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年初,對於德意誌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
首先,地產馬克的推出,加上英國表現出對德國的扶持態度,讓德國經濟看到複蘇的希望。
其次,魯爾危機已經迎來解決的曙光,英國和美國不支持法國和比利時的行動,在巨大的外交壓力下,比利時已經宣布從魯爾地區撤退,而法國還在“死撐”,但國內越發蕭條的經濟,導致社會動蕩,法國人還能堅持多久,可想而知。
最後,在一月,蘇聯的領導者列寧,病逝於戈爾基村,這個剛剛建立的紅色政權,迎來變革,對德國來說,也影響深遠。
而身在蘭茨貝格監獄的希特勒,也在緊密觀察形勢,並悄悄行動。
它並沒有因為服刑而消沉,它雖然發布命令,讓納粹黨處於“蟄伏”當中,但是並不等於說,他就會安於“沉默”。
在這所監獄中,希特勒依舊在指揮著一切,在此服刑的納粹黨人和右翼分子,依舊視他為領袖。
每當食堂開飯,希特勒出現在餐廳時,這些服刑的納粹黨人就會站成兩排,以立正的姿勢對他敬禮。
而在放風的時候,場麵會更加“壯觀”,這些納粹黨人會在希特勒麵前集合,一邊高唱黨歌,一邊跑步或踢普魯士正步。
他們看上去根本不像犯人,更像是一群在軍營操練的士兵。
監獄對此采取了默許態度,隻是後來因為周圍居民的投訴,才不得不警告這些納粹黨徒“小聲一點兒”。
可以說,希特勒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是很快,一個令他不安的消息傳來。
4月份的巴伐利亞選舉,由魯登道夫和羅姆組成的“國家社會主義自由運動”,獲得了19.19萬張選票。
這個得票數量不僅高於一直被希特勒“重視”的工農聯合黨,甚至僅次於巴伐利亞人民黨,讓他們成為巴伐利亞議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在一個月後,全國選舉更是取得驚人成績。新成立的“國家社會主義自由運動”,竟然贏得了200萬張選票,34名候選人中,有32位成功進入國家議會。
在這當中,就包括魯登道夫和羅姆。
而讓希特勒更加不安的是,納粹黨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魯登道夫的行列,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堅定支持者”羅森堡。
“這是背叛,他們違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
希特勒在得知消息後,憤怒地將茶杯摔得粉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權力和威信,正在被一點點吞噬。
他必須采取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還不等他出手,又一個噩耗傳來。
漢夫施坦格爾和剛剛迴國的盧德克來探望自己,他們帶來一個讓希特勒錯愕的消息。
德萊克斯勒和弗德爾,正在密謀推翻自己,重新建黨。
納粹黨的分裂超乎想象,魯登道夫和羅姆,帶走了激進派,而德萊克斯勒又準備拉起元老派和溫和派自立門戶。
當然,按照德萊克斯勒的說法,他並不準備拋棄自己,隻是要“限製”自己的權力。
“或許我們也應該采取類似的辦法,比如——投票箱。”
這是盧德克給希特勒的建議,而希特勒在認真思索後,點了點頭。
他的確要換一種方式了,國內和國際形勢都發生了變化,如果還想繼續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就必須采取更“溫和”的方式。
因為《人民觀察家報》被查封,所以希特勒隻能在其他右翼媒體上發聲,7月7日,他在《人民使者報》上宣布,自己已經放棄對“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將在服刑期間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且謝絕追隨者的探視,因為要全心全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
這透露出來兩個信息。
第一個,是他完全與“國家社會主義運動”這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新政黨做切割。
因為他發現,魯登道夫和羅姆的當選,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功勞”,他們盜用自己的名字和主張,甚至還拿自己在服刑打“感情牌”,導致那些自己的支持者稀裏糊塗下,就給他們投了票。
希特勒不能容忍這種事情,何況他完全對這個新政黨沒有影響力,他們得勢後自己沒有好處,而一旦出了問題,就可能讓自己背鍋。
與其這樣,還不如幹脆一點兒,早點兒讓人們知道,自己與他們,毫不相關。
第二個,是他準備做出方向上的調整,他將放棄原來的激進主張,以更溫和的方式,投入到納粹黨的重建中。
這需要沉澱,需要人們忘記自己的“暴力”形象,以更親和的模樣,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因為他發現,與其強化納粹黨,還不如營造個人人設,更加實際且重要。
