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暗流湧動
轉日,蘇赫、西冥整裝迴歸金城大營。
右將軍劉肅代表衛王張天賜設宴款待了兩支準備參加涼州大比的軍隊教頭。
蘇赫本以為還要與那孟兆所率隊伍再比試一場,最終決出一支參加下月的涼州大比。
不想,劉肅卻說衛王決定此次兩支隊伍一同參加。
席間,孟兆旁敲側擊地詢問張天賜的下落,劉肅卻迴說衛王有要事在身,直接迴了都城,所以這次他們將自行前往姑臧。
其實,劉肅也不知道此時張天賜去了哪裏,這個衛王向來喜怒無常,所以劉肅平日也不敢多問。
眼看涼州大比的時間將近,而張天賜又沒了蹤影,劉肅隻能依照衛王先前的吩咐,將兩支練好的隊伍都帶到姑臧去。
“劉將軍,不知我那些貨物和車夫們還在金城嗎?”
相比涼州大比,蘇赫更加關心他的貨物,眼看又要啟程,張天賜又不在,他隻能來問劉肅。
“蘇先生,你放心,貨已經運到了姑臧,衛王殿下既然答應幫你販賣,就不會食言,隻要這次涼州大比能拿到好名次,別說是你那點兒貨,就是一座金山,衛王殿下也能賞你!”
“金山在下可受用不起,煩請劉將軍與衛王通稟一下,如果在下能僥幸取得一些成績,還請衛王能夠信守諾言,早日放蘇某離開。”
“哼,姓蘇的,你一個低賤商賈也敢藐視我大涼軍!你以為有點拳腳功夫,就能帶兵打仗?”
孟兆本來就對衛王把他和一介商賈同等對待感到不平。
再聽蘇赫的口氣,似乎拿下涼州大比易如反掌,當即將酒杯拍在幾上,不滿的站了起來。
“孟將軍,我們行商也是靠本事吃飯,不偷不搶,何談下賤?沒有我們這些商人,你的吃穿用度從何而來?
能不能拿下涼州大比不敢說,但超過你的名次,在下還是有把握的!”
“你!好,你如果在涼州大比上能超過老子,老子就給你當馬凳!”
蘇赫不知道孟兆和衛王之間的關係,見他在此時挑事兒,也就沒有客氣,直接懟了迴去。
其實孟兆原本也不是沒有氣量之人,隻是最近他憋了一肚子的怨念。
孟兆出身涼州軍精銳,本來是涼州大馬副都指揮使,涼州王張祚身邊的得力幹將。
隻是他與涼州大馬都指揮使宋澄素來不和。
兩月前,孟兆接到調令,從西部沙州前線調防到東部河州。
本來以為是場正常的調動,可等到了金城大營,孟兆才發現東線的涼州大馬並不駐紮在此。
而他也被委任到金城大營,成為金城大營的一名副將。
發現自己被人耍了後,孟兆一連修書幾封向涼州王張祚上書檢舉宋澄,卻都石沉大海。
正氣惱時,張天賜又跑到金城練兵,將他征招過來,還與一個商賈庶人同等待遇。
最重要的是,原本讓他敷衍張天賜的張祚卻突然又下令讓他全力配合。
虎落平陽無處宣泄,積壓下來的屈辱,讓孟兆大發雷霆,怒火直接發泄在蘇赫身上。
一旁的劉肅知道孟兆的出身,但他也不願在此時開罪蘇赫,隻能一把稀泥和的兩家都悶悶不樂,不歡而散。
涼州大比就在眼前,張天賜卻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遲遲不現身。
多年的官場經驗,讓劉肅嗅出一股不安的氣息,腦中不由浮現出一個人的麵孔。
他猜想一定是梁景把衛王支走,等到涼州大比失敗,再將辦事不力的屎盆子扣在他的頭上。
到那時,此消彼長,他在衛王府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
