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萬裏,豔陽高照。
藍藍的天空下,大海也是一片蔚藍。
一座大島嶼的海岸邊,停靠在九艘福船。這些船隻正在進行物資補給,一部分船員正從島上收集並運送物資到碼頭,還有一部分船員在甲板上將物資起吊上船。船員們分工合作,工作井井有條。
船隊裏的大部分水手和士兵都很忙,但也有一些船員很悠閑,比如,船隊的二號指揮——狄雲。剛從島上迴來,他閑得無聊,在船上瞎溜達。
在船尾甲板上看到一個熟人,他好奇地走上前:“洪允兄,這麽有閑情,竟在這裏釣魚?”
手持一根不知從哪弄來的竹魚竿,朱允炆正聚精會神地盯著海麵上的浮標,站在一旁的是他那名幾乎形影不離的隨從應能,兩人身旁放著一個大木盆,看樣子應該是盛放釣上來的漁獲。
“狄雲,你要不要也來試試?”朱允炆指了指旁邊的另一根魚竿。
應了一聲好,狄雲走過來,瞟了一眼大木盆裏的漁獲,寬大的木盆裏隻有幾隻小魚、小蝦,正悠閑地遊來遊去。
狄雲咧嘴一笑:“洪允兄,今日這手氣不怎麽好呀。”
朱允炆尷尬一笑,點點頭。
原本他也打算上島去幫忙收集食物,應能不同意。他想跟著何義宗去狩獵,應能怕他受傷;他想跟著斥候去采摘野果,可鄭海又怕他誤食中毒。
他隻好留在船上,想來想去,就隻想到釣魚這一種方法了。
見狄雲在簡易的馬劄坐下,拿起釣竿,朱允炆道:“狄雲,我問你件事。”
“什麽事?”狄雲百無聊賴地抬了抬釣竿。
“咱們是怎麽從澳洲抵達這裏的?”朱允炆想了想,又補充道,“這一路,好像咱們的風帆都沒怎麽使用。”
“這個你算問對人了,”狄雲一臉得意,“若問別人,他們肯定迴答不上了。”
一旁的應能也恭維道:“我們公子自然知道,這船上除了輔國公,就狄哥兒您最懂航海了。”
“那是自然,除了我哥,誰能比過我!”狄雲有些飄飄然,侃侃而談道,“咱們的船,之所以不靠風帆都能飄到這裏,那是因為這片海有一條澳洲暖流……”
“澳洲暖流?”朱允炆一臉疑惑。
應能也滿臉好奇,忙問:“狄哥兒,這暖流是什麽?”
“暖流,嗯……怎麽跟你們解釋呢,這樣說吧,就是溫暖的海水。”
“溫暖的海水?”朱允炆依舊是很好奇。
狄雲撓了撓腦袋,似乎也想不出該怎麽解釋,也不記得當初鄭海是怎麽跟他解釋了,輕輕搖頭,裝出一副高深的模樣:“唉,這是個大學問,跟你們說了,你們也聽不懂。”
應能點頭讚同道:“輔國公的學問真高深,這一個個新詞匯真是讓人摸不清頭腦。”
“誰說不是呢,我哥那學問大了去了,”狄雲洋洋得意,“就說這個島嶼吧,你們知道為什麽叫新西蘭島嗎?”
朱允炆與應能齊搖頭,一臉期待地向狄雲討教:“為什麽?”
“我哪知道,反正我哥說啥就是啥,誰叫他是我哥呢!”
狄雲瞥了兩人一眼,心中滿是自豪。他很享受這種被人請教的感覺,仿佛自己也跟一個教書先生一般既有學問又被人尊崇。
朱允炆與應能對視一笑。
確實如此,鄭海說什麽就是什麽吧,反正他們倆對這裏也是一無所知。
就像他們第一次登陸澳洲的那個地方,鄭海稱唿為“達爾文”,他們不清楚為什麽這麽稱唿,隻覺得有意思。
還有,他們不久前離開澳洲時的那個補給基地,鄭海稱唿為“悉尼”。
為什麽叫悉尼?
