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皇帝位。
沒有方孝孺起草的詔書,朱棣也登上了皇位,成為大明的新皇帝。
六月二十一日,以天子的喪葬規格下葬燒成焦屍的馬皇後等人屍體,宣布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
六月二十五日,鄭海奉命將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押赴刑場,在街市上對他們實行磔(zhé)刑。
磔刑是古代一種酷刑,簡單理解就是肢解,與淩遲類似。
首先,劊子手用特製刀具對犯人實施割肉離骨;然後,再砍斷犯人肢體;最後,再割斷咽喉,割下腦袋。
寬敞的大街廣場上,方孝孺等一眾要犯被綁在木架上,排成一排。
與斬首略有不同,大街上沒有擺放斷頭台,犯人身旁也沒有拿著大鍘刀的刀斧手。
然而,不論是斬首,還是磔刑,唯一不缺的就是圍觀的看客。
行刑的廣場四周,圍著密密麻麻的百姓,仿佛是等候分屍的烏鴉與禿鷲。
作為其中的一個監斬官,鄭海身處行刑隊伍中,望著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升起一陣悲哀。
他想起了魯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同樣是對犯人進行處決,同樣是密密麻麻的觀眾,麻木不仁的看客……
“鄭指揮使,時間差不多了,該行刑了。”
白鴻飛站在一旁,提醒鄭海。
要處決的犯人太多了,行刑的劊子手不夠,從北鎮撫司大牢的獄卒抽調了一些人手來行刑。
而黑白無常——白胖子與馬常也被抽調過來行刑,而且是朱棣特意安排的。
他們被要求親自對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幾個要犯行刑。
鄭海微微點頭,看向一旁被綁在木架子上動彈不得的方孝孺。
“方孝孺,你還有什麽話要說嗎?”鄭海問方孝孺。
作為大明文人的代表,方孝孺確實令人欽佩。
他學識淵博,是當世大儒;
他忠君守節,寧死不屈,是當世的大忠臣。
然而,他是效忠的是皇帝朱允炆,而不是皇帝朱棣。
有人說方孝孺是愚忠,是一介迂腐儒生。
但鄭海在心底還是挺敬佩這種人的。
畢竟,他們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像四周這些麻木的看客一般,無知且無信仰。
方孝孺微微抬頭,看向鄭海,一臉鄙視。
看著身旁一樣被捆在木架子上的黃子澄等人,他大聲吟唱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you)。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唿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絕命詩吟唱之後,一眾犯人都流下了眼淚,哭聲與咒罵聲再度響起。
白胖子再度走到鄭海身旁,提醒道:“大人,不能再耽擱了!這磔刑不像砍頭,人要過很長的時間才死,不能再耽擱時間了。”
鄭海默默點頭:“嗯,那你們行刑吧。”
白胖子拿著一把鋒利的小刀,劃開方孝孺的衣裳,撕去那消瘦身軀上覆蓋的破布,小心翼翼地切了下去……
方孝孺握著拳頭,咬著牙,強忍著疼痛,發出沉悶的呻吟聲。
鮮血順著身體流了下來,一直流到地麵上。
不忍去看這殘忍的一幕,鄭海扭頭看向士兵把守的外圍,卻見一群觀眾正盯著犯人,津津有味地看著。
鄭海的腦中,再次出現魯迅的那篇《藤野先生》: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
“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方孝孺被誅十族,他的許多學生也被殺或自盡。
受方孝孺株連而被殺的有873人,入獄和充軍流放邊疆的多達數千人。
齊泰和黃子澄被株連九族。
黃子澄的家屬被殺65人,異姓親屬死者54人,外親400餘人皆充軍。
黃子澄一族的女眷被送進教坊司充當官妓,下場極其可憐。
齊泰的親屬也多被殺,他的小兒子僅六歲,因年紀太小,免於一死,被發配邊疆。
廣場上的行刑,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傍晚。
天邊的紅燒雲,與廣場上的青磚一樣,血紅血紅的。
完成了監斬的任務,鄭海沿著筆直的禦道,一步步走進皇宮中。
天上的火燒雲,令他想起了往事。
這種像鮮血一樣的紅燒雲,他已經不記得,看到過幾次了。
曾經,就是在這皇宮裏,他見過這樣的紅燒雲,那時的皇帝還是朱允炆。
金色的琉璃瓦,紅色的宮牆,白色的玉石欄杆,皇宮的每一塊磚石都浸透了無數的血汗。
這朱紅色的門窗,這血紅色的宮牆,哪一個不是用鮮血浸染的呢?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走向皇帝寶座的道路是用屍骨鋪就的,守衛皇帝的宮牆是用血水染紅的,不是敵人的,就是百姓的……
“他是找死!”