一場涼州大比,不但牽動著無數涼兵的心,更是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所有親曆者中,也許隻有蘇赫最為平靜。
休整幾日,仍然沒有等來衛王的消息,劉肅隻好硬著頭皮命令全軍開拔。
金城距離姑臧隻有幾日路程,沒用多久,代表衛王參加涼州大比的二百兵馬便抵達了姑臧城。
涼州地處荒漠戈壁腹地,城市幾乎都是建在為數不多的河流周圍。
城與城之間是大片的不毛之地,棵樹寸草不生,鳥獸也極為罕見。
姑臧出自匈奴胡語,意為河西都會。
主城牆南北七裏,東西三裏,如一條長龍盤踞在河西走廊之上,故又被胡晉各族稱為臥龍城。
除主城外,涼州王還在姑臧城增建四座衛城,各距三百丈,成犄角之勢,扼守臥龍四域。
四衛城為屯兵之地,與主城間有飛橋相通,把五城連接起來。
見到臥龍城,蘇赫亦是眼前一亮。
眼前城環玉帶,綠野成蔭,沒有一點兒大漠孤城的苦寒味道,反而有種江南水鄉的秀美韻味,與一路來時的荒涼,形成強烈的反差。
所有參加涼州大比的軍卒都被安排在四座衛城紮營。
衛王屬兵駐在南城,與他們同住的還有河州四郡的郡軍。
郡軍多從本郡征兵,責任也是防守本郡。所以類似衛王手中的軍戶子弟很少。
河州四郡位於涼州東南,胡晉混雜十分普遍,涼州軍並不重視軍隊血統,隻要是身體健康,年齡適合,就都能被納入當地郡軍。
趁此機會,蘇赫專門去看了郡軍訓練。
看過之後,他才明白為什麽張天賜和劉肅都如此自信,說他們手中的涼兵是精兵強將。
參賽各軍都在抓緊時間訓練,西冥來問蘇赫要不要加練。
蘇赫將早已寫好的一張麻紙交給西冥,叮囑他這幾日不需訓練,隻要求所有涼兵記牢紙上的內容即可。
利用在衛城裏短暫的休息時間,蘇赫將從金城到姑臧沿途的地理風貌補進他的輿圖。
……
三日後,自從入城就不見蹤影的劉肅忽然來到南衛城,邀請蘇赫在城中小酒肆會麵。
劉肅告知蘇赫,衛王還是沒有迴城,現在依舊不知其下落。
但聽朝中人講,今年的涼州大比很有可能即將開始。
同時,涼州王張祚對於此次涼州大比極為看重,已下令會親臨大比現場主持。
劉肅此次出城,就是讓蘇赫通知所有人做好準備。
見到劉肅神色凝重,蘇赫不禁也有些擔心,再次提起十幾車貨的事情,劉肅聽後苦笑一番,拍著胸脯向他保證。
“蘇先生,咱們明人不說暗話,這次涼州大比的結果不但對你來說至關重要,對劉某也是一樣!
隻要蘇先生能帶人通過了第一輪比試,就算是幫了劉某的大忙!
別說衛王已經答應幫你販賣,就算衛王食言,劉某也會以項上人頭為保,為蘇先生獻上三百金的補償,所以請蘇先生大可放心!”
蘇赫其實與這位負責聯絡的右將軍沒有太深的交集。
今日劉肅一反常態,交淺而言深,這讓蘇赫不無疑惑,於是不動聲色道:
“劉將軍,如此說來,你應該把寶押到孟兆將軍那一隊才更保險,為何來找在下?”
“哎!蘇先生,莫會錯了我的意。”
“按常理說是該這樣,可孟兆是涼州大馬西線的副都指揮使,他和衛王可不是一條心。
而且他與都指揮使宋澄不和盡人皆知,此次大比的主要考官就是宋澄,你說我還敢把寶壓在他的身上嗎?
再者,從那日蘇先生劫掠衛王,在下就看出您二位絕不是普通人,今日你我二人都係在一根繩上,我當然得無條件支持蘇先生!”
