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一眾文武大臣在殿上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他們昨天打聽到一個消息:今天早朝,皇帝要宣布一件大事。
如今,他們還沒見到皇帝前來上早朝,都在猜測和議論皇帝即將宣布的大事。
朱棣登基才兩年,要說大事,那可真不少。
殺奸臣,殺得人人自危。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慘遭滅門,被株連的人數將近萬人。
登基那段,眾臣對朱棣都有一種恐懼,仿佛看到了晚年朱元璋的影子。
好在朱棣沒有繼續擴大殺戮,反而大封功臣。
歸附朱棣的舊臣都有保全了性命,茹瑺、李景隆、穀王朱橞等人還得到了封賞。
朱棣當皇帝真的與皇帝朱允炆大不一樣,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對此深信不疑。
朱允炆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削藩,而朱棣則恢複了諸王的爵位與封地。
能被皇帝稱得上大事的,遷都北平,實行兩都製,這算一件。
廢除太祖的禁海令,開海禁,這算另一件大事。
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棣命解縉等人編撰的大型類書《文獻大成》……
“解大學士,是不是你們編撰的書已經完成了?”有官員詢問解縉,“陛下要宣布的大事,會不會是這件事?”
解縉微微一笑:“不瞞諸位大人,《文獻大成》確實已經修完。不過,陛下要宣布的未必是這件事。”
“除了這件事,最近還有什麽大事?”
有官員道:“說不定是浙西疏浚的事,我聽說,戶部的夏尚書在浙西治水卓有成效。”
“多別瞎猜了,等會就知道。”
“輔國公與道衍大師來了,大家快站好,陛下應該也快到了。”
有一名眼尖的大臣發現鄭海與道衍走進來,立即提醒眾人。
眾臣紛紛站迴各自的位置。
果不其然,太監跟著就喝唱著,宣布皇帝駕到。
朱棣龍行虎步,走上大殿,在龍椅上坐下。
“朕,今天宣布要一件事——”
眾臣洗耳恭聽,都靜靜地聽著。
朱棣掃了一眼眾臣,大聲道:“朕決定,要派使者下西洋,訪遍海外諸國。”
戶部尚書夏原吉出列,稟告道:“陛下,據臣所知,陛下去年已經派了三批使者下南洋。如今,為何又要下西洋?”
“去年,朕是叫他們去探路,朕要派大規模的船隊迴訪諸國。眾愛卿,覺得如何?”
朱棣說完,叫眾臣議一下。
霎時,朝堂上一陣喧鬧,眾臣低聲議論著。
“陛下,南洋諸國遠居海外,西洋諸國更是路途遙遠,”夏原吉代表戶部首先發表意見,“臣以為,派大規模船隊出海訪問,花費巨大,而所得甚少。陛下,還是派遣數人前去為好。”
朱棣看向道衍和尚:“少師,你有何看法?”
道衍和尚身上有多個頭銜。他是僧錄司的最高官左善世,同時是資善大夫、太子少師。
朱棣如今稱道衍都是稱“少師”,以示對道衍的尊敬,彰顯道衍和尚的地位與眾不同。
“貧僧以為,夏尚書的所說有一定的道理。”
眾臣不少人紛紛點頭,朱棣的一雙小眼睛盯著道衍。
“不過,萬事有利便有弊,”道衍和尚不急不緩地說道,“海外諸國尚且能不遠萬裏來朝,我天朝上國,豈能不如蕞(zui)爾小國?”
原先點頭的眾臣有些不明白了,瞟了瞟道衍,偷偷瞄了瞄皇帝。
道衍一臉深沉,令人無法琢磨。
皇帝更是喜怒不形於色,根本看不出皇帝的態度。
道衍繼續說道:“貧僧以為,派船隊迴訪海外諸國,可以彰顯大明威儀,鎮撫四方,有利諸國安定。”
“陛下,天下新定,如今國庫積蓄不多,再派船隊出使,必定花費巨大,請陛下三思!”戶部尚書夏原吉再次提出反對。
“陛下,臣有事啟奏。”禮部的官員站出隊列。
“準奏,禮部有什麽意見?”朱棣看向禮部的官員。
禮部官員稟告道:“陛下,原安南國國王陳日煃(kui)之弟陳天平來投。
“他說,陛下被胡漢蒼所蒙蔽,胡漢蒼篡奪陳氏王位,屠殺陳氏,所行不義。
“請陛下主持公道,奉天討逆,還安國安寧。”
禮部官員的話,可謂一語激起千層浪。
永樂元年十一月,朱棣才剛剛賜封胡漢蒼為安南國國王。
這還沒到一年,前安南國皇室成員陳天平就來大明喊冤,請求朱棣討伐胡漢蒼。
朱棣大怒:“大膽奸賊,竟敢騙朕!”
