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朱棣從北京南下。


    十一月,朱棣凱旋而歸,迴到南京,接受朝臣的朝賀。


    十二月,被朱棣擊潰的韃靼貴族阿魯台派遣使臣向大明進貢馬匹,以示願與大明交好。


    永樂九年(1411年)正月十三日,朱棣在京師南郊舉行天地大祭,告慰祖宗神明,慶賀北伐韃靼勝利。


    “士奇,朕問你,在朕北伐韃靼期間,太子監國可有犯錯誤?”


    朱棣單獨召見翰林侍講楊士奇,詢問太子朱高熾監國的情況。


    楊士奇是朱棣授命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的四位輔臣之一,兼任左諭德與翰林侍講。


    楊士奇拱手行禮,迴答道:“迴稟陛下,太子天資很高。隻要知道自己有錯,他就立刻改正。太子心存仁愛,對陛下更是孝順,絕沒有辜負陛下的囑托。”


    “你倒說說,太子是如何聞過則改?”


    朱棣麵色如常,一雙小眼睛亮閃閃地盯著楊士奇,似乎對楊士奇的說法並不是很認同。


    在這監國的一年零十個月裏,全國各地發生了許多水旱災害,太子朱高熾派遣使臣進行撫恤與賑災,在民間與朝堂中頗得人心。


    北巡期間,趙王朱高燧與漢王朱高煦經常在朱棣身邊說太子的壞話。


    趙王朱高燧是幼子,頗得朱棣寵愛。


    而漢王朱高煦戰功卓著,在性格與作戰方麵很像朱棣,朱棣曾經就有立朱高煦為太子的心思。


    朱高燧與朱高煦都說太子朱高熾監國不力,朱棣信以為真。


    若不是當時急著征討韃靼,朱棣都打算廢掉太子了。


    “陛下,太子喜好文辭,常讚賞王汝玉,曾讓臣講授詩詞……”


    “哼,太子監國竟隻好文墨?”朱棣有些不滿。


    “陛下息怒,請聽臣把話說完,”楊士奇連忙解釋道,“臣勸太子應學習《六經》,空閑時多看兩漢時期的詔令。”


    “嗯,愛卿所言甚是,太子是否聽勸?”


    楊士奇迴答:“迴陛下,太子聽從了臣的建議,沒有再提詩詞,而是一心放在處理朝政事務上。”


    “那你說太子對朕孝敬,又是從何說來?”


    朱棣再次凝視楊士奇,一雙小眼珠子炯炯有神。


    太子朱高熾生來文靜,喜好文辭,再加上患有足疾,體態臃腫,不能騎馬,未曾與朱棣一起馳騁沙場。


    對於這個長子,朱棣並不滿意。


    在朱棣看來,朱高熾的性格像俆皇後,而次子朱高煦才更像他朱棣。


    不過,朱高熾向來寬厚仁愛,在朝中頗得人心,為人孝順。


    楊士奇是文臣,與朝中大多數大臣一樣,他支持太子朱高熾。


    “陛下,可還記得,兵部李貞的冤案?”


    之前,楊士奇一直避開對太子不利的軍事方麵,以太子孝順仁厚的優點應對朱棣的問詢,但這次主動提及了軍政方麵。


    朱棣籌備北伐韃靼期間,南京出了李貞案。


    兵部主事李貞被禦史袁綱、覃珩以受賄之名收監,並嚴刑拷打,冤死於獄中。


    這個案子曾引發朝野震動。


    如果當時太子不能處理好這件事,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朱棣親征韃靼的計劃。


    不過,太子朱高熾最終果斷為李貞平反,平息了眾怒,沒有影響朱棣的北伐計劃。


    在這件事上,朱棣對太子的處理是滿意的。


    “朕記得,朕在北京行在所看過太子的奏章……”


    忽然覺得楊士奇另有深意,朱棣眼睛一轉,眉毛微微上挑。


    “這個案子,莫非,另有玄機?”


    朱棣盯著楊士奇,麵色微沉。


    “陛下聖明!”


