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範陽盧氏
三國:武力升滿,開局殺穿草原 作者:萌島伯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涿郡,涿縣。
涿水邊上的一個邑落,聚集著許多盧姓百姓居住。
盧氏子孫乃是秦時遷居過來的,發展至今,這些人都是盧植的族人。
一座簡陋的屋舍裏,盧植正在教導族中子弟讀書。
盧植為官清廉,家中財物不多,也不像其他世家一般兼並土地,故而生活很拮據。
自從被董卓罷官之後,盧植便迴到了涿縣的家裏。
作為涿縣的名人,鄉裏鄉親都欽佩其才學,故而將子弟都托付與盧植教導。
為了不辜負鄉親們的信任,同時也找些事幹,盧植便幹起了老本行,教書育人。
學子們跟著盧植一起念書,一個個搖頭晃腦的。
盧植拿著一本詩經,這本書並非竹簡,而是紙製的。
得益於李昭的推廣,紙質書在幽州大行其道,價格低廉又便於攜帶,很快幽州就人手一本了。
“這次迴鄉,真是一切都變樣了!”盧植有些感歎。
幽州的變化他都看在了眼裏。
就拿這些學子們來說,一個個紅色紅潤,衣著光鮮,這都是因為李昭在幽州分田,使得家家戶戶都有田種。
更有李昭分發給農戶種子,種出的糧食是過去的好幾倍,如今幽州上下都念著李昭的好。
盧植想起當年,自己的弟子中可是有人連飯都吃不起。比如劉備,需要跟母親織席販履才能勉強度日。
說來,自己的弟子中最出色的竟然會是劉備和公孫瓚,這是令盧植萬萬沒想到的。
劉備之前是平原太守,現在被劉辯封為徐州牧,公孫瓚則在李昭帳下任護鮮卑中郎將。
“真是世事難料啊!”盧植感歎道,這些年發生的事都過於炸裂,盧植隻覺得自己老了。
想起自己的弟子,弟子就來了!
“父親,門外有人求見,說是你弟子公孫瓚。”一名七歲男孩對盧植說道。
他是盧植兒子盧毓,盧植也是老來得子,對盧毓十分寵愛。
“公孫瓚?他來幹嘛?”盧植意外道。
他迴鄉這麽多天,可沒見公孫瓚有來看過他,今天怎麽來了?
“毓兒,可還有其他人?”
“還有一個人名號好長,我記不住。”盧毓苦惱道。
“可是有個冠軍侯?”盧植猜道。
盧毓想了想,立馬點了點頭。
盧植當下明白了,暫停了授課,讓學子們迴家,然後讓盧毓去請他們進來。
門外,李昭正和公孫瓚等著呢。
公孫瓚是被李昭強拉來的,想要借著他和盧植的師生情說項說項。
公孫瓚也自知沒來看望老師有些理虧,這時帶著許多珍貴禮品。
“伯珪,子幹公怕是不會收你這些東西。”李昭笑道,他見盧植府邸簡樸,知道盧植是個節儉之人。
“啊,為何?”公孫瓚顯然不明白其中道理。
“你們進來吧!”盧毓跑來對兩人說道。
李昭和公孫瓚這才跟著盧毓進入盧植家中。
“老師,許久不見,公孫瓚來看你了!”公孫瓚見到盧植後拜道,將手中的大小匣子放在盧植家中。
“這些東西你帶迴去,你並非真心來看我的。”盧植直接說道,然後轉頭看向李昭。
“冠軍侯才是真正為我而來的吧。”盧植開門見山道。
“子幹公果然寶刀未老,還是那麽的才思敏捷啊!”李昭笑道。
公孫瓚默默蹲在一旁,被自己的老師這樣無視,他很傷心。
“說吧,冠軍侯此次前來,有何事?”盧植沒有理會公孫瓚,對李昭問道。
“子幹公可知天子已至薊縣?”
“天子?你是說弘農王?”盧植似乎不承認劉辯的天子之位。
“弘農王乃是董卓亂命,子幹公豈可當真?”
“太後退位詔書已下,冠軍侯如此隻會使大漢成為笑話。”
“難道大漢如今就不是笑話了嗎?”李昭語言犀利地問道。
盧植愣了愣,沒有說出話。
“子幹公當年於北邙山救駕,又在董卓廢立之時怒斥董卓,這都是為了在薊縣的天子,怎麽如今反而不認天子了呢?”李昭繼續問道。
盧植沒法反駁。
“我此次來是想推舉子幹公為司空。天子年幼,需有人輔助,還望子幹公不要推辭。”李昭說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盧植笑了笑,對李昭問道:“冠軍侯可也在三公之內?”