“好!話夠實在,既然劉將軍保我不受損失,我也定當全力助劉將軍渡過難關!”
蘇赫恍然,此刻方才明白那孟兆挑釁自己的緣由,也知道了此次涼州大比的一點隱情。
劉肅見蘇赫答應全力以赴,算是稍微鬆了口氣,笑著道:
“一定一定,蘇先生,來,幹了這一碗!”
既然要在涼州地盤上待上一陣,蘇赫也不浪費,抬手與劉肅滿飲一碗。
借著這個機會認真向劉肅討教涼州的一些情況。
涼州扼守在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河西走廊上,古來就是兵家必爭的交通要道。
四十多年前,張氏逐漸在涼州站穩腳跟,傳到張祚稱王已是第四代。
雖然涼州一直向晉國稱臣,也接受偏居江左的司馬氏冊封,但涼州與江左之地相隔萬裏,中間還有秦、燕等胡國隔斷,所以幾十年來軍政大權其實就捏在張氏手中。
張氏雖然從未稱帝,但已是涼州的土皇帝。
中原大亂後,諸強無暇顧及涼州。
趁此機會,經過幾代涼王的經營,涼州已經擴張到六州九郡,人口也達到兩百多萬。
現如今,涼州軍政大權掌握在涼王張祚和前涼王母後馬太後手中。
說起這件事情,可謂是涼州人這幾十年來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
梁文王張駿有十幾個兒子,張祚是他的第二子。
張駿死後,將大位傳於長子張重華,而這位馬太後就是張重華的生母。
張重華在位時,張祚就與馬太後勾搭在一起。
張重華此人優柔寡斷,對這種醜事,想罰又怕失了顏麵,想殺又下不了手,積鬱成疾,一命歸西,大位便傳到他十二歲的兒子張耀靈手中。
早就眼紅王位的張祚,在張重華死後更加無所顧忌。
他與馬太後合謀,將馬太後的親孫子張耀靈殺害,由自己繼承了大統。
轉日,蘇赫、西冥整裝迴歸金城大營。
右將軍劉肅代表衛王張天賜設宴款待了兩支準備參加涼州大比的軍隊教頭。
蘇赫本以為還要與那孟兆所率隊伍再比試一場,最終決出一支參加下月的涼州大比。
不想,劉肅卻說衛王決定此次兩支隊伍一同參加。
席間,孟兆旁敲側擊地詢問張天賜的下落,劉肅卻迴說衛王有要事在身,直接迴了都城,所以這次他們將自行前往姑臧。
其實,劉肅也不知道此時張天賜去了哪裏,這個衛王向來喜怒無常,所以劉肅平日也不敢多問。
眼看涼州大比的時間將近,而張天賜又沒了蹤影,劉肅隻能依照衛王先前的吩咐,將兩支練好的隊伍都帶到姑臧去。
“劉將軍,不知我那些貨物和車夫們還在金城嗎?”
相比涼州大比,蘇赫更加關心他的貨物,眼看又要啟程,張天賜又不在,他隻能來問劉肅。
“蘇先生,你放心,貨已經運到了姑臧,衛王殿下既然答應幫你販賣,就不會食言,隻要這次涼州大比能拿到好名次,別說是你那點兒貨,就是一座金山,衛王殿下也能賞你!”
“金山在下可受用不起,煩請劉將軍與衛王通稟一下,如果在下能僥幸取得一些成績,還請衛王能夠信守諾言,早日放蘇某離開。”
“哼,姓蘇的,你一個低賤商賈也敢藐視我大涼軍!你以為有點拳腳功夫,就能帶兵打仗?”
孟兆本來就對衛王把他和一介商賈同等對待感到不平。
再聽蘇赫的口氣,似乎拿下涼州大比易如反掌,當即將酒杯拍在幾上,不滿的站了起來。
“孟將軍,我們行商也是靠本事吃飯,不偷不搶,何談下賤?沒有我們這些商人,你的吃穿用度從何而來?
