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裏啪啦,劈裏啪啦。


    黃昏時分,不遠的街道上傳來陣陣鞭炮聲。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距離上元節還剩一天多,當世最有才華、最傲氣的大才子——解縉醉倒在大牢裏。


    這是他一生中喝得最多的一頓酒,也是最後一頓酒。


    一開始時,他是自斟自飲,後來,紀綱的手下陪他喝,到最後他是被錦衣衛猛地灌了半瓶酒。


    他喝多了,喝得爛醉,醉得連走路都走不動了。


    他是被錦衣衛架著、拖著,離開牢房。


    在恍恍惚惚中,他看到牢房的大門打開了,那一根根筆直的柵欄竟彎曲了,那些一直板著臉的獄卒們對他露出笑容。


    可他覺得所有人的臉都是那麽的醜陋,即便是笑臉,也都像發脹的麵團,又脹又圓。


    沒想到任何文雅的詩句,他隻想起牢房裏犯人們那些罵娘的粗話。


    永樂九年六月(1411年7月),他被錦衣衛逮捕,至今已經三年多。


    三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離開這肮髒的、醜陋的、恐怖的大牢。


    如今,他終於出來了,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他渾渾噩噩,隻覺得天旋地轉。


    離開了這肮髒的大牢,像一堆爛泥一樣,他躺在一片潔淨的雪白裏。


    天上一片慘白,地上也是一片慘白,就像一張白紙。


    解縉就躺在這張白紙上,看著一個個黑色的文字在移動。


    他困了,閉上眼睛,就像睡在黑墨裏,什麽都看不見了。


    熱,很熱!


    他感覺渾身發熱。


    想伸手去脫身上的衣服,卻動彈不得,仿佛全身都被禁錮住了。


    他努力睜開眼睛,世界是一片刺眼的雪白,什麽都看不清。


    忽然好冷,好冷!


    不多時,他全身就沒有了知覺……


    好累,好困,腦袋與眼皮跟鉛塊一樣沉重。


    他最終閉上了眼睛,陷入徹底的黑暗。


    熟悉的聲音在耳邊,再次迴響:


    “朕是天下之主,你是朕的內閣首輔。天下不可一日無朕,朕不可一日無愛卿。”


    “縉兒,陛下說,你大器晚成,先跟為父迴鄉再打磨打磨,十年後必成棟梁!”


    “縉兒,既然你說科舉與你如探囊取物,那你先不參加科舉,你幫為父修修族譜,三年後再考……”


    “你是神童啊!老夫教過學生無數,像你這般年紀能日記萬言,從未有過。你定是神童!”


    “孩子他爹,縉兒五歲出口成詩,他日必中進士……”


    許多親切的麵孔一一閃現: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老師、他的妻子、他的孩子……


    所有的聲音都消失,所有的畫麵都消散,他的世界陷入徹底的黑暗……


    劈裏啪啦,劈裏啪啦!


    鞭炮聲從遠處的街道上傳來。


    雪地裏,一群麻雀驚飛而起,停留在殘存著積雪的樹梢上。


    樹枝輕輕晃動,一小塊積雪從樹上掉落,砸在一名錦衣衛的黑色鬥篷上。


    碎裂的雪塊順著錦衣衛的手臂滑下,落在雪地裏一顆蓬頭亂發的腦袋上。


    那是顆中年人的腦袋,很突兀地立在雪地裏。


    那個腦袋雙眼緊閉,嘴唇已經發白。


    一隻長著厚繭的大手,在那顆腦袋的鼻子前停留片刻,快速收迴。


    一名身穿黑色披風的錦衣衛校尉站在樹下,打量著那位埋在雪地的大學士,輕聲嘀咕:“斷氣了?這麽快就凍死了?”


    嘎吱嘎吱,錦衣衛校尉踩著厚厚的積雪與落葉,快步走向路邊的一隊人馬。


    “稟指揮使,解縉已經斷氣。”校尉向指揮使紀綱稟報。


    騎坐在馬背上,紀綱嘴角微微勾起,望了一眼遠處的雪地:“解大學士,你已經很幸運了,還能留下個全屍。若是換了別人,說不定你就是身首異處,下輩子別再這般傲氣了。”


    “大人,仁義。”鎮撫司龐瑛適時地拍馬屁。


    “仁義?”紀綱嘴角微翹,隨即大笑,“哈哈哈!咱們確實太仁義了!”