掃了一眼眾臣,朱棣憤憤不平道:“胡季犁(máo)父子背叛國主,犯下累累罪惡,鬼神都容不得他們!他們與安南國臣民一同欺騙朕,蒙蔽朝廷,朕不能忍!”
道衍再次拱手道:“陛下,這件事足以證明,大明天威在域外小國眼中,遠不如以前。震懾宵小,我大明派大規模船隊出使,勢在必行啊!”
“陛下,派船隊出海,勢必需要大批海船,需要調動軍隊與水師護航,而西北韃靼,虎視眈眈。陛下,切不可衝動!”夏原吉再次規勸。
“兵部,可有意見?”朱棣看向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出列,抱拳迴答道:“臣等同意夏尚書的意見,此時,韃靼威脅不可小覷,請陛下暫緩出使海外的計劃。”
“陛下,臣附議!”
站在武將最前麵的曹國公李景隆上前奏告。
盯著李景隆,朱棣眉毛一挑,嘴角微微顫動。
“曹國公,你也反對朕?”
李景隆稟告道:“陛下,北京正在建造宮殿,西北又要屯兵防備韃靼,海上還有海盜縱橫,此時,不宜再出兵遠洋。”
夏原吉又道:“派大規模船隊出使海外,需要大量海船,需要大批的水手、官兵,以及充足的糧草。這些花費巨大,勞民傷財,請陛下三思!”
“臣附議!”解縉上前奏告。
“臣等附議!”一眾文官紛紛跪拜。
坐在龍椅上,朱棣望著殿中的眾臣,麵色深沉,眼睛深邃。
沉默了一會,他大聲道:“既然如此,那此事暫緩,改日再議。”
跪拜在地的一眾文臣紛紛謝恩起身。
李景隆、茹瑺等人臉上有一絲莫名的興奮。
這是他們第一次令朱棣收迴成命。
“陛下,臣有事啟奏。”一名禦史走出隊列。
“何事?”朱棣隨口問了一句。
“陛下,臣要彈劾忠誠伯茹瑺大人。”
“哦?所為何事?”朱棣眼神發亮。
“趙王離京時,忠誠伯未按照禮製前去恭送趙王。請陛下罷免茹瑺官職,遣送迴鄉。”
朱棣點點頭:“準奏!”
下了早朝,朱棣迴到武英殿。
鄭海與道衍一同走進武英殿。
朱棣看向鄭海:“鄭海,你的這招引蛇出洞,果然讓他們都跳了出來!”
鄭海抱拳道:“陛下,下西洋的事要從長計議,眼下要務是先建造寶船。”
“嗯,建造寶船的事,朕就交給你了。”
朱棣轉向道衍:“少師,《文獻大成》要重新好好編撰。朕要你參與編修。”
“貧僧遵命,《文獻大成》與一眾編修都交予貧僧,陛下請放心。”
“夏原吉、茹瑺、李景隆這些人,朕要將他們統統拿掉!”
朱棣麵色冷峻,眼神犀利。
“陛下,夏原吉是能臣,”鄭海主動勸道,“他是為陛下著想,還望陛下不要處置他。”
“他反對朕,你還護著他?”朱棣瞪向鄭海。
鄭海拱手道:“陛下,對付能臣的辦法,應該是物盡其用。這樣的懲治,才能令他心服口服。”
“哦?那你給朕說說,怎麽個物盡其用?”
