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拉攏
大明風華:從蒸汽機開始 作者:夏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整個大明朝都沒有人懷疑洪武和永樂兩朝皇帝的狠,藍玉案十萬人說斬就斬,方孝孺的十族說滅就滅,現在居然還有人敢明目張膽的給皇帝上眼藥。
漕河失事營造局走水以後,很多人已經開始在朝堂上開始鼓吹天象示警,聯合起來想要勸阻皇帝罷手,加上蒸汽營造局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一些事端,到現在都沒能製造出來一輛。
朱高燧這一次將雙方的矛盾都擺到了明麵上,衝突已經無法避免。
看著桌子上放著的名單,朱高燧愁眉不展已經有半日,名單上的人都是建文朝的高官顯貴,在整個南京乃至整個大明都有極高的威望。
何況如果殺的太多,其他行省的三司吏定然人人自危,牽一發動全身以至江山不穩,這也是皇帝和太子一直都不敢快刀斬亂麻的原因,事關江山社稷沒有人敢賭!
“王爺您看起來很為難。”管家廖忠端上來一杯清茶然後說道。
“平心而論,這裏麵很多人都不配站在朝堂上,如果將他們罷官奪爵我沒有任何意見,但現在我一句話,他們可能全家都會受到牽連拖家帶口被斬。”
沒有中間緩和的地帶,這就是朱高燧最糾結的。
“聽話的活不聽話的死就這麽簡單,無非就是多死幾個和少死幾個人的事。” 廖忠一直都覺得自家王爺心太軟。
朱高燧歎了一口氣,他還是不想看到一家老小被拉到聚寶門,嘩啦啦腦袋全掉。
“馬上就是親耕大典,如果這些江浙仕宦聽勸我就拉一把,如果真有良言都勸不住的該死的鬼,也隻能隨他去了。”
名單上的人看似多其實若以官職分也隻分幾類,督察院、六部、三法司,隻要把這幾個衙門的天官說服,剩下的人自然會選擇附庸。
至於去找那幾個人朱高燧也早就有了注意,禮部尚書陳迪、工部尚書鄭賜、禦史曾鳳韶,這幾個都是江浙仕宦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
朱棣登基之時除了燕王府帶來的武將,在南京朝堂上沒有任何班底,想要江山不出現其他亂子隻能和這些人妥協。
因此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後,除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幾個頑固的建文派以外,朱棣沒有大開殺戒,如今大位已定皇帝也安插好了後手,於是就到了收拾這些人的時候。
巧合的是禮部尚書陳迪同樣住在細柳坊,陳迪算得上是一個人才,祖上出身軍戶,洪武年間多次隨軍出征,但最後卻憑借才學成為了執掌天下禮儀的大儒,也成為了建文朝的核心人物。
朱高燧看著天色尚早,因此準備去拜訪一下。
元朝是一個由外族所建立的皇朝,強盛到極致卻在百年內轟然倒塌。
作為禮部尚書,能文能武的陳迪自然也嚴守禮製,三間六架的房屋不算奢華但也古樸雅致的很,就連門釘的數量都不敢有任何逾越。
廖忠作為隨從向陳府門吏稟告了一聲,朱高燧在南京城擁有極高的地位,無論到什麽地方自然會被奉為上賓。
隻不過想象中的優待並沒有出現,門吏隻是冷淡的將他引進府內帶到了陳迪麵前。
陳迪正值壯年,身長七尺兩撇長髯,看起來頗有儒雅的氣度,隻是眉宇間有些疲憊。
此時的陳迪站在中堂門外的台階上,背著手俯視著朱高燧,兩人因為蒸汽機曾在朝堂上有過爭吵。
“見過趙王爺。”
在陳迪眼中根本看不起朱高燧,不學無術整日與一些匠戶商戶廝混在一起,即便如此在禮節上還是做到了滴水不漏。
“尚書大人客氣了。”
“趙王爺是來抓我的嗎?陳府闔家三十四口已經做好了隨正學兄而去的準備。”陳迪冷笑一聲。
陳迪口中的正學兄自然是方孝孺,朱高燧的臉上想盡量表露出自己的善意。
“大人何必自取憂苦,您和諸多江浙南士都對我父親有些誤解,我們一家最開始的打算一是自保,二是想仿效周公輔佐成王而已。如今首惡已誅,我爹登基為帝已有年許,我想我們其實是可以共處的。”朱高燧勸道。
“周公輔成王?那成王在哪裏。”陳迪反問。
“聽說是自焚而死了….”朱高燧底氣不足的迴答道。
“成王死,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兒子?”
“先皇之子尚且年幼,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朱高燧答。
“那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弟弟?”