狄雲給的解釋是:這裏的岸邊有許多淺灘,全是稀泥,所以就叫“稀泥”。
“對了,狄雲,我一直有個問題,想問問你。”朱允炆好像想起了什麽。
狄雲昂起頭:“你問吧,除了我哥之外,這天底下,就屬我狄三爺最有學問了。”
一旁的應能撲哧一笑,被朱允炆瞪了一眼,連忙捂著嘴。
朱允炆很鄭重地問道:“當初我們被那慧信和尚和官兵們圍困在棧橋,你是怎麽知道的?”
“我還當是什麽高深的問題呢,自然是我哥通知我趕過來的……”
“這麽說,你個早就對付慧信和尚的安排?”
“洪允兄,你是我哥的朋友,所以,我不瞞你,其實,當你們在澳洲登陸不久,我就和我哥取得了聯係……”
“原來如此。”朱允炆輕輕點頭,算是解開了他的疑惑。
應能附和道:“當初小的被困橋上時,還擔心得要命,原來輔國公早有準備……”
“那是當然!”狄雲自豪道,“我哥那個……早有預謀,老謀深算……”
“什麽早有預謀,還老謀深算??”鄭海走過來,笑著問,“小雲,你是在背後說我壞話嗎”
“哥,我可沒說你壞話!不信你問問他們兩個,”狄雲理直氣壯,“我剛才一直在誇你呢,你們倆說,是不是?”
朱允炆與應能都有些忍俊不禁,搞得狄雲都有些急了:“你們快迴答呀!我是不是一直在誇我哥?”
“是,是!”朱允炆笑著道,“慎之,真的,狄雲沒說你壞話。”
鄭海也覺得好笑,對狄雲道:“小雲,以後別亂用成語,早有預謀和老謀深算是指人狡猾,不是誇人的。”
“哦,”狄雲有些困惑,“這不是用來誇人的?”
朱允炆拉著鄭海走到一旁,低聲問:“慎之,咱們這是要去哪裏?”
鄭海微笑:“海的另一頭。”
……
永樂十九年(1421年)。
正月一日,朱棣在北京皇宮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大擺筵席,慶祝新年,慶祝遷都。
正月三十日,鄭和奉命再次出使西洋。
由於去年大明要遷都北京,隨鄭和訪問大明的各國使者推遲返程計劃,參加並見證了大明的新京師。
鄭和使團船隊也推遲了下西洋的時間,直到過完春節,他們才重新開啟行程。
在唿嘯的東北風中,鄭和站在甲板上,望著茫茫大海,卻沒有一絲開啟新征程的喜悅之情。
“鄭大人,您怎麽看著不高興呢?”一個年輕的通事站在鄭和身旁,低聲詢問。
餘光掃了那人一眼,鄭和輕輕歎了一口氣:“馬歡,我可以信任你嗎?”
馬歡身體一震,緊握雙拳,深深唿出一口氣,鄭重地迴答:“稟大人,如今,我馬歡不再是任何人的眼線。我隻是馬常的侄子,是大人您手下的一名通事。”
扭頭看向馬歡,鄭和吐出一口氣,帶著體溫的水汽遇到冰冷的空氣,迅速變成一股白色的氣體。
他歎氣道:“此番下西洋,除了送各國使臣歸國,陛下還交給我一個更重要的任務。”
馬歡側耳傾聽,卻不敢接話,更不敢提問,就隻是靜靜地站著,靜靜地聽著。
“這一趟出使西洋,你代我好好照顧這些使臣,”鄭和一隻手搭在馬歡肩膀上,“好好當你的通事,多學習、多看,同時也要好好保重自己。”
愣了一會兒,馬歡這才迴過神,愣愣地看著鄭和,小聲問道:“大人,你難道不和屬下一起前往西洋?”
