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田豐的民屯策,盧植的軍屯策,其中還是盧植的軍屯策更為高明。盧植是東漢末年少有的文武兼備的大才,他不僅執政經驗豐富,也是一位大儒,更是一員名將。可謂是一個全才。趙匡胤在把柴宗訓趕走,建立宋朝以後,宋朝的祠廟中就把盧植的牌位放在孔子牌位的旁邊。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盧植能和他平起平坐,可見他有多厲害。在原有曆史軌跡上的盧植,因為被漢靈帝用囚車運迴洛陽,所以對東漢朝廷失去了信心,最後隱居於家鄉的軍都山,鬱鬱而終,他的才能也沒有得到完全的釋放。
但劉範的橫空出世,讓他看到了東漢王朝的希望。他在劉範身上,看到了東漢王朝的未來。和他有同樣的看法的,還有劉虞、黃琬和蔡邕。所以,一被接到涼州來,盧植就迫不及待地把他醞釀已久的良策獻出。這軍屯策,是盧植夢寐以求實現的。但朝廷沒有實現軍屯策的任何條件,所以劉範就得以利用。
軍屯策對民屯策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相較於軍屯策,民屯策的剝削性更大。民屯者需要和國家以四比六的比例瓜分收成,隻能自留四成;而軍屯者雖然需要全數上交,並且在戰時衝鋒陷陣,但軍屯者的家庭卻隻需要和國家以三比七的比例瓜分收成。所以,參與軍屯遠遠要比參與民屯獲利更大。如果不參與屯田,百姓又不能獲得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所以,不論是涼州百姓,還是流民,都會傾向於選擇軍屯。
隻要有大量百姓參與軍屯,劉範就能徹底解決兵源和軍糧問題。因為兵農合一,不僅軍事力量大幅上升,而且由於軍屯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小,綜合實力也會大幅提升。更利在千秋的是,劉範可以借助軍屯策的推行,喚醒漢人的尚武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所以華夏人十分尚武。到了漢代,自從漢武帝以來,“漢兵一人頂胡兵五六人”也成為定式。但東漢後,社會穩定下來後,人心開始渙散,由於生活富足,戰爭太少,漢人的尚武精神逐漸消退。借助軍屯策,大部分的人都必須參與軍事操練,還有可能上戰場。這樣,尚武精神就可以卷土重來。在以後的曆史裏,就算漢人國力虛耗,遊牧民族也不敢輕易冒犯。
而且,軍屯策還可以鞏固屯田軍的戰心。由於屯田軍的家人,都享受著軍屯策的利好。一旦屯田軍投降和臨陣脫逃,他們的家人的生活就會一落千丈。為了家人,屯田軍隻能硬著頭皮往上衝,不會退後半步。這樣一來,就算屯田軍的戰鬥力不如職業軍人強,但其戰鬥意誌也會不亞於職業軍人。
為了契合軍屯策,劉範規定現在的西涼軍二十四萬人為職業軍人,不用參與屯田。但他們家庭的待遇比屯田軍的家庭要高,如果他們的家庭參與屯田,他們需要和國家以八比二的比例瓜分收成,隻需要上交兩成。但西涼軍仍然可以領取餉錢。簡而言之,西涼軍的待遇還是不變,但其家庭的待遇比軍屯者的家庭的待遇高一些。
但是劉範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劉範深知,現在的西域就是一片荒蕪。雖然現在的西域生態環境比起後世好得多,沙漠化沒有後世那麽瘋狂,還有很多可以開墾出來的土地。但是西域長久以來一直都被當做放牧的草地,直到解放後,新中國在新疆建立了兵團製度,著手在新疆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農業開發,新疆才從牧區開始轉變為農業區。
現在的西域雖然是得天獨厚的牧區,天山和伊犁河流域極其有利於放牧牛馬,但仍然沒有被大規模的開發過,可謂是一片處女地。要想讓流民在西域紮根,就要對西域進行有計劃、大規模的開墾。要想開墾如此廣闊的西域,就必然需要動員起流民,讓他們去開墾西域。這又需要一整套高效的動員機製。
而劉範現有的動員機製,除了募役法外,就什麽都不剩了。募役法為宋朝丞相王安石所創,其精髓旨在於農忙時節,讓本該參與徭役的百姓出一筆錢免除徭役,抽出手去收獲糧食。但是流民窮得連吃的都沒有,哪裏能達到募役法的要求?