鄭海再次解釋道:“夏原吉在浙西治水有功,陛下,不如再令他去治水。這樣,既可以利用他的優點,同時也令他無法反對陛下,一舉兩得。”
“好!就這麽辦!”朱棣微微點頭,又道,“至於其他人,朕讓陳瑛與紀綱去辦。他們知道該怎麽做。”
一眾文武大臣在殿上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他們昨天打聽到一個消息:今天早朝,皇帝要宣布一件大事。
如今,他們還沒見到皇帝前來上早朝,都在猜測和議論皇帝即將宣布的大事。
朱棣登基才兩年,要說大事,那可真不少。
殺奸臣,殺得人人自危。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慘遭滅門,被株連的人數將近萬人。
登基那段,眾臣對朱棣都有一種恐懼,仿佛看到了晚年朱元璋的影子。
好在朱棣沒有繼續擴大殺戮,反而大封功臣。
歸附朱棣的舊臣都有保全了性命,茹瑺、李景隆、穀王朱橞等人還得到了封賞。
朱棣當皇帝真的與皇帝朱允炆大不一樣,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對此深信不疑。
朱允炆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削藩,而朱棣則恢複了諸王的爵位與封地。
能被皇帝稱得上大事的,遷都北平,實行兩都製,這算一件。
廢除太祖的禁海令,開海禁,這算另一件大事。
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棣命解縉等人編撰的大型類書《文獻大成》……
“解大學士,是不是你們編撰的書已經完成了?”有官員詢問解縉,“陛下要宣布的大事,會不會是這件事?”
解縉微微一笑:“不瞞諸位大人,《文獻大成》確實已經修完。不過,陛下要宣布的未必是這件事。”
“除了這件事,最近還有什麽大事?”
有官員道:“說不定是浙西疏浚的事,我聽說,戶部的夏尚書在浙西治水卓有成效。”
“多別瞎猜了,等會就知道。”
“輔國公與道衍大師來了,大家快站好,陛下應該也快到了。”
有一名眼尖的大臣發現鄭海與道衍走進來,立即提醒眾人。
眾臣紛紛站迴各自的位置。
果不其然,太監跟著就喝唱著,宣布皇帝駕到。
朱棣龍行虎步,走上大殿,在龍椅上坐下。
“朕,今天宣布要一件事——”
眾臣洗耳恭聽,都靜靜地聽著。
朱棣掃了一眼眾臣,大聲道:“朕決定,要派使者下西洋,訪遍海外諸國。”
戶部尚書夏原吉出列,稟告道:“陛下,據臣所知,陛下去年已經派了三批使者下南洋。如今,為何又要下西洋?”
“去年,朕是叫他們去探路,朕要派大規模的船隊迴訪諸國。眾愛卿,覺得如何?”
朱棣說完,叫眾臣議一下。
霎時,朝堂上一陣喧鬧,眾臣低聲議論著。
“陛下,南洋諸國遠居海外,西洋諸國更是路途遙遠,”夏原吉代表戶部首先發表意見,“臣以為,派大規模船隊出海訪問,花費巨大,而所得甚少。陛下,還是派遣數人前去為好。”
朱棣看向道衍和尚:“少師,你有何看法?”
道衍和尚身上有多個頭銜。他是僧錄司的最高官左善世,同時是資善大夫、太子少師。
朱棣如今稱道衍都是稱“少師”,以示對道衍的尊敬,彰顯道衍和尚的地位與眾不同。
“貧僧以為,夏尚書的所說有一定的道理。”
眾臣不少人紛紛點頭,朱棣的一雙小眼睛盯著道衍。
“不過,萬事有利便有弊,”道衍和尚不急不緩地說道,“海外諸國尚且能不遠萬裏來朝,我天朝上國,豈能不如蕞(zui)爾小國?”
原先點頭的眾臣有些不明白了,瞟了瞟道衍,偷偷瞄了瞄皇帝。
道衍一臉深沉,令人無法琢磨。
皇帝更是喜怒不形於色,根本看不出皇帝的態度。
道衍繼續說道:“貧僧以為,派船隊迴訪海外諸國,可以彰顯大明威儀,鎮撫四方,有利諸國安定。”
“陛下,天下新定,如今國庫積蓄不多,再派船隊出使,必定花費巨大,請陛下三思!”戶部尚書夏原吉再次提出反對。
“陛下,臣有事啟奏。”禮部的官員站出隊列。
“準奏,禮部有什麽意見?”朱棣看向禮部的官員。
禮部官員稟告道:“陛下,原安南國國王陳日煃(kui)之弟陳天平來投。
“他說,陛下被胡漢蒼所蒙蔽,胡漢蒼篡奪陳氏王位,屠殺陳氏,所行不義。
“請陛下主持公道,奉天討逆,還安國安寧。”
禮部官員的話,可謂一語激起千層浪。
永樂元年十一月,朱棣才剛剛賜封胡漢蒼為安南國國王。
這還沒到一年,前安南國皇室成員陳天平就來大明喊冤,請求朱棣討伐胡漢蒼。
朱棣大怒:“大膽奸賊,竟敢騙朕!”
