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田賦
朱由校坐迴禦座,右手食指敲擊著扶手說道:“至於王化貞,三司之前審理太過匆忙,交給錦衣衛再審。”
“陛下。。。。。”王化貞確實該死,但也不應該交給錦衣衛啊。
“勿要多言。”說了這麽多,朱由校有些口渴,說道:“劉若愚,上茶,也給諸位愛卿上茶。”
“奴婢遵旨。”
眾臣無奈,謝道:“謝陛下。”
“陝西、山西、甘肅災害頻發,暴雪、大雨、地震、幹旱、洪澇、蝗蟲接踵而至,百姓苦啊。”朱由校心疼大明,更心疼明末的百姓。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單要麵對人禍,還要應付天災,明末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一點都不冤,百姓啊,總要掙紮著活下去。
“陛下仁慈。”
朱由校不耐的擺擺手說道:“一天不要總說這些,說點實際的,你們都出出意見。”
丁紹軾現在算是內閣的領頭人,出班奏道:“陛下,下旨給各地官員勸農賑災,戶部撥給糧食,派禦史監督賑災即可。”
朱由校不置可否,繼續問道:“還有嗎?”
戶部尚書李起元出班奏道:“陛下,三省糧稅多年積欠,不若減免一些。”
工部尚書白所知出班奏道:“陛下,全國水利經年失修,不若乘此機會詔令各省布政使興修水利。”
朱由校接過劉若愚送過來的茶,示意下麵臣工自飲。
狂飲兩口總算是壓住了火氣,三人說的措施老生常談,沒有多少新意,但也總比沒有的好,也比沒人說的好。
把茶盞遞給劉若愚,看著有些疲倦的幾個老頭,朱由校撇撇嘴:“賜座吧。”
“謝陛下。”
劉若愚指揮在一旁候著的小太監,朱由校想起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丈田畝,增加賦稅;徭役根據田畝征收,可交銀免徭役;田賦除蘇杭以外全部折色征收銀鈔布帛或其他物產,廢除裏長、糧長征收,改由官府直接征收。
前兩條都好,田畝多賦稅就多,相應無田畝或田畝少就沒有賦稅或少賦稅,徭役也不再全部壓在貧苦大眾上。
但是第三條田賦折色征收卻是坑民,擾亂軍政的政策。其一就是自耕民出產的隻有糧食、絲貨等實物,而不是直接生產出白銀,若折色,還需自行換成白銀或交由糧長、裏長換成白銀,這導致糧食和白銀的價格波動較大,往往朝廷征收折色的時候糧價低而白銀高,會進一步加劇自耕農的賦稅負擔,而交由糧長或裏長售賣糧食換成白銀這其中就會造成貪腐,輕則田賦減少,重則自耕農破家流血。
而在明朝中後期,邊事雜亂,士卒必須要有糧草供應,所以折色征收從來沒有真正實施過,多是折色和本色交叉進行,民怨更加沸騰。
而第一條和第二條,跟田畝數量息息相關,地方士紳或者官員本身就是地主,地方官吏清丈的時候必然會上下其手,難以做到真正的公平,甚至清不清丈都一樣的結果。
野豬皮山西布政使高成齡在奏折中說:“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這話放在大明朝也是一樣的。
相較野豬皮的攤丁入畝政策,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受限於時代,要差了些。
朱由校斟酌一下說道:“諸位愛卿覺得曆朝曆代走向衰落,甚至滅亡的原因是什麽?”
丁紹軾、朱延禧、李起元、白所知、黃克纘、崔景榮、劉廷元、張維賢、徐希心中都是一抖,大家都讀過書,若真要說出來恐怕要觸怒朱由校,也得罪於同僚、天下士人。
見其他人都不說話,丁紹軾硬著頭皮說道:“陛下,以臣拙見,大秦亡於苛政、後漢(東漢)亡於州牧權柄、隋朝亡於苛政、唐朝亡於藩鎮、宋朝亡於蠻夷,蒙元亡於苛政。”
朱由校笑了笑:“丁愛卿倒是博聞強記,李愛卿可有不同的見解?”
