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越國太子赫連慎的突然死亡,激化了項越兩國本就劍拔弩張的關係。
徐十五救下羅蓋後,甚至來不及迴到南疆軍營,連下了幾道命令,就直接駐守在邊境的迎須城,防止越軍來犯。
還有一點徐十五沒有同眾將士言明,用赫連慎交換羅蓋,是他違背聖命擅自行動,而且赫連慎還在行動之中意外喪命。皇帝必會因此降罪。
他怕的不是懲戒,而是皇帝會借機懲處南疆軍,他隻能提前權力下放,分權給諸位校尉,如此也好讓皇帝有所忌憚,不會殃及無辜。
一時間南疆各地的傳馬告急,有些消息甚至隻能通過士兵一路奔跑傳遞。
“咚——咚!咚!咚!”
一慢三快,四更鼓響起,但這尖利清晰的聲音卻被城門外的疾唿之聲完全遮蓋。
“開城門!南疆急報!”
城樓上的官兵正靠著牆壁昏昏欲睡,乍然被驚醒,立刻手忙腳亂地打開了城門。
一個時辰後,急報出現在了皇帝的寢殿。
又過了一個時辰,急報出現在了乾鑒殿的朝會上。
“徐十五獨斷專行、先斬後奏,如今還要朝廷出兵援助,簡直荒唐!”
汪憲雖然言辭尖刻,但他作為禦史大夫,本身就比旁人多了幾分底氣,因此諸位大臣無論讚同與否,都隻是靜靜聽著,不輕易發表意見。
畢竟事關戰事,就連武官都不敢妄斷,更何況在大殿上占了大多數的文官呢?
正當大家麵麵相覷之時,岑肆突然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徐將軍雖有冒失失察之過,卻也無可厚非。眼下重要的不是度量徐將軍的過失,而是要防止越國趁機進犯。”
所有人都齊齊看向岑肆,對他的舉動頗為好奇,因為自從他被調任左散騎常侍這一閑職,他在朝會上已經很少發聲了。
岑肆半生奮發圖強,奈何資質有限,終是無法肩負瑞國公府的重任。五十而知天命,他終於認清並接受了現實,不再強迫自己成為父親岑孑石那樣受人敬仰的人,整日像個閑雲野鶴,在朝中也多是作壁上觀。
隻是他不知道,當他說出方才的那番話時,許多曾和岑孑石共事的同僚,都恍惚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岑公的影子。
仗義直言、針砭時弊,這才是岑家興旺百年的根基,縱然岑肆天資不足、目光短淺,但岑家的根本已經融入了他的骨血。
皇帝看向岑肆的目光也多了些許敬重,“那瑞國公以為該當如何?”
“對策有二。”岑肆直言,“一則,派出使臣和談,化幹戈為玉帛。二則,派兵馳援南疆,戍衛邊境。”
岑肆的話並不高深,但敢直言的卻隻有他。
眾人都在心裏嘀咕,瑞國公怕不是吃錯了藥,竟會替徐十五說話。
徐十五當初大鬧瑞國公府的事雖未被大肆宣揚,但這世上哪有什麽秘密?尤其是世家公卿,各有各的手段,該知道的早就知道了,該笑話的也早就私底下偷偷笑過了。
岑肆自然不是寬宏大量的聖人,徐十五那豎子的賬他始終記著,隻是戰事要緊,他必須放下個人的私怨,說出最公正的諫言。否則,受苦受難將是邊關的將士和百姓。
他年輕時曾遊曆南疆,親眼見過戰事之下百姓的困苦,而他之所以會對辰錦郡主一見傾心,便是因為她對當地百姓的悲憫之心。
“臣有異議。”
突然,卓遠侯沈未堅站了出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臣以為,要想南疆軍戰無不勝,南疆長治久安,為首者必須立身方正。但徐十五行事放曠,長此以往南疆將士上行下效,豈不成了禍亂之源?”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但他們究竟讚同什麽,其理由卻是五花八門——
有人擔憂南疆軍脫離朝廷,有人擔憂徐十五權勢過大,也有人想趁亂渾水摸魚中飽私囊,如此種種,不知凡幾。
皇帝目光幽深,“那卓遠侯又有何良策?”
