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208.實地測量小麥產量
這時期紅燜地區還很少有胡辣湯出現,那是南邊胡辣湯地區的特色美食,隻能等搞活經濟後才交流到紅燜地區。
然後燴麵省全省普及胡辣湯,成為燴麵省美食的一張名片。
這是地方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那天天都是喝糊塗嗎?饃饃都是窩窩頭嗎?”
“還有小米湯!包皮饃!”
“還有白麵湯,裏麵還有雞蛋呢,我還吃過大白饅頭!”
“還有煮雞蛋!還有炒豆腐!”
“還有蔥油餅,我大哥烙蔥油餅可好吃了!”
“就是,就是,我六叔做飯最好吃了,比我奶奶、我娘做的好吃。
我六叔還會做炸薯條呢!”
“我大哥會做好多好吃的,還有紅薯丸,還有~還有~”
韓牧歌小盆友卡殼了,有點想不起來了。
“還有肉夾饃!嘶,可好吃了,可香了!”
“就是,就是,我大哥會做肉夾饃,可香了!”
何長兵和魯誌強聽到“肉夾饃”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唾沫。
“肉夾饃”,聽名字就好吃,肉裏加著饃呀,這得多少肉才能夾住一個饅頭呀?
這小碼頭大隊就這麽豪橫嗎?
還有沒有天理了?
不行,等采訪結束了,得讓這個年輕支書也給俺倆做一次肉夾饃吃,看看到底得有多少肉才能夾住一個饅頭!
何長兵唯恐這個小農村是搞前些年“拂寡風”升級版,所有調查是處處小心謹慎,盡量拿到第一手翔實材料。
就把社員家庭吃飯的調查放到兩個小丫頭身上,畢竟童言無忌嘛!
想通過小丫頭的敘述來佐證社員們的夥食情況,從而也能得到這個大隊是不是像他們這幾天看到的那樣。
家家戶戶都有餘糧,並且還好多都是細糧,特別是還有大米,這可是這一帶不生產的金貴糧食啊!
通過兩個小丫頭的敘述,兩人感覺自己看到的情況還沒有平時社員們吃的好,因為這幾天夏收夏種,社員們顧不上做花樣了,都是簡單做飯抓緊吃飯然後又上工了。
原來他們還吃大米飯肉燴菜,還吃肉夾饃。
“嘶”!
這該死的肉夾饃成魔咒了,盤旋在腦海裏出不去了。
調查結束,必須得吃一次肉夾饃,等迴到報社也有吹噓的資本了。
兩個人冒著酷熱,天天不停歇的穿梭在大隊的角角落落。
還專門交待大隊長韓永昌,收了一畝麥子拉到打麥場,何長兵從頭監督到尾。
親眼看著自己隨機從地裏劃出的一畝地小麥,從收割完畢到拉到打麥場翻曬,然後碾壓稱重,“嘶”,五百二十三斤!
何長兵真的震驚了,這可是自己親自選出的一畝地,還是隨便圈出來的一畝地小麥,自己寸步不離從頭到尾看著這一畝小麥產量出來,最終是五百二十三斤。
作為省報領導,何長兵對農業生產不是白脖,反而他非常熟悉。
全國小麥收成這幾年受天氣影響,產量降到了新社會建立以來的曆史最低點。
夏國五十九年紅燜地區小麥平均畝產達到了新社會穀底,才一百三十四斤。
六十年平均畝產才一百四十三斤。
六十四年平均畝產一百五十五斤。
從六十六年畝產開始超過了二百斤,達到了二百四十八斤。
七十三年畝產達到了五百七十八斤。
分田單幹後由於灌溉設施和化肥的大規模普及使用,八十四年平均畝產達到七百二十六斤。
現在是六十一年,小碼頭大隊的小麥產量竟然達到了五百二十三斤。
太過驚悚了!
何長兵又和韓永昌商量,自己再隨機劃出三畝地小麥,經過一係列工序,然後稱重,一千五百零五斤!
這次何長兵還是寸步不離看著這三畝地小麥產量過程出爐,最後確定平均畝產是五百零一斤六兩。
何長兵是徹底風中淩亂了,怎麽可能呢?
在全國小麥平均畝產二百斤的現狀下,這裏畝產平均達到了五百斤。
誰能相信?