李起元有些無奈,你為啥隻點我的名,還有這麽多人呢。無奈歸無奈,皇帝問話不得不答,微微躬身道:“迴陛下,臣讚同丁閣老,不過微臣補充一點。”
朱由校來了興致,說道:“道來。”
“大秦的苛政可歸為徭役、刑法嚴苛,賦稅沉重,後漢實亡於世家門閥。”
“哈哈哈。”朱由校一拍大腿,殿內響起一道清脆的響聲,眾人被嚇了一跳,朱由校說道:“李愛卿不愧是戶部尚書,還是有些見識的。”
“謝陛下。”皇帝誇你你得知禮。
朱由校擺擺手說道:“大秦若是統一六國後與民生息,對六國貴族要麽殺、要麽軟禁,也不至於二世而亡;後漢待世家門閥極厚,那些門閥手握大量田畝,壟斷商業、礦場、鹽鐵甚至仕途,他們以為高枕無憂,便變本加厲盤剝,結果張角振臂一唿,黃巾席卷天下,把後漢埋在土裏;隋朝嘛,楊廣有眼光、有韜略,但為了滿足他豐功偉業、剪除門閥的野望,加上識人不明,最後被世家掀下龍椅;李唐確實是給予軍政太多權柄,造成尾大不掉之勢,然而黃巢起義也是唐末世家、藩鎮土地兼並嚴重,苛捐雜稅、民無生計導致。兩宋。。。”
“唉。。。。。”朱由校忍不住歎息一聲,若非柴榮死的早,哪有趙家什麽事。
“兩宋趙家皇帝得位不正,以文抑武,對外軍事多有敗績,然則防武太過,就連災民都不好好賑濟,隻知編入禁軍了事,百姓的土地都落入官員手中。為互相監督,職官交叉頗多,又先後屈膝於契丹和完顏,給予歲幣苟延殘喘,導致冗官冗兵,相應的就出現了冗費,而這冗費出自何處啊?還不是尋常百姓家,不然哪有逃亡契丹的宋民和方臘等起義?”
“陛下聖明。”
丁紹軾、朱延禧、李起元等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右都禦史心中多有憂慮:陛下對他們盛讚的兩宋並不感冒,還有頗多怨氣、鄙夷,又提到以文抑武、文官領兵多有敗績的話語,不得不讓他們心生警惕,好不容易拿到兵權,可不能丟了。
而張維賢也敏銳的捕捉到朱由檢對於以文抑武的厭惡,心念百轉。
“至於蒙元,改不了草原習性,又分各色人等,尤其對我漢民壓迫最甚,被太祖爺趕迴漠北也是活該。”
朱由校揉揉眉頭道:“本朝賦稅連年降低,我也不問你們了,一是土地兼並、二是賦稅不均、三是地方官員瞞報截留。”
朱由校看著神色變動的朝臣繼續說道:“陝西、山西、甘肅災害連年,地方士紳借此兼並土地,百姓流離失所,最後也會變成流民,一不小心就是天翻地覆。你們其實也懂,也知道,隻是想和光同塵罷了。”
“死罪。”
朱由校望著又跪下的朝臣,心中譏諷不已。一個小太監跑到丹陛旁,朝劉若愚招手,劉若愚躬身退到丹陛下。朱由校知道熊廷弼已經到了,就先讓這幫朝臣先跪著吧。
朱由校坐迴禦座,右手食指敲擊著扶手說道:“至於王化貞,三司之前審理太過匆忙,交給錦衣衛再審。”
“陛下。。。。。”王化貞確實該死,但也不應該交給錦衣衛啊。
“勿要多言。”說了這麽多,朱由校有些口渴,說道:“劉若愚,上茶,也給諸位愛卿上茶。”
“奴婢遵旨。”
眾臣無奈,謝道:“謝陛下。”
“陝西、山西、甘肅災害頻發,暴雪、大雨、地震、幹旱、洪澇、蝗蟲接踵而至,百姓苦啊。”朱由校心疼大明,更心疼明末的百姓。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單要麵對人禍,還要應付天災,明末席卷全國的農民起義一點都不冤,百姓啊,總要掙紮著活下去。
“陛下仁慈。”
朱由校不耐的擺擺手說道:“一天不要總說這些,說點實際的,你們都出出意見。”
丁紹軾現在算是內閣的領頭人,出班奏道:“陛下,下旨給各地官員勸農賑災,戶部撥給糧食,派禦史監督賑災即可。”
朱由校不置可否,繼續問道:“還有嗎?”
戶部尚書李起元出班奏道:“陛下,三省糧稅多年積欠,不若減免一些。”
工部尚書白所知出班奏道:“陛下,全國水利經年失修,不若乘此機會詔令各省布政使興修水利。”
朱由校接過劉若愚送過來的茶,示意下麵臣工自飲。
狂飲兩口總算是壓住了火氣,三人說的措施老生常談,沒有多少新意,但也總比沒有的好,也比沒人說的好。
把茶盞遞給劉若愚,看著有些疲倦的幾個老頭,朱由校撇撇嘴:“賜座吧。”
“謝陛下。”
劉若愚指揮在一旁候著的小太監,朱由校想起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丈田畝,增加賦稅;徭役根據田畝征收,可交銀免徭役;田賦除蘇杭以外全部折色征收銀鈔布帛或其他物產,廢除裏長、糧長征收,改由官府直接征收。
前兩條都好,田畝多賦稅就多,相應無田畝或田畝少就沒有賦稅或少賦稅,徭役也不再全部壓在貧苦大眾上。
但是第三條田賦折色征收卻是坑民,擾亂軍政的政策。其一就是自耕民出產的隻有糧食、絲貨等實物,而不是直接生產出白銀,若折色,還需自行換成白銀或交由糧長、裏長換成白銀,這導致糧食和白銀的價格波動較大,往往朝廷征收折色的時候糧價低而白銀高,會進一步加劇自耕農的賦稅負擔,而交由糧長或裏長售賣糧食換成白銀這其中就會造成貪腐,輕則田賦減少,重則自耕農破家流血。
而在明朝中後期,邊事雜亂,士卒必須要有糧草供應,所以折色征收從來沒有真正實施過,多是折色和本色交叉進行,民怨更加沸騰。
而第一條和第二條,跟田畝數量息息相關,地方士紳或者官員本身就是地主,地方官吏清丈的時候必然會上下其手,難以做到真正的公平,甚至清不清丈都一樣的結果。
野豬皮山西布政使高成齡在奏折中說:“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這話放在大明朝也是一樣的。
相較野豬皮的攤丁入畝政策,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受限於時代,要差了些。
朱由校斟酌一下說道:“諸位愛卿覺得曆朝曆代走向衰落,甚至滅亡的原因是什麽?”
