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門下到剛出生,上到一百歲的人都適合學習的藝術。
能報考進音樂學院的,有大部分學生大概從小學上學開始便練習琴曲,有的甚至考了級。
教室裏,劉夢在上麵講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理論,講台旁邊放著一架鋼琴,老師講完了還叫了一個女生過去彈奏,流利絲滑,堪稱鋼琴家級別。
秦琅雖然之前在特殊學校看過書籍,但對於識譜和認音這些最重要的基礎還是沒掌握。
學了一段時間後,這些老黃瓜刷嫩漆的新生,一個個信手捏來的彈奏曲子,還彈的超級不錯。
這所學院裏純純的鋼琴新人大概率隻有秦琅一個。
在一次當著全班同學麵彈奏曲子時,這是秦琅第一次被人,被那麽多十八歲的少年少女給降維碾壓。
秦琅很認真的在學,幾乎算得上是睜開眼睛是音樂,閉上眼睛還是音樂,但是他因為耳聾,佩戴助聽器聽音樂沒有自然耳聽音樂動聽,有失真和延遲的現象,這也導致了秦琅的音感不準。
助聽器是經過接收聲音,然後機器處理,放大聲音,在這過程中,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失真,音樂變調,從而導致在同一個音量中,秦琅接收到的音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旁人對於音的要求隻是好聽,並沒有那麽嚴苛,但這裏是音樂學院,對於音的分辨是最仔細的。
但秦琅本就是個剛學習彈琴的新手,再加上從一開始就拿到了錯誤的題目,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確的答案。
在接連半個月的出錯,越錯越多。
哪怕劉夢在盡可能的幫助他,同學們也都很謙讓有禮,但是秦琅明顯的感覺到,再這樣學習下去,他隻會往錯誤的地方越走越遠。
這天,秦琅一個人在屋子裏,他想到了貝多芬。
音樂界的另一個聾子。
秦琅思考了十分鍾,伸手取下自己的助聽器,六歲那年,一個聾子借助助聽器感知世界,現在又取下賴以生存的東西,所有的聲音戛然而止,世界又恢複寂靜。
或許助聽器佩戴的時間久了,人會產生依賴性,當取下它後,秦琅還真有些不舍。
宿舍裏,秦琅笨拙的學著貝多芬的樣子,用牙咬住木棒,然後用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一個音又一個音的感知著。
學校裏的琴房得申請排隊,有時候排不到好的,秦琅因為是殘疾學生,住在宿管的旁邊,又是一樓,但他不能在宿舍練琴,會吵到其他同學,便在鋼琴底部打造了一個硬板滑輪,每天推出去練習,練完了又推迴房間。
秦琅對於鋼琴隻有一個辦法,熟能生巧,練,往死了練。
一首哪怕是最簡單的曲子,他都得練習上千上萬遍。
下課後,學生們相約這去聚餐,去玩耍,路過花園時,總能看到白襯衣的少年歪扭著臉,叼著筷子彈琴。
好好的一個禁欲係學弟,即便是殘疾,這張神仙美顏也讓人怦怦心動,但是當看到他彈琴的這副奇葩樣子後,幻想如同泡泡,啵的一下都沒了。
一學期四個月,秦琅經過無數天練習,練到入門。
放寒假後,秦琅迴到了特殊學校,這一次,他戴上了助聽器,聽眾變成了特殊學校的全體師生。
他有了一群對於聲音更為嚴苛的觀眾。
每當彈錯了一個音就會被立馬辨別糾正出來,這很好的督促了秦琅的進步。
特殊學院每天都能聽到從裏麵傳來戛然而止的琴音。
古今中外的樂譜何其多,一首一首的練習過去,每一首從生疏到熟記於心,最後閉著眼睛都能彈出來,然後下一首,又仿佛是從新手彈起。
但音樂也是個陶冶情操,舒緩心情的東西,秦琅明顯的感覺到自己能從其中感受到愉悅,包括特殊學院的師生臉上也多了笑容。
春季開學,秦琅的琴藝有了很大的進步,一點點拉近了與同學之間的差距。
秦琅走在大學校園裏,傾聽著耳畔的風,抬手拂過每一片樹葉。
即使我沒有天賦,即使我沒有那麽聰明,即使我不健全,但每一個生命都有去追求極致綻放的權利,這大概才是生活的意義。
一日複一日的練習,秦琅學會的曲目一首首增多,從入門到熟練,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這兩年裏,他每次練習鋼琴,都會架上手機直播,畢竟他也需要賺錢養活自己。
在學院裏三年,他如今是大三的學長,伴隨著對音樂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後,秦琅突然發現,有些東西不是靠勤奮就能補足的。
劉夢老師又一次聽完他的曲子後,表情奇怪又糾結:“你彈得很好,但是情緒表達的不夠,你的曲子沒有彈錯一個音,甚至每一步都是正確的,但是就是給人的感覺呆板,僵硬,就像是為了彈琴而彈琴,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就連直播間看著秦琅一路奮鬥努力了三年的網友粉絲們都直言不諱道:“你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熱愛和天賦其實是兩迴事!”