看到陳迪梗著脖子紅著臉發問的模樣,朱高燧的表情也有些不太好看。
自己明明已經給了他台階,沒想道他在這種情況下還如此咄咄逼人,如果換紀綱今天來這裏,陳家已經雞犬不留了。
倒不是朱高燧非要拉攏他,也不是沒有他大明就會亡國,更多的是自己有著現代人的靈魂和思維,不管多大的罪過,看著他們滅門滅族始終有些接受不了。
該死的人可以死,不該死的如果有一些必要的原因也可以死,譬如孔聖人殺少正卯大概率也是因為嘴臭,他老子殺幾個人安定朝局朱高燧非常理解。
但漢人曆史上最殘酷的刑罰無疑是株連,上至孤老下至垂髫甚至包括鄰居,朱高燧畢竟有著一個現代人的思維和靈魂,不忍看見因為一個人而烏泱泱掉了一家人的腦袋。
“陳大人,這是我們朱家的事以後還請勿要置評。”
“天家無私事。”陳迪說的大義淩然。
“隨你的便,我來這裏的目的您應該也清楚。”
“無非是讓我唯唯諾諾而已,我也懂成王敗寇的道理,如果燕王是一代明君聖主,我陳迪願為當世魏征獻以畢生所學,創永樂盛世。但他好大喜功不聽忠臣諫言一意孤行,我寧肯身死也不與之同流合汙。”
看到陳迪說的義正言辭態度堅決,朱高燧也知道他無法將這樣的人說服。
“既然如此我希望親耕大典前能拿到陳大人歸養的奏章,咱們就此別過。”
朱高燧朝著陳迪拱拱手然後離開,看著朱高燧離開的背影,陳迪摸著胡須眼神中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神采。
“這趙王爺似乎與傳聞中的有些不同…”
無功而返,如果說失望倒是算不上,朱高燧隻是希望陳迪能夠聽勸,主動辭官自己在出麵盡量保下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從陳府離開後朱高燧馬不停蹄的前往了工部尚書鄭賜的府上,相比之下鄭賜的府邸比起陳迪要好很多,而且位於南京城最繁華的秦淮河岸邊,三間六架內歇山轉角,重簷重拱,繪畫藻井應有盡有。
而鄭賜在知道朱高燧來訪時,也沒有陳迪那般清高自傲不近人情。
鄭賜年近五旬看上去幹練精明,還親自將他迎進了正堂分賓客落座。
朱高燧看到茶桌正中央還擺著一本奏章,身邊的兩個丫鬟還非常周到的奉上了早就備好的茶盞。
“鄭大人應當知道我來意把!”
“大抵也猜到了一些。”鄭賜說道。
“那想必鄭大人不會讓我敗興而迴吧。”
鄭賜沒有迴答,而是雙手將茶桌上的奏折推了過去。
初見麵的熱情,加上此時的態度,朱高燧心裏有了一些底,覺得這一趟應該不會白來,這份奏折不是辭章就是歌功頌德的表。
隻不過朱高燧才剛翻開第一頁,笑容就僵在了臉上。
“八表同昏,平陸成江。王道已殪,賊道日昌!”
朱高燧甚至不敢在看下去,就憑開篇這十六個字的罪過,就算是搭上鄭府全府上下的性命,鄭賜還得倒欠他老爹幾個腦袋。
“鄭大人,漕河失事營造局走水同時發生,會有這麽巧合的事情嗎,您是工部尚書想來知道內情吧?”朱高燧問。
“當然知道,這背後有人指使而且不是一個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鄭賜居然沒有任何隱瞞大大方方的承認。
“你覺得我爹是什麽樣的人。”朱高燧又問。
“我朝太祖高皇帝殺伐果決,屠殺功臣累及家眷數以十萬計,而當今永樂皇帝滅十族之舉同樣曠古絕今,故當今陛下心狠手辣不遜高皇帝,若論其陰險狡詐更甚三分,或可為一代雄主。”
“既然你清楚,那這份奏章我就先暫且壓住了,望鄭大人思量再三勿要以卵擊石。”
朱高燧現在隻想帶迴家一把火燒掉,用屁股都能想到,如果他老子看到鄭賜這一本奏章場麵會是何等的精彩。
他來到這裏就是為了拉攏,如果堅持氣節不投誠,辭章也可以,但偏偏陳迪和鄭賜兩個都不選,鐵了心的要硬剛下去。
“你願意帶走就帶走吧,這樣的折子要多少有多少。”
“鄭大人,何至於此….”
話還沒有說完鄭賜就下了逐客令,朱高燧心中有些煩躁。
他本著人道主義精神,著急忙慌的想把這些人從死人堆裏拉出來,但他們倒好,屁股坐在火山上還不挪窩了。
隻是在踏出大門之前,朱高燧又多說了一句:
“你們這些人到底怎麽迴事,活下來難道不好嗎?”