這讓劉範困擾不已。田豐、盧植、賈詡三名國士,以及其他的臣屬們也對此束手無策。危難關頭,還是要依靠自己。劉範靈機一動,想起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妙計。經濟危機後,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了解決失業問題,羅斯福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方法。以工代賑,就是讓需要接受賑濟的民眾,讓他們自願參與到國家的大型工程建設中來,用為國家工作來換取賑濟。以工代賑不僅在短時間內解決了經濟危機中嚴重的失業問題和社會救濟問題,還幫助美國趁機建設了許多重要的工程設施。不論是對民眾,還是對國家,都是雙贏的結果,可謂是舉世無雙的良策。
現在劉範麵臨的難題幾乎和羅斯福一樣,他也需要解決失業問題和社會救濟問題,以及還要展開大規模的建設活動。所以,劉範在會議上提出了以工代賑的策略,頓時讓整個議事堂沸騰了起來。議事堂中的所有人,都是萬中無一的人才,自然看得出以工代賑策的好處,而看不出半點壞處。
所以,劉範決定,在對進入西域定居的流民實施屯田製之前,先用以工代賑法來賑濟流民,並把流民編成隊伍,有組織有計劃地任用他們對處女地西域進行大規模的開發。
西域開發的內容,包括在西域開墾耕地,建設嶄新的城池,建設民居,興修水利,鋪設官道,建設包括兩座大型關城(平西關和定西關,原阿拉山口和紅旗拉甫山口)在內的軍事防禦工事,界定行政區劃(也就是州郡縣),劃分牧區和農業區等。
田豐的民屯策,盧植的軍屯策,其中還是盧植的軍屯策更為高明。盧植是東漢末年少有的文武兼備的大才,他不僅執政經驗豐富,也是一位大儒,更是一員名將。可謂是一個全才。趙匡胤在把柴宗訓趕走,建立宋朝以後,宋朝的祠廟中就把盧植的牌位放在孔子牌位的旁邊。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盧植能和他平起平坐,可見他有多厲害。在原有曆史軌跡上的盧植,因為被漢靈帝用囚車運迴洛陽,所以對東漢朝廷失去了信心,最後隱居於家鄉的軍都山,鬱鬱而終,他的才能也沒有得到完全的釋放。
但劉範的橫空出世,讓他看到了東漢王朝的希望。他在劉範身上,看到了東漢王朝的未來。和他有同樣的看法的,還有劉虞、黃琬和蔡邕。所以,一被接到涼州來,盧植就迫不及待地把他醞釀已久的良策獻出。這軍屯策,是盧植夢寐以求實現的。但朝廷沒有實現軍屯策的任何條件,所以劉範就得以利用。
軍屯策對民屯策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相較於軍屯策,民屯策的剝削性更大。民屯者需要和國家以四比六的比例瓜分收成,隻能自留四成;而軍屯者雖然需要全數上交,並且在戰時衝鋒陷陣,但軍屯者的家庭卻隻需要和國家以三比七的比例瓜分收成。所以,參與軍屯遠遠要比參與民屯獲利更大。如果不參與屯田,百姓又不能獲得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所以,不論是涼州百姓,還是流民,都會傾向於選擇軍屯。
隻要有大量百姓參與軍屯,劉範就能徹底解決兵源和軍糧問題。因為兵農合一,不僅軍事力量大幅上升,而且由於軍屯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小,綜合實力也會大幅提升。更利在千秋的是,劉範可以借助軍屯策的推行,喚醒漢人的尚武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所以華夏人十分尚武。到了漢代,自從漢武帝以來,“漢兵一人頂胡兵五六人”也成為定式。但東漢後,社會穩定下來後,人心開始渙散,由於生活富足,戰爭太少,漢人的尚武精神逐漸消退。借助軍屯策,大部分的人都必須參與軍事操練,還有可能上戰場。這樣,尚武精神就可以卷土重來。在以後的曆史裏,就算漢人國力虛耗,遊牧民族也不敢輕易冒犯。