這個小農村一共種植了七百畝小麥,其中二百畝小麥是套種,一半是種植小麥,一半是空地,等於是六百畝小麥。
何長兵決定再找一塊地測算產量,不怪他謹慎小心,而是前幾年“拂寡風”的後果還曆曆在目。
所以對於小麥畝產,何長兵是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
必須掌握一手材料,自己筆下的數據來不得半點虛假,自己的調查報告可是要交給省大樓裏的一眾大佬們看的,一旦出現弄虛作假的數據,可是要犯錯誤的,還是嚴重的政治錯誤。
韓永昌告訴何長兵,這北地、西地、南地的莊稼收成會好些,緊挨著小丟圪壋往西這一大片莊稼收成差些,因為這都是沙土窩裏的漏地,土地相對貧瘠,還漏水。
想要高產,必須要有充足的水澆灌,還要有肥料,還要有好種子。
何長兵聽到“好種子”,覺得很奇怪,要知道現在種植農作物都是從上一年的收成中挑選品相好的種子當作下一年的種子的。
那麽韓永昌大隊長嘴裏的“好種子”是什麽樣的種子呢?
何長兵對好種子來了興趣,經過和韓永昌交流,他得知這幾年大隊所有種植的作物都是大隊自己培育的種子,更是驚訝的嘴裏塞進一個雞蛋都是輕鬆的。
他們還會培育種子?培育種子呀?
那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這個小農村竟然會自己培育種子?
何長兵徹底不淡定了,太特麽驚悚了,這是出現妖孽了啊!
然後就兵分兩路,何長兵專門負責刨根問底的調查各種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培育種子的事情。
魯誌強負責調查村子裏發生的方方麵麵的事情,特別是這幾年來群眾們的生活曆程。
何長兵還給魯誌強反複交代,一定要把這一百多口人的生活狀態搞清楚,就是誰誰偷看誰誰洗澡也不能放過。
何長兵又挑選了五畝小麥,讓社員們配合收割驗證產量。
魯誌強挎著一部照相機,足跡遍布小碼頭大隊的犄角旮旯,甚至還跑到小丟圪壋最東邊看那兩千畝前年栽種的樹苗,還多角度拍照。
全村老老少少一共有一百七十多社員,他采訪了四五十個,還有工地做工的工人師傅們,也采訪了十多個。
采訪內容涉及小碼頭大隊以前的生產生活狀況,集資入股後全力以赴搞生產的情況,原來社員的生活質量,現在的生活情況。
糞叉家的故事,杜小芳家的故事,吽牛的故事,大丫的故事,李石頭家的故事,魯誌強都已經悉數掌握。
了解到這麽多的農村有趣的故事,魯誌強都有了寫本農村題材小說的衝動。
在對本村社員采訪和外來師傅們的采訪中,魯誌強注意到了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原來的大隊副大隊長兼民兵連長兼會計,後來的大隊長,現在的大隊支書韓述苦同誌。
這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大隊幹部,年輕的不像話,現在年齡還沒有到二十周歲生日,檔齡還沒有兩年。
通過采訪,魯誌強已經知道了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大隊支書就是小碼頭大隊的核心人物,所有的事情都繞不開這個年輕人。
盡管大隊所有工作都是大隊長韓永昌負責的,但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覺得這個大隊的工作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這幾年來大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這個年輕幹部運籌帷幄的結果,他是小碼頭大隊的定海神針,是設計師,是總策劃。
韓述苦又一次感覺耳邊響起了驚雷!
小碼頭大隊崛起過程非常傳奇,就是從這個年輕人爹娘突遭災難開始的。
因為爹娘罹難,弟弟妹妹年齡小,作為長兄的他不得不輟學迴家照顧弟弟妹妹,挑起家庭重擔。
看到家鄉的貧窮落後,社員們都要斷頓挨餓了,痛定思痛,這個年輕人自告奮勇找到公社領導,要求當大隊幹部,帶領群眾艱苦奮鬥,脫貧致富。
傳奇的是,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在社員集資入股動員會上做出的承諾。
短短三年時間,就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讓全村社員吃飽穿暖,住上青磚瓦房。
他非常年輕,但有一顆博大的胸懷,他帶領全村社員發展的理念是“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同富裕,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他也是躬身踐行著自己的誓言,自己借錢給村裏最困難的大病戶殘疾戶韓永義入兩股。
年滿六十歲的老人領養老金。
所有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所有費用全免。
全民免費醫療,大病戶重殘戶享受六十歲老人待遇。
懷孕婦女享受妊娠期生活補助,分娩後還有半年假期並且繼續享受生活補助。
全體社員每天三兩牛奶供應。
家家戶戶住進青磚瓦房的四合院。
這豈不是海裏長老們當年鬧革命的終極目標嗎?
這個年輕的支書竟然帶領群眾實現了?
真的實現了!
無論是耳聽還是眼見,現實都活生生的擺在這,無一作假!
