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燕軍駐地,龍江。
燕王大帳被一群文武大臣與諸王親王圍住了。
掀開大帳的簾帳,燕王朱棣走出帳門,看向眾人:“諸位大人,這大清早的,你們這是做什麽?”
諸位朝臣拱手行禮,齊聲道:“請燕王入城,即皇帝位!”
“請四哥入城,即皇帝位!”穀王、周王、齊王等諸王躬身行禮。
掃了一眼帳前的諸位大臣與幾位親王,朱棣一臉嚴肅。
他莊重道:“本王起兵實屬無奈,發誓要為國消除禍患,鏟除朝中奸佞,目的是為了天下安定。
“本王所作所為皆是遵從《皇明祖訓》,是為鏟除陛下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奸佞。
“豈料,陛下年幼無知,被小人所惑,竟投火自焚!
“本王才德淺薄,豈能擔得起天下的重任?諸位大人,應該推選一位有才德的繼承人,繼承皇位。”
沒想到燕王朱棣竟拒絕登基當皇帝,幾位為首的大臣相互對了一眼。
他們尋思著:燕王這是什麽意思?
周王朱橚(su)上前道:“四哥,論才德,有誰比得過四哥你?除了你當皇帝,我們兄弟幾個誰都不認!”
隨即,寧王朱權站出來,大聲道:“沒錯!除了四哥,誰當皇帝我們都不認!”
在大寧,燕王曾經給寧王承諾過,隻要他當皇帝,他會與寧王一起坐龍椅。
如今,寧王朱權是不敢期望與朱棣一起坐龍椅了。
但如果朱棣不當皇帝,那他朱權就不知什麽時候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他的妻兒都攥在他四哥朱棣的手裏呢,還都在北平呆著。
朱權是希望朱棣趕緊登基,這樣好歹他能與妻兒早點團聚。
“五弟,十七弟,你們太抬舉我了,論才德,你們不輸於我。”朱棣客套了一番。
齊王朱榑(fu)撥開身前的大臣,拉起袖子,大聲道:“我們兄弟幾個都是四哥救的,誰敢不服四哥,我們幾個跟他沒完!四哥,我支持你當皇帝!”
“四哥,我們支持你!”穀王、安王也紛紛表態。
這時,大臣們已經明白了燕王朱棣的用意。
燕王這是叫眾人表態,哪裏是不想當皇帝……
在為首的大臣率領下,眾臣一起跪拜,大聲道:“國不可一日無君,燕王殿下為諸位長兄,德冠群倫,功在社稷,宜正天位,使太祖之千秋基業,永有所托。臣等,請燕王即皇帝位!”
朱棣再三推遲,群臣與諸王一再懇求。
最終,朱棣同意入城繼承皇位,叫群臣先行入城準備。
送走了群臣,朱棣找來道衍、鄭海到帳中商議各項事宜。
通過審訊太監昌盛,朱棣得知朱允炆獲得了鐵匣子的消息,懷疑朱允炆是借助鐵匣子中藏在的秘密逃出了皇宮。
朱棣吩咐鄭海,繼續追查朱允炆的下落。
同時,他要求鄭海加大力度追捕《奸臣榜》上的“佞臣”。
“殿下,您答應過貧僧,放過方孝孺,不知殿下可還記得?”
道衍和尚提醒朱棣,想要將方孝孺從《奸臣榜》中除名。
此時,方孝孺已經被關在大牢中。
如果道衍不及時將他救出,在燕王登基之後,方孝孺很可能就會被處斬。
“方孝孺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那些謀劃與檄文,本王很欣賞。”
朱棣摸了摸胡須,又道:“這樣吧,帶本王入城,叫他入宮。若他願為本王起草登基詔書,那本王就饒他不死。”
“多謝殿下。”道衍和尚滿意地笑了。
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率領燕軍諸將從龍江駐地出發,打算進入京師。
在城門口,朱棣騎著駿馬,正要入城。
突然,一位大臣上前,擋住朱棣的坐騎前。
朱棣臉色微沉,喝道:“你是何人?竟敢攔本王坐騎?”
攔住朱棣的是一個文臣,那人拱手行禮道:“大學士楊子榮,有事拜見殿下。”
一聽到是楊子榮,有些熟悉,鄭海便叫上前擒拿的士兵停下來。
楊子榮?不就是楊榮嗎?
