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年(1422年)八月。
朱棣宣布班師迴朝,結束對韃靼阿魯台的北伐。
同月,鄭和率領一支分船隊返迴大明,但下西洋的使團主船隊尚未返迴大明。
九月,朱棣率領北伐大軍迴到北京。
“士奇,朕不在的這些日子,太子監國可有什麽過失?”
朱棣詢問左春坊大學士兼任翰林學士楊士奇。
楊士奇拱手行禮:“稟陛下,太子行事穩重,又有仁愛之心,並未辜負陛下所托。”
“那禮部主事張鶴殿前失儀,太子為何寬宥?”
“陛下,太子仁愛……”
“就因為張鶴是禮部尚書呂震的女婿嗎?”朱棣陡然提高嗓門,“太子有過,而你卻不加以勸諫,還欺瞞朕,楊士奇你可知罪?!”
楊士奇連忙跪下:“陛下,此事微臣知道……”
“太子有失職,你當輔臣卻不能規勸,當同罪!”朱棣不給楊士奇任何狡辯的機會,“來人!將楊士奇押入大牢!”
三天後,因張鶴殿前失儀一事,禮部尚書呂震與吏部尚書蹇義也被錦衣衛關入大牢。
楊士奇、蹇義、呂震都是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的輔臣。這三人被朱棣打入大牢,對太子朱高熾的聲譽是一大打擊。
“這件事,你辦得不錯,”趙王朱高燧坐在荷塘邊,手持一根釣竿,“隻有父皇對太子日益不滿,那本王才有機會。”
朱高燧身旁,一名蒙麵錦衣衛低頭迴複:“屬下明白。”
“對了,本王聽說鄭和迴國了,有沒有你們那位指揮使大人的消息?”
“稟殿下,屬下親自問過鄭和,他也沒有輔國公的消息。據說,那支船隊失蹤了……”
“失蹤?嗬嗬,”朱高燧咧嘴一笑,扭頭看向身旁的錦衣衛,“以我對父皇的了解,如果鄭海真失蹤了,那就是死了。”
“這……這,不可能吧?”
“怎麽?馮致遠,你不信本王?”
“屬下不敢。”蒙麵的馮致遠微微躬身抱拳,“以屬下對輔國公的了解,恐怕他沒那麽容易死去……”
“嗬嗬,馮致遠,你太抬舉他了!”
朱高燧嗤笑一聲,沒有再理會馮致遠,扭頭繼續釣魚,忽然發現水麵上的浮標輕輕眨了一下,一圈圈輕微的波痕從浮標處悄悄蕩開,有魚兒咬鉤了。
“殿下……”
“噓——”朱高燧豎起一根手指,做噤聲狀,“別嚇跑了我的魚兒。”
水麵上的浮標猛地下沉,整個浮標都沉了下去,魚線一下子繃直了。
往上一提魚竿,本以為可以將魚提出水麵,手上卻傳來一陣拉扯,魚線拉拽著竹竿一下子彎出了一個大圓弧,朱高燧一臉興奮:“是條大魚,看來本王今日運氣不錯!”
“殿下鴻運當頭,自然事事順意。”馮致遠適時地奉承。
朱高燧哈哈一笑,往上輕輕提魚竿,收緊魚線想要將中鉤的魚兒提出水麵,感受到魚線傳來的猛烈掙紮與拖拽,為避免魚兒拉斷魚線,他又放鬆魚竿和魚線。
就這樣,他一會兒收緊魚線,一會放鬆魚線,與水裏的魚兒相互較勁。
一名身穿便衣的錦衣衛走過來,附在馮致遠耳邊低聲說了幾句,又悄然離開。
“殿下,有個壞消息。”
朱高燧迴頭,皺著眉,看向馮致遠,麵色有些不悅。
馮致遠低頭抱拳道:“剛剛得到消息,陛下已釋放楊士奇等人……”
“為何?!”朱高燧低喝一聲。
“稟殿下,陛下聽了東緝事廠的匯報,便下令放了楊士奇等人,”馮致遠小心翼翼地掃了朱高燧一眼,補充道,“屬下認為,很可能是皇太孫與東緝事廠展開了調查……”
“又是我那個侄兒!”朱高燧很氣憤,“朱瞻基啊,朱瞻基,又是你,壞了我的事!我二哥也真是個廢物,若是他早早除掉這個小兔崽子,哪還會有這些破事!”
馮致遠解釋道:“殿下,自從那東緝事廠設立後,錦衣衛便多了一方掣肘,陛下也不再那麽倚重錦衣衛的情報了,反而更信任那幫閹人。”
朱高燧很惱火,再無耐心釣魚,猛地提起釣竿,手中的魚兒跟著彎曲的魚竿與繃緊的魚線露出水麵。
剛提出水麵一尺的大青魚,撲通一聲,又落迴了水麵。
魚線斷了!
盯著魚線看了一會兒,朱高燧臉色一沉,順著魚竿雙手打開,哢吧一聲,擰斷了魚竿。
“這魚,不釣了!”朱高燧扔掉手中折斷的魚竿,對亭子外大聲喊道,“來人!”
