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剌國叛軍的大軍後撤,卻有一支百人的叛軍包圍了大明軍隊的一支小隊。
一部分叛軍手裏拿的是長矛與短刀,另一部分則直接拿的是削尖的木頭,手裏的兵器明顯不如明軍小隊的兵器精良。
這支被圍在中間的明軍小隊,隻有十幾人,但幾乎個個身著甲胄,腰配大明腰刀和弓弩。
而蘇門答剌國叛軍連衣服都破破爛爛的,有些人甚至光著膀子。
看到明軍小隊的一身裝備,這支百人的叛軍個個盯著明軍的兵器,眼睛裏都冒出了光。
要不是他們的大王要求俘虜這支明軍小隊,他們真想直接上來就搶殺一通。
十幾名被叛軍包圍的大明士兵手持腰刀圍成一個圈,保護著中間的一個沒有穿甲胄的年輕人。
“馬通事,怎麽辦?”領頭的大明伍長詢問中間的年輕人。
馬歡一臉惶恐,他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作為翻譯,原本他是來和這些突然出現的軍隊進行交涉,可沒想到卻被他們包圍了。
兩軍交戰尚且不斬來使,馬歡也不知道這支蘇門答剌國的軍隊為什麽突然就翻臉了。
馬歡不得已隻好使用不是很熟練地蘇門答剌語向叛軍詢問。
可令馬歡沒想到,叛軍中竟有人懂漢語,直接迴複道:“馬通事,請你們放下兵器,我們大王說了,可以饒你們不死。”
馬歡有些驚訝,隨即看向那名懂漢語的蘇門答剌人,詢問道:“請問,你嘴裏的大王是不是鎖丹罕國王?”
“鎖丹罕不是國王,他是叛逆,我們的國王是蘇幹剌大王。我們大王想見一見馬通事,請你們放下武器。”
“蘇幹剌?”馬歡小聲嘀咕了一句,眉頭一皺。
“馬通事,這蘇幹剌是誰?”身邊的士兵伍長小聲詢問馬歡。
馬歡湊到伍長耳邊,輕聲迴答:“蘇幹剌是該國的叛軍頭子……”
“什麽!”瞪大了雙眼,士兵伍長與馬歡四目相視。
“不能跟他們走,否則,我們會給使團帶來大麻煩。”馬歡輕聲對伍長道。
伍長重重點頭,掃了一眼四周包圍著的蘇門答剌國叛軍,一臉凝重的神情。
叛軍足足一百多人,而他們隻有十三人,一個人要對付十名叛軍,想要全身而退幾乎不可能。
“馬通事,咱們隻怕是兇多吉少,但就算是死,我也會盡力保護你的,”伍長一臉視死如歸的神情,“如果我倒下了,那你……”
“伍長,你放心,我馬歡願與你同生共死,”馬歡指了指伍長上的短弩,“你把弩箭給我吧。”
伍長輕輕點頭,將短弩遞給馬歡。
就在這時,一陣震耳欲聾的馬蹄聲,從遠處傳來。
馬蹄敲擊著地麵,猶如鼓聲,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這聲音由遠而近,不僅僅是馬歡等大明士兵十分震驚,就連蘇門答剌國叛軍也震驚不已。
隻見一支大明騎兵快速奔來,卷起一陣塵煙。
還沒等蘇門答剌國叛軍反應過來,大約五十名大明騎兵已經出現在視野裏。
一名蘇門答剌國叛軍首領剛想做出反應,他的身體突然一震,隨即倒下。
他的胸前插著一支羽箭。
隨後,一支支羽箭落下,哀嚎聲從蘇門答剌國叛軍的隊伍中傳來。
等他們明白過來,這支僅有五十人的大明騎兵已經殺到跟前。
強壯的戰馬疾馳如風,明晃晃的大明腰刀反射著陽光,殺氣凜然。
根本沒有見識過騎兵作戰的蘇門答剌國叛軍一下子嚇呆了,他們轉身就想往迴跑。
可這兩條腿的人哪可能跑得過四條腿的戰馬,一個個倒下。
不到十分鍾的時間,一百多人的叛軍隊伍已經傷亡過半。
還活著的蘇門答剌國叛軍已經嚇破了魂,拚命逃跑,逃進了路邊的樹林。
“輔國公,你……你,你怎麽來了?”馬歡一臉驚訝地盯著馬背上的一名騎兵。
那名身穿普通士兵甲胄的騎兵正是鄭海。
收起腰刀,鄭海扭頭看向馬歡,咧嘴一笑:“馬歡,你沒事吧?”