也就是說,秦琅不自知的陷入了一個瓶頸期,他練琴時,感覺什麽對了,但就是不一樣,老師所說的感情,他很努力的去做了,但是卻怎麽也做不到。
從大三開始,就已經有同學開始準備實習工作,有的找到了教導孩子學琴的工作,有的從事演藝,藝術等行業。
秦琅在瓶頸期也想試一試,但是他的實習工作卻受到了打擊和限製。
他去從事家教鋼琴老師,家長大概率不會同意。
家長給孩子報班,就是想要找最好的老師教孩子,但是一個殘疾人,正常人光聽到這三個字就皺眉,因為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印象中,殘疾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怎麽能去教育一個孩子。
遭遇了兩次打擊後,秦琅徹底放棄了這個想法。
到了放假時間,他會將鋼琴推到公園,推到商場門口,地鐵口,對著人群開始彈奏。
最開始人們忙著上下班,忙著生活,對他不理不睬,但兩三天後,孤獨的下班路上,慢慢的會有人停下來欣賞完一首完整的曲子還給他鼓掌,這種失落的被打擊的自信好像又重新找了迴來。
世界上的所有音樂都具有某種共同性,伴隨著在鋼琴上的熟練,秦琅將目光擴大,他開始去關注其他不同的樂器。
秦琅每天鋼琴演奏完後,會拿出一個笛子,戴上助聽器,笨拙的吹著剛剛的曲子,一遍遍,直到將它熟練的吹成一首曲子,身在鬧市,可他的耳邊卻空乏無聲,他需要靠著自己的想象和手指的熟練程度來彈奏這首曲子。
笛子,簫,小提琴,大提琴,這些不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樂器,秦琅都很感興趣,甚至突破自我封閉,他選擇加入了音樂表演的小組,開始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曲子的彈奏技巧。
能報考進音樂學院的,有大部分學生大概從小學上學開始便練習琴曲,有的甚至考了級。
教室裏,劉夢在上麵講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理論,講台旁邊放著一架鋼琴,老師講完了還叫了一個女生過去彈奏,流利絲滑,堪稱鋼琴家級別。
秦琅雖然之前在特殊學校看過書籍,但對於識譜和認音這些最重要的基礎還是沒掌握。
學了一段時間後,這些老黃瓜刷嫩漆的新生,一個個信手捏來的彈奏曲子,還彈的超級不錯。
這所學院裏純純的鋼琴新人大概率隻有秦琅一個。
在一次當著全班同學麵彈奏曲子時,這是秦琅第一次被人,被那麽多十八歲的少年少女給降維碾壓。
秦琅很認真的在學,幾乎算得上是睜開眼睛是音樂,閉上眼睛還是音樂,但是他因為耳聾,佩戴助聽器聽音樂沒有自然耳聽音樂動聽,有失真和延遲的現象,這也導致了秦琅的音感不準。
助聽器是經過接收聲音,然後機器處理,放大聲音,在這過程中,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失真,音樂變調,從而導致在同一個音量中,秦琅接收到的音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旁人對於音的要求隻是好聽,並沒有那麽嚴苛,但這裏是音樂學院,對於音的分辨是最仔細的。
但秦琅本就是個剛學習彈琴的新手,再加上從一開始就拿到了錯誤的題目,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確的答案。
在接連半個月的出錯,越錯越多。
哪怕劉夢在盡可能的幫助他,同學們也都很謙讓有禮,但是秦琅明顯的感覺到,再這樣學習下去,他隻會往錯誤的地方越走越遠。
這天,秦琅一個人在屋子裏,他想到了貝多芬。
音樂界的另一個聾子。
秦琅思考了十分鍾,伸手取下自己的助聽器,六歲那年,一個聾子借助助聽器感知世界,現在又取下賴以生存的東西,所有的聲音戛然而止,世界又恢複寂靜。
或許助聽器佩戴的時間久了,人會產生依賴性,當取下它後,秦琅還真有些不舍。
宿舍裏,秦琅笨拙的學著貝多芬的樣子,用牙咬住木棒,然後用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一個音又一個音的感知著。
學校裏的琴房得申請排隊,有時候排不到好的,秦琅因為是殘疾學生,住在宿管的旁邊,又是一樓,但他不能在宿舍練琴,會吵到其他同學,便在鋼琴底部打造了一個硬板滑輪,每天推出去練習,練完了又推迴房間。
