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九州
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 作者:作者二三子行不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4章 九州
“按照夏禹的九州地圖,我們現在控製了徐州,豫州大半,揚州全部,荊州半個,如果加上西吳,那就是荊州全部,梁州的巴郡,漢中兩地。因此寡人決定設立揚州,荊州,豫州,徐州四個刺史府,加強對百官的監督以及地方民告官的執法力度。”刺史府的最大作用就是允許百姓告官。隻要刺史府不敗壞,那麽各地郡守縣令就有一把利劍懸在頭頂,隨時讓他們丟了烏紗帽甚至性命。
法正很快思維急轉道“我國有18郡,其中除去揚州府,還需要設立三個刺史府,請陛下先定坐落城池,再分割轄區”。
吳地很滿意,於是道“金陵偏於南,不易爭霸中原,因此遷都北上,那是必然的,放眼全國能占據天險又位居中央的隻有壽春,因此,壽春雖然不在豫州核心,甚至偏於南,但已經是最好的核心所在,可謂豫州刺史府治所”。曆史上豫州主要轄區在河南,而壽春位於安徽中北部,雖然靠近,但實際上並不屬於傳統的豫州轄區,可是作為比郡更高的州級設置,不求其他,先求穩,這畢竟不是軍事機構,不講究靠近前線,一旦被人端了,那人才損傷就太大了。
法正道“如此,揚州豫州先定,揚州在江都,豫州在壽春,一為長江下遊核心,一為淮河中遊核心,可以起到檢測各地的關鍵作用。”刺史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必須能迅速檢測到各地。
“徐州核心就是彭城,這點毫無質疑,它不僅僅是徐州最多人口城市,還是文化經濟,交通中心,這裏也無爭議”。作為徐郡核心的彭城,這些年南來北往,交通核心樞紐的地位日漸鞏固。
法正點頭。“荊州我意定在襄陽,等楚國穩定可以把人口八萬戶的南陽郡分割南北兩郡,南部漢江流域設立襄陽郡,加強對楚人控製”此前不做,隻在於,官僚不足。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大局已定的吳國就會慢慢分割。加強控製。相比起吳國采取小縣小郡的策略,楚國的郡縣都太大了。這點情況,對比一下揚州和荊州郡縣數量也就知道了。
“襄陽沿著漢水東進,可從長江入金陵,確實是個好地方。也是荊州核心地帶。可”。他本以為,吳地會選擇在郢這個楚國首都。但沒想到,吳地壓根就會要弱化載郢的地位,不僅僅會把這裏匯聚的近20萬人口分割到襄陽各縣,使其得以逐漸設立高達十個人口在一兩萬之間的小縣。而載郢也不過是其中一個人口略多的大縣而已。
法正點頭,“如此,徐州可以監督淮河以北的徐郡,東海和琅琊三郡,也就是北軍都督府轄區。
除此外還可以兼顧泗上盟國的安撫工作。”吳地點頭。“準\\\".
“壽春的豫州都督府可兼顧汝南,淮南淮北三郡。兼顧陳蔡藩國事務,此地皆為豫州舊地,可以如此”。
吳地看了看,道“可”。
“襄陽的荊州刺史府可兼顧漢中,南陽,江夏以及未來必然新設的襄陽四郡。同時兼顧協調楚,周,鄭秦諸鄰事務。”
吳地道“如此,剩餘鹽城,廣陵,廬江,以及以南地區吳郡,會稽,閩郡,江西均為揚州,這未免太大”。
法正道“州府新設,而揚州府轄區一向如此,可以先穩住內部,這樣就能擊中設置新設三府。相對更加容易”。吳地考慮一下,這估計就是“強幹弱枝”的理論吧。但揚州還是太大了,他覺得還要把鹽郡,廣陵重新並入並州,他記得看三國演義地圖,漢代徐州就包括淮河以南的蘇中地區,隻不過漢代隻設廣陵郡,曹魏才分裂,增加了淮陰郡!
邏輯上他的鹽城郡,就是淮陰郡另一種存在!
