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八年七月中旬,南方生變,成帝於天門殿朝會上定下忠文公崔斐丞相的位置,當堂無人多議——本來此人曆經四朝,足智多謀,因得早年隱居深山,所以才未曾任居高位,如今若他毛遂自薦,帝王自是巴不得要重用他的。
不過也有極少數核心官員知道,早前天子原是想定下王佑炆做個傀儡相國,後因他身後出了一些事,還鬧得不少人都知道了,實在不算清白,所以才罷了這想法。
而今崔公上任,倒也算是國朝政壇上為數不多的一件好事。
當期朝會,天子同樣頒下兵令,責益北王不日領兵出征興安,令百官於京城門親自餞行相送,壯國威。
前朝熱熱鬧鬧,雄心壯誌,後宮尚河清海晏,彼時申容正在金陽殿偏殿同小玲姬說話,小黃門來迴話說:益北王後至,約儲妃一見。
申容麵色沉重,惶惶出了門,將她接至正殿。
這些時日對於許林君來說,著實是難熬,即便是麵對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丈夫,可得知他即將奔赴戰場,那滋味也不會好受。
她說,“我原先覺得他驍勇善戰,是戰無不勝的大將軍,如今嫁了他,卻寧可他不做那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了,我隻願他平安,那些戰功,那些慶祝,都寧可不要。”
申容目光茫然,聽完沉默片晌,才輕言細語地安慰,“興安地小,早些年不是前朝內戰紛亂,又有益北屢屢侵犯,顧不上南邊,原是早就要收下的。益北王當年連益北都可以拿下,如今不過彈丸之地,想來——”她頓了頓,隻做鎮定,“想來,必定能速戰速決……”最後四字,唯有捏緊袍袖才能放出口。
“也是。”許林君沉思起申容的話,又破涕勉強一笑,兀自感慨,“將軍不常同我說話,我倒是自己把自己繞進去了,當年他連益北都能拿下,興安不過寸土,又怎麽能傷到他?他必定能早去早歸,平平安安地歸。”
許林君是坐到傍晚迴去的,雖然走時臉上帶笑,但申容不難看出,那臉上的笑多半是在逞強,她自顧自地感慨:“多半都怨我從前常愁苦著臉,才讓將軍不想歸家的,而今大戰在即,我便不能再時時這副模樣了,我應該要笑著送他、迎他,萬事笑著麵對,才會定然有一個好結果,儲妃您說是不是?”
申容就笑著頷首,心中卻不由得百感交集——
當夜劉郢原本是要來金陽殿過夜的,可聽盡善來迴說,迴陽郡下動蕩,流民聚集對峙官兵的事被成帝知道了,也不管這會是個什麽時辰,就令太子領著幾個中尉過去平定了。
申容就在帳中闔眼,待茵梅和元秀將燭燈蓋滅,退出殿外,便又緩緩睜開了雙眼,迴首這幾月裏生出的事,不禁感歎太康八年的動蕩比七年更甚。
她側過頭去望窗前皎月,想起上一世的國朝政壇,直至劉郢登基的前期都還可以說得上是渾水一灘,若不是他靠著鐵血手腕革故鼎新、施行新政,這個帝國隻怕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他確實是將這個時代延續下去了,除了自身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他也確實是個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
所以她不敢去顛覆,她害怕自己萬一行將踏錯,往後結果便是萬劫不複。
她擔不起那樣大的責任。
能保住自己尚且不易,她如何敢邁出去那一步?
可是她究竟還能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劉子昭走向上一世的結局?
