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五月,朱棣改臚朐(lu qu)河為飲馬河。
五月八日,朱棣率軍渡過飲馬河,追擊韃靼大汗本雅失裏。
五月十三日,在斡(wo )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河畔,朱棣大破本雅失裏的韃靼軍。
本雅失裏狼狽逃竄,逃脫大明追兵後,身邊僅剩下七名騎兵護衛。
五月二十日,朱棣率軍返迴飲馬河,頒布詔令揮軍東進,征討韃靼阿魯台。
六月九日,朱棣大軍進抵興安嶺地區,逼近阿魯台的駐紮地。
“報——”
一名士兵走進朱棣的大帳,向朱棣行禮道:“稟陛下,營外有韃靼使者求見,自稱是阿魯台的信使。”
漢王朱高煦按著腰刀,板著臉,冷聲問道:“父皇,我們都兵臨城下了,這阿魯台突然派信使來,這是要做什麽?”
一雙小眼睛透亮,輕輕捋了捋胸前長長的胡須,朱棣朗聲道:“阿魯台為人狡詐,兩麵三刀,此番派信使前來,十有八九是詭計。我們且看看他怎麽說。”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抱拳道:“陛下明鑒。據斥候來報,阿魯台近日調兵遣將,極有可能是在近日發動進攻。此番信使前來,怕是為了迷惑我軍。”
“嗬嗬,朕可不會上他的當,且看他怎麽說!”
一扶衣服袖子,朱棣正襟危坐,霸氣道:“宣!”
韃靼的信使走進朱棣的大帳,向朱棣行禮叩拜,客客氣氣地呈上了阿魯台的信件。
阿魯台在信中向朱棣表示不願與大明為敵,挑起與大明衝突的是本雅失裏,他願意歸降大明。
看完書信,朱棣大大方方地同意了阿魯台的投降請求,讓信使迴去傳達大明的善意。
韃靼信使離開後,朱棣把阿魯台的信遞給漢王朱高煦:“高煦,你看看這封信,你若是阿魯台,你會這樣投降嗎?”
掃了一眼信件,朱高煦大聲迴答:“父皇,大局未定,勝敗難料,兒臣定不會投降!”
“嗬嗬,朕若是阿魯台,也斷不會這般輕易投降。”朱棣一臉自信。
“那父皇為何要同意信使的請求?”
沒有迴答朱高煦的問題,朱棣看向一旁的紀綱:“紀綱,你告訴漢王,朕,為何要同意阿魯台的請降?”
紀綱抱了抱拳,行禮道:“迴漢王,以臣愚見,陛下同意阿魯台的請降,是將計就計。”
看到朱棣微微一笑,紀綱繼續向朱高煦解釋道:“阿魯台想要我軍放鬆防備,他好趁機偷襲。陛下順了他的意,不久之後,他便會主動來襲。諸不知,這是陛下的將計就計,阿魯台是自投羅網。”
朱高煦重重地點頭。
朱棣又補充道:“我大明乃泱泱大國,統禦天下,要有胸懷。
“阿魯台請降,自然要給他一個姿態。
“他真降,朕不會拒絕;他若詐降,朕便剿滅他。這是兩手準備。
“傳朕的命令,外鬆內緊,嚴陣以待!”
沒過幾日,阿魯台果然率軍來犯。
朱棣親自率領精銳騎兵迎擊,與朱高煦的神機營配合默契,一舉擊潰了阿魯台的大軍。
阿魯台偷襲不成,反被朱棣打了個埋伏,損兵折將,倉皇敗退。
朱棣大軍尾隨追擊,一路碾壓,追殺了上百裏。
六月二十日,朱棣大軍再次打敗阿魯台的軍隊,阿魯台率領殘部倉皇北逃。
二十二日,朱棣宣布北伐勝利,班師迴朝。
大明五十萬大軍出征韃靼,三戰三捷,勝利凱旋。
北伐過程中,紀綱的錦衣衛提供了許多關鍵的情報,朱棣對紀綱大為讚賞,更為信任。
在迴朝的路上,紀綱騎著高頭大馬,望著南邊的天空,一臉得意。
“鄭海,你能做到的,我紀綱也能!
