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怎麽處置徐增壽?
燕軍虎視眈眈,朕需要他大哥徐輝祖守城。
這時候殺徐增壽,豈不寒了魏國公的心?
可如今,群臣義憤填膺,不殺他何以平眾怒,何以安人心?
朱允炆端坐在龍椅上,掃視殿中的群臣與左都督徐增壽。
他微微瞪著徐增壽,高聲問道:“徐增壽,你若認罪,朕可免你一死罪?你可認罪?”
“陛下,臣無罪。”徐增壽矢口否認,根本不給朱允炆任何麵子。
“大膽徐增壽,竟死不悔改!”朱允炆大怒,“來人,給朕將他拖出去,斬了!”
“陛下,您背棄太祖皇帝的誓言,何以服眾?”徐增壽連忙。
“太祖誓言?”朱允炆伸手攔下錦衣衛,盯著徐增壽,“朕哪裏違背太祖誓言了?”
徐增壽暗暗鬆了一口氣:““太祖皇帝賜家父免死鐵券,非造反謀逆之罪,中山王子孫免死。”
一隻手緊緊抓著龍椅的扶手,朱允炆瞪著徐增壽,十分氣惱。
太祖朱元璋確實給諸多開國功臣賜過免死鐵券,中山王徐達確實擁有免死鐵券。而徐增壽是徐達的兒子,確實可以免死。
擁有免死鐵券的開國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斬殺殆盡,因為朱元璋給他們都安上了造反的罪名。
朱允炆要殺徐增壽,那也必須安上造反的罪名。
否則,那就是有違先皇遺訓,背信棄義。
如果給徐增壽按上造反之罪,那徐輝祖也不免要跟著誅連。
朱允炆還要用徐輝祖守城,不能這麽做。
“陛下,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禦史魏冕上前為皇帝解圍。
朱允炆連忙問道:“那依愛卿之言,該如何處置?”
“請陛下先將他押入大牢,待查明罪證,再治他的死罪。”魏冕停頓了一下,“不過,現在先懲處一下這個奸細!大家上,給我狠狠地揍他!”
看到一群禦史一擁而上,徐增壽連忙罵道:“你們想幹什麽?”
“想幹什麽?曹國公,我們能打,你一個都督,就不能打?”大理丞鄒瑾大聲道,“大家揍他!”
上殿不能攜帶兵器,還理虧,雙拳難敵四手,徐增壽隻能任由十幾名文官亂錘。
在朝廷上,上一個被禦史等文官痛扁的人,是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今早稱病在家,沒有上早朝。否則,他可能會替徐增壽說話。
實際上,李景隆今天並沒有生病,隻是他府上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不得已,這才稱病,留在家裏。
“鄭海,你竟敢到我府上來!你就不怕本國公將你拿下,送進大牢?”李景隆驚訝地盯著房間裏的鄭海。
鄭海身穿一身黑色鬥篷,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茶,輕輕抿了一口。
他敢進曹國公府,自然不怕曹國公李景隆抓他。
鄭海自信,李景隆抓不了他。單憑個人實力,他就有自信能逃脫,更何況他在城中有不小的勢力。
蛟龍密衛已經潛伏多年,曹國公府有內線,其他衙門同樣也有內線。
“九江兄,你為什麽不問我,是怎麽入城的,又是怎麽進入你的國公府呢?”
放下茶杯,鄭海衝著李景隆微微一笑。
鄭海並沒有直唿李景隆的名字,也沒有尊稱為曹國公,而是叫了李景隆的小字。
稱唿李景隆一聲“九江兄”,直接就無視了李景隆的國公身份,同時拉平了輩分。
僅僅以兄長的稱謂來稱唿,看似有些無禮,但這是一種暗示,也是一種示強。
李景隆雙眉一挑,盯著鄭海,神色有些驚慌。
“你們在城中有內應?”李景隆試探著問道。
“嗬嗬,”鄭海笑了笑,又道,“九江兄是個聰明人。和聰明人說話,我就不必繞來繞去的了。九江兄,你應該知道我的來意。”
盯著鄭海,李景隆陷入沉思。
鄭海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即便再愚鈍的人都能猜到一二,更何況,他李景隆根本就不傻。
李景隆知道,鄭海此次前來的目的,和上一次在龍潭說的那番話是一樣的。
不過,他的態度並沒有發生任何轉變,他不想投靠朱棣。
皇帝對他有恩,他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忠臣,他李景隆也要當忠臣。
李景隆冷冷一笑,對鄭海道:“本國公不知道你有什麽目的,請你趕快離開本府。否則,別怪本國公對你不客氣!”
