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法國戰役,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低地國家,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曆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便被納粹德國擊敗。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隻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準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征服波蘭並立即停戰。因為德國的原物料儲存量(需從外地進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國的戰爭機器主要依靠自蘇聯的原物料,出於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使希特勒對該情況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兩國提出和平建議,未等到兩國答複,在10月9日已為應對盟軍否決其建議的可能性,希特勒也製定了軍事行動:《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法西斯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中包括兩大行動:第一部分的“黃色作戰”(fallgelb,攻打荷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紅色作戰”
法蘭西戰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占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所實施的進攻戰役。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軍投降。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並開始從迪南和色當地區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14日占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1940年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領導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占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法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按照協定德、意軍隊占領法國大部,其糧餉由法國政府負擔。法國全麵停火。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製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計劃。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裏芬計劃相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參謀長埃裏希?馮?曼施坦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製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係,分割合圍英法盟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拒絕將曼施坦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國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於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
希特勒對曼施泰因的陳述,“簡直像精靈似的理解非常快”,並表示他個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坦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製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來。雖然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坦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麵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複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製定作戰計劃。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準了與曼施坦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1月10日,1架德軍梅塞施米特bf109飛機被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裏赫特北麵的馬斯梅赫倫(所謂的“梅赫倫事件”)。機上的乘客是德國空軍的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他攜帶一本最新版本的“黃色方案第2號方案”。賴因貝格爾無法銷毀文件,該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手中。經常有人認為這一事件是德軍計劃進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軍事行動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訂為“黃色方案第3號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並調任在普魯士的軍級司令,於2月9日在斯德丁開始他的指揮工作。這一舉動是哈爾德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憤怒的下屬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獲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請於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個人解釋他的建議。希特勒對該計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改變計劃。這些構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提出了一些能達至獲得真正廉價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爾德再次更改計劃,馮?曼施坦因沒有進一步介入。哈爾德同意將主力,即所謂“戰術突破力量”向南轉移。馮?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多大憑借(從一個防禦性的角度來看),因為阿登地區密林遍布,而且隻有惡劣的道路係統,它們作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製勝的元素,這對盟國迴應最初設想的計劃將是至關重要的,即法國和英國的主要精銳部隊向北前進保衛比利時。為了有助於確保這種情況下,德國b集團軍將攻擊比利時和荷蘭,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是德軍的主力,以吸引盟軍東移進入預定之包圍圈和牽製它們在這裏。要做到這一點,現有10個裝甲師中的3個仍被分配給b集團軍。
但是,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的原則,讓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作一次獨立的戰略穿插。這讓古德裏安憤怒的是,這一點最初在新的計劃裏被完全刪去。“黃色方案第4號方案”在2月24日發出。默茲河在色當的渡河點應該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師攻占。直到經過多次辯論後,才改為讓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在入侵後第4天於此建立橋頭堡。即使現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峽前進隻能在第9天開始,中間5天的停留時間是為了讓足夠數量的步兵師可以追上與裝甲部隊建立一條連續的戰線。
即使適應更多的常規方法,新戰略還是引發了多數德軍將領的抗議。他們認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個位置上是不負責任的,穿插部隊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供應,而這些本已不足的補給路線更很容易被法軍切斷。如果盟軍的反應也並不如德軍的預期,該攻勢最終可能造成災難。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被無視了。哈爾德認為,由於德軍的戰略地位似乎毫無希望的,無論如何,即使是輕微的機會以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比完全不行動而戰敗為佳。適應性的變化還暗示,它會令盟軍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爾德指出,如果這樣,德軍的勝利會更輕鬆,因為這將是對已放棄低地國家協約國(是1940年英法聯盟的俗稱)在聲譽上一個巨大的打擊。此外,德軍的戰鬥力將仍保持不變,將可以執行“紅色方案”,之後全力進攻法國。然而,這方麵的決定將不得不推遲到成功地完成“黃色方案”後才作出。事實上,德軍的詳細實施計劃隻包括頭9天的行動;有固定的時間表以確定了前進的通道。按照傳統的“任務指揮”,這依賴戰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這種不確定性對事件的實際過程會產生巨大影響。
1940年4月,出於戰略原因,德軍實施威瑟演習作戰,攻擊中立國家丹麥和挪威。英軍、法軍和自由波蘭軍實施行動作為迴應以支持挪威人[1]