“你比我權位高,隻不過是因為你追隨陛下比我早。
“若是讓我早點遇到陛下,我紀綱定不會在你之下!
“不!即便是如此,我紀綱也一定會將你踩在腳下……
“哈哈哈!”
在朱棣勝利凱旋之時,夏季風已經盛行。
鄭和船隊離開暹羅,在舊港與鄭海匯合後,又先後訪問了滿剌加國、蘇門答剌國。
鄭和再次代表大明冊封了滿加剌國國王米蘇拉,將暹羅掠奪去的《鎮國山碑》重新返迴給米蘇拉。
米蘇拉國王很激動,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儀式,將《鎮國山碑》豎立在該國的西山山腳下。
米蘇拉國王還表示,等鄭和使團船隊返程,他率團跟隨鄭和返迴,親自迴訪大明,向天朝皇帝表示他的感激之情。
除了重新冊封滿加剌國王,鄭和還重新冊封了同樣遭受暹羅欺壓的蘇門答剌國國王。
不過,冊封這個國王的典禮,作為副使的鄭海並沒有參加。他依舊留在舊港陪著他的妻子與女兒。
直到冬季來臨,冬季風吹到南洋,副使王景弘與通事費信一同前往舊港接鄭海。
“王大人,這鄭副使怎麽遲遲還不見人影?”通事費信低聲詢問副使王景弘。
王景弘微笑道:“費通事,你有所不知,這鄭副使的身份可不簡單。我們可不能催他。”
“鄭副使的身份,我知道,他是輔國公,身份高貴……”
“不,不!費通事,可不止如此!”
“王大人,我懂!”費信一臉自信道,“鄭副使還是正使大人的義弟……”
“不止如此!”王景弘依舊滿麵笑容。
費信繼續補充道:“屬下都知道,他還是少師道衍的徒弟。”
王景弘點頭認可費信,又道:“還有呢?”
“還有,”費信想了又想,又補充道,“他還是舊港宣慰使的女婿。”
“嗯,沒錯。”王景弘再次點頭,笑盈盈地看著費信,“不過,你還沒說全,他的還有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還有?!”費信微微一愣,有些驚訝。
這鄭副使的頭銜也太多了吧!
輔國公、使團副使、正使的義弟、少師的徒弟、舊港宣慰使的女婿,還有其他什麽身份?
“王大人,屬下剛進使團,對鄭副使還不太了解,請大人賜教。”費信拱手行禮,虛心請教。
王景弘笑著對費信道:“鄭副使還是相士袁珙的徒弟,呃——還有人說,鄭副使是袁珙的師父。”
“王大人,屬下聽說,袁珙算命很準,難道這鄭副使也會算命?”
“嗬嗬,那是自然!”
王景弘一臉自傲,滔滔不絕道:“你是不知道,當年靖難,鄭副使可是神一般的存在。他說要有風,那就會有風。
“有一場大仗,陛下險些就輸給敵將了,結果,一陣狂風來襲,你知道後來怎麽樣嗎?”
費信接過話茬:“陛下因為這場風,贏得了勝利……”
“沒錯!”王景弘激動道,“陛下憑借這陣狂風扭轉了戰局,而鄭副使,當時還隻是飛龍衛的指揮使,但他準確預言了這場風……”
“鄭副使有這本事?”費信微微驚訝,“那,鄭副使到底是袁珙的師父,還是徒弟?誰算的更準?”
王景弘歎了一口氣:“這就不清楚了,因為鄭副使幾乎都不給人算命。不過,私底下許多人都喚他為‘鄭半仙’。”
“鄭半仙?”
“沒錯!據說,東平郡王就求他算過命,不過,具體如何,本官就不得而知了。”
費信重重地點頭。
過了一會兒,費信又道:“可現在都晌午了,鄭副使都沒出現,這會不會耽誤行程?”
“嘿嘿,不必擔心,”王景弘嘿嘿一笑,“我在舊港聽說了一個笑話,你想不想還知道?”
“大人請說。”
王景弘一臉壞笑道:“這鄭副使有一個習慣,早睡晚起,日上三竿才起……”
“可現在不是已經是日上三竿了嗎?”費信抬頭望了望天上高懸的太陽。
“誰在背後說我的壞話?”