於是和法正說了一下,法正沒有堅持!吳王地於是道“既如此,明日你在朝上上奏,寡人批準,即可辦理,此前你要準備好相應事物”。
法正點頭。
然後吳地看著地圖道“明日你讓人上奏請封諸公子,寡人就把他們藩地定下”。
法正猶豫道“不知陛下當如何布置”。
“除去儲君太子安以外,其餘公主,王子均有,封次子定為長沙侯,三子公子團為旬陽伯,世鎮漢中,成年以後就藩,四子公子結為潁上伯,封地潁上,成年後就翻。除此外,長公主吳慈為台灣縣君,食邑台灣縣,二公主吳愛為呂宋縣君,封地菲律賓將軍府呂宋島金山縣。”。
法正看著這些封地無一不在邊疆地帶,因此也不反對。
次日,在早就籌備好了的朝會很輕鬆就通過了,禦史台聯名請奏設立四周刺史府。
吳地就是背後策劃的 ,所以很快敲定推行。順便提了一下設立襄陽郡,分裂南陽郡,加強荊州控製。王孫雒也立即點頭,相比起吳國郡縣的麵積狹小和人口較少,吳國核心地帶的揚州都顯得比較小。
理論上郡縣越密集,控製越嚴密。因此王孫雒很快就同意了,他甚至舉一反三還要把汝南郡分割。七萬戶的汝南郡完全可以分成兩個郡,甚至麵積遼闊的江夏郡都可以,可惜江夏人口太少。最終由於事情太多,熟練官僚太緊湊,因此後麵兩個暫時擱置。
隨後,法正的禦史台有出列一人奏請“請封諸公子公主”。
然後吳地就下詔分封三子和兩個公主。並在法正奏請下,定下“九州之內不封國,九州以外列封國”。的原則。大致上就是,朝廷能控製的就無需設立封國控製,不能控製的,就用封國加以控製。
這讓改革派和守舊派都能接受。事實上有了吳地這個\\\"規定\\\".大家都有了盼頭,又不威脅朝中大員手中實權,因此大家很快結束這個困擾吳國朝廷半個多月的議題。
隨後,就是具體執行。中央集權製度的高效,不用多說,還未過年,四周刺史府和襄陽郡就設立起來。隨後禦史台也在學生們的課本上加上了重新劃分的四州地圖,用來宣傳禦史台的權威,樹立他們的執法者形象。
沒了此事,不論是改革派還是守舊派也都安安穩穩繼續該幹什麽幹什麽。
自然,返迴的辛評這個戶部尚書,很快就高興了,因為來自南洋殖民地的貴金屬再次大規模返航。他沒想到當年帶兵朝廷摻了一腳的殖民公司如此給力。這些黃金白銀,青銅黃銅很快變成金幣銀元和方孔兄。他不僅將迅速償還了通過國債借貸的,還開始大規模投資楚國各郡,用來恢複楚國國力,作為一個長期壓製,並能和吳國爭霸的楚國,一旦恢複起來,那絕對是令人敬畏的,如果能迅速加入吳國。那麽吳國實力將會迅速成長。
而其中尤為迅速的表現就是軍事實力迅速提升。
比如年底12月,積極組織荊州也就是楚國軍民進行軍訓的張道衍返迴金陵。
然後就帶著石乞這個投靠吳地的楚國“叛徒”。前來吳王宮。
吳地此時正在指導太子安如何處理那些奏折,為了曆練太子,這些奏折顯得有點多。如果看看時間就會知道,這是他離開金陵以後由太子安處理的奏折。他要告訴他,他的太子,如何理解。
“記住,如果官僚說各種災害等,不要立即批示,立即開倉放糧,而是立即看當地刺史通判們的奏折,他們就在當地,必然有所交代,除此外,還要詢問錦衣衛,他們幹的事就是情報,他們的存在就是防止下麵官員欺瞞你。官員欺上瞞下,那是他們當官的額邏輯。你必須要有所警惕”。
太子安文文靜靜的點頭。默默記下父親的教導。
當太監報告說太尉,征西將軍求見,他就道“好了,今天就這樣,隨我去借貸張太尉,記住,對於這些大臣,你既要保持威嚴,也就是距離,但也要給與他們信任,同時還有嚴密監視他們,甚至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在看著他,這樣讓他們不會容易鋌而走險。”他把他的禦人之道告訴太子安。
