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你給朕好好查一查,到底是誰,在暗中興風作浪?”


    武英殿中,皇帝朱棣麵色嚴厲,看向鄭海。


    “陛下,臣已經交代錦衣衛暗中調查。”鄭海對朱棣抱拳,“一有消息,臣定第一時間迴稟陛下。”


    早朝時,有多名文武大臣聲稱接到陝西上報的消息,有人自稱是皇帝朱允炆,一時間朝堂議論紛紛。


    皇帝朱允炆沒死,這個消息太勁爆了。


    朱棣強力彈壓,直接大聲怒斥。


    道衍站出來作證,堅稱皇帝已自焚而死,並叫茹瑺等人一起說明。他指出這是奸人作祟,意圖趁機作亂。


    群臣表麵上都同意,但看得出許多人都心有疑慮。


    朱棣隻好命江陰侯吳高總督河南與陝西兵備,以安撫軍民的名義前往陝西調查此事。


    一下早朝,朱棣就將鄭海與道衍找來,商量對策。


    “陛下初登大寶,朝中奸佞是想趁陛下未坐穩皇位之際,攪動朝堂。”道衍和尚一針見血地指出朝堂上的局勢,“陛下,不可不防。”


    “這幫奸臣,打仗打不過朕,以為玩些小陰謀,朕就奈何不了他們?哼,他們是嫌自己的命長!”


    那雙小眼睛炯炯有神,閃爍著凜冽的殺氣,朱棣的神情嚴肅,嘴角微微勾起,一絲陰冷的笑容,若隱若現。


    道衍和尚拱手行禮,勸道:“陛下,現如今朝臣新附,人心初定,不宜再動刀兵,望陛下慎重。”


    前段時間殺方孝孺、黃子澄等人,朱棣有些殺人殺上癮了。


    如今,道衍這麽一提醒,他知道不能一味的嗜殺,暗暗壓製住心中殺人的衝動。


    “那依你之見,朕該如何對付這些藏在暗處的奸臣?”


    看向一身黑色僧衣的道衍,朱棣恢複了往日的冷靜。


    道衍捋了捋下巴的白胡須,淡淡道:“分而治之。”


    朱棣再次詢問道:“如何分而治之?”


    道衍的那雙病虎三角眼掃了朱棣一眼,哈哈一笑道:“陛下不是早就心裏有數了嗎?”


    “道衍,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朝中文武大臣並非全是奸佞,陛下隻需拉攏忠心的,褒獎有功的,打壓異心者,朝中才能安定。”


    “嗯,”朱棣微微點頭,又看向鄭海,“鄭海,你呢?說說你的看法。”


    一直旁聽兩人的談話,鄭海沒想到朱棣會詢問自己,覺得有些意外。


    在兩個聰明人麵前,他可不認為自己想得到的觀點,他們會想不到。


    隻是,皇帝既然問了,那麽,他就必須拿出自己的觀點。就算是拍馬屁,那他也要拍得恰到好處。


    “臣同意我師父的看法。既然朝中文臣並非鐵板一塊,陛下可以拉攏聽話的,打壓不聽話的。”


    見朱棣點頭,鄭海又繼續道:“至於武將,我們燕軍將領有的是,啟用自己人便是。”


    朱棣並不擔心武將不聽話,這能打的將領都在他手下。


    除了被他軟禁在家的徐輝祖以及剛剛投降的盛庸,他朱棣手裏的武將是大明最能打仗的一批將領。


    “你說說,要如何分化朝中的文臣?”朱棣饒有興致地看向鄭海。


    鄭海望向道衍和尚,投去一個征詢的眼神。


    在道衍麵前賣弄謀略,那就像在關公麵前耍大刀一樣。


    他可不想在師父麵前表現得太過搶眼。


    道衍衝著鄭海微笑,似乎也很感興趣。


    見道衍如此,鄭海暗暗鬆了一口氣,認真地思考著該如何迴答。


    “啟稟陛下,臣有兩個辦法。”


    “哦,你說。”朱棣滿眼期待地看向鄭海。


    “文臣之所以稱為文臣,那是他們擅長文章。要拉攏他們,自然是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朱棣低聲沉吟了一句。


    鄭海解釋道:“陛下,文臣喜好文章,那就以修撰文典書籍的名義,招攬他們,讓他們去編撰書籍。”


    朱棣一聽,不禁拍案道好:“嗯,這個主意不錯!”