“趙王爺好意我心領了,但你也不必再勸,我若在乎生死,陛下攻進金川門後就縋城而去了。”
帶著廖叔又去了一家,得到的依然是同樣的答複。
漕河失事營造局走水以後,很多人已經開始在朝堂上開始鼓吹天象示警,聯合起來想要勸阻皇帝罷手,加上蒸汽營造局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一些事端,到現在都沒能製造出來一輛。
朱高燧這一次將雙方的矛盾都擺到了明麵上,衝突已經無法避免。
看著桌子上放著的名單,朱高燧愁眉不展已經有半日,名單上的人都是建文朝的高官顯貴,在整個南京乃至整個大明都有極高的威望。
何況如果殺的太多,其他行省的三司吏定然人人自危,牽一發動全身以至江山不穩,這也是皇帝和太子一直都不敢快刀斬亂麻的原因,事關江山社稷沒有人敢賭!
“王爺您看起來很為難。”管家廖忠端上來一杯清茶然後說道。
“平心而論,這裏麵很多人都不配站在朝堂上,如果將他們罷官奪爵我沒有任何意見,但現在我一句話,他們可能全家都會受到牽連拖家帶口被斬。”
沒有中間緩和的地帶,這就是朱高燧最糾結的。
“聽話的活不聽話的死就這麽簡單,無非就是多死幾個和少死幾個人的事。” 廖忠一直都覺得自家王爺心太軟。
朱高燧歎了一口氣,他還是不想看到一家老小被拉到聚寶門,嘩啦啦腦袋全掉。
“馬上就是親耕大典,如果這些江浙仕宦聽勸我就拉一把,如果真有良言都勸不住的該死的鬼,也隻能隨他去了。”
名單上的人看似多其實若以官職分也隻分幾類,督察院、六部、三法司,隻要把這幾個衙門的天官說服,剩下的人自然會選擇附庸。
至於去找那幾個人朱高燧也早就有了注意,禮部尚書陳迪、工部尚書鄭賜、禦史曾鳳韶,這幾個都是江浙仕宦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
朱棣登基之時除了燕王府帶來的武將,在南京朝堂上沒有任何班底,想要江山不出現其他亂子隻能和這些人妥協。
因此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後,除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幾個頑固的建文派以外,朱棣沒有大開殺戒,如今大位已定皇帝也安插好了後手,於是就到了收拾這些人的時候。
巧合的是禮部尚書陳迪同樣住在細柳坊,陳迪算得上是一個人才,祖上出身軍戶,洪武年間多次隨軍出征,但最後卻憑借才學成為了執掌天下禮儀的大儒,也成為了建文朝的核心人物。
朱高燧看著天色尚早,因此準備去拜訪一下。
元朝是一個由外族所建立的皇朝,強盛到極致卻在百年內轟然倒塌。
作為禮部尚書,能文能武的陳迪自然也嚴守禮製,三間六架的房屋不算奢華但也古樸雅致的很,就連門釘的數量都不敢有任何逾越。
廖忠作為隨從向陳府門吏稟告了一聲,朱高燧在南京城擁有極高的地位,無論到什麽地方自然會被奉為上賓。
隻不過想象中的優待並沒有出現,門吏隻是冷淡的將他引進府內帶到了陳迪麵前。
陳迪正值壯年,身長七尺兩撇長髯,看起來頗有儒雅的氣度,隻是眉宇間有些疲憊。
此時的陳迪站在中堂門外的台階上,背著手俯視著朱高燧,兩人因為蒸汽機曾在朝堂上有過爭吵。
“見過趙王爺。”
在陳迪眼中根本看不起朱高燧,不學無術整日與一些匠戶商戶廝混在一起,即便如此在禮節上還是做到了滴水不漏。
“尚書大人客氣了。”
“趙王爺是來抓我的嗎?陳府闔家三十四口已經做好了隨正學兄而去的準備。”陳迪冷笑一聲。
陳迪口中的正學兄自然是方孝孺,朱高燧的臉上想盡量表露出自己的善意。
“大人何必自取憂苦,您和諸多江浙南士都對我父親有些誤解,我們一家最開始的打算一是自保,二是想仿效周公輔佐成王而已。如今首惡已誅,我爹登基為帝已有年許,我想我們其實是可以共處的。”朱高燧勸道。
“周公輔成王?那成王在哪裏。”陳迪反問。
“聽說是自焚而死了….”朱高燧底氣不足的迴答道。
“成王死,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兒子?”
“先皇之子尚且年幼,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朱高燧答。
“那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弟弟?”
