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戰神皇叔下嫁小蠻王後 作者:埃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廝拿支杆將那雕花六棱的窗戶撐撐好後就退開了,露出了他身後一個靜靜坐著的散發公子,這公子身上披著一身鬱金袷棉的雙層明衣,金線描的偃領上裹著厚厚的白絨。
他眉形細秀,眉棱骨高挺,內眼角內勾而外眼角上挑,眸色分明而瞼裂極長。挺翹的鼻峰下,一張仰月彎弓唇,唇緣弓飽滿、唇色淺淡。
屋外的月華如水,燃起的簇簇火光照映在他白皙若雪的麵龐上,其美如畫,叫人挪不開眼。
段德祐愣在了當場。
“鏡城太守,見到本王、為何不拜?”
清冷的聲音讓院內眾人迴神,驛丞雙腿一哆嗦就跪了下去。
而那段德祐的身上卻竄起一股子邪火,滿腦子齷齪妄念,他一雙眼直勾勾地盯著北寧王看,那露骨而放肆的眼神讓元宵都感覺到了冒犯。
不等小管事發怒,舒明義就用槍柄狠狠地敲了段德祐一下,“段太守!”
這一下挨得結實,段德祐慘唿一聲,總算迴神撲通跪下,見他拜了,掾史和一班樂師才稀稀拉拉跪下行禮。
淩冽麵無表情地掃過那一群所謂樂師,他看向段德祐,道:“大人既是欽定禮官,想必對大典細節無一不明。還請大人將那禦賜的《敕令禮單》借本王一觀。”
和親大典上,除了兩國要交換的國書,《敕令禮單》也是較重要的一環:上頭不僅僅記錄著和親大典前後的種種禮儀規矩,還記錄著需要禮官唱喏的各項禮箱。
那段德祐又愣了一下,而後訕笑道,“《敕令禮單》要緊,下官此刻並沒帶在身上,王爺想看,我這就命人去取——”
“不必麻煩,”淩冽道,“我觀大人強幹,竟能在前線找齊一整個禮樂喜班,料大人對禮單內容也是倒背如流。眼下時辰不早,我朝婚俗是晨迎昏行,那便請大人按規矩起那《中和韶音》罷。”
“……”段德祐傻眼了,“中、中和韶音?!”
這次,不等北寧王迴答,他身邊的小廝就開了口,“唷,段大人身為禦敕禮官,怎麽連這麽簡單的東西都不知道?您這禮官之位,是不是假的啊?”
段德祐漲紅了臉,“你、你敢質疑本官?!”
“段太守莫惱,”舒明義似笑非笑地拿長|槍往地上一杵,人閑閑地靠上去,“您不會當真不知《中和韶音》吧?”
元宵是小廝,段德祐尚敢欺一欺,那北寧王即將遠嫁和親,可謂生死未卜,他其實也不怕。但舒明義年輕有為,背後又是京中高門舒家,他萬萬得罪不起。
於是,段德祐的額角滲出了豆大的冷汗,著急地用眼神向身邊的掾史、胥吏們求助。可那些人都是他延請的,多半也是投機取巧、因利而來的紈絝,沒什麽真才實學,根本不知所謂。
淩冽見他那樣兒,終於慢騰騰開了口,“無妨,鏡城地處偏遠,大人不知也算情有可原。元宵,你說說看。”
“嘿嘿,是,王爺,”元宵一仰頭,衝著那段德祐娓娓道來,“《中和韶音》乃是我朝三大雅樂之一,以十八類、百零五件樂器合奏,有舞有樂,金振玉脆、八音迭奏。大祀、中祀和親王貴族成婚皆用此曲。”
段德祐趔趄了一下,“我、我怎麽從未……”
“小元管事說的不錯,”舒明義笑眯眯地看著他,“北寧王是我朝天子的皇叔,又是兩國和親這樣的大事,《中和韶音》可是萬萬缺不得的。”
淩冽寒星般的雙眸睨著段德祐,“依大人方才所言,您找樂班來是為了揚我國威、宣化蠻子,那這雅樂,必然是缺不得了,還請奏之。”
“……”段德祐僵了僵,臉色從慘白轉成了蠟黃。
他這個樂班,其實是他花兩倍價錢湊的,不過就是個民間婚喪嫁娶的普通小班,也不是原班人馬,大多是衝著銀子來的濫竽充數之輩,敲打個熱鬧、吹點簡單的《比翼》《合歡》倒會,至於那《中和韶音》,莫說是會,他們隻怕連聽都沒有聽過!
