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確實這麽迴事兒。」王崇古點點頭,不無憂慮道:「看來,他們是要給你搞破壞來了。」
「如果讓他們得逞,我就完蛋了。」沈默嗬嗬一笑,擱下飯碗道:「有件事請震川公務必援手。」
「什麽事兒?」王崇古不置可否的問道。
「幫我照看一下漕幫碼頭,」沈默沉聲道:「那裏的二十萬石糧食,是我的底氣所在,如果有什麽閃失,我就得任人魚肉了。」
這種事兒不過舉手之勞,且幫人就是幫自己,王崇古終於點頭道:「好吧,你隻管放心,我這就派人過去,必要時我會親自坐鎮的。」歸根結底,他還是不怕那些人的。
「太好了!」沈默歡喜道:「多謝鑒川公!」
※※※※
既然對頭駕臨,那當然要抓緊時間了,吃過早飯,他便離開了知府衙門,登上候在門口的馬車,直奔城南的『徐家大牆門』而去。
聽人說,本地稱高官、富紳的住宅為『大牆門』,稱中、小地主的住宅為『牆門』。兩者雖然等級清晰,卻不是沒有躍遷的可能,比如哪個地主家的兒子中得進士,奮鬥成了高官顯貴,必然會帶來整個家族的升華,從牆門變成大牆門。
此行的目的地徐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徐閣老的父親,是個不第的秀才,奮鬥了一輩子,做到浙江宣平縣的二把手,縣丞。雖說自己覺著人生挺失敗,但好歹實現了脫貧致富,在老家買田置地,守著幾百畝良田,成了小型地主,他家也就被稱為『徐家牆門』。
到了徐階這一代,徐家算是徹底發達了,他官至內閣次輔,權勢熏天的一品大員,乃是鬆江前所未有的大人物!自然引來無數人的趨炎附勢,『投獻土地』者趨之若鶩,徐家土地連年激增,據說有二十萬畝之多。但具體多少,恐怕連徐家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反正總是在不停增長就對了。
但沈默無法去指責徐家貪婪,因為近百年來,土地『投獻』之風盛行,已經成為一種可怕的社會風氣——所謂『投獻』,就是將土地無償獻給皇親國戚,勛貴官紳。這種投獻,又分為『妄獻』和『自獻』兩種。前者是指庶民田地被『奸猾之徒』妄稱己業或『無主閑田』奉獻給權豪勢要;則是指庶民、甚至中小地主,將自家的田地無償地奉獻給官豪勢家。
沈默剛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便對這種現象有所耳聞,他當時還十分奇怪,不都說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嗎?怎麽大明朝的老百姓偏偏要棄之如敝履呢?
如果說農稅高,老百姓負擔不起,還好理解,但大明朝的農稅向來不高,零七八糟的各種捐稅加起來,從沒超過二十稅一的時候,怎麽也不至於負擔不起吧。
後來才知道,不是老百姓甘做無產者,而是因為徭役之重,甚至超過稅糧。徭役是按照田畝數分擔的,具體內容五花八門,從千裏之外押運徵收的幾百塊城磚送往北京,可能是將南方生產的軍需,送到北方前線去;也可能是到驛館服役半年,也可能是給官府老爺抬轎子半年——輪到那種千裏運送差事的家庭,結局往往是破產;即使是後者,也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個人生產勞動,令他們不勝騷擾!
但是,達官貴人們卻享有優免勞役的權利,一旦成為他們的家丁、莊佃甚至奴僕,便可在其蔭蔽之下,免充國家差役。難以為繼的農民往往投獻與貴人門下,以求躲避差役苦累。甚至中小地主,為了免受官府騷擾,倚仗官家權勢,也加入到投獻大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家丁。
投獻的惡果顯而易見,令朝廷稅收減少外,可動員的免費勞役也越來越少,於是隻能加派給剩下的人,剩下的人走投無路,隻好也效仿投獻,其風愈演愈烈,令人不禁擔心,如此下去,朝廷該向誰徵稅?又該用什麽人修黃河、築長城、運糧米呢?
所以自洪武年間,一直到現在,歷代皇帝基本都下過嚴禁投獻的聖旨,命『投獻之田充公,投獻之人充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投獻者與納獻者隻要走一遍典賣文契的程序,便可以合法買賣的外衣,掩蓋非法投獻的事實了。
※※※※
大明朝立國一百七十年,投獻之風從未停止,隻不過投獻的對象,已經從國初時候的皇親國戚、勛貴武將,轉變為現在的文官群體了……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藩王皇親被豬一樣豢養,武將勛貴也早失去了昔日的榮光,在進士出身的文官麵前卑躬屈膝,苟延殘喘著,這樣的『貴人』本身都容易被文官欺淩魚肉,自然無法承擔庇護的責任。
所以老百姓紛紛轉投官員門下,基本上『士一登鄉舉,輒皆受投獻為富人。』比如說沈默,中了解元以後,便有上百人來他家投獻,平均哪個也帶著十畝八畝的地。最多的一個是那個劉老六,據說有良田二百畝,就是這樣比他還富的小地主,卻甘心委身於他家,當起了門房,此等荒誕景象,若非親見,焉能相信?