    龐瑛也跟著嘿嘿笑。


    收斂笑容,紀綱瞥了龐瑛一眼:“事情辦得怎麽樣了?”


    “稟大人,解縉一家已經全部收押,改日將發配遼東。”


    “查抄時,有沒有找到解縉說的那幾張古字畫?”


    “大人,已經送到您府上。”龐瑛直言不諱。


    紀綱點點頭,又問:“漢王那邊有什麽動作?”


    龐瑛低聲迴答:“漢王已經在鼇山動了手腳,隻待今晚皇太孫前往午門觀燈……”


    “陛下今晚會去午門嗎?”紀綱突然問了一句。


    龐瑛輕輕搖頭,低聲道:“陛下要到上元節才會駕臨午門,今晚由皇太孫代表陛下查驗。”


    沒有任何表示,紀綱輕輕拉了拉韁繩,雙腳一夾馬肚子:“迴府衙。”


    天空漸漸昏暗,黑暗徹底籠罩了北京城。


    一盞盞花燈逐一點亮,北京城剛修葺一新的午門變得熱鬧起來,前來欣賞花燈的百姓絡繹不絕。


    兩天後便是上元節,上元節賞花燈是年俗。


    今年,皇帝留在北京過年,上元花燈節更為隆重。


    自從永樂十年(1412年)開始,朱棣宣布上元節在南京午門宴請文武百官,並在午門外搭建鼇山燈棚,邀群臣與百姓一同觀賞鼇山燈三天。


    今年是第三年,皇帝在北京過年,因此,南京與北京兩地都舉行鼇山燈會。


    “鼇山”源於上古神話“巨鼇戴山”,是背負蓬萊仙山的巨大靈龜。


    鼇山燈,寓意萬民祈福、江山永固、盛世太平,是吉祥繁榮的象征。


    鼇山燈,最早源於北宋,是竹子、木頭等為骨架搭建的多層巨大燈棚,架子上綁係著各種彩色絲綢,懸掛成千上百盞花燈。


    到明代時,鼇山燈的規模更大,花燈的樣式更為多樣,有華蓋燈、方形宮燈、球形宮燈等等。


    除了花燈,鼇山燈還懸掛有各式神佛人物畫像,有些還在燈上寫下字謎。


    每逢元宵節,除了賞花燈、猜燈謎,百姓還能觀看煙花燃放,觀賞百戲表演等活動。


    “殿下,後天燈節才開始,您看北京城的百姓,他們都已經迫不及待了。”中軍都督同知馬旺領著皇太孫朱瞻基檢查燈會的籌備。


    “人是真多,你們準備的鼇山燈搭建好了嗎?”朱瞻基一邊走,一邊詢問都督同知馬旺。


    馬旺指著遠處的高大的鼇山燈:“殿下,您看,鼇山燈已經搭建完畢,打算今晚開始點亮所有花燈。請殿下移步鼇山燈,這第一盞等就由殿下來點吧。”


    “這燈誰點都一樣,咱們先去看看。”


    說著,朱瞻基與馬旺一同走進鼇山燈的巨大燈棚中。


    就在這時,廣場上放起了煙花。


    一朵朵煙花衝上天空,在天上綻放,十分絢爛。


    不知是誰撞翻了煙花裝置,原本射向天空的煙花突然射向鼇山燈的燈棚。


    “不好了,著火了!著火了!快逃啊!”


    一個驚慌的叫喊聲,在午門外的廣場上響起。


    逛花燈的一眾百姓四下逃竄,擁擠不堪,負責滅火的水龍隊根本沒法進入廣場。


    巨大的鼇山燈棚子竄起了一股股火苗。


    看到鼇山燈棚起火,都督同知馬旺連忙對朱瞻基道:“殿下,燈棚著火了,您快跑!”


    朱瞻基皺起眉頭。


    四處都是人擠人,兩個出口都被人群堵得水泄不通,往哪裏跑?


    【注】


    《明史.解縉傳》:“(永樂)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遷遼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第一航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人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人鬼並收藏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