樂班的班主,其實也是段德祐的親戚,他走出來撲通一聲跪下告饒,“王爺千歲容稟,小人這班,隻有二十來人,是萬萬做不出三大雅樂的,小人有罪,還請王爺另擇個曲子。”
北寧王抿了抿嘴,似乎有些不高興,他看了那班主一眼,瞧出了對方眉眼間與段德祐那五六分的相似,道:“如此,那便奏個《百鳥朝鳳》罷。”
班主一愣,有些駭然地抬頭,飛快看了淩冽一眼。
“怎麽?一個樂班,難道連這樣簡單的曲子都不會麽?”淩冽見他猶豫,便冷下臉來,“還是,段大人所謂的禮官和規矩,其實都是編來騙人的?原就是為了在兩國議和的大事上添亂?”
北寧王一生殺伐,那通身冷肅的氣度不怒自威。他吐字如冰,嚇得那班主立刻慫了,而段德祐也連忙上前來點頭,“會會會,《百鳥朝鳳》怎能不會!隻是沒想到王爺、王爺您……您也有這麽好的興致。”
“本王所願,素來都是天下平寧,”淩冽不緊不慢地將雙手交疊,“料必,段大人也是這樣想。”
“……自然,自然的。”
淩冽看了尷尬的段德祐一眼,繼而道,“按著規矩,和親雅樂一旦奏響,直到新人出閣都不能停,越是熱鬧響亮,那這段姻緣便愈持久美滿。段大人身為禮官,想必定會好好監察、不會叫這場和親蒙遭厄難。”
“……”段禮官嘴唇抖了抖。
此刻是十四日亥時,若等到次新人出閣,便是要吹奏足三個時辰。那班主聞言一屁股跌在了地上,幾個樂師也紛紛跪倒在地上求饒起來。
淩冽卻隻是看了這群小人一眼,吩咐元宵,“關窗,本王要更衣了。”
看著慢慢合上的窗戶,舒明義忍笑,轉頭一把提起了長|槍指著那滿地樂師,“奏樂啊?王爺的話你們沒聽到嗎?!還是你們,根本就是蠻國派來搗亂的奸細?!”
奸細論罪當誅九族,舒明義是送親的將軍,所謂將在外君命不受,他殺他們,易如反掌。
最終,嘹亮的嗩呐聲兒出、鼓點雷雷,一曲不怎麽在調上的《百鳥朝鳳》在驛館響起。段德祐僵立在原地,想到自己接到的那封密旨,目光怨毒地瞪著那扇合上的窗戶,氣得渾身發抖。
結果那窗戶忽然又吱呀一聲打開,探出元宵的一個小腦袋,他衝眾人一禮,“諸位,用力。”
元宵笑嘻嘻地,“王爺說,聲兒太小,不夠熱鬧,他聽不著——”
第8章
次日辰時,紅日漸起。
樂班幾個吹長笛的,已口吐白沫倒在了地上。敲打的幾個皆手臂發麻、鑼鼓聲兒也稀稀拉拉,而《百鳥朝鳳》主音、吹嗩呐的那人,也早是麵色蠟白、滿嘴血沫。
樂班的班主伏在驛館坑坑窪窪的黃泥地上,腦門磕出一個模糊的大血洞。他嗓音嘶啞,卻還在朝著那合上的窗戶請罪告饒。
段德祐弄巧成拙,木著臉陪了半夜,最後撐不住,就尋了個“明日還要主持大典”的由頭,帶著掾史幾人偷偷開溜。舒明義倒是同自己手下士兵,輪崗守了這幫人一宿。
樂聲一開始還挺響,一個時辰後就趨弱。
驛館附近沒有安置流民,倒因為那熱鬧的鞭炮聲兒吸引來不少孩子,他們懵懵懂懂地聽了一會兒,最終被父母牽走。剩下在驛館中的,多是軍人,他們原就要輪班值夜的。
小元宵心安理得地掏出幾團棉花,塞了自己和淩冽耳朵,安眠一宿。