能不能拿下涼州大比不敢說,但超過你的名次,在下還是有把握的!”
“你!好,你如果在涼州大比上能超過老子,老子就給你當馬凳!”
蘇赫不知道孟兆和衛王之間的關係,見他在此時挑事兒,也就沒有客氣,直接懟了迴去。
其實孟兆原本也不是沒有氣量之人,隻是最近他憋了一肚子的怨念。
孟兆出身涼州軍精銳,本來是涼州大馬副都指揮使,涼州王張祚身邊的得力幹將。
隻是他與涼州大馬都指揮使宋澄素來不和。
兩月前,孟兆接到調令,從西部沙州前線調防到東部河州。
本來以為是場正常的調動,可等到了金城大營,孟兆才發現東線的涼州大馬並不駐紮在此。
而他也被委任到金城大營,成為金城大營的一名副將。
發現自己被人耍了後,孟兆一連修書幾封向涼州王張祚上書檢舉宋澄,卻都石沉大海。
正氣惱時,張天賜又跑到金城練兵,將他征招過來,還與一個商賈庶人同等待遇。
最重要的是,原本讓他敷衍張天賜的張祚卻突然又下令讓他全力配合。
虎落平陽無處宣泄,積壓下來的屈辱,讓孟兆大發雷霆,怒火直接發泄在蘇赫身上。
一旁的劉肅知道孟兆的出身,但他也不願在此時開罪蘇赫,隻能一把稀泥和的兩家都悶悶不樂,不歡而散。
涼州大比就在眼前,張天賜卻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遲遲不現身。
多年的官場經驗,讓劉肅嗅出一股不安的氣息,腦中不由浮現出一個人的麵孔。
他猜想一定是梁景把衛王支走,等到涼州大比失敗,再將辦事不力的屎盆子扣在他的頭上。
到那時,此消彼長,他在衛王府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
一場涼州大比,不但牽動著無數涼兵的心,更是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所有親曆者中,也許隻有蘇赫最為平靜。
休整幾日,仍然沒有等來衛王的消息,劉肅隻好硬著頭皮命令全軍開拔。
金城距離姑臧隻有幾日路程,沒用多久,代表衛王參加涼州大比的二百兵馬便抵達了姑臧城。
涼州地處荒漠戈壁腹地,城市幾乎都是建在為數不多的河流周圍。
城與城之間是大片的不毛之地,棵樹寸草不生,鳥獸也極為罕見。
姑臧出自匈奴胡語,意為河西都會。
主城牆南北七裏,東西三裏,如一條長龍盤踞在河西走廊之上,故又被胡晉各族稱為臥龍城。
除主城外,涼州王還在姑臧城增建四座衛城,各距三百丈,成犄角之勢,扼守臥龍四域。
四衛城為屯兵之地,與主城間有飛橋相通,把五城連接起來。
見到臥龍城,蘇赫亦是眼前一亮。
眼前城環玉帶,綠野成蔭,沒有一點兒大漠孤城的苦寒味道,反而有種江南水鄉的秀美韻味,與一路來時的荒涼,形成強烈的反差。
所有參加涼州大比的軍卒都被安排在四座衛城紮營。
衛王屬兵駐在南城,與他們同住的還有河州四郡的郡軍。
郡軍多從本郡征兵,責任也是防守本郡。所以類似衛王手中的軍戶子弟很少。
河州四郡位於涼州東南,胡晉混雜十分普遍,涼州軍並不重視軍隊血統,隻要是身體健康,年齡適合,就都能被納入當地郡軍。
趁此機會,蘇赫專門去看了郡軍訓練。
看過之後,他才明白為什麽張天賜和劉肅都如此自信,說他們手中的涼兵是精兵強將。
參賽各軍都在抓緊時間訓練,西冥來問蘇赫要不要加練。
蘇赫將早已寫好的一張麻紙交給西冥,叮囑他這幾日不需訓練,隻要求所有涼兵記牢紙上的內容即可。
利用在衛城裏短暫的休息時間,蘇赫將從金城到姑臧沿途的地理風貌補進他的輿圖。
……
三日後,自從入城就不見蹤影的劉肅忽然來到南衛城,邀請蘇赫在城中小酒肆會麵。
劉肅告知蘇赫,衛王還是沒有迴城,現在依舊不知其下落。
但聽朝中人講,今年的涼州大比很有可能即將開始。
同時,涼州王張祚對於此次涼州大比極為看重,已下令會親臨大比現場主持。
劉肅此次出城,就是讓蘇赫通知所有人做好準備。
見到劉肅神色凝重,蘇赫不禁也有些擔心,再次提起十幾車貨的事情,劉肅聽後苦笑一番,拍著胸脯向他保證。
“蘇先生,咱們明人不說暗話,這次涼州大比的結果不但對你來說至關重要,對劉某也是一樣!