當沈默中了狀元,成為震古爍今的沈六首後,投獻之人更是接踵而至,他雖然十分不喜,卻不能和社會風氣相悖,隻好裝作不知,但聽沈安說,家裏的良田已經過萬畝了。
想來徐閣老家有田二十餘萬畝,佃戶萬人,家人數千,也不一定是他的本意,但默許縱容之罪,總是一定的。
正在胡思亂想間,馬車到了徐家大門牆外,沈默命鐵柱投遞拜帖,自己則拉開窗簾透透氣。往外一看,便見到一輛裝潢精緻的馬車從街頭而來,徐徐停在自己邊上。
「如果讓他們得逞,我就完蛋了。」沈默嗬嗬一笑,擱下飯碗道:「有件事請震川公務必援手。」
「什麽事兒?」王崇古不置可否的問道。
「幫我照看一下漕幫碼頭,」沈默沉聲道:「那裏的二十萬石糧食,是我的底氣所在,如果有什麽閃失,我就得任人魚肉了。」
這種事兒不過舉手之勞,且幫人就是幫自己,王崇古終於點頭道:「好吧,你隻管放心,我這就派人過去,必要時我會親自坐鎮的。」歸根結底,他還是不怕那些人的。
「太好了!」沈默歡喜道:「多謝鑒川公!」
※※※※
既然對頭駕臨,那當然要抓緊時間了,吃過早飯,他便離開了知府衙門,登上候在門口的馬車,直奔城南的『徐家大牆門』而去。
聽人說,本地稱高官、富紳的住宅為『大牆門』,稱中、小地主的住宅為『牆門』。兩者雖然等級清晰,卻不是沒有躍遷的可能,比如哪個地主家的兒子中得進士,奮鬥成了高官顯貴,必然會帶來整個家族的升華,從牆門變成大牆門。
此行的目的地徐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徐閣老的父親,是個不第的秀才,奮鬥了一輩子,做到浙江宣平縣的二把手,縣丞。雖說自己覺著人生挺失敗,但好歹實現了脫貧致富,在老家買田置地,守著幾百畝良田,成了小型地主,他家也就被稱為『徐家牆門』。
到了徐階這一代,徐家算是徹底發達了,他官至內閣次輔,權勢熏天的一品大員,乃是鬆江前所未有的大人物!自然引來無數人的趨炎附勢,『投獻土地』者趨之若鶩,徐家土地連年激增,據說有二十萬畝之多。但具體多少,恐怕連徐家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反正總是在不停增長就對了。
但沈默無法去指責徐家貪婪,因為近百年來,土地『投獻』之風盛行,已經成為一種可怕的社會風氣——所謂『投獻』,就是將土地無償獻給皇親國戚,勛貴官紳。這種投獻,又分為『妄獻』和『自獻』兩種。前者是指庶民田地被『奸猾之徒』妄稱己業或『無主閑田』奉獻給權豪勢要;則是指庶民、甚至中小地主,將自家的田地無償地奉獻給官豪勢家。
沈默剛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便對這種現象有所耳聞,他當時還十分奇怪,不都說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嗎?怎麽大明朝的老百姓偏偏要棄之如敝履呢?
如果說農稅高,老百姓負擔不起,還好理解,但大明朝的農稅向來不高,零七八糟的各種捐稅加起來,從沒超過二十稅一的時候,怎麽也不至於負擔不起吧。
後來才知道,不是老百姓甘做無產者,而是因為徭役之重,甚至超過稅糧。徭役是按照田畝數分擔的,具體內容五花八門,從千裏之外押運徵收的幾百塊城磚送往北京,可能是將南方生產的軍需,送到北方前線去;也可能是到驛館服役半年,也可能是給官府老爺抬轎子半年——輪到那種千裏運送差事的家庭,結局往往是破產;即使是後者,也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個人生產勞動,令他們不勝騷擾!
但是,達官貴人們卻享有優免勞役的權利,一旦成為他們的家丁、莊佃甚至奴僕,便可在其蔭蔽之下,免充國家差役。難以為繼的農民往往投獻與貴人門下,以求躲避差役苦累。甚至中小地主,為了免受官府騷擾,倚仗官家權勢,也加入到投獻大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家丁。
投獻的惡果顯而易見,令朝廷稅收減少外,可動員的免費勞役也越來越少,於是隻能加派給剩下的人,剩下的人走投無路,隻好也效仿投獻,其風愈演愈烈,令人不禁擔心,如此下去,朝廷該向誰徵稅?又該用什麽人修黃河、築長城、運糧米呢?
所以自洪武年間,一直到現在,歷代皇帝基本都下過嚴禁投獻的聖旨,命『投獻之田充公,投獻之人充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投獻者與納獻者隻要走一遍典賣文契的程序,便可以合法買賣的外衣,掩蓋非法投獻的事實了。
※※※※
大明朝立國一百七十年,投獻之風從未停止,隻不過投獻的對象,已經從國初時候的皇親國戚、勛貴武將,轉變為現在的文官群體了……這沒有什麽好奇怪的,藩王皇親被豬一樣豢養,武將勛貴也早失去了昔日的榮光,在進士出身的文官麵前卑躬屈膝,苟延殘喘著,這樣的『貴人』本身都容易被文官欺淩魚肉,自然無法承擔庇護的責任。
所以老百姓紛紛轉投官員門下,基本上『士一登鄉舉,輒皆受投獻為富人。』比如說沈默,中了解元以後,便有上百人來他家投獻,平均哪個也帶著十畝八畝的地。最多的一個是那個劉老六,據說有良田二百畝,就是這樣比他還富的小地主,卻甘心委身於他家,當起了門房,此等荒誕景象,若非親見,焉能相信?
當沈默中了狀元,成為震古爍今的沈六首後,投獻之人更是接踵而至,他雖然十分不喜,卻不能和社會風氣相悖,隻好裝作不知,但聽沈安說,家裏的良田已經過萬畝了。
想來徐閣老家有田二十餘萬畝,佃戶萬人,家人數千,也不一定是他的本意,但默許縱容之罪,總是一定的。
正在胡思亂想間,馬車到了徐家大門牆外,沈默命鐵柱投遞拜帖,自己則拉開窗簾透透氣。往外一看,便見到一輛裝潢精緻的馬車從街頭而來,徐徐停在自己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