*
申容不能確定,劉子昭夜夜都會到南宮巡視,也不能確定他會是什麽時候去,她隻能靠著運氣,試探著往那去碰見他。
這夜便同樣如此,她是等到大院內再無人往來才悄然下的榻,罩了件裘衣就匆匆出了北宮,在星夜下沿著偏僻甬道,一路趕往南宮闕樓。
好在夏夜氣溫適宜,不如冬春深夜那樣寒風刺骨,她就站在高台上等了會,又徘徊了許久,心中雖難過著急,卻並沒有覺得多難熬,甚至於高台的風吹拂在身,都隻令人覺得愜意舒適。
然而這夜,她並沒有等到劉子昭。
待到幾近天朦朦亮時,見實在等不了了,才無奈返迴北宮。
往後連續三日,她都是如此等到子時後出的北宮。
她要去嚐試,她不想放棄,這之中的心思或許有些是為了許林君,可她也不得不承認還有一部分是為了劉子昭,她不想看他走向那樣一條路,最終背負上叛國的罵名,為後世千萬代所不齒。
她清楚劉子昭是什麽樣的人,他隻是和劉郢對立輸了,可他並沒有叛國,他不應當落得那樣的下場。
她也……不想看他落得那樣的下場。
這夜夜間落了一會雨,到亥時方才停歇,闕樓的石階上布著青苔,還有些滑,她較前兩日上來緩慢許多,待到登頂之時,已是光風霽月,照亮了前方的身影——不止一個人,有一群人。
她迅速背過身,朝著石壁後側躲去,這番動靜她也沒想著能躲開前頭的禁軍,隻是方才逃得太快,未能看清劉子昭是否在其中,頓時就生出許多遺憾——按著盡善隨太子離宮前的話,興許明後日太子就迴來了,若這兩日還不能再遇著劉子昭,就當真是一點都挽迴不了了。
石壁後的腳步聲在此時漸漸靠近,仔細聽著卻是井然有序,倒不像是來抓人的。
她莫名生出這直覺,便沒有挪開腳步,隻等了須臾,果不其然瞧著那隊禁軍的身影朝著石階下去了。
一時胸口突突直跳,隻得輕聲退迴去兩步,又正瞧見地上的人影——不過今夜落了雨,石磚色澤積深,地上的影子也著實不如那晚清楚。
“還是那晚的宮女嗎,如何又上來了?”
果然是他。
申容垂眸五味雜陳,既為終於碰見他而欣喜,又為聽見他的聲音而悲傷。
如同那晚一般,她靠著石壁緩緩蹲坐下來,清了清嗓子,繼續用尖銳的語調與他對話,“你能與我說說話嘛?”
石壁一側傳來低沉的笑聲,益北王劉子昭——依舊好脾氣地對待著這宮裏的所有下位者,就如同她要求的也靠牆坐下了,並沒有要上來與她麵對麵的意思。
她鬆了一口氣,捏緊衣袖開口,“我那日迴去後,思索了許久你的話。”
“如何?”他問。
“我覺得你說的不錯,人各有各的活法,遵循內心也好,恨私心有所不盡也罷,總之不枉一世、不枉一世即可。”
話收止聲,劉子昭等了片刻才開口,他笑道,“你能如此想就好。”
“所以我想問問你——”她緊跟著接話,語氣篤定,“你想如何活?”
“我?”他似乎是愣住了,申容又迅速“嗯”了聲。
“我當是……戰死沙場罷。”
她的胸口猛地一滯,“為何你不想著活下去?”
劉子昭往後仰首,直言不諱,“若南邊戰成歸來,我就能活下去,若戰不成,戰死沙場又何妨?”
原來即便是他,麵對興安那樣的小國,也並非全然桀驁自恃。
“你要隨益北王去興安?”她佯裝不知情,故作驚訝之餘,雙手也依舊牢牢地抓著裙裾。
“我便是益北王。”他毫不掩飾。
石壁後的聲音便頓住了,劉子昭偏過了頭,亦是去望那抹身影,其實隻需再往前挪一些,便能看到那青色袍服的一角了。蜀錦珍貴,饒是在宮中,能穿上的人都屈指可數。
他無聲笑了笑,默然迴首,等著她繼續說下去。
“我聽聞…你同太子關係並不好。”迂久過後,那道怪異尖細的聲音才傳來。
這迴劉子昭便沒有立即接話了,好與不好,都無法說,他同劉郢接觸得很少,當年他被接迴宮,心中隻懷有對天子的恨意,根本無暇去顧忌一個垂髫稚子,後來三征益北迴朝,說實話他也依舊沒太把那個弟弟放在眼裏。