瞥了馬歡一眼,鄭和沒有迴答,再次扭頭看向前方。
天空是一片白茫茫,海麵也是白茫茫一片。
【注】
《明史.成祖》:“十九年春正月……癸巳,鄭和複使西洋。”
藍藍的天空下,大海也是一片蔚藍。
一座大島嶼的海岸邊,停靠在九艘福船。這些船隻正在進行物資補給,一部分船員正從島上收集並運送物資到碼頭,還有一部分船員在甲板上將物資起吊上船。船員們分工合作,工作井井有條。
船隊裏的大部分水手和士兵都很忙,但也有一些船員很悠閑,比如,船隊的二號指揮——狄雲。剛從島上迴來,他閑得無聊,在船上瞎溜達。
在船尾甲板上看到一個熟人,他好奇地走上前:“洪允兄,這麽有閑情,竟在這裏釣魚?”
手持一根不知從哪弄來的竹魚竿,朱允炆正聚精會神地盯著海麵上的浮標,站在一旁的是他那名幾乎形影不離的隨從應能,兩人身旁放著一個大木盆,看樣子應該是盛放釣上來的漁獲。
“狄雲,你要不要也來試試?”朱允炆指了指旁邊的另一根魚竿。
應了一聲好,狄雲走過來,瞟了一眼大木盆裏的漁獲,寬大的木盆裏隻有幾隻小魚、小蝦,正悠閑地遊來遊去。
狄雲咧嘴一笑:“洪允兄,今日這手氣不怎麽好呀。”
朱允炆尷尬一笑,點點頭。
原本他也打算上島去幫忙收集食物,應能不同意。他想跟著何義宗去狩獵,應能怕他受傷;他想跟著斥候去采摘野果,可鄭海又怕他誤食中毒。
他隻好留在船上,想來想去,就隻想到釣魚這一種方法了。
見狄雲在簡易的馬劄坐下,拿起釣竿,朱允炆道:“狄雲,我問你件事。”
“什麽事?”狄雲百無聊賴地抬了抬釣竿。
“咱們是怎麽從澳洲抵達這裏的?”朱允炆想了想,又補充道,“這一路,好像咱們的風帆都沒怎麽使用。”
“這個你算問對人了,”狄雲一臉得意,“若問別人,他們肯定迴答不上了。”
一旁的應能也恭維道:“我們公子自然知道,這船上除了輔國公,就狄哥兒您最懂航海了。”
“那是自然,除了我哥,誰能比過我!”狄雲有些飄飄然,侃侃而談道,“咱們的船,之所以不靠風帆都能飄到這裏,那是因為這片海有一條澳洲暖流……”
“澳洲暖流?”朱允炆一臉疑惑。
應能也滿臉好奇,忙問:“狄哥兒,這暖流是什麽?”
“暖流,嗯……怎麽跟你們解釋呢,這樣說吧,就是溫暖的海水。”
“溫暖的海水?”朱允炆依舊是很好奇。
狄雲撓了撓腦袋,似乎也想不出該怎麽解釋,也不記得當初鄭海是怎麽跟他解釋了,輕輕搖頭,裝出一副高深的模樣:“唉,這是個大學問,跟你們說了,你們也聽不懂。”
應能點頭讚同道:“輔國公的學問真高深,這一個個新詞匯真是讓人摸不清頭腦。”
“誰說不是呢,我哥那學問大了去了,”狄雲洋洋得意,“就說這個島嶼吧,你們知道為什麽叫新西蘭島嗎?”
朱允炆與應能齊搖頭,一臉期待地向狄雲討教:“為什麽?”
“我哪知道,反正我哥說啥就是啥,誰叫他是我哥呢!”
狄雲瞥了兩人一眼,心中滿是自豪。他很享受這種被人請教的感覺,仿佛自己也跟一個教書先生一般既有學問又被人尊崇。
朱允炆與應能對視一笑。
確實如此,鄭海說什麽就是什麽吧,反正他們倆對這裏也是一無所知。
就像他們第一次登陸澳洲的那個地方,鄭海稱唿為“達爾文”,他們不清楚為什麽這麽稱唿,隻覺得有意思。
還有,他們不久前離開澳洲時的那個補給基地,鄭海稱唿為“悉尼”。
為什麽叫悉尼?