而很快,機會就來了。
赫斯聽從自己導師豪斯霍費爾教授的建議,向慕尼黑警察局自首。
對於他的到來,警員們是震驚的,因為他們幾乎沒對赫斯進行任何搜捕,事實上這個“暴亂參與者”,已經在慕尼黑大街上溜達好幾個月了,甚至與一些警員擦肩而過,都沒有遭到任何問詢。
但不管怎麽說,既然人家已經來自首了,他們也不能當作沒看見,於是經過一套簡單的程序,赫斯便來到了貝茨蘭格監獄。
這或許是一次有預謀的行動,赫斯迅速成了希特勒的助手,每一天希特勒都會口述,而赫斯加以記錄,然後整理。
因為希特勒要出一本自傳,一本可以讓他以更加“光輝”的形象,出現在眾人眼前的自傳。
他要強化自己的光環,讓人們在提到“國家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德意誌複興”等詞匯時,第一個想到自己,而不是納粹黨。
他要營造個人崇拜,隻有把自己的“人設”立住,才能牢牢握住納粹黨的權柄。
任何人都別想從他手裏奪走納粹黨,魯登道夫不行,羅姆不行,德萊克斯勒更不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段日子或許是希特勒幾年來,過得最舒心的。
依靠不俗的口才和親和力,監獄裏的獄警大部分都被他發展成為“自己的信徒”。
不僅對他的看守越來越鬆懈,甚至還提供許多出行上的便利。
希特勒可以自由出入監獄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典獄長雷博爾德還同意希特勒的房間,可以亮燈到淩晨以後。
毫無疑問,貝茨蘭格監獄已經成為希特勒的“後花園”,納粹黨人在這所監獄普遍受到優待,他們甚至還可以舉辦集會,甚至印刷報紙。
這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一群犯人在舉辦集會,負責“偷聽”的獄警,竟然和他們坐在一起。
犯人印刷報紙更是聞所未聞,雷博爾德典獄長對此有些生氣,畢竟他們是犯人,但是看上去,他們才是這座監獄的主人一樣。
於是他突擊檢查了被舉報為“印刷間”的牢房,卻發現那裏空空如也,他看向自己的助手,隻見他聳了聳肩膀,那一刻雷博爾德知道,下麵的人,早就通風報信了。
索性,他也就不再理會這件事,任由納粹黨人在監獄裏“胡來”。
因為赫斯的入獄,豪斯霍費爾教授也來探監,他會見希特勒,同時送給他一些書籍,主要是地緣政治和純政治類的書。
但是他從不會單獨見希特勒,因為用豪斯霍費爾教授的話說,希特勒對他有些排斥且不信任。
原因是一個受教育不多的人,對一位學者的那種不信任感,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豪斯霍費爾教授並沒有因此而對希特勒有其他看法。
相比起希特勒,豪斯霍費爾教授更在意自己的學生赫斯,他曾經勸說赫斯,放棄進入政治,專心學術,但是很明顯,赫斯已經打定主意,一生追隨自己的“元首”。
赫斯的未婚妻伊爾塞.普羅爾也經常來探望,每個星期天,她都會從慕尼黑騎自行車前往貝茨蘭格。
而在監獄裏,希特勒和赫斯幾乎形影不離,他們經常在樓梯口等自己。
一次,伊爾塞帶了照相機來,她拍下一張希特勒和赫斯的合影,就在樓梯口,兩人麵帶微笑地看著自己。
毫無疑問,監獄生活對希特勒來說是輕鬆的,他似乎從來沒有這麽輕鬆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著作”中。
這是一本講述自己前半生的書。
從他悲慘的童年,到維也納的失意。從血腥的戰場時光,再到貝茨蘭格監獄的鐵窗歲月。
然而個人經曆隻是陪襯,在這本書裏,他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國家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反共產主義。
希特勒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意圖,這本書裏充斥著暴力和威脅,但是在他個人“淒慘”的經曆掩飾下,又顯得不那麽突兀和血腥。
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這就是希特勒的魅力,就好像他的演說,幽默,風趣,感動,激情。
各種情緒會把你團團包圍,在你被吸引時,便給你灌輸他的思想。
毫無疑問,這本書給希特勒日後的政治生涯,架設了階梯,不過現在,它還未成型。
希特勒一直以口述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和主張,而負責記錄,整理和編撰的是赫斯。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赫斯竭盡全力,但是依舊需要時間。
然而希特勒並不著急,他也在反複推敲和斟酌,因為他也清楚,這本自傳會帶給他什麽。
“我們似乎應該給它起個名字。”
一次,赫斯在完成記錄後,突然想起,他們還沒有給這本書起名字。
“就叫《我的奮鬥》吧,因為我從幼年時期,就在與命運抗爭,直到今天也是一樣,甚至我覺得,在未來,我依然需要這樣做。
因為它給了我足夠多的考驗和曆練,而我,也對此抱有感激,畢竟沒有那些磨難,也不會成就今天的我。”