朝廷同蠻國約定的福地在鏡城南城門外十裏地,吉時沒有按錦朝的婚俗定在黃昏,而是選在了午後未時。如此,原本的時間安排也得提前——
段德祐消停了沒幾個時辰,又帶著掾史上了門。
這次,他一改昨日蠻橫,先叩門,然後才帶人進門。
今日大典,段德祐和身邊的掾史、胥吏們都換上了紅色的禮服,外麵還有他帶來的鏡城一眾官員,舒明義伸了個懶腰,揮揮手、算是放過了那班樂師。
“舒將軍,”段德祐上前見禮,態度依舊殷勤,卻沒敢再攀親,“不知王爺起身沒有?下官帶了喜婆、妝娘來伺候他梳妝更衣。”
舒明義一直在軍中,尚未成親,對這些規矩倒不太明白。他瞥了一眼,那兩個婆子瞧著倒沒什麽壞心眼,“王爺起了多時了,你們上前敲門便是。”
兩個婆子捧著妝奩盒子上前,正要敲門,屋門便從裏麵打開,元宵推著已換好吉服、簪上金簪的淩冽緩緩而出——
這套正紅色金絲描邊的吉服,淩冽在京城送親的時候穿過一次。
新裁的衣裳原本十分合身,隻是西南夏日多驟雨,連日的趕路讓淩冽前後又病了幾次、人也削瘦了不少。如此,衣袍更見寬大,外頭紗縠金絲的裼衣也變成了飄逸的罩袍。
據說明帝已故的淑儀宸皇貴妃豔冠後宮,而此刻那金冠之下的北寧王:一抹輕描墨眉,兩點雪眸似星,人雖在輪椅上,他身上那股貴氣卻渾然天成,像一副出自名家之手的罕見雪景梅畫。
兩個婆子看呆了:這神仙一般的人物哪裏還需要她們畫蛇添足?!
而段德祐原本看著自己滿口血沫的樂師在生氣,結果一見北寧王,他倒又呆了。段德祐死死地盯著淩冽那纏在兩重金色腰封下的細腰:一個瘸子,恁地這般勾人?!
不過一想到蠻族,段德祐臉上又浮出一股子邪|淫惡意——蠻國勇士各個身量高大、皮膚黝黑,體型重量皆是漢人兩三倍,像這瘸子,隻怕還不夠他們玩上一次的。
段德祐臉上重新堆起笑容,上前道:“王爺萬福。”
淩冽頷首,算是應了。
那段德祐從懷中取出個小冊子,雙手捧著,“昨日您想看《敕令禮單》,今日下官帶來了,還請王爺過目——”
金封貼紅的五道全折,倒是皇家手筆,淩冽接過來,裏頭用蠅頭小楷密密麻麻地寫了不少——東珠、珊瑚、玉璧和金銀絲帛,淩冽隨意看了兩行,就額角發脹、有些眼花。
他在軍中多年,精力極好,從沒看點書就頭昏的狀況。
隻怕是昨夜天寒,他頂著濕冷長發應付段德祐時又著了涼。
段德祐笑著垂手候在一旁等淩冽看,忽然狀似不經意地大叫一聲,等眾人都看向他時,他才誇張地一跺腳,“瞧我,都樂糊塗了!禦賜了三枚龍首鳳尾的金釵,正好今日給王爺配上,也算是添點喜氣。”
他說著,也不等旁人迴應,自己徑直走向一口木箱,從裏麵翻翻找找取出個檀木鏤空的匣子來,匣中放著三枚六、七寸長,拇指來寬的金釵,鳳尾龍首,看著倒是漂亮。
隻是,一般金飾不做這樣的長寬,畢竟三、四兩金子戴在頭上可重得很。
段德祐卻不懂似的,滿臉殷勤地捧著盒子上前,“還請王爺簪上——”
他走過來時,手肘不經意地碰了碰喜婆,那婆子這才迴神道:“是啊是啊,王爺這樣有些太素淨了,大喜的日子,還是戴上得好。”
淩冽將目光從禮單上撤迴,麵色平靜地看了一眼段德祐,“大人方才說這金簪是禦賜的?”