“可是太傅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吳地搖頭“記住,君臣雖然有別,但是你要指望一道命令就讓他們心甘情願去死,並不容易,反而容易逼反他們。你隻有給予足夠多的恩義,他們才會給你等量的忠義。你看看曆史上那些薄情寡性的君王,他們最終都是眾叛親離。就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給的足夠了,手中擁有強權,可是最終當他們的索取大於恩義的時候,他們就會背棄你。”太子安若有所思。難怪父王總是能得到各界支持,恐怕就在於他們都知道,隻要努力了,必然會有迴報,越努力,迴報越大。這些迴報就是父王口中的恩義吧。
而爺爺夫差最終眾叛親離也就在於他的索取大於恩義。當百姓受不了他的苛捐雜稅的時候,甚至盼望著越國攻滅殘暴的吳王。
“按照夏禹的九州地圖,我們現在控製了徐州,豫州大半,揚州全部,荊州半個,如果加上西吳,那就是荊州全部,梁州的巴郡,漢中兩地。因此寡人決定設立揚州,荊州,豫州,徐州四個刺史府,加強對百官的監督以及地方民告官的執法力度。”刺史府的最大作用就是允許百姓告官。隻要刺史府不敗壞,那麽各地郡守縣令就有一把利劍懸在頭頂,隨時讓他們丟了烏紗帽甚至性命。
法正很快思維急轉道“我國有18郡,其中除去揚州府,還需要設立三個刺史府,請陛下先定坐落城池,再分割轄區”。
吳地很滿意,於是道“金陵偏於南,不易爭霸中原,因此遷都北上,那是必然的,放眼全國能占據天險又位居中央的隻有壽春,因此,壽春雖然不在豫州核心,甚至偏於南,但已經是最好的核心所在,可謂豫州刺史府治所”。曆史上豫州主要轄區在河南,而壽春位於安徽中北部,雖然靠近,但實際上並不屬於傳統的豫州轄區,可是作為比郡更高的州級設置,不求其他,先求穩,這畢竟不是軍事機構,不講究靠近前線,一旦被人端了,那人才損傷就太大了。
法正道“如此,揚州豫州先定,揚州在江都,豫州在壽春,一為長江下遊核心,一為淮河中遊核心,可以起到檢測各地的關鍵作用。”刺史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必須能迅速檢測到各地。
“徐州核心就是彭城,這點毫無質疑,它不僅僅是徐州最多人口城市,還是文化經濟,交通中心,這裏也無爭議”。作為徐郡核心的彭城,這些年南來北往,交通核心樞紐的地位日漸鞏固。
法正點頭。“荊州我意定在襄陽,等楚國穩定可以把人口八萬戶的南陽郡分割南北兩郡,南部漢江流域設立襄陽郡,加強對楚人控製”此前不做,隻在於,官僚不足。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大局已定的吳國就會慢慢分割。加強控製。相比起吳國采取小縣小郡的策略,楚國的郡縣都太大了。這點情況,對比一下揚州和荊州郡縣數量也就知道了。
“襄陽沿著漢水東進,可從長江入金陵,確實是個好地方。也是荊州核心地帶。可”。他本以為,吳地會選擇在郢這個楚國首都。但沒想到,吳地壓根就會要弱化載郢的地位,不僅僅會把這裏匯聚的近20萬人口分割到襄陽各縣,使其得以逐漸設立高達十個人口在一兩萬之間的小縣。而載郢也不過是其中一個人口略多的大縣而已。
法正點頭,“如此,徐州可以監督淮河以北的徐郡,東海和琅琊三郡,也就是北軍都督府轄區。
除此外還可以兼顧泗上盟國的安撫工作。”吳地點頭。“準\\\".
“壽春的豫州都督府可兼顧汝南,淮南淮北三郡。兼顧陳蔡藩國事務,此地皆為豫州舊地,可以如此”。
吳地看了看,道“可”。
“襄陽的荊州刺史府可兼顧漢中,南陽,江夏以及未來必然新設的襄陽四郡。同時兼顧協調楚,周,鄭秦諸鄰事務。”
吳地道“如此,剩餘鹽城,廣陵,廬江,以及以南地區吳郡,會稽,閩郡,江西均為揚州,這未免太大”。
法正道“州府新設,而揚州府轄區一向如此,可以先穩住內部,這樣就能擊中設置新設三府。相對更加容易”。吳地考慮一下,這估計就是“強幹弱枝”的理論吧。但揚州還是太大了,他覺得還要把鹽郡,廣陵重新並入並州,他記得看三國演義地圖,漢代徐州就包括淮河以南的蘇中地區,隻不過漢代隻設廣陵郡,曹魏才分裂,增加了淮陰郡!
邏輯上他的鹽城郡,就是淮陰郡另一種存在!
