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年間,有一戶姓田的大戶人家,家裏有兩兄弟。兩兄弟長大後,各自分家單過,一家住在村東頭,一家住在村西頭。大郎娶妻楊氏,二郎娶妻柳氏,兄弟兩人都生了三兒兩女。因為祖傳家產豐厚,兩家都不愁吃穿。


    大郎和二郎兄弟倆都很節儉,一套衣裳,縫縫補補穿很多年,吃飯常吃糙米,一頓不會超過兩樣菜,全家七口人,就著兩樣菜吃飯,節儉程度可想而知。


    這一年,大郎五十五歲,兩兄弟先後病倒了。拖了兩個多月,到了彌留之際,大郎對楊氏交代後事說:“我死後,喪事從簡,棺材也不要好木料,弄一口薄皮棺材就可以了,隻要能躺進去就行了,不要浪費木材。壽衣也不要重新做,就穿舊時的衣裳就行了。至於喪事的飯菜,不要大魚大肉,隻需要兩葷三素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鋪張浪費。”


    楊氏唯唯諾諾地答應了,保證按照大郎的叮囑來辦事,讓他放心地走。大郎滿意地點點頭,長歎一聲,眼睛一翻,一命嗚唿,一縷魂魄飄飄蕩蕩地去陰司報到去了。


    二郎也在同一時刻去世了,臨終時,他也叮囑妻子柳氏,說的話和大郎的一模一樣。等到二郎死後,柳氏看見那些舊衣裳都是補丁,不免心酸起來,對兒女們說:“你們的爹節儉了一輩子,別的都可以依他,但是在衣裳這件事上不想依他,我不想讓他穿著舊衣裳去那邊,打算給他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做四套壽衣,好歹讓他也光鮮亮麗一次。”


    兒女們同意了,柳氏買來布匹,請來裁縫,給二郎量身定做了新壽衣,裝殮進棺材裏。


    大郎的妻子楊氏也是這樣想的,她的兒女們也都同意了,她也給大郎做了春夏秋冬四套衣裳,裝殮進棺材裏。


    到了出殯前的晚上,大郎忽然敲打起棺材蓋子,兒女們大驚,趕緊打開棺材蓋,隻見大郎從棺材裏坐起來,責怪楊氏說:“你為何不按照我的遺言辦事呢?我節儉的名聲差點毀在你的手上,快給我換上舊衣裳。”


    話音剛落,他就倒進棺材裏死了。楊氏隻好脫下新衣裳,給他換上舊衣裳。賓客們去二郎家裏打聽,二郎卻沒有什麽異樣。第二天早上,兩兄弟同時出葬,一個埋在了東山,一個埋在了西山。


    大郎來到陰司裏報到,發現二郎也在此,兩兄弟相互打了招唿,等候判官宣判。不一會兒,判官宣判說:“勤儉節約的美德,被兩兄弟發揚光大,值得嘉獎,特地準許兩兄弟來世繼續做人。大郎投胎轉世到樵夫家裏,二郎投胎轉世到富貴之家。”


    話音剛落,大郎叫起屈來,憑什麽二郎投胎轉世到富貴之家,而他卻去了貧困之家呢?大家都是勤儉節約之人,這不公平啊。


    判官微微一笑說:“本官很公平,絕沒有偏袒二郎。大郎,你的勤儉節約是帶著功利之心的,也就是說,你是為了將來轉世投胎得到好處,才勤儉節約的。”


    大郎卻振振有詞地說:“我表裏如一,不忘初心。可是,二郎卻表裏不一,死後穿著錦繡衣裳,奢華起來了。”


    判官皺眉說:“二郎死後穿一穿新衣裳,並不為過,而且二郎的勤儉節約是為了行善,幫助他人,而你卻全部留給了後代子孫,這就是你們兩兄弟的差異,也是結局不一樣的原因。”


    原來,大郎節儉下來的錢財,都藏在地窖裏,二郎卻拿這些錢財救濟貧困之家。這一生下來,二郎悄悄地做了許多善事,積累了大量陰德,到他死時,家裏幾乎沒有多少結餘,而大郎的家裏,卻富的流油。


    大郎無言以對,隻好接受現實,投胎轉世去了。而他有所不知的是,自他死後,家裏失去了管束,兒女們開始揮霍錢財,早就把勤儉節約的美德拋之腦後。不到二十年,他家衰敗了起來,成了真正的窮苦人家。


    而二郎家裏,原本錢財就不多,兒女們依然秉承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加上二郎做善事積累下大量的陰德,得到了神靈的護佑,家裏越來越富有。到了重孫這一輩,出了一個進士,當上了官員。


    因為家長言傳身教的緣故,二郎的重孫子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貪不占,成了官場上的常青樹,最終官至三品,八十歲了還被皇帝重用。


    不懷有目的的美德和善行,才是真的美德和善行,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美德和善行,就是虛假的美德和善行,虛假的東西,不但人類不齒,就連老天也不會慣著。本故事采用了荒誕的筆法,在於借事喻理,勸喻世人,與封建迷信無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間故事全集【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為情所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為情所讚並收藏民間故事全集【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