沈未堅突然跪地,神情淒切,“戰爭關乎國家基業,將領更是重中之重,臣肯請陛下撤掉徐十五的軍務,重新擢選南疆主帥!”
說著,他重重叩首,頗有以命相諫的意思。
岑肆冷笑駁斥:“卓遠侯莫非是年歲大了,聽不懂話了?急報上寫得清清楚楚,徐將軍為了確保軍務運轉如常,奔赴前線之前已將軍權分別下放給了八門校尉,如今就算沒有徐將軍,南疆軍依舊是鐵板一塊,換不換人又有什麽區別?”
沈未堅一噎,卻仍不服輸,“紙上隻言片語怎可盡信?萬一他隻是權宜之計呢?瑞國公莫不是以私廢公,偏袒您的準女婿吧?”
眾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卓遠侯未免也太敢說了!
縱然瑞國公府不複昔日榮光,但岑家隻要循規蹈矩,依然可以躺在祖先血肉換來的功勞簿上,無論背地裏如何嘲笑,都不能把岑家的家事公然說出來。
沒有人發現,沈未堅紫袍下的手攥得幾乎滴出鮮血,但他必須奮力一搏。
上次他聽皇後提起卓仁,一時露了怯,迴去多番查探過後才知道卓仁已經命喪異國。但他來不及氣憤皇後的誆騙,而是後知後覺的懼怕。
皇後既然能用卓仁來詐他,就證明沈家和卓家私下裏做的事已經泄密,而皇後和岑靜昭是閨中密友,且岑靜昭精明狡猾,很有可能已經察覺到了。如果不趁現在先發製人,必將後患無窮。
皇後是徐十五的堂姐,打擊了徐十五就是削弱了皇後的勢力,不僅能讓岑靜昭失去一個倚仗,也能為他的女兒進宮鋪路。
所以,今日他無論如何都要踩死徐十五。
聽沈未堅提起徐十五和岑靜昭的婚事,岑肆一瞬間熱血上頭。
說起來,這個女兒是他最大的痛處,明明有慧心巧思,卻偏偏一意孤行,不僅和徐十五私定終身,更是仗著肅嘉大長公主的偏愛,連家都不肯迴了。
可這些都是家事,就算岑靜昭不承認,她也永遠都是岑氏女,他作為父親,作為岑家家主,必須將岑靜昭護在羽翼之下。
“哼!沈侯爺說笑了!您不也是不才的親家?”
眾人從一開始的驚愕,變成了看好戲的躍躍欲試,卓遠侯世子和瑞國公府三娘子的親事可還作數呢!隻是近來朝堂上的事一件接著一件,兩家誰都沒有心思提起這事。
“夠了!”
眾人聽得津津樂道,皇帝卻已經不耐煩了,他沉聲道:“諸位的家事關起門來自己斷!”
岑肆和沈未堅立刻叩頭告罪,皇帝擺了擺手,“軍政大事關乎國家安危,諸卿迴去之後細細思量,再上奏疏,此刻便不再議了!”
說著,他起身離開了大殿。
趙友正要上前扶住皇帝,卻隻聽皇帝在他耳邊低聲說了句話,他立刻應聲,吩咐手下的內官去辦。
諸位大臣離開乾鑒殿,岑肆和沈未堅兩人身上都仿佛帶著一團火,誰也不敢上前,都躲得遠遠的,於是殿裏隻剩下這兩人落在最後。
邁出殿門時,岑肆斜眼瞥見沈未堅走了上來,冷哼一聲快步離開了。
沈未堅緊隨其後,可走了沒幾步,就被一個小內官攔住了。
內官行禮過後小聲道:“沈侯爺,陛下有請!”
沈未堅先是一愣,隨即心神激蕩,皇帝此時單獨召見他,一定是因為他在大殿之上說的話被皇帝聽進去了,也就是說,皇帝在內心深處更加認同他。
一路上,沈未堅不斷想著該如何說服皇帝,如何不著痕跡地打壓皇後母族,到了隆和殿,他已經打了一堆腹稿。
看著鐵畫銀鉤的匾額,沈未堅無聲嗤笑。前些時日皇後還在千方百計阻擋他來此麵見皇帝,今日他卻被皇帝單獨召見,可見世事自有定數,擋是擋不住的。
走進大殿,沈未堅剛要跪地行禮,皇帝便先開了口。
“沈侯爺免禮,此刻殿中隻有你我二人,你可以自在一些。”
皇帝意有所指,沈未堅從善如流道:“多謝陛下!臣必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皇帝點了點頭,問:“沈侯爺今日在朝會上所言,朕深以為然,徐十五恃才放曠且屢教不改,但南疆軍是他一手所建,怕是不好輕易罷黜,不知沈侯爺可有高見?”
