金家的夫妻倆,簡直腦子有坑。莫蒔完全理解不了。
莫蒔不清楚的是,六七十年代甚至往後再過十年,人們普遍的觀念是,肚子可以餓,兒子不能沒有。尤其是農村,要是沒有兒子,能被人欺負死,吃絕戶說的就是這事兒。
聊著聊著,人們的話茬就轉到了國家大事上去了,最近最轟動的事情:1972年9月29日,中日恢複邦交。
這事兒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村裏人討論起來,還是接受不了。沒人抱怨政府抱怨黨,但私底下百姓們仇日的情緒高漲。
老人們時常就要給孩子們講講,當年抗戰時,莫家村死了多少人,日本鬼子在鳳凰嶺做了多少孽……
對莫家村的孩子們來說,最直觀的就是村裏二太爺了,二太爺那空蕩蕩的袖子就是活生生的證明。
手上拉道口子都疼得不行,整條胳膊都被砍斷了,那得有多疼啊!孩子們整日聽族裏長輩聊過往,心裏都記住了,小日子不是東西。
卻不成想,幾日後,從京城來了一行人,其中就有幾個日本人。
在這一行人到來之前,縣裏和公社裏先來了一群人,給莫家村村民們做工作,說兩國剛剛恢複邦交,明麵上不能做得太難看,要莫家村以國家為先,維護兩國友好邦交。
村長和幾位族老召集村民們和知青們開大會,當著縣裏和公社幹部的麵,說了日本人要來的事兒。
村民們一聽都炸了鍋,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
“剛聽說,咱們國家跟小日本那啥,恢複邦交了。這小日本就來咱們這兒啦?”
“不會有什麽陰謀吧……想當年抗日死了多少人啊……”
“我爹我爺爺就都是死在日本人手裏的……”
“我家……”
莫家村從抗戰時期趟過來的老一輩們都臉色陰沉,一聲不吭,任憑後輩們說個痛快。
縣裏和公社的幹部們看村民們的情緒越來越激動,隻得給村長使眼色,讓村長安撫村民。
村長擺擺手,壓下村民們的議論,“靜一靜,都靜一靜。有些事、有些仇,我們記在心裏不能忘,不敢忘——”
“但是黨和國家考慮的事情多,既然上麵發話了,咱們莫家村就要配合,我們堅決擁護國家領導,擁護黨中央。”
“日本人來了,村裏幹部出麵客客氣氣地招待,村民們該幹嘛幹嘛,別往日本人跟前湊,最低要求就是,別當著日本人的麵吐唾沫。”
村長在莫家村向來有威望,村民們看村長都這麽說了,而且二太爺、三太爺和幾位族老也沒反駁,慢慢都安靜下來。
轉頭對著縣裏和公社的幹部們,村長又道,“日本人來了,讓我們莫家村低聲下氣賠笑臉,可想也別想……”
“肯定不會,我們做到有禮有節即可。上麵說了日本人待的時間長不了。”縣裏一位戴眼鏡、氣質儒雅的幹部說。
“日本人到莫家村到底是幹嘛來的?”有村民嘀咕了一聲。
這個問題,村長和村幹部們早就問過了,上麵的人也不知道。日本人那邊給的說法是,聽說鳳凰嶺風光旖旎,想來欣賞一番。
第二天,在縣、公社幹部們的陪同下,三輛小汽車開到了莫家村。
接下來的活計就輕鬆多了。
收迴來的玉米曬了兩三天大太陽就幹透了。因為要交公糧,給玉米脫粒就成了接下來的主要活計。
七十年代玉米脫粒全靠人工,一小隊的人聚在一起,三五個人圍著一個大簸籮,裏麵放滿了未脫粒的玉米棒。
一人負責拿改錐在玉米棒子上開溝,每個棒子上都鑽三四條溝,方便脫粒。
其餘人一手拿一個棒核兒,另一手拿一個玉米棒,兩隻手交錯一摩擦,玉米粒就嘩啦啦地掉落在大簸籮裏了。
村民們手上忙個不停,嘴裏也不閑著,一小群一小群地聊著八卦。
莫蒔戴著一雙棉手套,手裏快速地摩挲,把一個個棒核兒扔在身旁,有一耳朵沒一耳朵地聽著八卦。
“你們聽說沒,縣城裏出了一個稀罕兒事。再沒這麽當人娘的人了。”給村裏收生的三奶奶賣關子。
“老姐姐哎,你說就得了,還吊起人胃口來了”,旁邊一個老太太接口。
牛大娘笑著搖頭,這老姐姐也是個急脾氣。
“咱北垣縣城有一家姓金的,老爹老娘都沒了,家裏就哥兩個,老大家隻得了一個姑娘,老二家生了三個小子。不巧,這家老二得急病死了,家裏媳婦兒跑了,就剩下仨男娃。”
“這大伯大伯娘可不就順理成章地白得三個兒子嘛,可這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何況還三個呢,養不活啊。你們猜怎麽著?”