“可不是?”段德祐仿佛早就知道他會有此一問,沒有猶豫地往那禮單上第二頁第三行一指,“您瞧,這兒寫著呢,‘禦賜龍首鳳尾金釵三枚,重九兩。’”
淩冽沒說話,示意元宵將那匣子接過來。
段德祐心中大喜,以為淩冽這是答應了,便客套道,“怎敢勞煩王爺身邊的人?”
元宵卻已將那匣子接過來遞給淩冽,淩冽拿到手中,將其中一枚金釵取出,他運勁兒於指尖輕輕一撚,便有簌簌金粉從釵子上掉落,露出裏頭黑黢黢一片的鐵質來。
段德祐:“……”
“段大人,”淩冽抬起眼眸,“您確定、這是禦賜之物?”
舒明義湊過來,皺眉將剩下兩枚金釵也拿出來一撚,結果竟也是鐵質鍍金的。舒明義平生最恨貪官汙吏,當場發了火,“段大人,你怎麽解釋?!!”
段德祐被吼得一抖,但到底是橫行鄉裏的惡霸地主,眼睛一轉就轉身大踏步地走到木箱旁的兩個下人身邊,毫不客氣地賞了他們一人一個耳光:“江南貪墨事才出!朝廷上下都在嚴查!你們好大的膽子!”
“大、大人饒命!小人不知、小人冤枉啊!”
舒明義哼笑一聲,而淩冽卻隻是將那偽作的釵子丟在地上,輕輕地撣了撣身上的金箔碎屑,“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大人對朝廷忠心耿耿,自會大義滅親、秉公處理。”
驛丞一早說過,段德祐是新官上任。
鏡城是前線,本就人力物力緊缺,他這樣的,用的人自然是身邊用慣了、從廬州老家帶來的。
段德祐當著舒明義和眾人的麵兒,隻能咬牙,道:“下、下官……自不會徇私。”
“是了,昧了禦賜賞物,按罪當如何?”淩冽揉了揉額角,“元宵,你說。”
“按律啊,當流徙三千裏,”元宵笑嘻嘻地,“不過,方才段大人你也說了,眼下朝廷嚴查,隻怕罪加一等,要殺頭呢。”
兩個下人一聽這話,臉都白了,膝行到段德祐身旁、不管不顧地哭嚎起那套“上有八十老母、跟著您盡忠多年”的說辭來。
段德祐心裏有鬼,怕他們死到臨頭攀咬出他來,便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地抽了旁邊侍衛的刀,“嘩嘩”兩下結果了他們。
血光飛濺,染透了驛館的黃泥地麵。
段德祐白著臉,捏著刀,目光怨毒地看向淩冽:“……奸賊已經伏誅,王爺,可還滿意?”
“大人好氣魄,”淩冽看向膝上的禮單,道:“隻是,少了三枚足九兩的金釵,大人待會兒又要如何同蠻國交待呢?”
“……”這次,段德祐渾身發抖,竟氣得提刀指向淩冽,“你——!”