法國戰役,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低地國家,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曆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便被納粹德國擊敗。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隻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準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征服波蘭並立即停戰。因為德國的原物料儲存量(需從外地進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國的戰爭機器主要依靠自蘇聯的原物料,出於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使希特勒對該情況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兩國提出和平建議,未等到兩國答複,在10月9日已為應對盟軍否決其建議的可能性,希特勒也製定了軍事行動:《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法西斯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中包括兩大行動:第一部分的“黃色作戰”(fallgelb,攻打荷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紅色作戰”
法蘭西戰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占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所實施的進攻戰役。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軍投降。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並開始從迪南和色當地區向索姆河口方向擴大戰果。14日占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1940年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領導新政府的貝當元帥請求德國武裝力量統帥部停戰。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占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法國和意大利兩國政府簽署停戰協定,按照協定德、意軍隊占領法國大部,其糧餉由法國政府負擔。法國全麵停火。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製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計劃。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裏芬計劃相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參謀長埃裏希?馮?曼施坦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製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係,分割合圍英法盟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拒絕將曼施坦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國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於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
希特勒對曼施泰因的陳述,“簡直像精靈似的理解非常快”,並表示他個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坦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製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來。雖然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坦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麵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複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製定作戰計劃。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準了與曼施坦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1月10日,1架德軍梅塞施米特bf109飛機被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裏赫特北麵的馬斯梅赫倫(所謂的“梅赫倫事件”)。機上的乘客是德國空軍的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他攜帶一本最新版本的“黃色方案第2號方案”。賴因貝格爾無法銷毀文件,該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手中。經常有人認為這一事件是德軍計劃進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軍事行動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訂為“黃色方案第3號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並調任在普魯士的軍級司令,於2月9日在斯德丁開始他的指揮工作。這一舉動是哈爾德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憤怒的下屬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獲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請於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個人解釋他的建議。希特勒對該計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改變計劃。這些構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提出了一些能達至獲得真正廉價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爾德再次更改計劃,馮?曼施坦因沒有進一步介入。哈爾德同意將主力,即所謂“戰術突破力量”向南轉移。馮?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多大憑借(從一個防禦性的角度來看),因為阿登地區密林遍布,而且隻有惡劣的道路係統,它們作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製勝的元素,這對盟國迴應最初設想的計劃將是至關重要的,即法國和英國的主要精銳部隊向北前進保衛比利時。為了有助於確保這種情況下,德國b集團軍將攻擊比利時和荷蘭,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是德軍的主力,以吸引盟軍東移進入預定之包圍圈和牽製它們在這裏。要做到這一點,現有10個裝甲師中的3個仍被分配給b集團軍。
但是,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的原則,讓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作一次獨立的戰略穿插。這讓古德裏安憤怒的是,這一點最初在新的計劃裏被完全刪去。“黃色方案第4號方案”在2月24日發出。默茲河在色當的渡河點應該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師攻占。直到經過多次辯論後,才改為讓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在入侵後第4天於此建立橋頭堡。即使現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峽前進隻能在第9天開始,中間5天的停留時間是為了讓足夠數量的步兵師可以追上與裝甲部隊建立一條連續的戰線。
即使適應更多的常規方法,新戰略還是引發了多數德軍將領的抗議。他們認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個位置上是不負責任的,穿插部隊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供應,而這些本已不足的補給路線更很容易被法軍切斷。如果盟軍的反應也並不如德軍的預期,該攻勢最終可能造成災難。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被無視了。哈爾德認為,由於德軍的戰略地位似乎毫無希望的,無論如何,即使是輕微的機會以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比完全不行動而戰敗為佳。適應性的變化還暗示,它會令盟軍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爾德指出,如果這樣,德軍的勝利會更輕鬆,因為這將是對已放棄低地國家協約國(是1940年英法聯盟的俗稱)在聲譽上一個巨大的打擊。此外,德軍的戰鬥力將仍保持不變,將可以執行“紅色方案”,之後全力進攻法國。然而,這方麵的決定將不得不推遲到成功地完成“黃色方案”後才作出。事實上,德軍的詳細實施計劃隻包括頭9天的行動;有固定的時間表以確定了前進的通道。按照傳統的“任務指揮”,這依賴戰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這種不確定性對事件的實際過程會產生巨大影響。
1940年4月,出於戰略原因,德軍實施威瑟演習作戰,攻擊中立國家丹麥和挪威。英軍、法軍和自由波蘭軍實施行動作為迴應以支持挪威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