馬歡盯著鄭海,依舊是一臉震驚,竟忘了沒有迴答鄭海的問題。
“彭以勝,不要深入樹林,小心有埋伏,”鄭海轉頭看向一旁的騎兵指揮,“把你的人叫迴來,我們迴去。”
不遠處的彭以勝點頭稱是,隨即,吹起一聲嘹亮的口哨聲。
不一會兒,前出追殺敵人的騎兵紛紛掉頭返迴,捎上馬歡等人,這支騎兵便向官廠方向騎行而去。
當鄭海等人抵達官廠時,圍攻官廠的蘇門答剌國叛軍已經不見蹤影。
得知鄭海迴來,李實匆匆前來匯報:“稟大人,我軍已將敵人擊潰,何義宗副指揮正率軍追擊。”
“彭以勝,你去叫何瘋子趕緊迴來,可別殺瘋了,小心中了埋伏。”鄭海輕輕搖頭,歎息一聲。
裝備了火器的一千名騎兵對付蘇門答剌國叛軍那是綽綽有餘的,可鄭海並不想一味廝殺。
對於大明使團而言,與蘇門答剌國叛軍的衝突並非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殺敵並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大明的尊嚴與利益。
鄭海不想因此而過多地損耗大明的人力與物力。
“大人,蘇門答剌國的援軍來了。”一旁的李實提醒鄭海,手指指向遠處的蘇門答剌國王旗。
蘇門答剌國國王鎖丹罕親自率兵前來支援,這確實令鄭海感到驚訝。
不過,當鄭海陪著鎖丹罕國王迴到寶船會見鄭和時,他終於明白了鎖丹罕的意圖。
在蘇門答剌國國王鎖丹罕的請求下,鄭和決定派兵協助鎖丹罕圍剿偽王蘇幹剌叛軍。
鄭海派何義宗率領一千騎兵輔助鎖丹罕國王圍剿叛軍。
在大明騎兵的輔助下,鎖丹罕國王的軍隊勢如破竹,偽王蘇幹剌的軍隊戰敗。
蘇幹剌不得已隻能攜帶妻兒與親信逃離蘇門答剌國,乘船逃亡海外。
何義宗帶領手下率領一支船隊對逃亡的蘇幹剌等人窮追不舍,在南浡裏國最終俘獲蘇幹剌與其妻兒。
後來,在《瀛涯勝覽》中,馬歡記載《蘇門答剌國》時,寫道:
“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大寶船到彼(蘇門答剌國),發兵擒獲蘇幹剌,赴闕明正其罪。其王子感荷聖恩,常貢方物於朝廷。”
離開蘇門答剌國,鄭和船隊前往舊港,做返程前的最後一次休整與補給。
在舊港,鄭海從施若綺那裏得到了一個壞消息。
他沒想到,這個壞消息竟改變了他的命運。
一部分叛軍手裏拿的是長矛與短刀,另一部分則直接拿的是削尖的木頭,手裏的兵器明顯不如明軍小隊的兵器精良。
這支被圍在中間的明軍小隊,隻有十幾人,但幾乎個個身著甲胄,腰配大明腰刀和弓弩。
而蘇門答剌國叛軍連衣服都破破爛爛的,有些人甚至光著膀子。
看到明軍小隊的一身裝備,這支百人的叛軍個個盯著明軍的兵器,眼睛裏都冒出了光。
要不是他們的大王要求俘虜這支明軍小隊,他們真想直接上來就搶殺一通。
十幾名被叛軍包圍的大明士兵手持腰刀圍成一個圈,保護著中間的一個沒有穿甲胄的年輕人。
“馬通事,怎麽辦?”領頭的大明伍長詢問中間的年輕人。
馬歡一臉惶恐,他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作為翻譯,原本他是來和這些突然出現的軍隊進行交涉,可沒想到卻被他們包圍了。
兩軍交戰尚且不斬來使,馬歡也不知道這支蘇門答剌國的軍隊為什麽突然就翻臉了。
馬歡不得已隻好使用不是很熟練地蘇門答剌語向叛軍詢問。
可令馬歡沒想到,叛軍中竟有人懂漢語,直接迴複道:“馬通事,請你們放下兵器,我們大王說了,可以饒你們不死。”
馬歡有些驚訝,隨即看向那名懂漢語的蘇門答剌人,詢問道:“請問,你嘴裏的大王是不是鎖丹罕國王?”