身後突然傳來鄭海的聲音,王景弘與費信嚇了一跳。
五月八日,朱棣率軍渡過飲馬河,追擊韃靼大汗本雅失裏。
五月十三日,在斡(wo )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河畔,朱棣大破本雅失裏的韃靼軍。
本雅失裏狼狽逃竄,逃脫大明追兵後,身邊僅剩下七名騎兵護衛。
五月二十日,朱棣率軍返迴飲馬河,頒布詔令揮軍東進,征討韃靼阿魯台。
六月九日,朱棣大軍進抵興安嶺地區,逼近阿魯台的駐紮地。
“報——”
一名士兵走進朱棣的大帳,向朱棣行禮道:“稟陛下,營外有韃靼使者求見,自稱是阿魯台的信使。”
漢王朱高煦按著腰刀,板著臉,冷聲問道:“父皇,我們都兵臨城下了,這阿魯台突然派信使來,這是要做什麽?”
一雙小眼睛透亮,輕輕捋了捋胸前長長的胡須,朱棣朗聲道:“阿魯台為人狡詐,兩麵三刀,此番派信使前來,十有八九是詭計。我們且看看他怎麽說。”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抱拳道:“陛下明鑒。據斥候來報,阿魯台近日調兵遣將,極有可能是在近日發動進攻。此番信使前來,怕是為了迷惑我軍。”
“嗬嗬,朕可不會上他的當,且看他怎麽說!”
一扶衣服袖子,朱棣正襟危坐,霸氣道:“宣!”
韃靼的信使走進朱棣的大帳,向朱棣行禮叩拜,客客氣氣地呈上了阿魯台的信件。
阿魯台在信中向朱棣表示不願與大明為敵,挑起與大明衝突的是本雅失裏,他願意歸降大明。
看完書信,朱棣大大方方地同意了阿魯台的投降請求,讓信使迴去傳達大明的善意。
韃靼信使離開後,朱棣把阿魯台的信遞給漢王朱高煦:“高煦,你看看這封信,你若是阿魯台,你會這樣投降嗎?”
掃了一眼信件,朱高煦大聲迴答:“父皇,大局未定,勝敗難料,兒臣定不會投降!”
“嗬嗬,朕若是阿魯台,也斷不會這般輕易投降。”朱棣一臉自信。
“那父皇為何要同意信使的請求?”
沒有迴答朱高煦的問題,朱棣看向一旁的紀綱:“紀綱,你告訴漢王,朕,為何要同意阿魯台的請降?”
紀綱抱了抱拳,行禮道:“迴漢王,以臣愚見,陛下同意阿魯台的請降,是將計就計。”
看到朱棣微微一笑,紀綱繼續向朱高煦解釋道:“阿魯台想要我軍放鬆防備,他好趁機偷襲。陛下順了他的意,不久之後,他便會主動來襲。諸不知,這是陛下的將計就計,阿魯台是自投羅網。”
朱高煦重重地點頭。
朱棣又補充道:“我大明乃泱泱大國,統禦天下,要有胸懷。
“阿魯台請降,自然要給他一個姿態。
“他真降,朕不會拒絕;他若詐降,朕便剿滅他。這是兩手準備。
“傳朕的命令,外鬆內緊,嚴陣以待!”
沒過幾日,阿魯台果然率軍來犯。
朱棣親自率領精銳騎兵迎擊,與朱高煦的神機營配合默契,一舉擊潰了阿魯台的大軍。
阿魯台偷襲不成,反被朱棣打了個埋伏,損兵折將,倉皇敗退。
朱棣大軍尾隨追擊,一路碾壓,追殺了上百裏。
六月二十日,朱棣大軍再次打敗阿魯台的軍隊,阿魯台率領殘部倉皇北逃。
二十二日,朱棣宣布北伐勝利,班師迴朝。
大明五十萬大軍出征韃靼,三戰三捷,勝利凱旋。
北伐過程中,紀綱的錦衣衛提供了許多關鍵的情報,朱棣對紀綱大為讚賞,更為信任。
在迴朝的路上,紀綱騎著高頭大馬,望著南邊的天空,一臉得意。
“鄭海,你能做到的,我紀綱也能!
“你比我權位高,隻不過是因為你追隨陛下比我早。
“若是讓我早點遇到陛下,我紀綱定不會在你之下!