丁紹軾、朱延禧、李起元、白所知、黃克纘、崔景榮、劉廷元、張維賢、徐希心中都是一抖,大家都讀過書,若真要說出來恐怕要觸怒朱由校,也得罪於同僚、天下士人。
見其他人都不說話,丁紹軾硬著頭皮說道:“陛下,以臣拙見,大秦亡於苛政、後漢(東漢)亡於州牧權柄、隋朝亡於苛政、唐朝亡於藩鎮、宋朝亡於蠻夷,蒙元亡於苛政。”
朱由校笑了笑:“丁愛卿倒是博聞強記,李愛卿可有不同的見解?”
李起元有些無奈,你為啥隻點我的名,還有這麽多人呢。無奈歸無奈,皇帝問話不得不答,微微躬身道:“迴陛下,臣讚同丁閣老,不過微臣補充一點。”
朱由校來了興致,說道:“道來。”
“大秦的苛政可歸為徭役、刑法嚴苛,賦稅沉重,後漢實亡於世家門閥。”
“哈哈哈。”朱由校一拍大腿,殿內響起一道清脆的響聲,眾人被嚇了一跳,朱由校說道:“李愛卿不愧是戶部尚書,還是有些見識的。”
“謝陛下。”皇帝誇你你得知禮。
朱由校擺擺手說道:“大秦若是統一六國後與民生息,對六國貴族要麽殺、要麽軟禁,也不至於二世而亡;後漢待世家門閥極厚,那些門閥手握大量田畝,壟斷商業、礦場、鹽鐵甚至仕途,他們以為高枕無憂,便變本加厲盤剝,結果張角振臂一唿,黃巾席卷天下,把後漢埋在土裏;隋朝嘛,楊廣有眼光、有韜略,但為了滿足他豐功偉業、剪除門閥的野望,加上識人不明,最後被世家掀下龍椅;李唐確實是給予軍政太多權柄,造成尾大不掉之勢,然而黃巢起義也是唐末世家、藩鎮土地兼並嚴重,苛捐雜稅、民無生計導致。兩宋。。。”
“唉。。。。。”朱由校忍不住歎息一聲,若非柴榮死的早,哪有趙家什麽事。
“兩宋趙家皇帝得位不正,以文抑武,對外軍事多有敗績,然則防武太過,就連災民都不好好賑濟,隻知編入禁軍了事,百姓的土地都落入官員手中。為互相監督,職官交叉頗多,又先後屈膝於契丹和完顏,給予歲幣苟延殘喘,導致冗官冗兵,相應的就出現了冗費,而這冗費出自何處啊?還不是尋常百姓家,不然哪有逃亡契丹的宋民和方臘等起義?”
“陛下聖明。”
丁紹軾、朱延禧、李起元等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右都禦史心中多有憂慮:陛下對他們盛讚的兩宋並不感冒,還有頗多怨氣、鄙夷,又提到以文抑武、文官領兵多有敗績的話語,不得不讓他們心生警惕,好不容易拿到兵權,可不能丟了。
而張維賢也敏銳的捕捉到朱由檢對於以文抑武的厭惡,心念百轉。
“至於蒙元,改不了草原習性,又分各色人等,尤其對我漢民壓迫最甚,被太祖爺趕迴漠北也是活該。”
朱由校揉揉眉頭道:“本朝賦稅連年降低,我也不問你們了,一是土地兼並、二是賦稅不均、三是地方官員瞞報截留。”
朱由校看著神色變動的朝臣繼續說道:“陝西、山西、甘肅災害連年,地方士紳借此兼並土地,百姓流離失所,最後也會變成流民,一不小心就是天翻地覆。你們其實也懂,也知道,隻是想和光同塵罷了。”
“死罪。”
朱由校望著又跪下的朝臣,心中譏諷不已。一個小太監跑到丹陛旁,朝劉若愚招手,劉若愚躬身退到丹陛下。朱由校知道熊廷弼已經到了,就先讓這幫朝臣先跪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