掃了一眼眾臣,朱棣憤憤不平道:“胡季犁(máo)父子背叛國主,犯下累累罪惡,鬼神都容不得他們!他們與安南國臣民一同欺騙朕,蒙蔽朝廷,朕不能忍!”
道衍再次拱手道:“陛下,這件事足以證明,大明天威在域外小國眼中,遠不如以前。震懾宵小,我大明派大規模船隊出使,勢在必行啊!”
“陛下,派船隊出海,勢必需要大批海船,需要調動軍隊與水師護航,而西北韃靼,虎視眈眈。陛下,切不可衝動!”夏原吉再次規勸。
“兵部,可有意見?”朱棣看向兵部尚書茹瑺。
茹瑺出列,抱拳迴答道:“臣等同意夏尚書的意見,此時,韃靼威脅不可小覷,請陛下暫緩出使海外的計劃。”
“陛下,臣附議!”
站在武將最前麵的曹國公李景隆上前奏告。
盯著李景隆,朱棣眉毛一挑,嘴角微微顫動。
“曹國公,你也反對朕?”
李景隆稟告道:“陛下,北京正在建造宮殿,西北又要屯兵防備韃靼,海上還有海盜縱橫,此時,不宜再出兵遠洋。”
夏原吉又道:“派大規模船隊出使海外,需要大量海船,需要大批的水手、官兵,以及充足的糧草。這些花費巨大,勞民傷財,請陛下三思!”
“臣附議!”解縉上前奏告。
“臣等附議!”一眾文官紛紛跪拜。
坐在龍椅上,朱棣望著殿中的眾臣,麵色深沉,眼睛深邃。
沉默了一會,他大聲道:“既然如此,那此事暫緩,改日再議。”
跪拜在地的一眾文臣紛紛謝恩起身。
李景隆、茹瑺等人臉上有一絲莫名的興奮。
這是他們第一次令朱棣收迴成命。
“陛下,臣有事啟奏。”一名禦史走出隊列。
“何事?”朱棣隨口問了一句。
“陛下,臣要彈劾忠誠伯茹瑺大人。”
“哦?所為何事?”朱棣眼神發亮。
“趙王離京時,忠誠伯未按照禮製前去恭送趙王。請陛下罷免茹瑺官職,遣送迴鄉。”
朱棣點點頭:“準奏!”
下了早朝,朱棣迴到武英殿。
鄭海與道衍一同走進武英殿。
朱棣看向鄭海:“鄭海,你的這招引蛇出洞,果然讓他們都跳了出來!”
鄭海抱拳道:“陛下,下西洋的事要從長計議,眼下要務是先建造寶船。”
“嗯,建造寶船的事,朕就交給你了。”
朱棣轉向道衍:“少師,《文獻大成》要重新好好編撰。朕要你參與編修。”
“貧僧遵命,《文獻大成》與一眾編修都交予貧僧,陛下請放心。”
“夏原吉、茹瑺、李景隆這些人,朕要將他們統統拿掉!”
朱棣麵色冷峻,眼神犀利。
“陛下,夏原吉是能臣,”鄭海主動勸道,“他是為陛下著想,還望陛下不要處置他。”
“他反對朕,你還護著他?”朱棣瞪向鄭海。
鄭海拱手道:“陛下,對付能臣的辦法,應該是物盡其用。這樣的懲治,才能令他心服口服。”
“哦?那你給朕說說,怎麽個物盡其用?”
鄭海再次解釋道:“夏原吉在浙西治水有功,陛下,不如再令他去治水。這樣,既可以利用他的優點,同時也令他無法反對陛下,一舉兩得。”
“好!就這麽辦!”朱棣微微點頭,又道,“至於其他人,朕讓陳瑛與紀綱去辦。他們知道該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