魯誌強看到小碼頭大隊的社員們的精神麵貌都是朝氣蓬勃,穿著打扮也是幹淨利索,一個個都透露著自信,鬥誌昂揚。
這時期紅燜地區還很少有胡辣湯出現,那是南邊胡辣湯地區的特色美食,隻能等搞活經濟後才交流到紅燜地區。
然後燴麵省全省普及胡辣湯,成為燴麵省美食的一張名片。
這是地方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那天天都是喝糊塗嗎?饃饃都是窩窩頭嗎?”
“還有小米湯!包皮饃!”
“還有白麵湯,裏麵還有雞蛋呢,我還吃過大白饅頭!”
“還有煮雞蛋!還有炒豆腐!”
“還有蔥油餅,我大哥烙蔥油餅可好吃了!”
“就是,就是,我六叔做飯最好吃了,比我奶奶、我娘做的好吃。
我六叔還會做炸薯條呢!”
“我大哥會做好多好吃的,還有紅薯丸,還有~還有~”
韓牧歌小盆友卡殼了,有點想不起來了。
“還有肉夾饃!嘶,可好吃了,可香了!”
“就是,就是,我大哥會做肉夾饃,可香了!”
何長兵和魯誌強聽到“肉夾饃”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唾沫。
“肉夾饃”,聽名字就好吃,肉裏加著饃呀,這得多少肉才能夾住一個饅頭呀?
這小碼頭大隊就這麽豪橫嗎?
還有沒有天理了?
不行,等采訪結束了,得讓這個年輕支書也給俺倆做一次肉夾饃吃,看看到底得有多少肉才能夾住一個饅頭!
何長兵唯恐這個小農村是搞前些年“拂寡風”升級版,所有調查是處處小心謹慎,盡量拿到第一手翔實材料。
就把社員家庭吃飯的調查放到兩個小丫頭身上,畢竟童言無忌嘛!
想通過小丫頭的敘述來佐證社員們的夥食情況,從而也能得到這個大隊是不是像他們這幾天看到的那樣。
家家戶戶都有餘糧,並且還好多都是細糧,特別是還有大米,這可是這一帶不生產的金貴糧食啊!
通過兩個小丫頭的敘述,兩人感覺自己看到的情況還沒有平時社員們吃的好,因為這幾天夏收夏種,社員們顧不上做花樣了,都是簡單做飯抓緊吃飯然後又上工了。
原來他們還吃大米飯肉燴菜,還吃肉夾饃。
“嘶”!
這該死的肉夾饃成魔咒了,盤旋在腦海裏出不去了。
調查結束,必須得吃一次肉夾饃,等迴到報社也有吹噓的資本了。
兩個人冒著酷熱,天天不停歇的穿梭在大隊的角角落落。
還專門交待大隊長韓永昌,收了一畝麥子拉到打麥場,何長兵從頭監督到尾。
親眼看著自己隨機從地裏劃出的一畝地小麥,從收割完畢到拉到打麥場翻曬,然後碾壓稱重,“嘶”,五百二十三斤!
何長兵真的震驚了,這可是自己親自選出的一畝地,還是隨便圈出來的一畝地小麥,自己寸步不離從頭到尾看著這一畝小麥產量出來,最終是五百二十三斤。
作為省報領導,何長兵對農業生產不是白脖,反而他非常熟悉。
全國小麥收成這幾年受天氣影響,產量降到了新社會建立以來的曆史最低點。
夏國五十九年紅燜地區小麥平均畝產達到了新社會穀底,才一百三十四斤。
六十年平均畝產才一百四十三斤。
六十四年平均畝產一百五十五斤。
從六十六年畝產開始超過了二百斤,達到了二百四十八斤。
七十三年畝產達到了五百七十八斤。
分田單幹後由於灌溉設施和化肥的大規模普及使用,八十四年平均畝產達到七百二十六斤。
現在是六十一年,小碼頭大隊的小麥產量竟然達到了五百二十三斤。
太過驚悚了!
何長兵又和韓永昌商量,自己再隨機劃出三畝地小麥,經過一係列工序,然後稱重,一千五百零五斤!
這次何長兵還是寸步不離看著這三畝地小麥產量過程出爐,最後確定平均畝產是五百零一斤六兩。
何長兵是徹底風中淩亂了,怎麽可能呢?
在全國小麥平均畝產二百斤的現狀下,這裏畝產平均達到了五百斤。
誰能相信?
