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想要翻供,不承認供詞上記錄的所有罪證。
他以為,隻要紀綱不倒,那他就有一線的生機。
左都禦史劉觀卻不是那麽好騙的,有了證人沈文度及其證詞、證物,便足以定下李春的罪行。
“大膽李春!人證物證俱在,你還敢狡辯!”劉觀盯著李春,大喝一聲,“來人,大刑伺候!”
左都禦史劉觀不敢對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用刑,因為皇帝就在隔壁房間。
打狗還要看主人,對皇帝身邊曾經的大紅人,他要考慮皇帝陛下的感受。
更何況,他沒有把握這次就一定能整死紀綱。
如果紀綱不死,那他可不願意與紀綱結下死仇。
嘭嘭嘭!
大堂上響起一陣陣沉悶聲,是殺威棒擊打人體臀部的聲音。
過了好一會兒後,終於傳來了李春的呻吟聲。
一頓棍子後,李春已經站不起身,被兩名衙役架著站在大堂上。
“李春,本官問你,認不認罪?”左都禦史劉觀再次質問。
李春呻吟兩聲,卻並未迴答。
瞥了李春一眼,紀綱主動上前道:“劉大人,莫非你要想屈打成招?”
劉觀瞪了紀綱一眼,有些氣憤。
若是平時,人證物證俱在,他對這種冥頑不化的犯人,定然是再次上刑罰,可今日不行。皇帝陛下就在隔壁聽著,光靠刑罰是不足以讓人信服,他必須做到鐵證如山。
正想再拍驚堂木,他忽然想起先前昌盛公公遞上的那份折子,再次看了一眼,上麵確實還有幾項對紀綱的指控和證人。
“來人,傳證人——王伍!”
聽到劉觀傳喚新證人,紀綱微微皺眉:還有證人?
他心中滿是疑惑,卻找不到頭緒。
接連被人翻出陳年舊案,而且,人證、物證都是事先準備好的。
證人先後上堂,薛祿、沈文度、李春,如今還有個什麽王伍,幕後設局的這個人到底還有多少底牌?
若不是李春突然翻供,紀綱覺得,或許他已經被定罪了。
正當紀綱思索時,王伍已經走上大堂,對坐堂的左都禦史劉觀行禮。
“王伍,你是何人,為何要指證李春?”劉觀發問。
王伍再次行禮,迴答:“稟左都禦史大人,小人是原浙江按察使周新周大人的護衛侍從,這是我的身份印信及相關文書。我要指證錦衣衛千戶李春及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是他們誣陷並謀害我家大人周新。”
見李春不說話,紀綱反駁道:“劉大人,周新阻礙錦衣衛執行皇命,是陛下親自下令與午門處斬。這件事劉大人也在場,是陛下聖裁,與紀綱何幹?”
“紀綱,你胡說!”王伍怒斥道,“明明是李春在浙江肆意妄為,欺壓百姓與地方官,我家大人遵陛下旨意,督察地方,查知李春罪行,想要將其逮捕,遭錦衣衛阻撓,這才……”
“放肆!你一介隨從竟敢詆毀陛下!”紀綱大聲打斷王伍的話,“劉大人,陛下何等聖明,周新之事也早有定論,豈能輕信此人!”
左都禦史劉觀微微皺眉,看了一眼一側的牆壁,扭頭看向王伍:“王伍,除了你,可還有其他人可以證明此事?”
“稟大人,與我一同追隨周新大人的隨從都被錦衣衛滅口……”
“劉大人,我承認,我確實與沈文度聯手彈壓過江南的商賈,”李春突然開口打斷王伍的話,“但我與周新並無瓜葛,請劉大人明察!”
“李春!你個小人,竟還敢狡辯!”王伍大怒,轉而向劉觀跪下,“劉大人,周大人的隨從中雖隻有小的幸存,但當初周大人將李春逮捕關入了涿州大牢,牢中牢頭與獄卒皆可證明,大人如需證人,可傳涿州大牢牢頭……”
大堂上,王伍據理力爭,再次陳述三年前浙江按察使周新逮捕錦衣衛千戶李春的原因與經過。
都察院大堂隔壁,大明皇帝朱棣坐在椅子上,眉頭微皺,眼神內斂,似乎迴憶著什麽。
周新,原名叫周誌新,字日新。以前,朱棣時常單獨稱唿他為“新”,於是周誌新改名為周新,改字為誌新。
朱棣登基後,周新改任監察禦史,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彈劾權貴的不法行徑,素有“冷麵寒鐵”的美譽。在京城中,甚至有傳聞說,周新的名字可以嚇唬小孩子,小孩子但凡聽到他的名字都怕得躲起來。
此刻,朱棣後悔了,突然詢問身旁的侍從:“周新是哪裏人?”