看到陳迪梗著脖子紅著臉發問的模樣,朱高燧的表情也有些不太好看。
自己明明已經給了他台階,沒想道他在這種情況下還如此咄咄逼人,如果換紀綱今天來這裏,陳家已經雞犬不留了。
倒不是朱高燧非要拉攏他,也不是沒有他大明就會亡國,更多的是自己有著現代人的靈魂和思維,不管多大的罪過,看著他們滅門滅族始終有些接受不了。
該死的人可以死,不該死的如果有一些必要的原因也可以死,譬如孔聖人殺少正卯大概率也是因為嘴臭,他老子殺幾個人安定朝局朱高燧非常理解。
但漢人曆史上最殘酷的刑罰無疑是株連,上至孤老下至垂髫甚至包括鄰居,朱高燧畢竟有著一個現代人的思維和靈魂,不忍看見因為一個人而烏泱泱掉了一家人的腦袋。
“陳大人,這是我們朱家的事以後還請勿要置評。”
“天家無私事。”陳迪說的大義淩然。
“隨你的便,我來這裏的目的您應該也清楚。”
“無非是讓我唯唯諾諾而已,我也懂成王敗寇的道理,如果燕王是一代明君聖主,我陳迪願為當世魏征獻以畢生所學,創永樂盛世。但他好大喜功不聽忠臣諫言一意孤行,我寧肯身死也不與之同流合汙。”
看到陳迪說的義正言辭態度堅決,朱高燧也知道他無法將這樣的人說服。
“既然如此我希望親耕大典前能拿到陳大人歸養的奏章,咱們就此別過。”
朱高燧朝著陳迪拱拱手然後離開,看著朱高燧離開的背影,陳迪摸著胡須眼神中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神采。
“這趙王爺似乎與傳聞中的有些不同…”
無功而返,如果說失望倒是算不上,朱高燧隻是希望陳迪能夠聽勸,主動辭官自己在出麵盡量保下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從陳府離開後朱高燧馬不停蹄的前往了工部尚書鄭賜的府上,相比之下鄭賜的府邸比起陳迪要好很多,而且位於南京城最繁華的秦淮河岸邊,三間六架內歇山轉角,重簷重拱,繪畫藻井應有盡有。
而鄭賜在知道朱高燧來訪時,也沒有陳迪那般清高自傲不近人情。
鄭賜年近五旬看上去幹練精明,還親自將他迎進了正堂分賓客落座。
朱高燧看到茶桌正中央還擺著一本奏章,身邊的兩個丫鬟還非常周到的奉上了早就備好的茶盞。
“鄭大人應當知道我來意把!”
“大抵也猜到了一些。”鄭賜說道。
“那想必鄭大人不會讓我敗興而迴吧。”
鄭賜沒有迴答,而是雙手將茶桌上的奏折推了過去。
初見麵的熱情,加上此時的態度,朱高燧心裏有了一些底,覺得這一趟應該不會白來,這份奏折不是辭章就是歌功頌德的表。
隻不過朱高燧才剛翻開第一頁,笑容就僵在了臉上。
“八表同昏,平陸成江。王道已殪,賊道日昌!”
朱高燧甚至不敢在看下去,就憑開篇這十六個字的罪過,就算是搭上鄭府全府上下的性命,鄭賜還得倒欠他老爹幾個腦袋。
“鄭大人,漕河失事營造局走水同時發生,會有這麽巧合的事情嗎,您是工部尚書想來知道內情吧?”朱高燧問。
“當然知道,這背後有人指使而且不是一個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鄭賜居然沒有任何隱瞞大大方方的承認。
“你覺得我爹是什麽樣的人。”朱高燧又問。
“我朝太祖高皇帝殺伐果決,屠殺功臣累及家眷數以十萬計,而當今永樂皇帝滅十族之舉同樣曠古絕今,故當今陛下心狠手辣不遜高皇帝,若論其陰險狡詐更甚三分,或可為一代雄主。”
“既然你清楚,那這份奏章我就先暫且壓住了,望鄭大人思量再三勿要以卵擊石。”
朱高燧現在隻想帶迴家一把火燒掉,用屁股都能想到,如果他老子看到鄭賜這一本奏章場麵會是何等的精彩。
他來到這裏就是為了拉攏,如果堅持氣節不投誠,辭章也可以,但偏偏陳迪和鄭賜兩個都不選,鐵了心的要硬剛下去。
“你願意帶走就帶走吧,這樣的折子要多少有多少。”
“鄭大人,何至於此….”
話還沒有說完鄭賜就下了逐客令,朱高燧心中有些煩躁。
他本著人道主義精神,著急忙慌的想把這些人從死人堆裏拉出來,但他們倒好,屁股坐在火山上還不挪窩了。
隻是在踏出大門之前,朱高燧又多說了一句:
“你們這些人到底怎麽迴事,活下來難道不好嗎?”
“趙王爺好意我心領了,但你也不必再勸,我若在乎生死,陛下攻進金川門後就縋城而去了。”
帶著廖叔又去了一家,得到的依然是同樣的答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