“放肆!”舒明義擋過來,親兵們也紛紛持|槍指向段德祐。
最後,還是段德祐那個當掾史的侄子,上前一邊賠笑著同舒明義迴話,一邊小聲地勸段德祐。段德祐這才大喘了幾口氣、丟掉了刀,悶悶衝淩冽一揖:“是下官失禮。”
他眉形細秀,眉棱骨高挺,內眼角內勾而外眼角上挑,眸色分明而瞼裂極長。挺翹的鼻峰下,一張仰月彎弓唇,唇緣弓飽滿、唇色淺淡。
屋外的月華如水,燃起的簇簇火光照映在他白皙若雪的麵龐上,其美如畫,叫人挪不開眼。
段德祐愣在了當場。
“鏡城太守,見到本王、為何不拜?”
清冷的聲音讓院內眾人迴神,驛丞雙腿一哆嗦就跪了下去。
而那段德祐的身上卻竄起一股子邪火,滿腦子齷齪妄念,他一雙眼直勾勾地盯著北寧王看,那露骨而放肆的眼神讓元宵都感覺到了冒犯。
不等小管事發怒,舒明義就用槍柄狠狠地敲了段德祐一下,“段太守!”
這一下挨得結實,段德祐慘唿一聲,總算迴神撲通跪下,見他拜了,掾史和一班樂師才稀稀拉拉跪下行禮。
淩冽麵無表情地掃過那一群所謂樂師,他看向段德祐,道:“大人既是欽定禮官,想必對大典細節無一不明。還請大人將那禦賜的《敕令禮單》借本王一觀。”
和親大典上,除了兩國要交換的國書,《敕令禮單》也是較重要的一環:上頭不僅僅記錄著和親大典前後的種種禮儀規矩,還記錄著需要禮官唱喏的各項禮箱。
那段德祐又愣了一下,而後訕笑道,“《敕令禮單》要緊,下官此刻並沒帶在身上,王爺想看,我這就命人去取——”
“不必麻煩,”淩冽道,“我觀大人強幹,竟能在前線找齊一整個禮樂喜班,料大人對禮單內容也是倒背如流。眼下時辰不早,我朝婚俗是晨迎昏行,那便請大人按規矩起那《中和韶音》罷。”
“……”段德祐傻眼了,“中、中和韶音?!”
這次,不等北寧王迴答,他身邊的小廝就開了口,“唷,段大人身為禦敕禮官,怎麽連這麽簡單的東西都不知道?您這禮官之位,是不是假的啊?”
段德祐漲紅了臉,“你、你敢質疑本官?!”
“段太守莫惱,”舒明義似笑非笑地拿長|槍往地上一杵,人閑閑地靠上去,“您不會當真不知《中和韶音》吧?”
元宵是小廝,段德祐尚敢欺一欺,那北寧王即將遠嫁和親,可謂生死未卜,他其實也不怕。但舒明義年輕有為,背後又是京中高門舒家,他萬萬得罪不起。
於是,段德祐的額角滲出了豆大的冷汗,著急地用眼神向身邊的掾史、胥吏們求助。可那些人都是他延請的,多半也是投機取巧、因利而來的紈絝,沒什麽真才實學,根本不知所謂。
淩冽見他那樣兒,終於慢騰騰開了口,“無妨,鏡城地處偏遠,大人不知也算情有可原。元宵,你說說看。”
“嘿嘿,是,王爺,”元宵一仰頭,衝著那段德祐娓娓道來,“《中和韶音》乃是我朝三大雅樂之一,以十八類、百零五件樂器合奏,有舞有樂,金振玉脆、八音迭奏。大祀、中祀和親王貴族成婚皆用此曲。”
段德祐趔趄了一下,“我、我怎麽從未……”
“小元管事說的不錯,”舒明義笑眯眯地看著他,“北寧王是我朝天子的皇叔,又是兩國和親這樣的大事,《中和韶音》可是萬萬缺不得的。”
淩冽寒星般的雙眸睨著段德祐,“依大人方才所言,您找樂班來是為了揚我國威、宣化蠻子,那這雅樂,必然是缺不得了,還請奏之。”
“……”段德祐僵了僵,臉色從慘白轉成了蠟黃。
他這個樂班,其實是他花兩倍價錢湊的,不過就是個民間婚喪嫁娶的普通小班,也不是原班人馬,大多是衝著銀子來的濫竽充數之輩,敲打個熱鬧、吹點簡單的《比翼》《合歡》倒會,至於那《中和韶音》,莫說是會,他們隻怕連聽都沒有聽過!