這裏的所有人於他而言都不足輕重,生死也與他無關。他在意的,唯有當年拋下他母親的人,以及當年荇地大營裏,所有涉及此事的知情者……
所以問他同劉郢之間的關係,他著實不知如何迴答。
落在申容的眼裏,這樣的沉默卻是因深仇大恨,所以無法言說——畢竟他兒時的經曆比劉郢悲慘太多,他恨成帝、恨劉郢,好似理所當然。
正當她以為不會得到迴答時,劉子昭又似感悟一般出了聲,“我與他無非儲位相爭。”
不過也有極少數核心官員知道,早前天子原是想定下王佑炆做個傀儡相國,後因他身後出了一些事,還鬧得不少人都知道了,實在不算清白,所以才罷了這想法。
而今崔公上任,倒也算是國朝政壇上為數不多的一件好事。
當期朝會,天子同樣頒下兵令,責益北王不日領兵出征興安,令百官於京城門親自餞行相送,壯國威。
前朝熱熱鬧鬧,雄心壯誌,後宮尚河清海晏,彼時申容正在金陽殿偏殿同小玲姬說話,小黃門來迴話說:益北王後至,約儲妃一見。
申容麵色沉重,惶惶出了門,將她接至正殿。
這些時日對於許林君來說,著實是難熬,即便是麵對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丈夫,可得知他即將奔赴戰場,那滋味也不會好受。
她說,“我原先覺得他驍勇善戰,是戰無不勝的大將軍,如今嫁了他,卻寧可他不做那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了,我隻願他平安,那些戰功,那些慶祝,都寧可不要。”
申容目光茫然,聽完沉默片晌,才輕言細語地安慰,“興安地小,早些年不是前朝內戰紛亂,又有益北屢屢侵犯,顧不上南邊,原是早就要收下的。益北王當年連益北都可以拿下,如今不過彈丸之地,想來——”她頓了頓,隻做鎮定,“想來,必定能速戰速決……”最後四字,唯有捏緊袍袖才能放出口。
“也是。”許林君沉思起申容的話,又破涕勉強一笑,兀自感慨,“將軍不常同我說話,我倒是自己把自己繞進去了,當年他連益北都能拿下,興安不過寸土,又怎麽能傷到他?他必定能早去早歸,平平安安地歸。”
許林君是坐到傍晚迴去的,雖然走時臉上帶笑,但申容不難看出,那臉上的笑多半是在逞強,她自顧自地感慨:“多半都怨我從前常愁苦著臉,才讓將軍不想歸家的,而今大戰在即,我便不能再時時這副模樣了,我應該要笑著送他、迎他,萬事笑著麵對,才會定然有一個好結果,儲妃您說是不是?”
申容就笑著頷首,心中卻不由得百感交集——
當夜劉郢原本是要來金陽殿過夜的,可聽盡善來迴說,迴陽郡下動蕩,流民聚集對峙官兵的事被成帝知道了,也不管這會是個什麽時辰,就令太子領著幾個中尉過去平定了。
申容就在帳中闔眼,待茵梅和元秀將燭燈蓋滅,退出殿外,便又緩緩睜開了雙眼,迴首這幾月裏生出的事,不禁感歎太康八年的動蕩比七年更甚。
她側過頭去望窗前皎月,想起上一世的國朝政壇,直至劉郢登基的前期都還可以說得上是渾水一灘,若不是他靠著鐵血手腕革故鼎新、施行新政,這個帝國隻怕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他確實是將這個時代延續下去了,除了自身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他也確實是個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
所以她不敢去顛覆,她害怕自己萬一行將踏錯,往後結果便是萬劫不複。
她擔不起那樣大的責任。
能保住自己尚且不易,她如何敢邁出去那一步?
可是她究竟還能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劉子昭走向上一世的結局?