這個問題在來的路上,沈未堅已經想清楚了,於是他對答流暢。
“陛下仁善,即便徐十五多次僭越也不曾責罰,但世人可沒有陛下的胸襟,尤其是越人。”
沈未堅意味深長道:“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將士們都是以命相博,既然徐將軍親赴前線,想必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
沈未堅一邊說,一邊留心著皇帝的一舉一動,隻見皇帝沉默不語,但聽了他的話卻並未有分毫不悅,因此他乘勝追擊。
“而且,徐將軍因齊善縣主而和肅嘉大長公主關係密切,若成就姻緣,隻怕日後更難應付。”
實際上,沈未堅最後這句話並沒有什麽底氣,他隻是在賭,賭一個愛而不得的男子的癡心,以及一個皇位不穩的帝王的疑心。
皇帝身為翊王之時,曾對岑靜昭有過情愫,這件事並非絕密,隻是因為無論是翊王還是皇帝,都沒有人敢輕易議論。
誰也不知道皇帝現在對岑靜昭是什麽心思,但從他破例封岑靜昭為縣主,至少能夠說明他的心裏還是有她的。
所以,沈未堅在賭,賭皇帝是個尋常男子,會為了心中所愛做出一些瘋狂的事。如果徐十五不在了,岑靜昭便是獨身,也就多了幾分進宮的機會。
當然,在除掉徐十五之後,第二個便是岑靜昭,他是不會讓岑靜昭進宮與自己的女兒為敵的。他毫不懷疑,如果岑靜昭入宮,絕對會成為第二個心狠手辣、把持朝政的呂後。
而比這癡心更可怕的便是疑心,尤其是帝王的疑心。
肅嘉大長公主是連先帝都要忌憚三分的皇親,她在項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受百姓愛戴。
而且追本溯源,她才是正宗的皇族,血統比皇帝還要尊貴純正,如果她以此為由聯合徐十五的南疆軍起事,未必不會成功。
果然,隻見皇帝微一頷首,淡聲道:“沈侯爺說得有理,那此事便交由沈侯爺去辦了。朕會下令調兵四萬,由沈世子領兵,駐紮在南疆境外,以待時機。沈侯爺可有異議?”
沈未堅登時脊背發寒,皇帝是聽了他的話,卻也沒打算放過他。
此令一下,皇帝是關心戰事和百姓,即使調兵遣將的明君,而沈家領兵,如果馳援不及,便是禍國殃民的罪人。而皇帝口中所說的“時機”,便是徐十五被敵軍殘殺之後。
他想利用皇帝鏟除徐十五和皇後,皇帝也在把他當成殺人的刀。
然而箭在弦上,即便知道前方是陷阱深淵,他也值得往前走,從他踏進這間隆和殿,就已經沒有退路了。
“臣遵旨!”
沈未堅退下後,皇帝並未宣趙友進殿服侍,而是一個人坐在冷硬的龍椅之上,看著九龍青銅香爐中冉冉騰空的青煙陷入深思。
不可否認,沈未堅的話的確說到了他的心裏,他就是時常會有這種陰暗的想法,他時常會想,如果沒有徐十五,他和岑靜昭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這個問題他永遠也得不到答案,所以他永遠無法釋懷,到了最後,他是不是真的還心悅岑靜昭已經不重要了,求而不得的失落才是他永遠無法彌補的痛楚。
除此之外,更讓他痛下殺心的是徐十五的所作所為。
監軍自從到了南疆便再無消息傳迴皇宮,除了徐十五私自將人軟禁,他想不出別的原因。監軍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無論徐十五有什麽理由,這都已經踩到他作為皇帝的底線。
徐十五不僅是一唿百應的南疆主帥,更是皇後的堂弟,如果現在便如此狂妄,今後隻怕這項國上下沒有人能製住他了。
所以,徐十五必須死。
徐十五救下羅蓋後,甚至來不及迴到南疆軍營,連下了幾道命令,就直接駐守在邊境的迎須城,防止越軍來犯。
還有一點徐十五沒有同眾將士言明,用赫連慎交換羅蓋,是他違背聖命擅自行動,而且赫連慎還在行動之中意外喪命。皇帝必會因此降罪。
他怕的不是懲戒,而是皇帝會借機懲處南疆軍,他隻能提前權力下放,分權給諸位校尉,如此也好讓皇帝有所忌憚,不會殃及無辜。
一時間南疆各地的傳馬告急,有些消息甚至隻能通過士兵一路奔跑傳遞。
“咚——咚!咚!咚!”