樂班的班主,其實也是段德祐的親戚,他走出來撲通一聲跪下告饒,“王爺千歲容稟,小人這班,隻有二十來人,是萬萬做不出三大雅樂的,小人有罪,還請王爺另擇個曲子。”
北寧王抿了抿嘴,似乎有些不高興,他看了那班主一眼,瞧出了對方眉眼間與段德祐那五六分的相似,道:“如此,那便奏個《百鳥朝鳳》罷。”
班主一愣,有些駭然地抬頭,飛快看了淩冽一眼。
“怎麽?一個樂班,難道連這樣簡單的曲子都不會麽?”淩冽見他猶豫,便冷下臉來,“還是,段大人所謂的禮官和規矩,其實都是編來騙人的?原就是為了在兩國議和的大事上添亂?”
北寧王一生殺伐,那通身冷肅的氣度不怒自威。他吐字如冰,嚇得那班主立刻慫了,而段德祐也連忙上前來點頭,“會會會,《百鳥朝鳳》怎能不會!隻是沒想到王爺、王爺您……您也有這麽好的興致。”
“本王所願,素來都是天下平寧,”淩冽不緊不慢地將雙手交疊,“料必,段大人也是這樣想。”
“……自然,自然的。”
淩冽看了尷尬的段德祐一眼,繼而道,“按著規矩,和親雅樂一旦奏響,直到新人出閣都不能停,越是熱鬧響亮,那這段姻緣便愈持久美滿。段大人身為禮官,想必定會好好監察、不會叫這場和親蒙遭厄難。”
“……”段禮官嘴唇抖了抖。
此刻是十四日亥時,若等到次新人出閣,便是要吹奏足三個時辰。那班主聞言一屁股跌在了地上,幾個樂師也紛紛跪倒在地上求饒起來。
淩冽卻隻是看了這群小人一眼,吩咐元宵,“關窗,本王要更衣了。”
看著慢慢合上的窗戶,舒明義忍笑,轉頭一把提起了長|槍指著那滿地樂師,“奏樂啊?王爺的話你們沒聽到嗎?!還是你們,根本就是蠻國派來搗亂的奸細?!”
奸細論罪當誅九族,舒明義是送親的將軍,所謂將在外君命不受,他殺他們,易如反掌。
最終,嘹亮的嗩呐聲兒出、鼓點雷雷,一曲不怎麽在調上的《百鳥朝鳳》在驛館響起。段德祐僵立在原地,想到自己接到的那封密旨,目光怨毒地瞪著那扇合上的窗戶,氣得渾身發抖。
結果那窗戶忽然又吱呀一聲打開,探出元宵的一個小腦袋,他衝眾人一禮,“諸位,用力。”
元宵笑嘻嘻地,“王爺說,聲兒太小,不夠熱鬧,他聽不著——”
第8章
次日辰時,紅日漸起。
樂班幾個吹長笛的,已口吐白沫倒在了地上。敲打的幾個皆手臂發麻、鑼鼓聲兒也稀稀拉拉,而《百鳥朝鳳》主音、吹嗩呐的那人,也早是麵色蠟白、滿嘴血沫。
樂班的班主伏在驛館坑坑窪窪的黃泥地上,腦門磕出一個模糊的大血洞。他嗓音嘶啞,卻還在朝著那合上的窗戶請罪告饒。
段德祐弄巧成拙,木著臉陪了半夜,最後撐不住,就尋了個“明日還要主持大典”的由頭,帶著掾史幾人偷偷開溜。舒明義倒是同自己手下士兵,輪崗守了這幫人一宿。
樂聲一開始還挺響,一個時辰後就趨弱。
驛館附近沒有安置流民,倒因為那熱鬧的鞭炮聲兒吸引來不少孩子,他們懵懵懂懂地聽了一會兒,最終被父母牽走。剩下在驛館中的,多是軍人,他們原就要輪班值夜的。
小元宵心安理得地掏出幾團棉花,塞了自己和淩冽耳朵,安眠一宿。
