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她覺得尷尬又無措,隻能閉上眼睛假裝昏迷,現在想起來,狂喜到極致表現出來豈不就是大哭?
楊妡忽地心就軟了,拎起暖窠裏的茶壺倒了一盞遞給張氏,「您喝口茶。」
張氏神情複雜地看楊妡一眼,默默地喝了兩口。
再行不多久,馬車漸漸停下來,有個清朗的聲音在車外道:「母親,廣濟寺到了,祖母要坐軟轎上山,要不要給您也叫一頂?」
張氏撩起車簾,笑道:「不用,我同你幾位妹妹一道走上去便是。」
楊妡趁機看清了那人——相貌很周正,穿一襲繡著翠竹的素白長袍,袍邊墜著塊水頭極好的碧玉,烏黑的頭發用同樣成色的玉簪簪著,有些許發梢被風微微揚起在他耳旁飄動,斯文又帶著幾分不羈。
年歲很輕,十五六的樣子,應該不是張氏所出。
假如她沒看錯的話,張氏才剛過花信之年,生不出這麽大的孩子。
那人注意到楊妡的目光,含笑問道:「路上鞍馬勞頓,四妹妹跟五妹妹身子可還好?」
雖是笑著,笑容卻未達眼底。
楊妡微笑,聽楊姵熱絡地說,「才這點兒路,哪裏就累了,再坐一個時辰也成。」
那人眼底真正顯出笑,又看向張氏,「母親上山慢點走不用太急,我去吩咐小廝把箱籠抬上去。」
張氏點點頭,「去吧。」
那人躬身做個揖正要離開,楊姵俯在窗口叫住他,「三哥哥,記得把我和阿妡的箱籠放在一處,我們要住同一間房。」
那人笑應,「好,我記住了。」
這會兒楊姵的丫鬟鬆枝拿著帷帽從後麵馬車過來,青菱也替楊妡戴上帷帽,小心地扶她踩著車凳下了車。
楊妡趁機問她:「這位三少爺叫什麽名字,不是娘親生的吧?」因見青菱不太想說,又補充道,「待會見到幾位姐妹,說不定會聊起哪些話題,我別說漏了嘴。」
青菱飛快地瞥張氏一眼,低聲答:「三少爺名叫楊峼,是先頭二太太所生。」
原來張氏是繼室,難怪楊峼對她態度尊敬卻不親熱。
楊妡了然,默默念幾遍楊峼的名字,忽地想起來,以前似乎聽薛夢梧提到過這個名字。
可到底因什麽事情提起他呢?
楊妡絞盡腦汁沒想起來,楊姵已牽住她的手往山門走。
廣濟寺在京都名聲並不太響亮,論尊貴有護國寺,論久遠有戒台寺,論香火有潭拓寺,可廣濟寺勝在地理位置好,離著皇城近,進出多是有頭有臉的貴人,非常清靜。
山門的兩側各有數棵合抱粗的老槐樹,濃密的樹蔭遮住了寺廟圍牆,看著就讓人神清氣爽。
穿過殿宇,再經過一大片竹林,有七八排小巧的宅院,是廣濟寺專門為香客準備的暫住之處。
院落是兩進三開間帶左右廂房,少爺們帶著小廝住在倒座房,第二進則留給了女眷。
楊姵如願以償地跟楊妡住在了同一間。
進到房間,楊妡再一次震驚了。
床上鋪的被褥,掛的帳簾,桌子上擺的茶杯、矮幾上供的花觚,甚至洗臉用的麵盆無一不是府裏帶過來的。
難怪出門時會有那麽多馬車。
這才是到廣濟寺,要是出了京都,豈不要把晴空閣整個帶上?
