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娘娘,陛下迴來了?”壽春宮內的莫柔,是望眼欲穿。


    “真的,大(dai)王迴來了?”


    其中欣喜很明顯。


    急急忙忙就準備去迎接,但想著自己蓬頭垢麵。


    急忙又叫人幫她梳洗打扮。


    美美噠,帶著七分高貴,三分從容,就提裙離開。


    路過門口的時候,對剛剛報信的宮女道:“下次要麽叫娘娘,要麽叫貴人,懂嗎?”


    那個宮女嚇得急忙點頭。


    等莫柔走了,和她交好的太監才告誡她:“娘娘原來是東宮王後,隻因為犯了點錯誤,才被大王貶為貴妃的。這可是娘娘的奇恥大辱。”


    下麵的人,自然隻知道這麽多。


    但莫柔知道,她爺爺莫不邪告訴她,因為莫家太強了。


    導致後宮和朝廷有失去平衡的危險。


    所以大王才會找個借口打壓她。讓她以後做事不要隨著大小姐脾氣。


    要投其所好,摸準大王的脈搏。


    比如大王不希望權貴草菅人命。


    你就不要去觸黴頭。杖斃宮女太監的事情,用得著你下命令,去做這種事情。


    讓下麵的人偷偷幹了就可以了。


    現在好了,惹毛了大王。


    莫柔深以為然。還是他們莫家太強了。春秋鼎盛的吳王地很難容忍自己的王朝,有一個如此強大的家族,還是外戚家族威脅自己。


    所以,吳王地把太子安的監護權移交給西宮娘娘陳嫣。


    就是為了既維持內部穩定,也削弱莫家的權勢。


    否則:太子(吳安)+王後(莫柔)+禦史大夫(莫不邪)+工部尚書(莫無傷)+廣陵郡守(莫無痕)的組合,就是在說太強了。


    所以,不僅僅吳王地在打壓他們。


    其他公室王族都在帶隊打壓他們。就在於吳王是吳王的吳國是姬姓吳氏的吳國。


    就好像漢武帝無法容忍擁有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皇後衛子夫,太子劉據的組合一個道理。外戚實在是太強了。


    而從小受製於竇太後為首的外戚家族的漢武帝,哪裏能受得了。


    按照正常的邏輯,應該是漢武帝想要除掉衛家,但保住太子劉據。


    沒想到兩者牽扯太深。直接被團滅。


    就好像吳王地現在做的,把太子安交給陳嫣一個道理。


    整個外戚集團的核心,就是未來的吳王,太子安。


    隻要把他拆了出來。


    就好解決多了。


    自然,他吳王地很自信。也沒有學漢武帝和朱元璋的騷操作。


    因為完全沒必要。現在牢牢掌握吳國兵權的,隻有他吳王地。


    隻要太子安能繼承他的30萬精銳大軍。


    誰能轄製得了新王。


    莫柔想當呂雉。他可不是劉邦。


    殺個樊噲,都有陳平首鼠兩端。


    他讓獨臂將軍卓文兵重新統領錦衣衛,不就是遞了一把刀。


    這把刀用好了。朱元璋能殺得了藍玉。


    他就殺不了?


    感覺到危險的莫柔,也難怪如此積極。


    吳王地心情很好。


    徐伯沒怎麽反抗,乖乖交出了潁川郡。


    這讓吳國徹底繼承了全盛時期,楚國在中原的版圖。


    有了擴大版的陳郡和潁川郡兩把尖刀插入中原腹地。


    此時的吳國,進可攻退可守。


    短期之內,會盟稱霸的吳國,也還能獲得各個小國的“朝貢”有效的補充了國內財政上的不足。


    和別人認為這是禮尚往來不同。


    吳王地和戶部尚書莊惠認為,這就是“保護費”。


    所以沒有迴禮的說法。最多,迴幾篇吳王地閑餘時間寫的“書畫”


    已經不能再多了。


    你還不要不給,看看被吳國滅掉的小國:不要逼我發威!


    保護費之所以是保護費,就在於你要有強製征收的能力。


    可以說放眼天下,除了秦國,晉國和齊國可以有底氣不給。


    其他國家,估計也就離得太遠的燕國可以當不知道。就連被晉國壓製百年的中山國,都派人積極朝貢。


    能把晉國四卿揍得狼狽撤迴的吳王地,可以說的威震江湖。


    “大王,此次迴來,可不得到處再跑了。”莫柔一臉溫柔。


    吳王地要是不知道,這個女人不久前還杖斃多位家庭困苦,送來宮中當差的農戶女子。


    恐怕還真的信了。


    這女人就是典型的欺軟怕硬。欺下媚上的主。


    “國事艱難啊 ,身不由己。公子定安排好了?”


    被任命為蜀侯的公子定,年紀也不小了。


    也要開始曆練曆練了。


    又不讓他們打仗,就代表自己到自己分身乏術的地方安撫百姓,這麽簡單的事情。


    但凡教養好點,都應該沒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者二三子行不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者二三子行不行並收藏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