於是和法正說了一下,法正沒有堅持!吳王地於是道“既如此,明日你在朝上上奏,寡人批準,即可辦理,此前你要準備好相應事物”。
法正點頭。
然後吳地看著地圖道“明日你讓人上奏請封諸公子,寡人就把他們藩地定下”。
法正猶豫道“不知陛下當如何布置”。
“除去儲君太子安以外,其餘公主,王子均有,封次子定為長沙侯,三子公子團為旬陽伯,世鎮漢中,成年以後就藩,四子公子結為潁上伯,封地潁上,成年後就翻。除此外,長公主吳慈為台灣縣君,食邑台灣縣,二公主吳愛為呂宋縣君,封地菲律賓將軍府呂宋島金山縣。”。
法正看著這些封地無一不在邊疆地帶,因此也不反對。
次日,在早就籌備好了的朝會很輕鬆就通過了,禦史台聯名請奏設立四周刺史府。
吳地就是背後策劃的 ,所以很快敲定推行。順便提了一下設立襄陽郡,分裂南陽郡,加強荊州控製。王孫雒也立即點頭,相比起吳國郡縣的麵積狹小和人口較少,吳國核心地帶的揚州都顯得比較小。
理論上郡縣越密集,控製越嚴密。因此王孫雒很快就同意了,他甚至舉一反三還要把汝南郡分割。七萬戶的汝南郡完全可以分成兩個郡,甚至麵積遼闊的江夏郡都可以,可惜江夏人口太少。最終由於事情太多,熟練官僚太緊湊,因此後麵兩個暫時擱置。
隨後,法正的禦史台有出列一人奏請“請封諸公子公主”。
然後吳地就下詔分封三子和兩個公主。並在法正奏請下,定下“九州之內不封國,九州以外列封國”。的原則。大致上就是,朝廷能控製的就無需設立封國控製,不能控製的,就用封國加以控製。
這讓改革派和守舊派都能接受。事實上有了吳地這個\\\"規定\\\".大家都有了盼頭,又不威脅朝中大員手中實權,因此大家很快結束這個困擾吳國朝廷半個多月的議題。
隨後,就是具體執行。中央集權製度的高效,不用多說,還未過年,四周刺史府和襄陽郡就設立起來。隨後禦史台也在學生們的課本上加上了重新劃分的四州地圖,用來宣傳禦史台的權威,樹立他們的執法者形象。
沒了此事,不論是改革派還是守舊派也都安安穩穩繼續該幹什麽幹什麽。
自然,返迴的辛評這個戶部尚書,很快就高興了,因為來自南洋殖民地的貴金屬再次大規模返航。他沒想到當年帶兵朝廷摻了一腳的殖民公司如此給力。這些黃金白銀,青銅黃銅很快變成金幣銀元和方孔兄。他不僅將迅速償還了通過國債借貸的,還開始大規模投資楚國各郡,用來恢複楚國國力,作為一個長期壓製,並能和吳國爭霸的楚國,一旦恢複起來,那絕對是令人敬畏的,如果能迅速加入吳國。那麽吳國實力將會迅速成長。
而其中尤為迅速的表現就是軍事實力迅速提升。
比如年底12月,積極組織荊州也就是楚國軍民進行軍訓的張道衍返迴金陵。
然後就帶著石乞這個投靠吳地的楚國“叛徒”。前來吳王宮。
吳地此時正在指導太子安如何處理那些奏折,為了曆練太子,這些奏折顯得有點多。如果看看時間就會知道,這是他離開金陵以後由太子安處理的奏折。他要告訴他,他的太子,如何理解。
“記住,如果官僚說各種災害等,不要立即批示,立即開倉放糧,而是立即看當地刺史通判們的奏折,他們就在當地,必然有所交代,除此外,還要詢問錦衣衛,他們幹的事就是情報,他們的存在就是防止下麵官員欺瞞你。官員欺上瞞下,那是他們當官的額邏輯。你必須要有所警惕”。
太子安文文靜靜的點頭。默默記下父親的教導。
當太監報告說太尉,征西將軍求見,他就道“好了,今天就這樣,隨我去借貸張太尉,記住,對於這些大臣,你既要保持威嚴,也就是距離,但也要給與他們信任,同時還有嚴密監視他們,甚至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在看著他,這樣讓他們不會容易鋌而走險。”他把他的禦人之道告訴太子安。
“可是太傅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吳地搖頭“記住,君臣雖然有別,但是你要指望一道命令就讓他們心甘情願去死,並不容易,反而容易逼反他們。你隻有給予足夠多的恩義,他們才會給你等量的忠義。你看看曆史上那些薄情寡性的君王,他們最終都是眾叛親離。就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給的足夠了,手中擁有強權,可是最終當他們的索取大於恩義的時候,他們就會背棄你。”太子安若有所思。難怪父王總是能得到各界支持,恐怕就在於他們都知道,隻要努力了,必然會有迴報,越努力,迴報越大。這些迴報就是父王口中的恩義吧。
而爺爺夫差最終眾叛親離也就在於他的索取大於恩義。當百姓受不了他的苛捐雜稅的時候,甚至盼望著越國攻滅殘暴的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