    楊士奇再次拱手行禮:“當時,朝廷上下正在為陛下親征韃靼而做準備,李貞的冤案十分棘手,太子殿下召集六部大臣與臣等一起商量……”


    楊士奇向朱棣詳細介紹當時太子朱高熾處理李貞冤案的過程。


    李貞冤案的罪魁禍首並不是禦史袁綱和覃珩,而是左都禦史陳瑛。


    照楊士奇的說法,太子應該當即緝拿陳瑛問罪,但太子為了不讓皇帝分心,隻處置了禦史袁綱和覃珩。


    陳瑛是朱棣的親信大臣,又是皇帝親征韃靼在即,太子朱高熾這麽做是為了皇帝能全力應對韃靼,不為國事分心。這是太子的孝道。


    聽了楊士奇的解釋,朱棣很高興,派人送楊士奇出宮。


    送走了楊士奇,朱棣又召見太子朱高熾。


    “太子,你知不知道,有人在朕的麵前說了你許多壞話?”朱棣打量著憨厚的朱高熾。


    朱高熾坦誠道:“稟父皇,兒臣不知。兒臣隻知道,兒臣該盡做兒臣的本分,努力做好父皇交代的事情,僅此而已。”


    朱棣重重點頭,沒有再說什麽,令朱高熾退下。


    朱高熾離開後,朱棣衝身邊的侍從道:“昌盛,給朕傳紀綱。”


    永樂九年(1411年)二月二十日,左都禦史陳瑛獲罪,死於獄中。


    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奸臣陳瑛,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死了。


    想當初,在北平時,陳瑛還曾幫過鄭海。


    但鄭海並不知道,曾經是朱棣身邊大紅人的陳瑛會這樣黯然退場。


    此時,鄭海正航行在印度洋上。


    他並不知道朱高熾成功躲過了一劫,而大奸臣陳瑛卻死於另一名佞臣之手。


    靠坐在椅子上,鄭海正津津有味地閱讀手中的航海日誌。


    他手裏有兩本航海日誌,一本是義兄鄭和的,另一本是迴迴語翻譯費信的。


    通過查閱鄭和的航海日誌,鄭海可以了解之前鄭和在占城、暹羅、滿剌加等國的訪問經曆。


    在訪問滿剌加途中,鄭和船隊在一個取名為“九洲山”的島礁群上采集了大量的香料。


    這些香料中,鄭海最熟悉的是沉香與黃熟香。


    沉香,是沉香木的樹脂,一般存在於沉香樹的木心。


    沉香,其香味清遠,放入水中會下沉,因此,得名“沉香”。


    關於九洲山伐木采香一事,費信的航海日誌記錄更為有趣。


    費信不僅描述大明官兵們采伐香木的經過,更有意思的是,他在每篇日誌後麵都賦詩一首。


    關於九洲山之事,詩曰:


    “九洲山色秀,遠見鬱蒼蒼。


    “四麵皆環海,滿枝都是香。


    “樹高承雨露,歲久表禎祥。


    “采伐勞天使,迴朝獻帝王。”


    鄭海與鄭和船隊匯合後,使團船隊離開了滿加剌,經過阿魯、蘇門答剌、南浡裏等國,橫穿印度洋。


    鄭和船隊沒有像以往一樣在錫蘭山(今斯裏蘭卡)停留,而是在錫蘭國的鄰國小葛蘭靠泊。


    拿著鄭和與費信的航海日誌,鄭海剛走進指揮艙就被鄭和喊住了。


    “小海,你來得正好!”


    看向鄭海,鄭和神情嚴肅,詢問道:“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遣使前來,邀請我們訪問他們國家,你有何看法?”


    鄭海微微一愣。


    錫蘭山國王那可不是一個省油的國王。


    前兩次下西洋,鄭和使團路過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給鄭海的印象都很不好。


    上一次使團訪問錫蘭山,船隊剛離開錫蘭山的港口,後麵就火光衝天。


    鄭海可不認為,那是錫蘭山國國王拿著火把為大明使團送行,他們那是想夜襲使團船隊……


    正當鄭海迴憶之時,卻聽到鄭和下決定道:“本使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繼續西行,另一路掉頭,前往錫蘭山國進行訪問。”


    “什麽?正使大人,你要掉頭迴去訪問錫蘭山國?”鄭海一臉驚訝。


    當眾官員的麵,他不好直唿鄭和的小名,因此以官職相稱。


    鄭和鄭重點頭,迴複道:“沒錯!既然錫蘭山國王盛情邀請,那本使必親自返迴訪問錫蘭山。至於,另一路繼續西行,率隊的人選……”


    “我推薦副使王景弘,”鄭海毅然決然道,“王副使是率隊西行的最佳人選。”


    王景弘與鄭和都有些驚訝,怔怔地盯著鄭海。


    有些不可思議地盯著鄭海,王景弘問道:“鄭副使,你是認真的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第一航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人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人鬼並收藏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