“鎖丹罕不是國王,他是叛逆,我們的國王是蘇幹剌大王。我們大王想見一見馬通事,請你們放下武器。”
“蘇幹剌?”馬歡小聲嘀咕了一句,眉頭一皺。
“馬通事,這蘇幹剌是誰?”身邊的士兵伍長小聲詢問馬歡。
馬歡湊到伍長耳邊,輕聲迴答:“蘇幹剌是該國的叛軍頭子……”
“什麽!”瞪大了雙眼,士兵伍長與馬歡四目相視。
“不能跟他們走,否則,我們會給使團帶來大麻煩。”馬歡輕聲對伍長道。
伍長重重點頭,掃了一眼四周包圍著的蘇門答剌國叛軍,一臉凝重的神情。
叛軍足足一百多人,而他們隻有十三人,一個人要對付十名叛軍,想要全身而退幾乎不可能。
“馬通事,咱們隻怕是兇多吉少,但就算是死,我也會盡力保護你的,”伍長一臉視死如歸的神情,“如果我倒下了,那你……”
“伍長,你放心,我馬歡願與你同生共死,”馬歡指了指伍長上的短弩,“你把弩箭給我吧。”
伍長輕輕點頭,將短弩遞給馬歡。
就在這時,一陣震耳欲聾的馬蹄聲,從遠處傳來。
馬蹄敲擊著地麵,猶如鼓聲,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這聲音由遠而近,不僅僅是馬歡等大明士兵十分震驚,就連蘇門答剌國叛軍也震驚不已。
隻見一支大明騎兵快速奔來,卷起一陣塵煙。
還沒等蘇門答剌國叛軍反應過來,大約五十名大明騎兵已經出現在視野裏。
一名蘇門答剌國叛軍首領剛想做出反應,他的身體突然一震,隨即倒下。
他的胸前插著一支羽箭。
隨後,一支支羽箭落下,哀嚎聲從蘇門答剌國叛軍的隊伍中傳來。
等他們明白過來,這支僅有五十人的大明騎兵已經殺到跟前。
強壯的戰馬疾馳如風,明晃晃的大明腰刀反射著陽光,殺氣凜然。
根本沒有見識過騎兵作戰的蘇門答剌國叛軍一下子嚇呆了,他們轉身就想往迴跑。
可這兩條腿的人哪可能跑得過四條腿的戰馬,一個個倒下。
不到十分鍾的時間,一百多人的叛軍隊伍已經傷亡過半。
還活著的蘇門答剌國叛軍已經嚇破了魂,拚命逃跑,逃進了路邊的樹林。
“輔國公,你……你,你怎麽來了?”馬歡一臉驚訝地盯著馬背上的一名騎兵。
那名身穿普通士兵甲胄的騎兵正是鄭海。
收起腰刀,鄭海扭頭看向馬歡,咧嘴一笑:“馬歡,你沒事吧?”
馬歡盯著鄭海,依舊是一臉震驚,竟忘了沒有迴答鄭海的問題。
“彭以勝,不要深入樹林,小心有埋伏,”鄭海轉頭看向一旁的騎兵指揮,“把你的人叫迴來,我們迴去。”
不遠處的彭以勝點頭稱是,隨即,吹起一聲嘹亮的口哨聲。
不一會兒,前出追殺敵人的騎兵紛紛掉頭返迴,捎上馬歡等人,這支騎兵便向官廠方向騎行而去。
當鄭海等人抵達官廠時,圍攻官廠的蘇門答剌國叛軍已經不見蹤影。
得知鄭海迴來,李實匆匆前來匯報:“稟大人,我軍已將敵人擊潰,何義宗副指揮正率軍追擊。”
“彭以勝,你去叫何瘋子趕緊迴來,可別殺瘋了,小心中了埋伏。”鄭海輕輕搖頭,歎息一聲。
裝備了火器的一千名騎兵對付蘇門答剌國叛軍那是綽綽有餘的,可鄭海並不想一味廝殺。
對於大明使團而言,與蘇門答剌國叛軍的衝突並非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殺敵並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大明的尊嚴與利益。
鄭海不想因此而過多地損耗大明的人力與物力。
“大人,蘇門答剌國的援軍來了。”一旁的李實提醒鄭海,手指指向遠處的蘇門答剌國王旗。
蘇門答剌國國王鎖丹罕親自率兵前來支援,這確實令鄭海感到驚訝。
不過,當鄭海陪著鎖丹罕國王迴到寶船會見鄭和時,他終於明白了鎖丹罕的意圖。
在蘇門答剌國國王鎖丹罕的請求下,鄭和決定派兵協助鎖丹罕圍剿偽王蘇幹剌叛軍。
鄭海派何義宗率領一千騎兵輔助鎖丹罕國王圍剿叛軍。
在大明騎兵的輔助下,鎖丹罕國王的軍隊勢如破竹,偽王蘇幹剌的軍隊戰敗。
蘇幹剌不得已隻能攜帶妻兒與親信逃離蘇門答剌國,乘船逃亡海外。
何義宗帶領手下率領一支船隊對逃亡的蘇幹剌等人窮追不舍,在南浡裏國最終俘獲蘇幹剌與其妻兒。
後來,在《瀛涯勝覽》中,馬歡記載《蘇門答剌國》時,寫道:
“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大寶船到彼(蘇門答剌國),發兵擒獲蘇幹剌,赴闕明正其罪。其王子感荷聖恩,常貢方物於朝廷。”
離開蘇門答剌國,鄭和船隊前往舊港,做返程前的最後一次休整與補給。
在舊港,鄭海從施若綺那裏得到了一個壞消息。
他沒想到,這個壞消息竟改變了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