“自然在。”李昭麵無表情地迴道。
“冠軍侯如今帶甲十萬,囚天子於薊縣,與董卓何異?我為三公不過是掛個虛職,那我又何必答應呢?”盧植眼神淩厲地看著李昭。
早在之前,皇甫嵩提醒過盧植小心李昭,但盧植沒想到李昭會變成如今這樣。
仔細一想,李昭這些年好似一直在為這天做準備。
盧植隻覺得李昭深不可測,竟然能預料到這麽遠。
李昭一笑,直接對盧植道:“天子確實為我傀儡,子幹要真是大漢忠臣就更要接下司空之職了,畢竟天子如今無人可依靠,我可難保做出什麽!”
“你!”盧植雖然動怒,卻又無從發作。
最後,盧植想了想當年在北邙山見到的劉辯,聖質如初。
“好,我答應你!”盧植為了保護劉辯,隻得和李昭妥協了。
“子幹公高義!”李昭對盧植行了一禮,隨後又坐下換了一副表情。
“剛才子幹公已為大漢盡忠,現在該考慮考慮你盧氏了。”李昭笑道。
“我盧氏?”
“令公子天資聰穎,子幹公若是為盧氏考慮,就將他送入我燕山書院吧。”
李昭看了看旁邊的盧毓,盧毓可是也不簡單,曆史上在曹氏和司馬氏那都能混的開。
要說三國誰笑到最後,那肯定是司馬氏,但誰笑得更久,那就是範陽盧氏了。
範陽盧氏可是到了大唐能夠躋身為五姓七望的存在,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從盧植、盧毓開始的。
李昭給盧植留下這條路,就轉身離去,他相信盧植不會拒絕的。
畢竟盧植雖然忠於大漢,但也要為後代考慮,就像荀攸代表荀家投靠自己一樣,盧植也會把兒子送來的。
李昭走後,盧植看著自己的兒子盧毓。
“毓兒,明日你就去燕山書院吧。”
涿水邊上的一個邑落,聚集著許多盧姓百姓居住。
盧氏子孫乃是秦時遷居過來的,發展至今,這些人都是盧植的族人。
一座簡陋的屋舍裏,盧植正在教導族中子弟讀書。
盧植為官清廉,家中財物不多,也不像其他世家一般兼並土地,故而生活很拮據。
自從被董卓罷官之後,盧植便迴到了涿縣的家裏。
作為涿縣的名人,鄉裏鄉親都欽佩其才學,故而將子弟都托付與盧植教導。
為了不辜負鄉親們的信任,同時也找些事幹,盧植便幹起了老本行,教書育人。
學子們跟著盧植一起念書,一個個搖頭晃腦的。
盧植拿著一本詩經,這本書並非竹簡,而是紙製的。
得益於李昭的推廣,紙質書在幽州大行其道,價格低廉又便於攜帶,很快幽州就人手一本了。
“這次迴鄉,真是一切都變樣了!”盧植有些感歎。
幽州的變化他都看在了眼裏。
就拿這些學子們來說,一個個紅色紅潤,衣著光鮮,這都是因為李昭在幽州分田,使得家家戶戶都有田種。
更有李昭分發給農戶種子,種出的糧食是過去的好幾倍,如今幽州上下都念著李昭的好。
盧植想起當年,自己的弟子中可是有人連飯都吃不起。比如劉備,需要跟母親織席販履才能勉強度日。
說來,自己的弟子中最出色的竟然會是劉備和公孫瓚,這是令盧植萬萬沒想到的。
劉備之前是平原太守,現在被劉辯封為徐州牧,公孫瓚則在李昭帳下任護鮮卑中郎將。
“真是世事難料啊!”盧植感歎道,這些年發生的事都過於炸裂,盧植隻覺得自己老了。
想起自己的弟子,弟子就來了!
“父親,門外有人求見,說是你弟子公孫瓚。”一名七歲男孩對盧植說道。
他是盧植兒子盧毓,盧植也是老來得子,對盧毓十分寵愛。
“公孫瓚?他來幹嘛?”盧植意外道。
他迴鄉這麽多天,可沒見公孫瓚有來看過他,今天怎麽來了?