一慢三快,四更鼓響起,但這尖利清晰的聲音卻被城門外的疾唿之聲完全遮蓋。
“開城門!南疆急報!”
城樓上的官兵正靠著牆壁昏昏欲睡,乍然被驚醒,立刻手忙腳亂地打開了城門。
一個時辰後,急報出現在了皇帝的寢殿。
又過了一個時辰,急報出現在了乾鑒殿的朝會上。
“徐十五獨斷專行、先斬後奏,如今還要朝廷出兵援助,簡直荒唐!”
汪憲雖然言辭尖刻,但他作為禦史大夫,本身就比旁人多了幾分底氣,因此諸位大臣無論讚同與否,都隻是靜靜聽著,不輕易發表意見。
畢竟事關戰事,就連武官都不敢妄斷,更何況在大殿上占了大多數的文官呢?
正當大家麵麵相覷之時,岑肆突然站了出來。
“啟稟陛下,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徐將軍雖有冒失失察之過,卻也無可厚非。眼下重要的不是度量徐將軍的過失,而是要防止越國趁機進犯。”
所有人都齊齊看向岑肆,對他的舉動頗為好奇,因為自從他被調任左散騎常侍這一閑職,他在朝會上已經很少發聲了。
岑肆半生奮發圖強,奈何資質有限,終是無法肩負瑞國公府的重任。五十而知天命,他終於認清並接受了現實,不再強迫自己成為父親岑孑石那樣受人敬仰的人,整日像個閑雲野鶴,在朝中也多是作壁上觀。
隻是他不知道,當他說出方才的那番話時,許多曾和岑孑石共事的同僚,都恍惚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岑公的影子。
仗義直言、針砭時弊,這才是岑家興旺百年的根基,縱然岑肆天資不足、目光短淺,但岑家的根本已經融入了他的骨血。
皇帝看向岑肆的目光也多了些許敬重,“那瑞國公以為該當如何?”
“對策有二。”岑肆直言,“一則,派出使臣和談,化幹戈為玉帛。二則,派兵馳援南疆,戍衛邊境。”
岑肆的話並不高深,但敢直言的卻隻有他。
眾人都在心裏嘀咕,瑞國公怕不是吃錯了藥,竟會替徐十五說話。
徐十五當初大鬧瑞國公府的事雖未被大肆宣揚,但這世上哪有什麽秘密?尤其是世家公卿,各有各的手段,該知道的早就知道了,該笑話的也早就私底下偷偷笑過了。
岑肆自然不是寬宏大量的聖人,徐十五那豎子的賬他始終記著,隻是戰事要緊,他必須放下個人的私怨,說出最公正的諫言。否則,受苦受難將是邊關的將士和百姓。
他年輕時曾遊曆南疆,親眼見過戰事之下百姓的困苦,而他之所以會對辰錦郡主一見傾心,便是因為她對當地百姓的悲憫之心。
“臣有異議。”
突然,卓遠侯沈未堅站了出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臣以為,要想南疆軍戰無不勝,南疆長治久安,為首者必須立身方正。但徐十五行事放曠,長此以往南疆將士上行下效,豈不成了禍亂之源?”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但他們究竟讚同什麽,其理由卻是五花八門——
有人擔憂南疆軍脫離朝廷,有人擔憂徐十五權勢過大,也有人想趁亂渾水摸魚中飽私囊,如此種種,不知凡幾。
皇帝目光幽深,“那卓遠侯又有何良策?”