狄雲給的解釋是:這裏的岸邊有許多淺灘,全是稀泥,所以就叫“稀泥”。
“對了,狄雲,我一直有個問題,想問問你。”朱允炆好像想起了什麽。
狄雲昂起頭:“你問吧,除了我哥之外,這天底下,就屬我狄三爺最有學問了。”
一旁的應能撲哧一笑,被朱允炆瞪了一眼,連忙捂著嘴。
朱允炆很鄭重地問道:“當初我們被那慧信和尚和官兵們圍困在棧橋,你是怎麽知道的?”
“我還當是什麽高深的問題呢,自然是我哥通知我趕過來的……”
“這麽說,你個早就對付慧信和尚的安排?”
“洪允兄,你是我哥的朋友,所以,我不瞞你,其實,當你們在澳洲登陸不久,我就和我哥取得了聯係……”
“原來如此。”朱允炆輕輕點頭,算是解開了他的疑惑。
應能附和道:“當初小的被困橋上時,還擔心得要命,原來輔國公早有準備……”
“那是當然!”狄雲自豪道,“我哥那個……早有預謀,老謀深算……”
“什麽早有預謀,還老謀深算??”鄭海走過來,笑著問,“小雲,你是在背後說我壞話嗎”
“哥,我可沒說你壞話!不信你問問他們兩個,”狄雲理直氣壯,“我剛才一直在誇你呢,你們倆說,是不是?”
朱允炆與應能都有些忍俊不禁,搞得狄雲都有些急了:“你們快迴答呀!我是不是一直在誇我哥?”
“是,是!”朱允炆笑著道,“慎之,真的,狄雲沒說你壞話。”
鄭海也覺得好笑,對狄雲道:“小雲,以後別亂用成語,早有預謀和老謀深算是指人狡猾,不是誇人的。”
“哦,”狄雲有些困惑,“這不是用來誇人的?”
朱允炆拉著鄭海走到一旁,低聲問:“慎之,咱們這是要去哪裏?”
鄭海微笑:“海的另一頭。”
……
永樂十九年(1421年)。
正月一日,朱棣在北京皇宮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大擺筵席,慶祝新年,慶祝遷都。
正月三十日,鄭和奉命再次出使西洋。
由於去年大明要遷都北京,隨鄭和訪問大明的各國使者推遲返程計劃,參加並見證了大明的新京師。
鄭和使團船隊也推遲了下西洋的時間,直到過完春節,他們才重新開啟行程。
在唿嘯的東北風中,鄭和站在甲板上,望著茫茫大海,卻沒有一絲開啟新征程的喜悅之情。
“鄭大人,您怎麽看著不高興呢?”一個年輕的通事站在鄭和身旁,低聲詢問。
餘光掃了那人一眼,鄭和輕輕歎了一口氣:“馬歡,我可以信任你嗎?”
馬歡身體一震,緊握雙拳,深深唿出一口氣,鄭重地迴答:“稟大人,如今,我馬歡不再是任何人的眼線。我隻是馬常的侄子,是大人您手下的一名通事。”
扭頭看向馬歡,鄭和吐出一口氣,帶著體溫的水汽遇到冰冷的空氣,迅速變成一股白色的氣體。
他歎氣道:“此番下西洋,除了送各國使臣歸國,陛下還交給我一個更重要的任務。”
馬歡側耳傾聽,卻不敢接話,更不敢提問,就隻是靜靜地站著,靜靜地聽著。
“這一趟出使西洋,你代我好好照顧這些使臣,”鄭和一隻手搭在馬歡肩膀上,“好好當你的通事,多學習、多看,同時也要好好保重自己。”
愣了一會兒,馬歡這才迴過神,愣愣地看著鄭和,小聲問道:“大人,你難道不和屬下一起前往西洋?”
瞥了馬歡一眼,鄭和沒有迴答,再次扭頭看向前方。
天空是一片白茫茫,海麵也是白茫茫一片。
【注】
《明史.成祖》:“十九年春正月……癸巳,鄭和複使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