希特勒看向鐵窗之外,露出意味深長的表情,赫斯愣了一下,隨後迅速在筆記的角落,寫下了那幾個字——我的奮鬥。
首先,地產馬克的推出,加上英國表現出對德國的扶持態度,讓德國經濟看到複蘇的希望。
其次,魯爾危機已經迎來解決的曙光,英國和美國不支持法國和比利時的行動,在巨大的外交壓力下,比利時已經宣布從魯爾地區撤退,而法國還在“死撐”,但國內越發蕭條的經濟,導致社會動蕩,法國人還能堅持多久,可想而知。
最後,在一月,蘇聯的領導者列寧,病逝於戈爾基村,這個剛剛建立的紅色政權,迎來變革,對德國來說,也影響深遠。
而身在蘭茨貝格監獄的希特勒,也在緊密觀察形勢,並悄悄行動。
它並沒有因為服刑而消沉,它雖然發布命令,讓納粹黨處於“蟄伏”當中,但是並不等於說,他就會安於“沉默”。
在這所監獄中,希特勒依舊在指揮著一切,在此服刑的納粹黨人和右翼分子,依舊視他為領袖。
每當食堂開飯,希特勒出現在餐廳時,這些服刑的納粹黨人就會站成兩排,以立正的姿勢對他敬禮。
而在放風的時候,場麵會更加“壯觀”,這些納粹黨人會在希特勒麵前集合,一邊高唱黨歌,一邊跑步或踢普魯士正步。
他們看上去根本不像犯人,更像是一群在軍營操練的士兵。
監獄對此采取了默許態度,隻是後來因為周圍居民的投訴,才不得不警告這些納粹黨徒“小聲一點兒”。
可以說,希特勒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是很快,一個令他不安的消息傳來。
4月份的巴伐利亞選舉,由魯登道夫和羅姆組成的“國家社會主義自由運動”,獲得了19.19萬張選票。
這個得票數量不僅高於一直被希特勒“重視”的工農聯合黨,甚至僅次於巴伐利亞人民黨,讓他們成為巴伐利亞議會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在一個月後,全國選舉更是取得驚人成績。新成立的“國家社會主義自由運動”,竟然贏得了200萬張選票,34名候選人中,有32位成功進入國家議會。
在這當中,就包括魯登道夫和羅姆。
而讓希特勒更加不安的是,納粹黨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魯登道夫的行列,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堅定支持者”羅森堡。
“這是背叛,他們違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
希特勒在得知消息後,憤怒地將茶杯摔得粉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權力和威信,正在被一點點吞噬。
他必須采取手段,解決這個問題。
然而還不等他出手,又一個噩耗傳來。
漢夫施坦格爾和剛剛迴國的盧德克來探望自己,他們帶來一個讓希特勒錯愕的消息。
德萊克斯勒和弗德爾,正在密謀推翻自己,重新建黨。
納粹黨的分裂超乎想象,魯登道夫和羅姆,帶走了激進派,而德萊克斯勒又準備拉起元老派和溫和派自立門戶。
當然,按照德萊克斯勒的說法,他並不準備拋棄自己,隻是要“限製”自己的權力。
“或許我們也應該采取類似的辦法,比如——投票箱。”
這是盧德克給希特勒的建議,而希特勒在認真思索後,點了點頭。
他的確要換一種方式了,國內和國際形勢都發生了變化,如果還想繼續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就必須采取更“溫和”的方式。
因為《人民觀察家報》被查封,所以希特勒隻能在其他右翼媒體上發聲,7月7日,他在《人民使者報》上宣布,自己已經放棄對“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將在服刑期間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且謝絕追隨者的探視,因為要全心全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
這透露出來兩個信息。
第一個,是他完全與“國家社會主義運動”這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新政黨做切割。
因為他發現,魯登道夫和羅姆的當選,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功勞”,他們盜用自己的名字和主張,甚至還拿自己在服刑打“感情牌”,導致那些自己的支持者稀裏糊塗下,就給他們投了票。
希特勒不能容忍這種事情,何況他完全對這個新政黨沒有影響力,他們得勢後自己沒有好處,而一旦出了問題,就可能讓自己背鍋。
與其這樣,還不如幹脆一點兒,早點兒讓人們知道,自己與他們,毫不相關。
第二個,是他準備做出方向上的調整,他將放棄原來的激進主張,以更溫和的方式,投入到納粹黨的重建中。
這需要沉澱,需要人們忘記自己的“暴力”形象,以更親和的模樣,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因為他發現,與其強化納粹黨,還不如營造個人人設,更加實際且重要。
而很快,機會就來了。
赫斯聽從自己導師豪斯霍費爾教授的建議,向慕尼黑警察局自首。