五六名仆人連忙跑進來:“小的們聽殿下吩咐。”
“把這荷塘抽幹。”朱高燧丟下一句話,頭也不迴地離開了亭子。
蒙麵的馮致遠也走出亭子,跟在趙王朱高燧身後。
離開亭子後,朱高燧忽然停下腳步,扭頭看向馮致遠,冷冷道:“本王不想再等了。”
“那殿下,您的意思是……”
“本王不要再爭什麽太子之位了,你明白嗎?”
馮致遠愣在原地,詫異地盯著朱高燧。
……
南美洲大陸。
鄭海給船隊的船員們派發了一項重要的使命:南美洲特有的8種植物。
為了方便眾人的尋找,鄭海還特地繪製了這8種植物的草圖。
這八種植物是後世重要的農作物,對大明乃至中國農業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和菜籃子。
彭以勝指著一張植物草圖,對鄭海道:“大人,你畫的這種植物叫什麽?怎麽看著好像蜀黍呢。”
彭以勝說的蜀黍,就是高粱。早在幾千年前,黃河流域就有栽培高粱。
“它叫玉米,樣子確實和蜀黍長得比較像。”鄭海笑著向彭以勝解釋。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和高粱長得確實比較像,也正因為如此,玉米還有玉蜀黍的別稱。
“大人,長得像一棵樹一樣還結有果子的植物叫什麽?”何義宗也拿著一張草圖問鄭海。
鄭海迴答:“這是木瓜,可以說是一種水果。”
朱允炆選了兩張草圖:“慎之,這種像藤蔓一樣的植物,果實埋在土裏的叫什麽名字?”
“那是紅薯,埋在地下的根莖可以當糧食食用。”
“哦,這個不錯,那這張呢,跟紅薯一樣也有埋在地下的根莖。”
“洪允兄,這叫土豆,它的根莖也可以當糧食。”
聽到鄭海這麽說,朱允炆很高興:“慎之,那這兩種植物就交給我吧。”
應能也拿起兩張草圖,詢問道:“輔國公,我也選了兩張,和我們家公子的差不多,您幫看看,這兩樣又叫什麽?”
“這叫花生,那是南瓜。”
“哥,我也選了兩樣。”狄雲也拿著兩張草圖,“它們樣子差不多,長得不高,都掛著果子,它們能吃嗎?”
鄭海笑了笑,故意賣了個關子:“能不能吃,先不告訴你,等你找到了再說。”
朱棣宣布班師迴朝,結束對韃靼阿魯台的北伐。
同月,鄭和率領一支分船隊返迴大明,但下西洋的使團主船隊尚未返迴大明。
九月,朱棣率領北伐大軍迴到北京。
“士奇,朕不在的這些日子,太子監國可有什麽過失?”
朱棣詢問左春坊大學士兼任翰林學士楊士奇。
楊士奇拱手行禮:“稟陛下,太子行事穩重,又有仁愛之心,並未辜負陛下所托。”
“那禮部主事張鶴殿前失儀,太子為何寬宥?”
“陛下,太子仁愛……”
“就因為張鶴是禮部尚書呂震的女婿嗎?”朱棣陡然提高嗓門,“太子有過,而你卻不加以勸諫,還欺瞞朕,楊士奇你可知罪?!”
楊士奇連忙跪下:“陛下,此事微臣知道……”
“太子有失職,你當輔臣卻不能規勸,當同罪!”朱棣不給楊士奇任何狡辯的機會,“來人!將楊士奇押入大牢!”
三天後,因張鶴殿前失儀一事,禮部尚書呂震與吏部尚書蹇義也被錦衣衛關入大牢。
楊士奇、蹇義、呂震都是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的輔臣。這三人被朱棣打入大牢,對太子朱高熾的聲譽是一大打擊。
“這件事,你辦得不錯,”趙王朱高燧坐在荷塘邊,手持一根釣竿,“隻有父皇對太子日益不滿,那本王才有機會。”
朱高燧身旁,一名蒙麵錦衣衛低頭迴複:“屬下明白。”
“對了,本王聽說鄭和迴國了,有沒有你們那位指揮使大人的消息?”
“稟殿下,屬下親自問過鄭和,他也沒有輔國公的消息。據說,那支船隊失蹤了……”
“失蹤?嗬嗬,”朱高燧咧嘴一笑,扭頭看向身旁的錦衣衛,“以我對父皇的了解,如果鄭海真失蹤了,那就是死了。”
“這……這,不可能吧?”
“怎麽?馮致遠,你不信本王?”
“屬下不敢。”蒙麵的馮致遠微微躬身抱拳,“以屬下對輔國公的了解,恐怕他沒那麽容易死去……”
“嗬嗬,馮致遠,你太抬舉他了!”