剛走進武英殿的殿門,鄭海就聽到了皇帝的怒喊聲。
朱棣坐在寶座上,一臉怒色,目露兇光。
桌子旁邊的地板上,馬和正跪在地上,旁邊是一本打開的奏折。
朱棣……陛下,又要殺人了?
鄭海暗暗吸了一口涼氣,小心翼翼地走上前。
“陛下,方孝孺等一眾犯人已經伏法……”
“鄭海,你來的正好!”朱棣看向鄭海,朗聲道,“還有一個找死的,你替朕,去把他砍了!”
瞟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馬和,鄭海想著,不會是自家兄弟惹怒了朱棣吧。
不知道具體的情況,鄭海可不敢隨口答應,隻能謹慎地詢問道:“陛下,不知是哪一個不長眼的家夥,惹怒了陛下?”
“哼!他不是不長眼,是嫌命長!”朱棣依舊有些憤憤不平。
“陛下,不知是誰?”鄭海又輕聲問了一句。
“三保,給他看看,徐輝祖的折子!”
馬和撿起地上的奏折,走到鄭海身旁,遞給鄭海,同時給鄭海一個充滿暗示的眼神。
鄭海連忙打開折子,認真查看。
這是徐輝祖的折子,裏麵隻寫了十五個大字:
“太祖賜免死鐵券,中山王之子孫免死。”
【注】
《明史.本紀第五.成祖》:“王升攆,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壬申,葬建文皇帝。丁醜,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皇帝位。
沒有方孝孺起草的詔書,朱棣也登上了皇位,成為大明的新皇帝。
六月二十一日,以天子的喪葬規格下葬燒成焦屍的馬皇後等人屍體,宣布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
六月二十五日,鄭海奉命將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押赴刑場,在街市上對他們實行磔(zhé)刑。
磔刑是古代一種酷刑,簡單理解就是肢解,與淩遲類似。
首先,劊子手用特製刀具對犯人實施割肉離骨;然後,再砍斷犯人肢體;最後,再割斷咽喉,割下腦袋。
寬敞的大街廣場上,方孝孺等一眾要犯被綁在木架上,排成一排。
與斬首略有不同,大街上沒有擺放斷頭台,犯人身旁也沒有拿著大鍘刀的刀斧手。
然而,不論是斬首,還是磔刑,唯一不缺的就是圍觀的看客。
行刑的廣場四周,圍著密密麻麻的百姓,仿佛是等候分屍的烏鴉與禿鷲。
作為其中的一個監斬官,鄭海身處行刑隊伍中,望著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升起一陣悲哀。
他想起了魯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同樣是對犯人進行處決,同樣是密密麻麻的觀眾,麻木不仁的看客……
“鄭指揮使,時間差不多了,該行刑了。”
白鴻飛站在一旁,提醒鄭海。
要處決的犯人太多了,行刑的劊子手不夠,從北鎮撫司大牢的獄卒抽調了一些人手來行刑。
而黑白無常——白胖子與馬常也被抽調過來行刑,而且是朱棣特意安排的。
他們被要求親自對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幾個要犯行刑。
鄭海微微點頭,看向一旁被綁在木架子上動彈不得的方孝孺。
“方孝孺,你還有什麽話要說嗎?”鄭海問方孝孺。
作為大明文人的代表,方孝孺確實令人欽佩。
他學識淵博,是當世大儒;
他忠君守節,寧死不屈,是當世的大忠臣。
然而,他是效忠的是皇帝朱允炆,而不是皇帝朱棣。
有人說方孝孺是愚忠,是一介迂腐儒生。
但鄭海在心底還是挺敬佩這種人的。
畢竟,他們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像四周這些麻木的看客一般,無知且無信仰。
方孝孺微微抬頭,看向鄭海,一臉鄙視。