沈未堅突然跪地,神情淒切,“戰爭關乎國家基業,將領更是重中之重,臣肯請陛下撤掉徐十五的軍務,重新擢選南疆主帥!”
說著,他重重叩首,頗有以命相諫的意思。
岑肆冷笑駁斥:“卓遠侯莫非是年歲大了,聽不懂話了?急報上寫得清清楚楚,徐將軍為了確保軍務運轉如常,奔赴前線之前已將軍權分別下放給了八門校尉,如今就算沒有徐將軍,南疆軍依舊是鐵板一塊,換不換人又有什麽區別?”
沈未堅一噎,卻仍不服輸,“紙上隻言片語怎可盡信?萬一他隻是權宜之計呢?瑞國公莫不是以私廢公,偏袒您的準女婿吧?”
眾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卓遠侯未免也太敢說了!
縱然瑞國公府不複昔日榮光,但岑家隻要循規蹈矩,依然可以躺在祖先血肉換來的功勞簿上,無論背地裏如何嘲笑,都不能把岑家的家事公然說出來。
沒有人發現,沈未堅紫袍下的手攥得幾乎滴出鮮血,但他必須奮力一搏。
上次他聽皇後提起卓仁,一時露了怯,迴去多番查探過後才知道卓仁已經命喪異國。但他來不及氣憤皇後的誆騙,而是後知後覺的懼怕。
皇後既然能用卓仁來詐他,就證明沈家和卓家私下裏做的事已經泄密,而皇後和岑靜昭是閨中密友,且岑靜昭精明狡猾,很有可能已經察覺到了。如果不趁現在先發製人,必將後患無窮。
皇後是徐十五的堂姐,打擊了徐十五就是削弱了皇後的勢力,不僅能讓岑靜昭失去一個倚仗,也能為他的女兒進宮鋪路。
所以,今日他無論如何都要踩死徐十五。
聽沈未堅提起徐十五和岑靜昭的婚事,岑肆一瞬間熱血上頭。
說起來,這個女兒是他最大的痛處,明明有慧心巧思,卻偏偏一意孤行,不僅和徐十五私定終身,更是仗著肅嘉大長公主的偏愛,連家都不肯迴了。
可這些都是家事,就算岑靜昭不承認,她也永遠都是岑氏女,他作為父親,作為岑家家主,必須將岑靜昭護在羽翼之下。
“哼!沈侯爺說笑了!您不也是不才的親家?”
眾人從一開始的驚愕,變成了看好戲的躍躍欲試,卓遠侯世子和瑞國公府三娘子的親事可還作數呢!隻是近來朝堂上的事一件接著一件,兩家誰都沒有心思提起這事。
“夠了!”
眾人聽得津津樂道,皇帝卻已經不耐煩了,他沉聲道:“諸位的家事關起門來自己斷!”
岑肆和沈未堅立刻叩頭告罪,皇帝擺了擺手,“軍政大事關乎國家安危,諸卿迴去之後細細思量,再上奏疏,此刻便不再議了!”
說著,他起身離開了大殿。
趙友正要上前扶住皇帝,卻隻聽皇帝在他耳邊低聲說了句話,他立刻應聲,吩咐手下的內官去辦。
諸位大臣離開乾鑒殿,岑肆和沈未堅兩人身上都仿佛帶著一團火,誰也不敢上前,都躲得遠遠的,於是殿裏隻剩下這兩人落在最後。
邁出殿門時,岑肆斜眼瞥見沈未堅走了上來,冷哼一聲快步離開了。
沈未堅緊隨其後,可走了沒幾步,就被一個小內官攔住了。
內官行禮過後小聲道:“沈侯爺,陛下有請!”
沈未堅先是一愣,隨即心神激蕩,皇帝此時單獨召見他,一定是因為他在大殿之上說的話被皇帝聽進去了,也就是說,皇帝在內心深處更加認同他。
一路上,沈未堅不斷想著該如何說服皇帝,如何不著痕跡地打壓皇後母族,到了隆和殿,他已經打了一堆腹稿。
看著鐵畫銀鉤的匾額,沈未堅無聲嗤笑。前些時日皇後還在千方百計阻擋他來此麵見皇帝,今日他卻被皇帝單獨召見,可見世事自有定數,擋是擋不住的。
走進大殿,沈未堅剛要跪地行禮,皇帝便先開了口。
“沈侯爺免禮,此刻殿中隻有你我二人,你可以自在一些。”
皇帝意有所指,沈未堅從善如流道:“多謝陛下!臣必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皇帝點了點頭,問:“沈侯爺今日在朝會上所言,朕深以為然,徐十五恃才放曠且屢教不改,但南疆軍是他一手所建,怕是不好輕易罷黜,不知沈侯爺可有高見?”