朱高燧嗤笑一聲,沒有再理會馮致遠,扭頭繼續釣魚,忽然發現水麵上的浮標輕輕眨了一下,一圈圈輕微的波痕從浮標處悄悄蕩開,有魚兒咬鉤了。
“殿下……”
“噓——”朱高燧豎起一根手指,做噤聲狀,“別嚇跑了我的魚兒。”
水麵上的浮標猛地下沉,整個浮標都沉了下去,魚線一下子繃直了。
往上一提魚竿,本以為可以將魚提出水麵,手上卻傳來一陣拉扯,魚線拉拽著竹竿一下子彎出了一個大圓弧,朱高燧一臉興奮:“是條大魚,看來本王今日運氣不錯!”
“殿下鴻運當頭,自然事事順意。”馮致遠適時地奉承。
朱高燧哈哈一笑,往上輕輕提魚竿,收緊魚線想要將中鉤的魚兒提出水麵,感受到魚線傳來的猛烈掙紮與拖拽,為避免魚兒拉斷魚線,他又放鬆魚竿和魚線。
就這樣,他一會兒收緊魚線,一會放鬆魚線,與水裏的魚兒相互較勁。
一名身穿便衣的錦衣衛走過來,附在馮致遠耳邊低聲說了幾句,又悄然離開。
“殿下,有個壞消息。”
朱高燧迴頭,皺著眉,看向馮致遠,麵色有些不悅。
馮致遠低頭抱拳道:“剛剛得到消息,陛下已釋放楊士奇等人……”
“為何?!”朱高燧低喝一聲。
“稟殿下,陛下聽了東緝事廠的匯報,便下令放了楊士奇等人,”馮致遠小心翼翼地掃了朱高燧一眼,補充道,“屬下認為,很可能是皇太孫與東緝事廠展開了調查……”
“又是我那個侄兒!”朱高燧很氣憤,“朱瞻基啊,朱瞻基,又是你,壞了我的事!我二哥也真是個廢物,若是他早早除掉這個小兔崽子,哪還會有這些破事!”
馮致遠解釋道:“殿下,自從那東緝事廠設立後,錦衣衛便多了一方掣肘,陛下也不再那麽倚重錦衣衛的情報了,反而更信任那幫閹人。”
朱高燧很惱火,再無耐心釣魚,猛地提起釣竿,手中的魚兒跟著彎曲的魚竿與繃緊的魚線露出水麵。
剛提出水麵一尺的大青魚,撲通一聲,又落迴了水麵。
魚線斷了!
盯著魚線看了一會兒,朱高燧臉色一沉,順著魚竿雙手打開,哢吧一聲,擰斷了魚竿。
“這魚,不釣了!”朱高燧扔掉手中折斷的魚竿,對亭子外大聲喊道,“來人!”
五六名仆人連忙跑進來:“小的們聽殿下吩咐。”
“把這荷塘抽幹。”朱高燧丟下一句話,頭也不迴地離開了亭子。
蒙麵的馮致遠也走出亭子,跟在趙王朱高燧身後。
離開亭子後,朱高燧忽然停下腳步,扭頭看向馮致遠,冷冷道:“本王不想再等了。”
“那殿下,您的意思是……”
“本王不要再爭什麽太子之位了,你明白嗎?”
馮致遠愣在原地,詫異地盯著朱高燧。
……
南美洲大陸。
鄭海給船隊的船員們派發了一項重要的使命:南美洲特有的8種植物。
為了方便眾人的尋找,鄭海還特地繪製了這8種植物的草圖。
這八種植物是後世重要的農作物,對大明乃至中國農業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和菜籃子。
彭以勝指著一張植物草圖,對鄭海道:“大人,你畫的這種植物叫什麽?怎麽看著好像蜀黍呢。”
彭以勝說的蜀黍,就是高粱。早在幾千年前,黃河流域就有栽培高粱。
“它叫玉米,樣子確實和蜀黍長得比較像。”鄭海笑著向彭以勝解釋。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和高粱長得確實比較像,也正因為如此,玉米還有玉蜀黍的別稱。
“大人,長得像一棵樹一樣還結有果子的植物叫什麽?”何義宗也拿著一張草圖問鄭海。
鄭海迴答:“這是木瓜,可以說是一種水果。”
朱允炆選了兩張草圖:“慎之,這種像藤蔓一樣的植物,果實埋在土裏的叫什麽名字?”
“那是紅薯,埋在地下的根莖可以當糧食食用。”
“哦,這個不錯,那這張呢,跟紅薯一樣也有埋在地下的根莖。”
“洪允兄,這叫土豆,它的根莖也可以當糧食。”
聽到鄭海這麽說,朱允炆很高興:“慎之,那這兩種植物就交給我吧。”
應能也拿起兩張草圖,詢問道:“輔國公,我也選了兩張,和我們家公子的差不多,您幫看看,這兩樣又叫什麽?”
“這叫花生,那是南瓜。”
“哥,我也選了兩樣。”狄雲也拿著兩張草圖,“它們樣子差不多,長得不高,都掛著果子,它們能吃嗎?”
鄭海笑了笑,故意賣了個關子:“能不能吃,先不告訴你,等你找到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