“不!即便是如此,我紀綱也一定會將你踩在腳下……
“哈哈哈!”
在朱棣勝利凱旋之時,夏季風已經盛行。
鄭和船隊離開暹羅,在舊港與鄭海匯合後,又先後訪問了滿剌加國、蘇門答剌國。
鄭和再次代表大明冊封了滿加剌國國王米蘇拉,將暹羅掠奪去的《鎮國山碑》重新返迴給米蘇拉。
米蘇拉國王很激動,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儀式,將《鎮國山碑》豎立在該國的西山山腳下。
米蘇拉國王還表示,等鄭和使團船隊返程,他率團跟隨鄭和返迴,親自迴訪大明,向天朝皇帝表示他的感激之情。
除了重新冊封滿加剌國王,鄭和還重新冊封了同樣遭受暹羅欺壓的蘇門答剌國國王。
不過,冊封這個國王的典禮,作為副使的鄭海並沒有參加。他依舊留在舊港陪著他的妻子與女兒。
直到冬季來臨,冬季風吹到南洋,副使王景弘與通事費信一同前往舊港接鄭海。
“王大人,這鄭副使怎麽遲遲還不見人影?”通事費信低聲詢問副使王景弘。
王景弘微笑道:“費通事,你有所不知,這鄭副使的身份可不簡單。我們可不能催他。”
“鄭副使的身份,我知道,他是輔國公,身份高貴……”
“不,不!費通事,可不止如此!”
“王大人,我懂!”費信一臉自信道,“鄭副使還是正使大人的義弟……”
“不止如此!”王景弘依舊滿麵笑容。
費信繼續補充道:“屬下都知道,他還是少師道衍的徒弟。”
王景弘點頭認可費信,又道:“還有呢?”
“還有,”費信想了又想,又補充道,“他還是舊港宣慰使的女婿。”
“嗯,沒錯。”王景弘再次點頭,笑盈盈地看著費信,“不過,你還沒說全,他的還有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還有?!”費信微微一愣,有些驚訝。
這鄭副使的頭銜也太多了吧!
輔國公、使團副使、正使的義弟、少師的徒弟、舊港宣慰使的女婿,還有其他什麽身份?
“王大人,屬下剛進使團,對鄭副使還不太了解,請大人賜教。”費信拱手行禮,虛心請教。
王景弘笑著對費信道:“鄭副使還是相士袁珙的徒弟,呃——還有人說,鄭副使是袁珙的師父。”
“王大人,屬下聽說,袁珙算命很準,難道這鄭副使也會算命?”
“嗬嗬,那是自然!”
王景弘一臉自傲,滔滔不絕道:“你是不知道,當年靖難,鄭副使可是神一般的存在。他說要有風,那就會有風。
“有一場大仗,陛下險些就輸給敵將了,結果,一陣狂風來襲,你知道後來怎麽樣嗎?”
費信接過話茬:“陛下因為這場風,贏得了勝利……”
“沒錯!”王景弘激動道,“陛下憑借這陣狂風扭轉了戰局,而鄭副使,當時還隻是飛龍衛的指揮使,但他準確預言了這場風……”
“鄭副使有這本事?”費信微微驚訝,“那,鄭副使到底是袁珙的師父,還是徒弟?誰算的更準?”
王景弘歎了一口氣:“這就不清楚了,因為鄭副使幾乎都不給人算命。不過,私底下許多人都喚他為‘鄭半仙’。”
“鄭半仙?”
“沒錯!據說,東平郡王就求他算過命,不過,具體如何,本官就不得而知了。”
費信重重地點頭。
過了一會兒,費信又道:“可現在都晌午了,鄭副使都沒出現,這會不會耽誤行程?”
“嘿嘿,不必擔心,”王景弘嘿嘿一笑,“我在舊港聽說了一個笑話,你想不想還知道?”
“大人請說。”
王景弘一臉壞笑道:“這鄭副使有一個習慣,早睡晚起,日上三竿才起……”
“可現在不是已經是日上三竿了嗎?”費信抬頭望了望天上高懸的太陽。
“誰在背後說我的壞話?”
身後突然傳來鄭海的聲音,王景弘與費信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