坐在一旁的皇太孫朱瞻基愣了愣,沒有反應過來。
太監王彥輕聲迴答:“稟陛下,周新是廣州南海人。”
“唉——!”朱棣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南嶺竟能出這樣的人,是朕枉殺了他啊!”
“李春!事到如今,你還不如實招來!”劉觀的怒叱聲從隔壁的都察院大堂傳來。
啪!又是一聲驚堂木。
“如此冥頑不靈,來人,杖刑伺候!”
嘭嘭,嘭嘭!
又是一陣沉悶的殺威棒聲。
“大人,他暈過去了!”執行杖刑的衙役向劉觀稟告。
“先拖下去,命醫官看一看,若是性命無憂,便弄醒他。”左都禦史劉觀再次看向紀綱,“紀綱,都到這個時候了,本官勸你還是自己招了吧。”
紀綱冷冷一笑:“劉大人,周新之事與我何幹?”
“你!”劉觀又是一陣氣結。
“左都禦史大人,小人有事要稟。”王伍適時地插話。
劉觀有些好奇,看向王伍:“你還有什麽事要說?”
王伍道:“稟大人,堂下還有一人可以指證紀綱犯下的罪行,請大人允許小的帶他進入堂中。”
“哦?那你快請他進來!”左都禦史劉觀再次露出期待的目光。
聽到還有證人要上大堂作證,隔壁房間的朱棣再次豎起耳朵認真傾聽。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大人,咱們好久不見!”
一個朱棣很熟悉地聲音傳來,隨後便是紀綱的驚訝聲:“是你!”
朱棣一愣,驟然起身:“是鄭海的聲音,他沒死?!”
【注】
《明史.列傳第四十九.周新》:“他日,帝悔,問侍臣曰:‘周新何許人?’對曰:‘南海。’帝歎曰:‘嶺外乃有此人,枉殺之矣!’”
他以為,隻要紀綱不倒,那他就有一線的生機。
左都禦史劉觀卻不是那麽好騙的,有了證人沈文度及其證詞、證物,便足以定下李春的罪行。
“大膽李春!人證物證俱在,你還敢狡辯!”劉觀盯著李春,大喝一聲,“來人,大刑伺候!”
左都禦史劉觀不敢對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用刑,因為皇帝就在隔壁房間。
打狗還要看主人,對皇帝身邊曾經的大紅人,他要考慮皇帝陛下的感受。
更何況,他沒有把握這次就一定能整死紀綱。
如果紀綱不死,那他可不願意與紀綱結下死仇。
嘭嘭嘭!
大堂上響起一陣陣沉悶聲,是殺威棒擊打人體臀部的聲音。
過了好一會兒後,終於傳來了李春的呻吟聲。
一頓棍子後,李春已經站不起身,被兩名衙役架著站在大堂上。
“李春,本官問你,認不認罪?”左都禦史劉觀再次質問。
李春呻吟兩聲,卻並未迴答。
瞥了李春一眼,紀綱主動上前道:“劉大人,莫非你要想屈打成招?”
劉觀瞪了紀綱一眼,有些氣憤。
若是平時,人證物證俱在,他對這種冥頑不化的犯人,定然是再次上刑罰,可今日不行。皇帝陛下就在隔壁聽著,光靠刑罰是不足以讓人信服,他必須做到鐵證如山。
正想再拍驚堂木,他忽然想起先前昌盛公公遞上的那份折子,再次看了一眼,上麵確實還有幾項對紀綱的指控和證人。
“來人,傳證人——王伍!”
聽到劉觀傳喚新證人,紀綱微微皺眉:還有證人?
他心中滿是疑惑,卻找不到頭緒。
接連被人翻出陳年舊案,而且,人證、物證都是事先準備好的。
證人先後上堂,薛祿、沈文度、李春,如今還有個什麽王伍,幕後設局的這個人到底還有多少底牌?