三奶奶一拍大腿,沒等別人接口就把話吐了個幹淨。“這當娘的,把自己親閨女賣給別人家當童養媳去啦!換了糧食養小叔子家孩子。”
“不做人哦”,牛大娘歎氣,“童養媳哪兒是好當的,這閨女一輩子怕是都要毀了……”
“就是說啊,縣城或者大隊裏沒兒子的人家不少,小子們多的是人家願意要,有了續香火的誰家不好好待娃娃。這送出個小子既少遭罪還得了糧食,偏偏舍了親閨女……”
大姨大嬸們長籲短歎,為那個可憐的姑娘歎息不已。
莫蒔在一邊聽得目瞪口呆,這什麽奇葩父母?
她突然想起起,好像在哪本書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有的女孩兒,什麽都不用做,嫁得良人,幸福一生;有的女孩兒,天生善良,可人間疾苦,一樣不落。女孩兒的命運就像蒲公英,風起雲湧,風止而息。落到肥處迎風長,落到瘦處苦一生……
從小就在奶奶和爸爸的寵溺中長大,莫蒔從不覺得身為女孩兒,她比男孩兒差了什麽。雖然年少失祜,但曾經得到的溫暖,能支撐她一輩子。
剛聽說的這個金家的夫妻倆,簡直腦子有坑。莫蒔完全理解不了。
莫蒔不清楚的是,六七十年代甚至往後再過十年,人們普遍的觀念是,肚子可以餓,兒子不能沒有。尤其是農村,要是沒有兒子,能被人欺負死,吃絕戶說的就是這事兒。
聊著聊著,人們的話茬就轉到了國家大事上去了,最近最轟動的事情:1972年9月29日,中日恢複邦交。
這事兒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村裏人討論起來,還是接受不了。沒人抱怨政府抱怨黨,但私底下百姓們仇日的情緒高漲。
老人們時常就要給孩子們講講,當年抗戰時,莫家村死了多少人,日本鬼子在鳳凰嶺做了多少孽……
對莫家村的孩子們來說,最直觀的就是村裏二太爺了,二太爺那空蕩蕩的袖子就是活生生的證明。
手上拉道口子都疼得不行,整條胳膊都被砍斷了,那得有多疼啊!孩子們整日聽族裏長輩聊過往,心裏都記住了,小日子不是東西。
卻不成想,幾日後,從京城來了一行人,其中就有幾個日本人。
在這一行人到來之前,縣裏和公社裏先來了一群人,給莫家村村民們做工作,說兩國剛剛恢複邦交,明麵上不能做得太難看,要莫家村以國家為先,維護兩國友好邦交。
村長和幾位族老召集村民們和知青們開大會,當著縣裏和公社幹部的麵,說了日本人要來的事兒。
村民們一聽都炸了鍋,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
“剛聽說,咱們國家跟小日本那啥,恢複邦交了。這小日本就來咱們這兒啦?”
“不會有什麽陰謀吧……想當年抗日死了多少人啊……”
“我爹我爺爺就都是死在日本人手裏的……”
“我家……”
莫家村從抗戰時期趟過來的老一輩們都臉色陰沉,一聲不吭,任憑後輩們說個痛快。
縣裏和公社的幹部們看村民們的情緒越來越激動,隻得給村長使眼色,讓村長安撫村民。
村長擺擺手,壓下村民們的議論,“靜一靜,都靜一靜。有些事、有些仇,我們記在心裏不能忘,不敢忘——”
“但是黨和國家考慮的事情多,既然上麵發話了,咱們莫家村就要配合,我們堅決擁護國家領導,擁護黨中央。”
“日本人來了,村裏幹部出麵客客氣氣地招待,村民們該幹嘛幹嘛,別往日本人跟前湊,最低要求就是,別當著日本人的麵吐唾沫。”
村長在莫家村向來有威望,村民們看村長都這麽說了,而且二太爺、三太爺和幾位族老也沒反駁,慢慢都安靜下來。
轉頭對著縣裏和公社的幹部們,村長又道,“日本人來了,讓我們莫家村低聲下氣賠笑臉,可想也別想……”
“肯定不會,我們做到有禮有節即可。上麵說了日本人待的時間長不了。”縣裏一位戴眼鏡、氣質儒雅的幹部說。
“日本人到莫家村到底是幹嘛來的?”有村民嘀咕了一聲。
這個問題,村長和村幹部們早就問過了,上麵的人也不知道。日本人那邊給的說法是,聽說鳳凰嶺風光旖旎,想來欣賞一番。
第二天,在縣、公社幹部們的陪同下,三輛小汽車開到了莫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