秦琅對於鋼琴隻有一個辦法,熟能生巧,練,往死了練。
一首哪怕是最簡單的曲子,他都得練習上千上萬遍。
下課後,學生們相約這去聚餐,去玩耍,路過花園時,總能看到白襯衣的少年歪扭著臉,叼著筷子彈琴。
好好的一個禁欲係學弟,即便是殘疾,這張神仙美顏也讓人怦怦心動,但是當看到他彈琴的這副奇葩樣子後,幻想如同泡泡,啵的一下都沒了。
一學期四個月,秦琅經過無數天練習,練到入門。
放寒假後,秦琅迴到了特殊學校,這一次,他戴上了助聽器,聽眾變成了特殊學校的全體師生。
他有了一群對於聲音更為嚴苛的觀眾。
每當彈錯了一個音就會被立馬辨別糾正出來,這很好的督促了秦琅的進步。
特殊學院每天都能聽到從裏麵傳來戛然而止的琴音。
古今中外的樂譜何其多,一首一首的練習過去,每一首從生疏到熟記於心,最後閉著眼睛都能彈出來,然後下一首,又仿佛是從新手彈起。
但音樂也是個陶冶情操,舒緩心情的東西,秦琅明顯的感覺到自己能從其中感受到愉悅,包括特殊學院的師生臉上也多了笑容。
春季開學,秦琅的琴藝有了很大的進步,一點點拉近了與同學之間的差距。
秦琅走在大學校園裏,傾聽著耳畔的風,抬手拂過每一片樹葉。
即使我沒有天賦,即使我沒有那麽聰明,即使我不健全,但每一個生命都有去追求極致綻放的權利,這大概才是生活的意義。
一日複一日的練習,秦琅學會的曲目一首首增多,從入門到熟練,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這兩年裏,他每次練習鋼琴,都會架上手機直播,畢竟他也需要賺錢養活自己。
在學院裏三年,他如今是大三的學長,伴隨著對音樂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後,秦琅突然發現,有些東西不是靠勤奮就能補足的。
劉夢老師又一次聽完他的曲子後,表情奇怪又糾結:“你彈得很好,但是情緒表達的不夠,你的曲子沒有彈錯一個音,甚至每一步都是正確的,但是就是給人的感覺呆板,僵硬,就像是為了彈琴而彈琴,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就連直播間看著秦琅一路奮鬥努力了三年的網友粉絲們都直言不諱道:“你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熱愛和天賦其實是兩迴事!”
也就是說,秦琅不自知的陷入了一個瓶頸期,他練琴時,感覺什麽對了,但就是不一樣,老師所說的感情,他很努力的去做了,但是卻怎麽也做不到。
從大三開始,就已經有同學開始準備實習工作,有的找到了教導孩子學琴的工作,有的從事演藝,藝術等行業。
秦琅在瓶頸期也想試一試,但是他的實習工作卻受到了打擊和限製。
他去從事家教鋼琴老師,家長大概率不會同意。
家長給孩子報班,就是想要找最好的老師教孩子,但是一個殘疾人,正常人光聽到這三個字就皺眉,因為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印象中,殘疾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怎麽能去教育一個孩子。
遭遇了兩次打擊後,秦琅徹底放棄了這個想法。
到了放假時間,他會將鋼琴推到公園,推到商場門口,地鐵口,對著人群開始彈奏。
最開始人們忙著上下班,忙著生活,對他不理不睬,但兩三天後,孤獨的下班路上,慢慢的會有人停下來欣賞完一首完整的曲子還給他鼓掌,這種失落的被打擊的自信好像又重新找了迴來。
世界上的所有音樂都具有某種共同性,伴隨著在鋼琴上的熟練,秦琅將目光擴大,他開始去關注其他不同的樂器。
秦琅每天鋼琴演奏完後,會拿出一個笛子,戴上助聽器,笨拙的吹著剛剛的曲子,一遍遍,直到將它熟練的吹成一首曲子,身在鬧市,可他的耳邊卻空乏無聲,他需要靠著自己的想象和手指的熟練程度來彈奏這首曲子。
笛子,簫,小提琴,大提琴,這些不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樂器,秦琅都很感興趣,甚至突破自我封閉,他選擇加入了音樂表演的小組,開始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曲子的彈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