*
申容不能確定,劉子昭夜夜都會到南宮巡視,也不能確定他會是什麽時候去,她隻能靠著運氣,試探著往那去碰見他。
這夜便同樣如此,她是等到大院內再無人往來才悄然下的榻,罩了件裘衣就匆匆出了北宮,在星夜下沿著偏僻甬道,一路趕往南宮闕樓。
好在夏夜氣溫適宜,不如冬春深夜那樣寒風刺骨,她就站在高台上等了會,又徘徊了許久,心中雖難過著急,卻並沒有覺得多難熬,甚至於高台的風吹拂在身,都隻令人覺得愜意舒適。
然而這夜,她並沒有等到劉子昭。
待到幾近天朦朦亮時,見實在等不了了,才無奈返迴北宮。
往後連續三日,她都是如此等到子時後出的北宮。
她要去嚐試,她不想放棄,這之中的心思或許有些是為了許林君,可她也不得不承認還有一部分是為了劉子昭,她不想看他走向那樣一條路,最終背負上叛國的罵名,為後世千萬代所不齒。
她清楚劉子昭是什麽樣的人,他隻是和劉郢對立輸了,可他並沒有叛國,他不應當落得那樣的下場。
她也……不想看他落得那樣的下場。
這夜夜間落了一會雨,到亥時方才停歇,闕樓的石階上布著青苔,還有些滑,她較前兩日上來緩慢許多,待到登頂之時,已是光風霽月,照亮了前方的身影——不止一個人,有一群人。
她迅速背過身,朝著石壁後側躲去,這番動靜她也沒想著能躲開前頭的禁軍,隻是方才逃得太快,未能看清劉子昭是否在其中,頓時就生出許多遺憾——按著盡善隨太子離宮前的話,興許明後日太子就迴來了,若這兩日還不能再遇著劉子昭,就當真是一點都挽迴不了了。
石壁後的腳步聲在此時漸漸靠近,仔細聽著卻是井然有序,倒不像是來抓人的。
她莫名生出這直覺,便沒有挪開腳步,隻等了須臾,果不其然瞧著那隊禁軍的身影朝著石階下去了。
一時胸口突突直跳,隻得輕聲退迴去兩步,又正瞧見地上的人影——不過今夜落了雨,石磚色澤積深,地上的影子也著實不如那晚清楚。
“還是那晚的宮女嗎,如何又上來了?”
果然是他。
申容垂眸五味雜陳,既為終於碰見他而欣喜,又為聽見他的聲音而悲傷。
如同那晚一般,她靠著石壁緩緩蹲坐下來,清了清嗓子,繼續用尖銳的語調與他對話,“你能與我說說話嘛?”
石壁一側傳來低沉的笑聲,益北王劉子昭——依舊好脾氣地對待著這宮裏的所有下位者,就如同她要求的也靠牆坐下了,並沒有要上來與她麵對麵的意思。
她鬆了一口氣,捏緊衣袖開口,“我那日迴去後,思索了許久你的話。”
“如何?”他問。
“我覺得你說的不錯,人各有各的活法,遵循內心也好,恨私心有所不盡也罷,總之不枉一世、不枉一世即可。”
話收止聲,劉子昭等了片刻才開口,他笑道,“你能如此想就好。”
“所以我想問問你——”她緊跟著接話,語氣篤定,“你想如何活?”
“我?”他似乎是愣住了,申容又迅速“嗯”了聲。
“我當是……戰死沙場罷。”
她的胸口猛地一滯,“為何你不想著活下去?”
劉子昭往後仰首,直言不諱,“若南邊戰成歸來,我就能活下去,若戰不成,戰死沙場又何妨?”
原來即便是他,麵對興安那樣的小國,也並非全然桀驁自恃。
“你要隨益北王去興安?”她佯裝不知情,故作驚訝之餘,雙手也依舊牢牢地抓著裙裾。
“我便是益北王。”他毫不掩飾。
石壁後的聲音便頓住了,劉子昭偏過了頭,亦是去望那抹身影,其實隻需再往前挪一些,便能看到那青色袍服的一角了。蜀錦珍貴,饒是在宮中,能穿上的人都屈指可數。
他無聲笑了笑,默然迴首,等著她繼續說下去。
“我聽聞…你同太子關係並不好。”迂久過後,那道怪異尖細的聲音才傳來。
這迴劉子昭便沒有立即接話了,好與不好,都無法說,他同劉郢接觸得很少,當年他被接迴宮,心中隻懷有對天子的恨意,根本無暇去顧忌一個垂髫稚子,後來三征益北迴朝,說實話他也依舊沒太把那個弟弟放在眼裏。
這裏的所有人於他而言都不足輕重,生死也與他無關。他在意的,唯有當年拋下他母親的人,以及當年荇地大營裏,所有涉及此事的知情者……
所以問他同劉郢之間的關係,他著實不知如何迴答。
落在申容的眼裏,這樣的沉默卻是因深仇大恨,所以無法言說——畢竟他兒時的經曆比劉郢悲慘太多,他恨成帝、恨劉郢,好似理所當然。
正當她以為不會得到迴答時,劉子昭又似感悟一般出了聲,“我與他無非儲位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