隻要蘇先生能帶人通過了第一輪比試,就算是幫了劉某的大忙!
別說衛王已經答應幫你販賣,就算衛王食言,劉某也會以項上人頭為保,為蘇先生獻上三百金的補償,所以請蘇先生大可放心!”
蘇赫其實與這位負責聯絡的右將軍沒有太深的交集。
今日劉肅一反常態,交淺而言深,這讓蘇赫不無疑惑,於是不動聲色道:
“劉將軍,如此說來,你應該把寶押到孟兆將軍那一隊才更保險,為何來找在下?”
“哎!蘇先生,莫會錯了我的意。”
“按常理說是該這樣,可孟兆是涼州大馬西線的副都指揮使,他和衛王可不是一條心。
而且他與都指揮使宋澄不和盡人皆知,此次大比的主要考官就是宋澄,你說我還敢把寶壓在他的身上嗎?
再者,從那日蘇先生劫掠衛王,在下就看出您二位絕不是普通人,今日你我二人都係在一根繩上,我當然得無條件支持蘇先生!”
“好!話夠實在,既然劉將軍保我不受損失,我也定當全力助劉將軍渡過難關!”
蘇赫恍然,此刻方才明白那孟兆挑釁自己的緣由,也知道了此次涼州大比的一點隱情。
劉肅見蘇赫答應全力以赴,算是稍微鬆了口氣,笑著道:
“一定一定,蘇先生,來,幹了這一碗!”
既然要在涼州地盤上待上一陣,蘇赫也不浪費,抬手與劉肅滿飲一碗。
借著這個機會認真向劉肅討教涼州的一些情況。
涼州扼守在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河西走廊上,古來就是兵家必爭的交通要道。
四十多年前,張氏逐漸在涼州站穩腳跟,傳到張祚稱王已是第四代。
雖然涼州一直向晉國稱臣,也接受偏居江左的司馬氏冊封,但涼州與江左之地相隔萬裏,中間還有秦、燕等胡國隔斷,所以幾十年來軍政大權其實就捏在張氏手中。
張氏雖然從未稱帝,但已是涼州的土皇帝。
中原大亂後,諸強無暇顧及涼州。
趁此機會,經過幾代涼王的經營,涼州已經擴張到六州九郡,人口也達到兩百多萬。
現如今,涼州軍政大權掌握在涼王張祚和前涼王母後馬太後手中。
說起這件事情,可謂是涼州人這幾十年來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
梁文王張駿有十幾個兒子,張祚是他的第二子。
張駿死後,將大位傳於長子張重華,而這位馬太後就是張重華的生母。
張重華在位時,張祚就與馬太後勾搭在一起。
張重華此人優柔寡斷,對這種醜事,想罰又怕失了顏麵,想殺又下不了手,積鬱成疾,一命歸西,大位便傳到他十二歲的兒子張耀靈手中。
早就眼紅王位的張祚,在張重華死後更加無所顧忌。
他與馬太後合謀,將馬太後的親孫子張耀靈殺害,由自己繼承了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