“毓兒,可還有其他人?”
“還有一個人名號好長,我記不住。”盧毓苦惱道。
“可是有個冠軍侯?”盧植猜道。
盧毓想了想,立馬點了點頭。
盧植當下明白了,暫停了授課,讓學子們迴家,然後讓盧毓去請他們進來。
門外,李昭正和公孫瓚等著呢。
公孫瓚是被李昭強拉來的,想要借著他和盧植的師生情說項說項。
公孫瓚也自知沒來看望老師有些理虧,這時帶著許多珍貴禮品。
“伯珪,子幹公怕是不會收你這些東西。”李昭笑道,他見盧植府邸簡樸,知道盧植是個節儉之人。
“啊,為何?”公孫瓚顯然不明白其中道理。
“你們進來吧!”盧毓跑來對兩人說道。
李昭和公孫瓚這才跟著盧毓進入盧植家中。
“老師,許久不見,公孫瓚來看你了!”公孫瓚見到盧植後拜道,將手中的大小匣子放在盧植家中。
“這些東西你帶迴去,你並非真心來看我的。”盧植直接說道,然後轉頭看向李昭。
“冠軍侯才是真正為我而來的吧。”盧植開門見山道。
“子幹公果然寶刀未老,還是那麽的才思敏捷啊!”李昭笑道。
公孫瓚默默蹲在一旁,被自己的老師這樣無視,他很傷心。
“說吧,冠軍侯此次前來,有何事?”盧植沒有理會公孫瓚,對李昭問道。
“子幹公可知天子已至薊縣?”
“天子?你是說弘農王?”盧植似乎不承認劉辯的天子之位。
“弘農王乃是董卓亂命,子幹公豈可當真?”
“太後退位詔書已下,冠軍侯如此隻會使大漢成為笑話。”
“難道大漢如今就不是笑話了嗎?”李昭語言犀利地問道。
盧植愣了愣,沒有說出話。
“子幹公當年於北邙山救駕,又在董卓廢立之時怒斥董卓,這都是為了在薊縣的天子,怎麽如今反而不認天子了呢?”李昭繼續問道。
盧植沒法反駁。
“我此次來是想推舉子幹公為司空。天子年幼,需有人輔助,還望子幹公不要推辭。”李昭說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盧植笑了笑,對李昭問道:“冠軍侯可也在三公之內?”
“自然在。”李昭麵無表情地迴道。
“冠軍侯如今帶甲十萬,囚天子於薊縣,與董卓何異?我為三公不過是掛個虛職,那我又何必答應呢?”盧植眼神淩厲地看著李昭。
早在之前,皇甫嵩提醒過盧植小心李昭,但盧植沒想到李昭會變成如今這樣。
仔細一想,李昭這些年好似一直在為這天做準備。
盧植隻覺得李昭深不可測,竟然能預料到這麽遠。
李昭一笑,直接對盧植道:“天子確實為我傀儡,子幹要真是大漢忠臣就更要接下司空之職了,畢竟天子如今無人可依靠,我可難保做出什麽!”
“你!”盧植雖然動怒,卻又無從發作。
最後,盧植想了想當年在北邙山見到的劉辯,聖質如初。
“好,我答應你!”盧植為了保護劉辯,隻得和李昭妥協了。
“子幹公高義!”李昭對盧植行了一禮,隨後又坐下換了一副表情。
“剛才子幹公已為大漢盡忠,現在該考慮考慮你盧氏了。”李昭笑道。
“我盧氏?”
“令公子天資聰穎,子幹公若是為盧氏考慮,就將他送入我燕山書院吧。”
李昭看了看旁邊的盧毓,盧毓可是也不簡單,曆史上在曹氏和司馬氏那都能混的開。
要說三國誰笑到最後,那肯定是司馬氏,但誰笑得更久,那就是範陽盧氏了。
範陽盧氏可是到了大唐能夠躋身為五姓七望的存在,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從盧植、盧毓開始的。
李昭給盧植留下這條路,就轉身離去,他相信盧植不會拒絕的。
畢竟盧植雖然忠於大漢,但也要為後代考慮,就像荀攸代表荀家投靠自己一樣,盧植也會把兒子送來的。
李昭走後,盧植看著自己的兒子盧毓。
“毓兒,明日你就去燕山書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