朝廷同蠻國約定的福地在鏡城南城門外十裏地,吉時沒有按錦朝的婚俗定在黃昏,而是選在了午後未時。如此,原本的時間安排也得提前——
段德祐消停了沒幾個時辰,又帶著掾史上了門。
這次,他一改昨日蠻橫,先叩門,然後才帶人進門。
今日大典,段德祐和身邊的掾史、胥吏們都換上了紅色的禮服,外麵還有他帶來的鏡城一眾官員,舒明義伸了個懶腰,揮揮手、算是放過了那班樂師。
“舒將軍,”段德祐上前見禮,態度依舊殷勤,卻沒敢再攀親,“不知王爺起身沒有?下官帶了喜婆、妝娘來伺候他梳妝更衣。”
舒明義一直在軍中,尚未成親,對這些規矩倒不太明白。他瞥了一眼,那兩個婆子瞧著倒沒什麽壞心眼,“王爺起了多時了,你們上前敲門便是。”
兩個婆子捧著妝奩盒子上前,正要敲門,屋門便從裏麵打開,元宵推著已換好吉服、簪上金簪的淩冽緩緩而出——
這套正紅色金絲描邊的吉服,淩冽在京城送親的時候穿過一次。
新裁的衣裳原本十分合身,隻是西南夏日多驟雨,連日的趕路讓淩冽前後又病了幾次、人也削瘦了不少。如此,衣袍更見寬大,外頭紗縠金絲的裼衣也變成了飄逸的罩袍。
據說明帝已故的淑儀宸皇貴妃豔冠後宮,而此刻那金冠之下的北寧王:一抹輕描墨眉,兩點雪眸似星,人雖在輪椅上,他身上那股貴氣卻渾然天成,像一副出自名家之手的罕見雪景梅畫。
兩個婆子看呆了:這神仙一般的人物哪裏還需要她們畫蛇添足?!
而段德祐原本看著自己滿口血沫的樂師在生氣,結果一見北寧王,他倒又呆了。段德祐死死地盯著淩冽那纏在兩重金色腰封下的細腰:一個瘸子,恁地這般勾人?!
不過一想到蠻族,段德祐臉上又浮出一股子邪|淫惡意——蠻國勇士各個身量高大、皮膚黝黑,體型重量皆是漢人兩三倍,像這瘸子,隻怕還不夠他們玩上一次的。
段德祐臉上重新堆起笑容,上前道:“王爺萬福。”
淩冽頷首,算是應了。
那段德祐從懷中取出個小冊子,雙手捧著,“昨日您想看《敕令禮單》,今日下官帶來了,還請王爺過目——”
金封貼紅的五道全折,倒是皇家手筆,淩冽接過來,裏頭用蠅頭小楷密密麻麻地寫了不少——東珠、珊瑚、玉璧和金銀絲帛,淩冽隨意看了兩行,就額角發脹、有些眼花。
他在軍中多年,精力極好,從沒看點書就頭昏的狀況。
隻怕是昨夜天寒,他頂著濕冷長發應付段德祐時又著了涼。
段德祐笑著垂手候在一旁等淩冽看,忽然狀似不經意地大叫一聲,等眾人都看向他時,他才誇張地一跺腳,“瞧我,都樂糊塗了!禦賜了三枚龍首鳳尾的金釵,正好今日給王爺配上,也算是添點喜氣。”
他說著,也不等旁人迴應,自己徑直走向一口木箱,從裏麵翻翻找找取出個檀木鏤空的匣子來,匣中放著三枚六、七寸長,拇指來寬的金釵,鳳尾龍首,看著倒是漂亮。
隻是,一般金飾不做這樣的長寬,畢竟三、四兩金子戴在頭上可重得很。
段德祐卻不懂似的,滿臉殷勤地捧著盒子上前,“還請王爺簪上——”
他走過來時,手肘不經意地碰了碰喜婆,那婆子這才迴神道:“是啊是啊,王爺這樣有些太素淨了,大喜的日子,還是戴上得好。”
淩冽將目光從禮單上撤迴,麵色平靜地看了一眼段德祐,“大人方才說這金簪是禦賜的?”