趁著楊妡四下打量的空當,紅蓮已端來清水伺候她洗漱,紅芙將要換的衣裳準備好了。
雖然隻短短一個時辰的車程,可衣裳裙子都壓上了皺褶,肯定要換,頭發被車壁蹭毛了,也要重新梳過。
楊家姑娘不管在何處都得打扮得體麵齊整。
兩人收拾妥當,便一道往正房的廳堂給魏氏問安,楊妡終於見到了原主小姑娘的姐妹們。
怎麽說呢,相貌有美豔的有清秀的,大致都還不差,穿著也齊整,可就是太規矩了,毫無美態。
不管是年歲大的楊娥還是年紀小的楊婧都正襟危坐在椅子上,脊背挺直,目不斜視。
杏娘最恨她們擺這種姿態,常常惡狠狠地罵,「裝什麽洋相,想看正經的,男人自會迴家看自個婆娘,犯得上花銀子到這裏來。你們個個都記著,眼神要柔要媚要會說話會勾人。」
笑的時候自然要穠豔奪目,哭的時候也不能扯著嗓子幹嚎,要目中含淚,讓淚珠兒一滴滴順著臉頰滾,妝容是丁點兒不許亂。
這樣梨花帶雨才楚楚動人招人心憐。
想起杏娘的話,楊妡心頭忽然升起個念頭,也不知楊家姑娘們哭起來是什麽樣子,會不會跟那些到杏花樓鬧事的太太奶奶們似的,雲鬢散亂胭脂花粉糊一臉。
一時禁不住好笑,忙忙地用絲帕掩了嘴角,挨著楊姵坐下。
自打楊妡進門,張氏就一直提心吊膽,短短幾步路,她硬是扭著腰肢如同弱風拂柳,眼神也不定,滴溜溜地亂轉,更別說捏著帕子掩唇的姿態……楊家何曾有過這樣搔首弄姿的姑娘?
好在魏氏趕路似乎有些倦怠,並不曾注意到。
張氏鬆口氣,賠笑對魏氏道:「母親,姑娘們都齊了。」
魏氏打起精神,四下打量番,目光落在楊妡身上,沉聲道:「出門在外,又是佛門聖地,都規矩些,別壞了自家名聲。」
這番話,昨天魏氏已經囑咐過一遍,但楊妡沒聽到,這會兒便是特意說給她聽的。
楊妡連忙坐正身子,低低應是。
張氏等魏氏說完,起身道:「母親先稍作歇息,我領著妡丫頭去拜見方元大師,講經堂另有高僧給姑娘們講經,裏麵已經安排妥當,也吩咐了小沙彌在外頭看著,不會讓閑雜人等闖入。」
楊妡忽地心就軟了,拎起暖窠裏的茶壺倒了一盞遞給張氏,「您喝口茶。」
張氏神情複雜地看楊妡一眼,默默地喝了兩口。
再行不多久,馬車漸漸停下來,有個清朗的聲音在車外道:「母親,廣濟寺到了,祖母要坐軟轎上山,要不要給您也叫一頂?」
張氏撩起車簾,笑道:「不用,我同你幾位妹妹一道走上去便是。」
楊妡趁機看清了那人——相貌很周正,穿一襲繡著翠竹的素白長袍,袍邊墜著塊水頭極好的碧玉,烏黑的頭發用同樣成色的玉簪簪著,有些許發梢被風微微揚起在他耳旁飄動,斯文又帶著幾分不羈。
年歲很輕,十五六的樣子,應該不是張氏所出。
假如她沒看錯的話,張氏才剛過花信之年,生不出這麽大的孩子。
那人注意到楊妡的目光,含笑問道:「路上鞍馬勞頓,四妹妹跟五妹妹身子可還好?」
雖是笑著,笑容卻未達眼底。
楊妡微笑,聽楊姵熱絡地說,「才這點兒路,哪裏就累了,再坐一個時辰也成。」
那人眼底真正顯出笑,又看向張氏,「母親上山慢點走不用太急,我去吩咐小廝把箱籠抬上去。」
張氏點點頭,「去吧。」
那人躬身做個揖正要離開,楊姵俯在窗口叫住他,「三哥哥,記得把我和阿妡的箱籠放在一處,我們要住同一間房。」
那人笑應,「好,我記住了。」
這會兒楊姵的丫鬟鬆枝拿著帷帽從後麵馬車過來,青菱也替楊妡戴上帷帽,小心地扶她踩著車凳下了車。
楊妡趁機問她:「這位三少爺叫什麽名字,不是娘親生的吧?」因見青菱不太想說,又補充道,「待會見到幾位姐妹,說不定會聊起哪些話題,我別說漏了嘴。」
青菱飛快地瞥張氏一眼,低聲答:「三少爺名叫楊峼,是先頭二太太所生。」
原來張氏是繼室,難怪楊峼對她態度尊敬卻不親熱。
楊妡了然,默默念幾遍楊峼的名字,忽地想起來,以前似乎聽薛夢梧提到過這個名字。
可到底因什麽事情提起他呢?