看著身旁一樣被捆在木架子上的黃子澄等人,他大聲吟唱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you)。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唿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絕命詩吟唱之後,一眾犯人都流下了眼淚,哭聲與咒罵聲再度響起。
白胖子再度走到鄭海身旁,提醒道:“大人,不能再耽擱了!這磔刑不像砍頭,人要過很長的時間才死,不能再耽擱時間了。”
鄭海默默點頭:“嗯,那你們行刑吧。”
白胖子拿著一把鋒利的小刀,劃開方孝孺的衣裳,撕去那消瘦身軀上覆蓋的破布,小心翼翼地切了下去……
方孝孺握著拳頭,咬著牙,強忍著疼痛,發出沉悶的呻吟聲。
鮮血順著身體流了下來,一直流到地麵上。
不忍去看這殘忍的一幕,鄭海扭頭看向士兵把守的外圍,卻見一群觀眾正盯著犯人,津津有味地看著。
鄭海的腦中,再次出現魯迅的那篇《藤野先生》: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
“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方孝孺被誅十族,他的許多學生也被殺或自盡。
受方孝孺株連而被殺的有873人,入獄和充軍流放邊疆的多達數千人。
齊泰和黃子澄被株連九族。
黃子澄的家屬被殺65人,異姓親屬死者54人,外親400餘人皆充軍。
黃子澄一族的女眷被送進教坊司充當官妓,下場極其可憐。
齊泰的親屬也多被殺,他的小兒子僅六歲,因年紀太小,免於一死,被發配邊疆。
廣場上的行刑,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傍晚。
天邊的紅燒雲,與廣場上的青磚一樣,血紅血紅的。
完成了監斬的任務,鄭海沿著筆直的禦道,一步步走進皇宮中。
天上的火燒雲,令他想起了往事。
這種像鮮血一樣的紅燒雲,他已經不記得,看到過幾次了。
曾經,就是在這皇宮裏,他見過這樣的紅燒雲,那時的皇帝還是朱允炆。
金色的琉璃瓦,紅色的宮牆,白色的玉石欄杆,皇宮的每一塊磚石都浸透了無數的血汗。
這朱紅色的門窗,這血紅色的宮牆,哪一個不是用鮮血浸染的呢?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走向皇帝寶座的道路是用屍骨鋪就的,守衛皇帝的宮牆是用血水染紅的,不是敵人的,就是百姓的……
“他是找死!”
剛走進武英殿的殿門,鄭海就聽到了皇帝的怒喊聲。
朱棣坐在寶座上,一臉怒色,目露兇光。
桌子旁邊的地板上,馬和正跪在地上,旁邊是一本打開的奏折。
朱棣……陛下,又要殺人了?
鄭海暗暗吸了一口涼氣,小心翼翼地走上前。
“陛下,方孝孺等一眾犯人已經伏法……”
“鄭海,你來的正好!”朱棣看向鄭海,朗聲道,“還有一個找死的,你替朕,去把他砍了!”
瞟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馬和,鄭海想著,不會是自家兄弟惹怒了朱棣吧。
不知道具體的情況,鄭海可不敢隨口答應,隻能謹慎地詢問道:“陛下,不知是哪一個不長眼的家夥,惹怒了陛下?”
“哼!他不是不長眼,是嫌命長!”朱棣依舊有些憤憤不平。
“陛下,不知是誰?”鄭海又輕聲問了一句。
“三保,給他看看,徐輝祖的折子!”
馬和撿起地上的奏折,走到鄭海身旁,遞給鄭海,同時給鄭海一個充滿暗示的眼神。
鄭海連忙打開折子,認真查看。
這是徐輝祖的折子,裏麵隻寫了十五個大字:
“太祖賜免死鐵券,中山王之子孫免死。”
【注】
《明史.本紀第五.成祖》:“王升攆,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壬申,葬建文皇帝。丁醜,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