“可不是?”段德祐仿佛早就知道他會有此一問,沒有猶豫地往那禮單上第二頁第三行一指,“您瞧,這兒寫著呢,‘禦賜龍首鳳尾金釵三枚,重九兩。’”
淩冽沒說話,示意元宵將那匣子接過來。
段德祐心中大喜,以為淩冽這是答應了,便客套道,“怎敢勞煩王爺身邊的人?”
元宵卻已將那匣子接過來遞給淩冽,淩冽拿到手中,將其中一枚金釵取出,他運勁兒於指尖輕輕一撚,便有簌簌金粉從釵子上掉落,露出裏頭黑黢黢一片的鐵質來。
段德祐:“……”
“段大人,”淩冽抬起眼眸,“您確定、這是禦賜之物?”
舒明義湊過來,皺眉將剩下兩枚金釵也拿出來一撚,結果竟也是鐵質鍍金的。舒明義平生最恨貪官汙吏,當場發了火,“段大人,你怎麽解釋?!!”
段德祐被吼得一抖,但到底是橫行鄉裏的惡霸地主,眼睛一轉就轉身大踏步地走到木箱旁的兩個下人身邊,毫不客氣地賞了他們一人一個耳光:“江南貪墨事才出!朝廷上下都在嚴查!你們好大的膽子!”
“大、大人饒命!小人不知、小人冤枉啊!”
舒明義哼笑一聲,而淩冽卻隻是將那偽作的釵子丟在地上,輕輕地撣了撣身上的金箔碎屑,“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大人對朝廷忠心耿耿,自會大義滅親、秉公處理。”
驛丞一早說過,段德祐是新官上任。
鏡城是前線,本就人力物力緊缺,他這樣的,用的人自然是身邊用慣了、從廬州老家帶來的。
段德祐當著舒明義和眾人的麵兒,隻能咬牙,道:“下、下官……自不會徇私。”
“是了,昧了禦賜賞物,按罪當如何?”淩冽揉了揉額角,“元宵,你說。”
“按律啊,當流徙三千裏,”元宵笑嘻嘻地,“不過,方才段大人你也說了,眼下朝廷嚴查,隻怕罪加一等,要殺頭呢。”
兩個下人一聽這話,臉都白了,膝行到段德祐身旁、不管不顧地哭嚎起那套“上有八十老母、跟著您盡忠多年”的說辭來。
段德祐心裏有鬼,怕他們死到臨頭攀咬出他來,便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地抽了旁邊侍衛的刀,“嘩嘩”兩下結果了他們。
血光飛濺,染透了驛館的黃泥地麵。
段德祐白著臉,捏著刀,目光怨毒地看向淩冽:“……奸賊已經伏誅,王爺,可還滿意?”
“大人好氣魄,”淩冽看向膝上的禮單,道:“隻是,少了三枚足九兩的金釵,大人待會兒又要如何同蠻國交待呢?”
“……”這次,段德祐渾身發抖,竟氣得提刀指向淩冽,“你——!”
“放肆!”舒明義擋過來,親兵們也紛紛持|槍指向段德祐。
最後,還是段德祐那個當掾史的侄子,上前一邊賠笑著同舒明義迴話,一邊小聲地勸段德祐。段德祐這才大喘了幾口氣、丟掉了刀,悶悶衝淩冽一揖:“是下官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