楊妡絞盡腦汁沒想起來,楊姵已牽住她的手往山門走。
廣濟寺在京都名聲並不太響亮,論尊貴有護國寺,論久遠有戒台寺,論香火有潭拓寺,可廣濟寺勝在地理位置好,離著皇城近,進出多是有頭有臉的貴人,非常清靜。
山門的兩側各有數棵合抱粗的老槐樹,濃密的樹蔭遮住了寺廟圍牆,看著就讓人神清氣爽。
穿過殿宇,再經過一大片竹林,有七八排小巧的宅院,是廣濟寺專門為香客準備的暫住之處。
院落是兩進三開間帶左右廂房,少爺們帶著小廝住在倒座房,第二進則留給了女眷。
楊姵如願以償地跟楊妡住在了同一間。
進到房間,楊妡再一次震驚了。
床上鋪的被褥,掛的帳簾,桌子上擺的茶杯、矮幾上供的花觚,甚至洗臉用的麵盆無一不是府裏帶過來的。
難怪出門時會有那麽多馬車。
這才是到廣濟寺,要是出了京都,豈不要把晴空閣整個帶上?
趁著楊妡四下打量的空當,紅蓮已端來清水伺候她洗漱,紅芙將要換的衣裳準備好了。
雖然隻短短一個時辰的車程,可衣裳裙子都壓上了皺褶,肯定要換,頭發被車壁蹭毛了,也要重新梳過。
楊家姑娘不管在何處都得打扮得體麵齊整。
兩人收拾妥當,便一道往正房的廳堂給魏氏問安,楊妡終於見到了原主小姑娘的姐妹們。
怎麽說呢,相貌有美豔的有清秀的,大致都還不差,穿著也齊整,可就是太規矩了,毫無美態。
不管是年歲大的楊娥還是年紀小的楊婧都正襟危坐在椅子上,脊背挺直,目不斜視。
杏娘最恨她們擺這種姿態,常常惡狠狠地罵,「裝什麽洋相,想看正經的,男人自會迴家看自個婆娘,犯得上花銀子到這裏來。你們個個都記著,眼神要柔要媚要會說話會勾人。」
笑的時候自然要穠豔奪目,哭的時候也不能扯著嗓子幹嚎,要目中含淚,讓淚珠兒一滴滴順著臉頰滾,妝容是丁點兒不許亂。
這樣梨花帶雨才楚楚動人招人心憐。
想起杏娘的話,楊妡心頭忽然升起個念頭,也不知楊家姑娘們哭起來是什麽樣子,會不會跟那些到杏花樓鬧事的太太奶奶們似的,雲鬢散亂胭脂花粉糊一臉。
一時禁不住好笑,忙忙地用絲帕掩了嘴角,挨著楊姵坐下。
自打楊妡進門,張氏就一直提心吊膽,短短幾步路,她硬是扭著腰肢如同弱風拂柳,眼神也不定,滴溜溜地亂轉,更別說捏著帕子掩唇的姿態……楊家何曾有過這樣搔首弄姿的姑娘?
好在魏氏趕路似乎有些倦怠,並不曾注意到。
張氏鬆口氣,賠笑對魏氏道:「母親,姑娘們都齊了。」
魏氏打起精神,四下打量番,目光落在楊妡身上,沉聲道:「出門在外,又是佛門聖地,都規矩些,別壞了自家名聲。」
這番話,昨天魏氏已經囑咐過一遍,但楊妡沒聽到,這會兒便是特意說給她聽的。
楊妡連忙坐正身子,低低應是。
張氏等魏氏說完,起身道:「母親先稍作歇息,我領著妡丫頭去拜見方元大師,講經堂另有高僧給姑娘們講經,裏麵已經安排妥當,也吩咐了小沙彌在外頭看著,不會讓閑雜人等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