對於他的到來,警員們是震驚的,因為他們幾乎沒對赫斯進行任何搜捕,事實上這個“暴亂參與者”,已經在慕尼黑大街上溜達好幾個月了,甚至與一些警員擦肩而過,都沒有遭到任何問詢。
但不管怎麽說,既然人家已經來自首了,他們也不能當作沒看見,於是經過一套簡單的程序,赫斯便來到了貝茨蘭格監獄。
這或許是一次有預謀的行動,赫斯迅速成了希特勒的助手,每一天希特勒都會口述,而赫斯加以記錄,然後整理。
因為希特勒要出一本自傳,一本可以讓他以更加“光輝”的形象,出現在眾人眼前的自傳。
他要強化自己的光環,讓人們在提到“國家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德意誌複興”等詞匯時,第一個想到自己,而不是納粹黨。
他要營造個人崇拜,隻有把自己的“人設”立住,才能牢牢握住納粹黨的權柄。
任何人都別想從他手裏奪走納粹黨,魯登道夫不行,羅姆不行,德萊克斯勒更不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段日子或許是希特勒幾年來,過得最舒心的。
依靠不俗的口才和親和力,監獄裏的獄警大部分都被他發展成為“自己的信徒”。
不僅對他的看守越來越鬆懈,甚至還提供許多出行上的便利。
希特勒可以自由出入監獄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典獄長雷博爾德還同意希特勒的房間,可以亮燈到淩晨以後。
毫無疑問,貝茨蘭格監獄已經成為希特勒的“後花園”,納粹黨人在這所監獄普遍受到優待,他們甚至還可以舉辦集會,甚至印刷報紙。
這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一群犯人在舉辦集會,負責“偷聽”的獄警,竟然和他們坐在一起。
犯人印刷報紙更是聞所未聞,雷博爾德典獄長對此有些生氣,畢竟他們是犯人,但是看上去,他們才是這座監獄的主人一樣。
於是他突擊檢查了被舉報為“印刷間”的牢房,卻發現那裏空空如也,他看向自己的助手,隻見他聳了聳肩膀,那一刻雷博爾德知道,下麵的人,早就通風報信了。
索性,他也就不再理會這件事,任由納粹黨人在監獄裏“胡來”。
因為赫斯的入獄,豪斯霍費爾教授也來探監,他會見希特勒,同時送給他一些書籍,主要是地緣政治和純政治類的書。
但是他從不會單獨見希特勒,因為用豪斯霍費爾教授的話說,希特勒對他有些排斥且不信任。
原因是一個受教育不多的人,對一位學者的那種不信任感,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豪斯霍費爾教授並沒有因此而對希特勒有其他看法。
相比起希特勒,豪斯霍費爾教授更在意自己的學生赫斯,他曾經勸說赫斯,放棄進入政治,專心學術,但是很明顯,赫斯已經打定主意,一生追隨自己的“元首”。
赫斯的未婚妻伊爾塞.普羅爾也經常來探望,每個星期天,她都會從慕尼黑騎自行車前往貝茨蘭格。
而在監獄裏,希特勒和赫斯幾乎形影不離,他們經常在樓梯口等自己。
一次,伊爾塞帶了照相機來,她拍下一張希特勒和赫斯的合影,就在樓梯口,兩人麵帶微笑地看著自己。
毫無疑問,監獄生活對希特勒來說是輕鬆的,他似乎從來沒有這麽輕鬆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著作”中。
這是一本講述自己前半生的書。
從他悲慘的童年,到維也納的失意。從血腥的戰場時光,再到貝茨蘭格監獄的鐵窗歲月。
然而個人經曆隻是陪襯,在這本書裏,他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國家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反共產主義。
希特勒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意圖,這本書裏充斥著暴力和威脅,但是在他個人“淒慘”的經曆掩飾下,又顯得不那麽突兀和血腥。
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這就是希特勒的魅力,就好像他的演說,幽默,風趣,感動,激情。
各種情緒會把你團團包圍,在你被吸引時,便給你灌輸他的思想。
毫無疑問,這本書給希特勒日後的政治生涯,架設了階梯,不過現在,它還未成型。
希特勒一直以口述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和主張,而負責記錄,整理和編撰的是赫斯。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赫斯竭盡全力,但是依舊需要時間。
然而希特勒並不著急,他也在反複推敲和斟酌,因為他也清楚,這本自傳會帶給他什麽。
“我們似乎應該給它起個名字。”
一次,赫斯在完成記錄後,突然想起,他們還沒有給這本書起名字。
“就叫《我的奮鬥》吧,因為我從幼年時期,就在與命運抗爭,直到今天也是一樣,甚至我覺得,在未來,我依然需要這樣做。
因為它給了我足夠多的考驗和曆練,而我,也對此抱有感激,畢竟沒有那些磨難,也不會成就今天的我。”
希特勒看向鐵窗之外,露出意味深長的表情,赫斯愣了一下,隨後迅速在筆記的角落,寫下了那幾個字——我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