    扭頭看向道衍,朱棣點點頭,褒獎道:“果然是名師出高徒!道衍,你這徒弟是越來越厲害了!”


    “嗬嗬嗬!”道衍粲然一笑,“千裏馬也需伯樂賞識,陛下是明主,方能慧眼識珠,不讓我這徒兒明珠蒙塵……”


    看著這兩人借著自己互相吹捧,鄭海真覺得好笑。


    論拍馬屁的功夫,他的水平真不如眼前這兩人。


    這時,站在朱棣旁邊的馬和也微微放鬆了一些,衝著鄭海微笑。


    鄭海得到皇帝的讚賞,馬和心裏很高興。


    他與鄭海是一起長大的玩伴,在他心裏,鄭海就是他的弟弟。


    在遠離雲南的應天府,他隻有這麽一個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義弟,怎麽可能不為鄭海高興呢?


    聽到道衍和尚的恭維,朱棣也很高興。


    這老和尚難得拍他一次馬屁,他聽著很舒服。


    “鄭海,你的另一個辦法是什麽?”朱棣再次一臉期待地看向鄭海。


    “陛下,籠絡文臣的另一個辦法,是將他們拉到陛下身邊,令他們為陛下出謀劃策。這樣,既可以表現陛下對他們的重視,同時又令他們與其他大臣拉開距離,實現分化文臣的目的。”


    “鄭海,你說說,具體怎麽做?”


    鄭海抱拳道:“陛下,您可以組建自己的內閣。”


    “內閣?”朱棣的一雙小眼睛微微睜大,一臉疑惑,扭頭看向道衍。


    見皇帝看向自己,道衍一臉無奈,嗬嗬笑道:“陛下,貧僧也不知道什麽是內閣?”


    兩人同時好奇地看向鄭海,鄭海心裏也是一驚。


    盯著朱棣,鄭海微微驚訝:這玩意不是你發明的嗎?


    過了一會兒,他才反應過來。


    難道,內閣是我發明的?


    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說明內閣製是誰提出的,隻說是在明朝永樂皇帝時期正式建立的。


    一開始時,內閣隻是皇帝的非法定諮詢機構,相當於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秘書處。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製度後,皇帝就缺少了可以直接諮詢國家政事意見的專門官職人選。


    建文皇帝時,朱允炆直接詢問方孝孺、黃子澄與齊泰等人。


    朱棣登基後,沒有了丞相,道衍和尚其實就充當了丞相的角色。


    而內閣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皇帝需要一個可以諮詢政事的機構。


    後來,隨著權力的增大,內閣才逐漸成為明朝的行政中樞。


    內閣製最終成為皇帝加強中央集權與君主專製的工具,形成了大明的所謂“三權分立”——皇帝擁有決策權、內閣擁有議政權、六部擁有行政執行權。


    鄭海沒想到,從史書上搬過來的內閣製度,竟使他一躍成了內閣製的首創者。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鄭海才將內閣的基本職權與組織架構解釋清楚。


    朱棣與道衍在一旁,一邊提問,一邊提出修改建議。


    最終,朱棣初步定下了內閣的基本架構,並決定將內閣辦公地點設在皇宮中的文淵閣。


    送走道衍與鄭海師徒後,朱棣下了兩道聖旨:


    一是召迴前北平按察使陳瑛,升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恢複建文皇帝廢棄的官員;


    二是命翰林侍詔解縉為侍讀,編修楊榮、楊士奇等為修撰。


    八月初一,朱棣又升侍讀謝晉、編修黃淮入文淵閣供職。


    不久後,朱棣又下令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一同入文淵閣供職,參與商議國家軍政大事。


    自此,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七人內閣成立。


    【注】


    《明史.成祖》:“癸末,召前北平按察使陳瑛為左副都禦史,盡複建文朝廢棄者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第一航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人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人鬼並收藏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