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1年十一月,“五路伐”中的第三路“河東路”王中正率部部迴撤,經過鄜延,鄜延路安撫使此時為沈括,他聽聞王中正大軍路過,想借王中正兵力狐假虎威一下。沈括命部將在綏德城炫耀武力,聲稱朝廷已任命沈括節製“河東路”十二將,不日將再次興兵西討。駐守塞門(即安疆),浮圖(陝西子洲縣西)、吳堡(陝西)、義合(綏德境內)的西夏軍聞訊前來打探,果見邊境大隊人馬聚集,聲勢浩大,信以為真,連夜棄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塞門、浮圖、義合、吳堡。


    公元1082年三月,西夏打算以金湯城(陝西誌丹縣西一百裏)為據點,招兵買馬,攻打鄜延路。沈括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派副總管曲珍率軍兩萬進軍東川,揚言要去攻打“葭蘆”(陝西佳縣),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機在“金湯”大敗西夏軍。接著,沈括又依樣畫葫蘆,攻下了“葭蘆”。至此,加上此前種諤(種諤為鄜延路安撫副使,是沈括副手)取得的米脂,在沈括手上,一共攻取了六城:米脂、塞門、浮圖、吳堡、義合、葭蘆,拓地近千裏。


    我們隻知道沈括是位大科學家,實際他在軍事上也是一把好手啊!不過讓人奇怪的是,沈括這份功績,《宋史》竟然沒有片言隻字記載。


    四月,第一路李憲也蠢蠢欲動,上疏請求再次討伐西夏。趙頊問執政的意見,此時首相是王珪,他迴答道:“以前擔心財力不足,如今朝廷國庫裏還有五百萬緡,供應軍隊打仗還有富餘!”


    尚書左丞(即參知政事)王安禮道:“錢能當飯吃嗎?錢一定要變為糧草才行啊!現在離上次五路伐夏才幾個月,如何在短時間內籌集軍糧?”


    趙頊惱火地道:“李憲都認為準備停當了,他一個宦官尚能如此,你們反而沒有此心?唐朝平定淮西蔡州,宰相裴度和君主意見高度一致,如今計不出公卿,卻由一個閹寺提出,朕都為你們感到羞恥!”


    王安禮從容對答:“淮西,隻不過是三個小州,有裴度的謀略加上李光顏、李愬的將才,還動用了全國的兵力,經過一年才平定。如今西夏之強大不是淮西所能相比的,李憲更不能和裴度匹敵,將領也沒有李光顏、李愬的本領,臣擔心最後辜負了陛下的期望!”


    趙頊一聽,有道理啊!暫時按下了心中的欲望。


    熟料,六月初一,環慶路安撫司派將和西夏軍幹一仗,斬殺西夏統軍嵬名妹精嵬,副統軍訛勃遇。六月二十八日,曲珍等人又在明堂川(米脂縣西北)大敗西夏軍。兩次勝利,又鼓舞了趙頊的信心。


    五路伐夏時,種諤這一路曾相繼攻取了西夏的銀、夏、宥三州,卻不能駐守。七月,鄜延路安撫使沈括與副使種諤,向朝廷上陳攻夏方略,提出欲占領夏、銀、宥州,必占領橫山,欲占領橫山,必在橫山附近修築城池,趙頊深以為然,派“給事中”徐禧往鄜延節製軍事,和內侍李舜舉一起去查看地形,相機築城。


    徐禧到鄜延後,經過勘察,提出築城永樂(米脂縣西)的方案,沈括建議築城石堡、種諤提議修複舊銀州。三人各抒己見,但沈括很快附和徐禧,確定築城永樂,兩人上奏朝廷。趙頊聽信了徐禧,下詔築城永樂。


    對於徐禧築城永樂的意見,種諤堅決反對,種諤道:“如果在永樂築城,西夏必定派大軍力爭,萬萬不可行!”


    徐禧勃然變色,對種諤大怒道:“你不怕死嗎?敢耽誤國家大事?”


    種諤毫不畏懼迴懟:“永樂築城必敗,失敗則死,抗拒節製命令也是死;還不如現在就死,遠勝於以後喪師辱國而死!”


    徐禧見種諤不屈服,上奏趙頊,說種諤跋扈不聽命令,趙頊擔心兩人再頂牛,下詔讓種諤守延州。


    徐禧支開了種諤,命沈括調鄜延路軍卒築城,沈括命李浦率領前軍,呂真為副將;曲珍率領中軍,高永能為副將;王湛率領後軍,景思誼為副將;李稷主持饋餉。前往永樂築城。謀畫如何築城這些事情,實際上由徐禧一人做主,沈括隻是負責一同簽字畫押而已。


    人多力量大,僅僅十四天後,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城修築完成,距離原來的銀州城僅二十五裏,趙頊賜名銀川寨。徐禧、沈括、李舜舉見城築完,率軍迴米脂,留曲珍率一萬軍卒守新永樂城。


    佐料:趙頊決定讓徐禧和李舜舉到鄜延去後,特意召見了徐禧和李舜舉,李舜舉退出後,到中書省政事堂取旨,宰相王珪出門迎接,口裏恭敬地道:“朝廷將邊事交給押班(指李舜舉)和李留後(指李憲),官家再無西顧之憂啊!”


    李舜舉憂愁的迴答道:“西境多事,實在是士大夫的恥辱。如今是相公您執政,難道以為將邊境大事托付給兩個內臣(李舜舉和李憲都是內侍,即宦官),很是妥當嗎?我們內臣的本職工作,就是灑掃庭院、擦抹窗戶而已,怎能擔當領兵作戰的重任?”李舜舉真是一位大明白人啊!


    可王珪竟然毫無愧色,其他大臣聽說這件事後,都深以為恥!


    公元1076年十月,王安石罷相後,王珪被提拔為宰相,一當就是十年,而且也是在任上薨逝的宰相之一。


    王珪以文學見長,自成一家,朝廷典章製度,大多是他的手筆。可是做了宰相後,王珪卻少有建樹,被世人成為“三旨宰相”,即他上殿進呈時,稱“取聖旨”;趙頊作出決定後,稱“領聖旨”;退朝後告訴稟事的人,稱“已得聖旨”。


    現在的王珪,還是當初歐陽修交口稱讚“王珪真學士也”的王珪嗎?


    公元1085年三月,王珪被封岐國公,五月卒,享年六十七歲,獲贈太師,諡號“文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精彩紛呈宋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穀吹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穀吹風並收藏精彩紛呈宋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