這個問題在來的路上,沈未堅已經想清楚了,於是他對答流暢。
“陛下仁善,即便徐十五多次僭越也不曾責罰,但世人可沒有陛下的胸襟,尤其是越人。”
沈未堅意味深長道:“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將士們都是以命相博,既然徐將軍親赴前線,想必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
沈未堅一邊說,一邊留心著皇帝的一舉一動,隻見皇帝沉默不語,但聽了他的話卻並未有分毫不悅,因此他乘勝追擊。
“而且,徐將軍因齊善縣主而和肅嘉大長公主關係密切,若成就姻緣,隻怕日後更難應付。”
實際上,沈未堅最後這句話並沒有什麽底氣,他隻是在賭,賭一個愛而不得的男子的癡心,以及一個皇位不穩的帝王的疑心。
皇帝身為翊王之時,曾對岑靜昭有過情愫,這件事並非絕密,隻是因為無論是翊王還是皇帝,都沒有人敢輕易議論。
誰也不知道皇帝現在對岑靜昭是什麽心思,但從他破例封岑靜昭為縣主,至少能夠說明他的心裏還是有她的。
所以,沈未堅在賭,賭皇帝是個尋常男子,會為了心中所愛做出一些瘋狂的事。如果徐十五不在了,岑靜昭便是獨身,也就多了幾分進宮的機會。
當然,在除掉徐十五之後,第二個便是岑靜昭,他是不會讓岑靜昭進宮與自己的女兒為敵的。他毫不懷疑,如果岑靜昭入宮,絕對會成為第二個心狠手辣、把持朝政的呂後。
而比這癡心更可怕的便是疑心,尤其是帝王的疑心。
肅嘉大長公主是連先帝都要忌憚三分的皇親,她在項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受百姓愛戴。
而且追本溯源,她才是正宗的皇族,血統比皇帝還要尊貴純正,如果她以此為由聯合徐十五的南疆軍起事,未必不會成功。
果然,隻見皇帝微一頷首,淡聲道:“沈侯爺說得有理,那此事便交由沈侯爺去辦了。朕會下令調兵四萬,由沈世子領兵,駐紮在南疆境外,以待時機。沈侯爺可有異議?”
沈未堅登時脊背發寒,皇帝是聽了他的話,卻也沒打算放過他。
此令一下,皇帝是關心戰事和百姓,即使調兵遣將的明君,而沈家領兵,如果馳援不及,便是禍國殃民的罪人。而皇帝口中所說的“時機”,便是徐十五被敵軍殘殺之後。
他想利用皇帝鏟除徐十五和皇後,皇帝也在把他當成殺人的刀。
然而箭在弦上,即便知道前方是陷阱深淵,他也值得往前走,從他踏進這間隆和殿,就已經沒有退路了。
“臣遵旨!”
沈未堅退下後,皇帝並未宣趙友進殿服侍,而是一個人坐在冷硬的龍椅之上,看著九龍青銅香爐中冉冉騰空的青煙陷入深思。
不可否認,沈未堅的話的確說到了他的心裏,他就是時常會有這種陰暗的想法,他時常會想,如果沒有徐十五,他和岑靜昭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這個問題他永遠也得不到答案,所以他永遠無法釋懷,到了最後,他是不是真的還心悅岑靜昭已經不重要了,求而不得的失落才是他永遠無法彌補的痛楚。
除此之外,更讓他痛下殺心的是徐十五的所作所為。
監軍自從到了南疆便再無消息傳迴皇宮,除了徐十五私自將人軟禁,他想不出別的原因。監軍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無論徐十五有什麽理由,這都已經踩到他作為皇帝的底線。
徐十五不僅是一唿百應的南疆主帥,更是皇後的堂弟,如果現在便如此狂妄,今後隻怕這項國上下沒有人能製住他了。
所以,徐十五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