楊榮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人稱“東楊”,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
鄭海聽說過楊榮的一些故事,有些印象。
他策馬來到朱棣馬前:“殿下,不妨聽一聽他有什麽事要說。”
見鄭海主動為一個文臣求情,朱棣點了點頭,看向楊榮:“說吧,你有什麽事?”
大學士楊子榮問道:“殿下,是先前往孝陵拜祭太祖呢,還好先入城?”
朱棣眉毛一挑,眼睛頓時一亮,麵色由怒轉喜:“愛卿,是一位賢臣啊!”
他衝著楊榮點點頭,扭頭看向一旁的道衍:“本王要先前往孝陵,祭拜先皇。”
道衍點點頭:“殿下聖明。”
朱棣率領燕軍諸將與群臣,前往孝陵祭拜,隊伍浩浩蕩蕩。
與此同時,長江上,一艘帆船正向東駛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位白袍公子站在船頭,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不禁吟出這首詩。
“沒想到,施公子還會作詩?”
白袍公子扭頭,看向從後麵船艙走來的一個身穿僧袍的和尚:“應文師父,這不是我作的詩。”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應文和尚默念著,一臉悲戚,低聲讚歎道:“好詩!真是應景之作!與貧僧此刻的心情,多有契合。”
白袍公子謙虛地解釋道:“這首詩真不是我作的,我是聽慎之念過,所以才記得的。”
“慎之?你竟知道鄭海的字?莫非你是他的……”
“應文師父,不是你想的那樣,他心上人可不是我。”
白袍公子微微撅起嘴唇,似乎對某人心有不滿。
盯著白袍公子,應文和尚微微一笑:“難怪他會叫你來接應……貧僧。”
“哼!他呀,就會使喚人。真不知道那個徐家的姑娘有什麽好,放著這麽大的山海盟不管,偏要當官……”
見旁邊的應文和尚發愣,白袍公子便不再說下去,轉移話題道:“應文師父,不聊他,說說我們的行程吧。我們此行先去福建,那裏已經安排好了。”
應文和尚雙手合十:“貧僧聽施主的安排。”
“嗬嗬!你學得真快,越來越像個真和尚了。”
【注】
《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宮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燕王大帳被一群文武大臣與諸王親王圍住了。
掀開大帳的簾帳,燕王朱棣走出帳門,看向眾人:“諸位大人,這大清早的,你們這是做什麽?”
諸位朝臣拱手行禮,齊聲道:“請燕王入城,即皇帝位!”
“請四哥入城,即皇帝位!”穀王、周王、齊王等諸王躬身行禮。
掃了一眼帳前的諸位大臣與幾位親王,朱棣一臉嚴肅。
他莊重道:“本王起兵實屬無奈,發誓要為國消除禍患,鏟除朝中奸佞,目的是為了天下安定。
“本王所作所為皆是遵從《皇明祖訓》,是為鏟除陛下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奸佞。
“豈料,陛下年幼無知,被小人所惑,竟投火自焚!
“本王才德淺薄,豈能擔得起天下的重任?諸位大人,應該推選一位有才德的繼承人,繼承皇位。”
沒想到燕王朱棣竟拒絕登基當皇帝,幾位為首的大臣相互對了一眼。
他們尋思著:燕王這是什麽意思?
周王朱橚(su)上前道:“四哥,論才德,有誰比得過四哥你?除了你當皇帝,我們兄弟幾個誰都不認!”
隨即,寧王朱權站出來,大聲道:“沒錯!除了四哥,誰當皇帝我們都不認!”
在大寧,燕王曾經給寧王承諾過,隻要他當皇帝,他會與寧王一起坐龍椅。
如今,寧王朱權是不敢期望與朱棣一起坐龍椅了。
但如果朱棣不當皇帝,那他朱權就不知什麽時候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
他的妻兒都攥在他四哥朱棣的手裏呢,還都在北平呆著。
朱權是希望朱棣趕緊登基,這樣好歹他能與妻兒早點團聚。
“五弟,十七弟,你們太抬舉我了,論才德,你們不輸於我。”朱棣客套了一番。
齊王朱榑(fu)撥開身前的大臣,拉起袖子,大聲道:“我們兄弟幾個都是四哥救的,誰敢不服四哥,我們幾個跟他沒完!四哥,我支持你當皇帝!”