這個小農村一共種植了七百畝小麥,其中二百畝小麥是套種,一半是種植小麥,一半是空地,等於是六百畝小麥。
何長兵決定再找一塊地測算產量,不怪他謹慎小心,而是前幾年“拂寡風”的後果還曆曆在目。
所以對於小麥畝產,何長兵是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
必須掌握一手材料,自己筆下的數據來不得半點虛假,自己的調查報告可是要交給省大樓裏的一眾大佬們看的,一旦出現弄虛作假的數據,可是要犯錯誤的,還是嚴重的政治錯誤。
韓永昌告訴何長兵,這北地、西地、南地的莊稼收成會好些,緊挨著小丟圪壋往西這一大片莊稼收成差些,因為這都是沙土窩裏的漏地,土地相對貧瘠,還漏水。
想要高產,必須要有充足的水澆灌,還要有肥料,還要有好種子。
何長兵聽到“好種子”,覺得很奇怪,要知道現在種植農作物都是從上一年的收成中挑選品相好的種子當作下一年的種子的。
那麽韓永昌大隊長嘴裏的“好種子”是什麽樣的種子呢?
何長兵對好種子來了興趣,經過和韓永昌交流,他得知這幾年大隊所有種植的作物都是大隊自己培育的種子,更是驚訝的嘴裏塞進一個雞蛋都是輕鬆的。
他們還會培育種子?培育種子呀?
那不是科學家做的事情嗎?這個小農村竟然會自己培育種子?
何長兵徹底不淡定了,太特麽驚悚了,這是出現妖孽了啊!
然後就兵分兩路,何長兵專門負責刨根問底的調查各種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培育種子的事情。
魯誌強負責調查村子裏發生的方方麵麵的事情,特別是這幾年來群眾們的生活曆程。
何長兵還給魯誌強反複交代,一定要把這一百多口人的生活狀態搞清楚,就是誰誰偷看誰誰洗澡也不能放過。
何長兵又挑選了五畝小麥,讓社員們配合收割驗證產量。
魯誌強挎著一部照相機,足跡遍布小碼頭大隊的犄角旮旯,甚至還跑到小丟圪壋最東邊看那兩千畝前年栽種的樹苗,還多角度拍照。
全村老老少少一共有一百七十多社員,他采訪了四五十個,還有工地做工的工人師傅們,也采訪了十多個。
采訪內容涉及小碼頭大隊以前的生產生活狀況,集資入股後全力以赴搞生產的情況,原來社員的生活質量,現在的生活情況。
糞叉家的故事,杜小芳家的故事,吽牛的故事,大丫的故事,李石頭家的故事,魯誌強都已經悉數掌握。
了解到這麽多的農村有趣的故事,魯誌強都有了寫本農村題材小說的衝動。
在對本村社員采訪和外來師傅們的采訪中,魯誌強注意到了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原來的大隊副大隊長兼民兵連長兼會計,後來的大隊長,現在的大隊支書韓述苦同誌。
這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大隊幹部,年輕的不像話,現在年齡還沒有到二十周歲生日,檔齡還沒有兩年。
通過采訪,魯誌強已經知道了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大隊支書就是小碼頭大隊的核心人物,所有的事情都繞不開這個年輕人。
盡管大隊所有工作都是大隊長韓永昌負責的,但越是深入了解,越是覺得這個大隊的工作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這幾年來大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這個年輕幹部運籌帷幄的結果,他是小碼頭大隊的定海神針,是設計師,是總策劃。
韓述苦又一次感覺耳邊響起了驚雷!
小碼頭大隊崛起過程非常傳奇,就是從這個年輕人爹娘突遭災難開始的。
因為爹娘罹難,弟弟妹妹年齡小,作為長兄的他不得不輟學迴家照顧弟弟妹妹,挑起家庭重擔。
看到家鄉的貧窮落後,社員們都要斷頓挨餓了,痛定思痛,這個年輕人自告奮勇找到公社領導,要求當大隊幹部,帶領群眾艱苦奮鬥,脫貧致富。
傳奇的是,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在社員集資入股動員會上做出的承諾。
短短三年時間,就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讓全村社員吃飽穿暖,住上青磚瓦房。
他非常年輕,但有一顆博大的胸懷,他帶領全村社員發展的理念是“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同富裕,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他也是躬身踐行著自己的誓言,自己借錢給村裏最困難的大病戶殘疾戶韓永義入兩股。
年滿六十歲的老人領養老金。
所有適齡兒童全部入學,所有費用全免。
全民免費醫療,大病戶重殘戶享受六十歲老人待遇。
懷孕婦女享受妊娠期生活補助,分娩後還有半年假期並且繼續享受生活補助。
全體社員每天三兩牛奶供應。
家家戶戶住進青磚瓦房的四合院。
這豈不是海裏長老們當年鬧革命的終極目標嗎?
這個年輕的支書竟然帶領群眾實現了?
真的實現了!
無論是耳聽還是眼見,現實都活生生的擺在這,無一作假!
魯誌強看到小碼頭大隊的社員們的精神麵貌都是朝氣蓬勃,穿著打扮也是幹淨利索,一個個都透露著自信,鬥誌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