若不是李春突然翻供,紀綱覺得,或許他已經被定罪了。
正當紀綱思索時,王伍已經走上大堂,對坐堂的左都禦史劉觀行禮。
“王伍,你是何人,為何要指證李春?”劉觀發問。
王伍再次行禮,迴答:“稟左都禦史大人,小人是原浙江按察使周新周大人的護衛侍從,這是我的身份印信及相關文書。我要指證錦衣衛千戶李春及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是他們誣陷並謀害我家大人周新。”
見李春不說話,紀綱反駁道:“劉大人,周新阻礙錦衣衛執行皇命,是陛下親自下令與午門處斬。這件事劉大人也在場,是陛下聖裁,與紀綱何幹?”
“紀綱,你胡說!”王伍怒斥道,“明明是李春在浙江肆意妄為,欺壓百姓與地方官,我家大人遵陛下旨意,督察地方,查知李春罪行,想要將其逮捕,遭錦衣衛阻撓,這才……”
“放肆!你一介隨從竟敢詆毀陛下!”紀綱大聲打斷王伍的話,“劉大人,陛下何等聖明,周新之事也早有定論,豈能輕信此人!”
左都禦史劉觀微微皺眉,看了一眼一側的牆壁,扭頭看向王伍:“王伍,除了你,可還有其他人可以證明此事?”
“稟大人,與我一同追隨周新大人的隨從都被錦衣衛滅口……”
“劉大人,我承認,我確實與沈文度聯手彈壓過江南的商賈,”李春突然開口打斷王伍的話,“但我與周新並無瓜葛,請劉大人明察!”
“李春!你個小人,竟還敢狡辯!”王伍大怒,轉而向劉觀跪下,“劉大人,周大人的隨從中雖隻有小的幸存,但當初周大人將李春逮捕關入了涿州大牢,牢中牢頭與獄卒皆可證明,大人如需證人,可傳涿州大牢牢頭……”
大堂上,王伍據理力爭,再次陳述三年前浙江按察使周新逮捕錦衣衛千戶李春的原因與經過。
都察院大堂隔壁,大明皇帝朱棣坐在椅子上,眉頭微皺,眼神內斂,似乎迴憶著什麽。
周新,原名叫周誌新,字日新。以前,朱棣時常單獨稱唿他為“新”,於是周誌新改名為周新,改字為誌新。
朱棣登基後,周新改任監察禦史,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彈劾權貴的不法行徑,素有“冷麵寒鐵”的美譽。在京城中,甚至有傳聞說,周新的名字可以嚇唬小孩子,小孩子但凡聽到他的名字都怕得躲起來。
此刻,朱棣後悔了,突然詢問身旁的侍從:“周新是哪裏人?”
坐在一旁的皇太孫朱瞻基愣了愣,沒有反應過來。
太監王彥輕聲迴答:“稟陛下,周新是廣州南海人。”
“唉——!”朱棣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南嶺竟能出這樣的人,是朕枉殺了他啊!”
“李春!事到如今,你還不如實招來!”劉觀的怒叱聲從隔壁的都察院大堂傳來。
啪!又是一聲驚堂木。
“如此冥頑不靈,來人,杖刑伺候!”
嘭嘭,嘭嘭!
又是一陣沉悶的殺威棒聲。
“大人,他暈過去了!”執行杖刑的衙役向劉觀稟告。
“先拖下去,命醫官看一看,若是性命無憂,便弄醒他。”左都禦史劉觀再次看向紀綱,“紀綱,都到這個時候了,本官勸你還是自己招了吧。”
紀綱冷冷一笑:“劉大人,周新之事與我何幹?”
“你!”劉觀又是一陣氣結。
“左都禦史大人,小人有事要稟。”王伍適時地插話。
劉觀有些好奇,看向王伍:“你還有什麽事要說?”
王伍道:“稟大人,堂下還有一人可以指證紀綱犯下的罪行,請大人允許小的帶他進入堂中。”
“哦?那你快請他進來!”左都禦史劉觀再次露出期待的目光。
聽到還有證人要上大堂作證,隔壁房間的朱棣再次豎起耳朵認真傾聽。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紀大人,咱們好久不見!”
一個朱棣很熟悉地聲音傳來,隨後便是紀綱的驚訝聲:“是你!”
朱棣一愣,驟然起身:“是鄭海的聲音,他沒死?!”
【注】
《明史.列傳第四十九.周新》:“他日,帝悔,問侍臣曰:‘周新何許人?’對曰:‘南海。’帝歎曰:‘嶺外乃有此人,枉殺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