“四哥,我們支持你!”穀王、安王也紛紛表態。
這時,大臣們已經明白了燕王朱棣的用意。
燕王這是叫眾人表態,哪裏是不想當皇帝……
在為首的大臣率領下,眾臣一起跪拜,大聲道:“國不可一日無君,燕王殿下為諸位長兄,德冠群倫,功在社稷,宜正天位,使太祖之千秋基業,永有所托。臣等,請燕王即皇帝位!”
朱棣再三推遲,群臣與諸王一再懇求。
最終,朱棣同意入城繼承皇位,叫群臣先行入城準備。
送走了群臣,朱棣找來道衍、鄭海到帳中商議各項事宜。
通過審訊太監昌盛,朱棣得知朱允炆獲得了鐵匣子的消息,懷疑朱允炆是借助鐵匣子中藏在的秘密逃出了皇宮。
朱棣吩咐鄭海,繼續追查朱允炆的下落。
同時,他要求鄭海加大力度追捕《奸臣榜》上的“佞臣”。
“殿下,您答應過貧僧,放過方孝孺,不知殿下可還記得?”
道衍和尚提醒朱棣,想要將方孝孺從《奸臣榜》中除名。
此時,方孝孺已經被關在大牢中。
如果道衍不及時將他救出,在燕王登基之後,方孝孺很可能就會被處斬。
“方孝孺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那些謀劃與檄文,本王很欣賞。”
朱棣摸了摸胡須,又道:“這樣吧,帶本王入城,叫他入宮。若他願為本王起草登基詔書,那本王就饒他不死。”
“多謝殿下。”道衍和尚滿意地笑了。
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率領燕軍諸將從龍江駐地出發,打算進入京師。
在城門口,朱棣騎著駿馬,正要入城。
突然,一位大臣上前,擋住朱棣的坐騎前。
朱棣臉色微沉,喝道:“你是何人?竟敢攔本王坐騎?”
攔住朱棣的是一個文臣,那人拱手行禮道:“大學士楊子榮,有事拜見殿下。”
一聽到是楊子榮,有些熟悉,鄭海便叫上前擒拿的士兵停下來。
楊子榮?不就是楊榮嗎?
楊榮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人稱“東楊”,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
鄭海聽說過楊榮的一些故事,有些印象。
他策馬來到朱棣馬前:“殿下,不妨聽一聽他有什麽事要說。”
見鄭海主動為一個文臣求情,朱棣點了點頭,看向楊榮:“說吧,你有什麽事?”
大學士楊子榮問道:“殿下,是先前往孝陵拜祭太祖呢,還好先入城?”
朱棣眉毛一挑,眼睛頓時一亮,麵色由怒轉喜:“愛卿,是一位賢臣啊!”
他衝著楊榮點點頭,扭頭看向一旁的道衍:“本王要先前往孝陵,祭拜先皇。”
道衍點點頭:“殿下聖明。”
朱棣率領燕軍諸將與群臣,前往孝陵祭拜,隊伍浩浩蕩蕩。
與此同時,長江上,一艘帆船正向東駛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位白袍公子站在船頭,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不禁吟出這首詩。
“沒想到,施公子還會作詩?”
白袍公子扭頭,看向從後麵船艙走來的一個身穿僧袍的和尚:“應文師父,這不是我作的詩。”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應文和尚默念著,一臉悲戚,低聲讚歎道:“好詩!真是應景之作!與貧僧此刻的心情,多有契合。”
白袍公子謙虛地解釋道:“這首詩真不是我作的,我是聽慎之念過,所以才記得的。”
“慎之?你竟知道鄭海的字?莫非你是他的……”
“應文師父,不是你想的那樣,他心上人可不是我。”
白袍公子微微撅起嘴唇,似乎對某人心有不滿。
盯著白袍公子,應文和尚微微一笑:“難怪他會叫你來接應……貧僧。”
“哼!他呀,就會使喚人。真不知道那個徐家的姑娘有什麽好,放著這麽大的山海盟不管,偏要當官……”
見旁邊的應文和尚發愣,白袍公子便不再說下去,轉移話題道:“應文師父,不聊他,說說我們的行程吧。我們此行先去福建,那裏已經安排好了。”
應文和尚雙手合十:“貧僧聽施主的安排。”
“嗬嗬!你學得真快,越來越像個真和尚了。”
【注】
《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宮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或雲帝由地道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