而且,軍屯策還可以鞏固屯田軍的戰心。由於屯田軍的家人,都享受著軍屯策的利好。一旦屯田軍投降和臨陣脫逃,他們的家人的生活就會一落千丈。為了家人,屯田軍隻能硬著頭皮往上衝,不會退後半步。這樣一來,就算屯田軍的戰鬥力不如職業軍人強,但其戰鬥意誌也會不亞於職業軍人。
為了契合軍屯策,劉範規定現在的西涼軍二十四萬人為職業軍人,不用參與屯田。但他們家庭的待遇比屯田軍的家庭要高,如果他們的家庭參與屯田,他們需要和國家以八比二的比例瓜分收成,隻需要上交兩成。但西涼軍仍然可以領取餉錢。簡而言之,西涼軍的待遇還是不變,但其家庭的待遇比軍屯者的家庭的待遇高一些。
但是劉範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劉範深知,現在的西域就是一片荒蕪。雖然現在的西域生態環境比起後世好得多,沙漠化沒有後世那麽瘋狂,還有很多可以開墾出來的土地。但是西域長久以來一直都被當做放牧的草地,直到解放後,新中國在新疆建立了兵團製度,著手在新疆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農業開發,新疆才從牧區開始轉變為農業區。
現在的西域雖然是得天獨厚的牧區,天山和伊犁河流域極其有利於放牧牛馬,但仍然沒有被大規模的開發過,可謂是一片處女地。要想讓流民在西域紮根,就要對西域進行有計劃、大規模的開墾。要想開墾如此廣闊的西域,就必然需要動員起流民,讓他們去開墾西域。這又需要一整套高效的動員機製。
而劉範現有的動員機製,除了募役法外,就什麽都不剩了。募役法為宋朝丞相王安石所創,其精髓旨在於農忙時節,讓本該參與徭役的百姓出一筆錢免除徭役,抽出手去收獲糧食。但是流民窮得連吃的都沒有,哪裏能達到募役法的要求?
這讓劉範困擾不已。田豐、盧植、賈詡三名國士,以及其他的臣屬們也對此束手無策。危難關頭,還是要依靠自己。劉範靈機一動,想起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妙計。經濟危機後,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了解決失業問題,羅斯福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方法。以工代賑,就是讓需要接受賑濟的民眾,讓他們自願參與到國家的大型工程建設中來,用為國家工作來換取賑濟。以工代賑不僅在短時間內解決了經濟危機中嚴重的失業問題和社會救濟問題,還幫助美國趁機建設了許多重要的工程設施。不論是對民眾,還是對國家,都是雙贏的結果,可謂是舉世無雙的良策。
現在劉範麵臨的難題幾乎和羅斯福一樣,他也需要解決失業問題和社會救濟問題,以及還要展開大規模的建設活動。所以,劉範在會議上提出了以工代賑的策略,頓時讓整個議事堂沸騰了起來。議事堂中的所有人,都是萬中無一的人才,自然看得出以工代賑策的好處,而看不出半點壞處。
所以,劉範決定,在對進入西域定居的流民實施屯田製之前,先用以工代賑法來賑濟流民,並把流民編成隊伍,有組織有計劃地任用他們對處女地西域進行大規模的開發。
西域開發的內容,包括在西域開墾耕地,建設嶄新的城池,建設民居,興修水利,鋪設官道,建設包括兩座大型關城(平西關和定西關,原阿拉山口和紅旗拉甫山口)在內的軍事防禦工事,界定行政區劃(也就是州郡縣),劃分牧區和農業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