坐在椅子上,鄭海並沒有起身,更沒有要馬上離開的意思。
“人走茶涼,茶涼了還能重新沏另一杯。九江兄,若是腦袋掉了,還能接迴去嗎?”
“你威脅我?”李景隆麵色冷峻,直視鄭海,並未害怕。
“嗬嗬嗬!九江兄,你是主,我是客。我怎麽敢威脅你呢?”鄭海笑了笑,依舊是自信滿滿,“我是來救九江兄的,而且是,救你們全家的性命。”
李景隆微微皺眉。
他知道,鄭海曾是錦衣衛指揮使,也知道鄭海身手不錯。但身為武將,他並不懼怕單槍匹馬的鄭海。
可鄭海為何突然提到他的家人呢,難道鄭海此來,不止一人?
“鄭海,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鄭海等的就是李景隆主動詢問,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再次拿起茶杯,輕輕吹了吹茶水,抿了一口茶,又慢慢放下茶杯。
鄭海提醒道:“九江兄,難道你還沒想明白一件事?”
沉默了一會兒,李景隆打量著鄭海,問道:“請閣下賜教。”
“我鄭海能入城,那麽燕軍就能入城,你說是不是?”
李景隆沒有立刻迴答,隻是盯著鄭海。
“這次,我是一個人來九江兄府上;下次,要是燕軍將士到來,隻怕曹國公府就是另一番景象……”
“鄭海!你休想威脅我!”李景隆依舊不為所動,“就算燕王率兵攻城,也未必能攻入城中。我李家上下,滿門忠烈,願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嗬嗬嗬!我確實沒看錯,九江兄確實是一個大忠臣!”
鄭海笑吟吟地看著李景隆,並沒有急於反駁,隻是違心地讚許了一句。
曆史記載的結果是李景隆與穀王朱橞打開金川門,將燕軍放入城中。
提前知道曆史結果的鄭海,自然不相信李景隆是個大忠臣。
史書並沒有記載,李景隆是因何而投靠朱棣的。
但鄭海相信,順應曆史而動,策反李景隆,這件事他一定可以完成。
“曹國公,你能保證,城中的所有守城大臣都像你一樣,是個大忠臣嗎?”
李景隆再次沉默。
鄭海從椅子上起身,看向李景隆,淡淡道:“良禽擇木而棲。功臣與罪臣,隻是一字之別,望曹國公三思。”
說著,鄭海緩緩向門口走去,走到門口時,突然停了下來。
他頭也不迴地問了一句:“對了,九江兄,金川門好像不是你一個人負責的吧?我聽說,穀王與燕王上次聊得不錯,我該去拜訪拜訪他。”
鄭海正要離開,突然門外衝進一個下人。
那人湊到李景隆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
“鄭海,你等一下!”
燕軍虎視眈眈,朕需要他大哥徐輝祖守城。
這時候殺徐增壽,豈不寒了魏國公的心?
可如今,群臣義憤填膺,不殺他何以平眾怒,何以安人心?
朱允炆端坐在龍椅上,掃視殿中的群臣與左都督徐增壽。
他微微瞪著徐增壽,高聲問道:“徐增壽,你若認罪,朕可免你一死罪?你可認罪?”
“陛下,臣無罪。”徐增壽矢口否認,根本不給朱允炆任何麵子。
“大膽徐增壽,竟死不悔改!”朱允炆大怒,“來人,給朕將他拖出去,斬了!”
“陛下,您背棄太祖皇帝的誓言,何以服眾?”徐增壽連忙。
“太祖誓言?”朱允炆伸手攔下錦衣衛,盯著徐增壽,“朕哪裏違背太祖誓言了?”
徐增壽暗暗鬆了一口氣:““太祖皇帝賜家父免死鐵券,非造反謀逆之罪,中山王子孫免死。”
一隻手緊緊抓著龍椅的扶手,朱允炆瞪著徐增壽,十分氣惱。
太祖朱元璋確實給諸多開國功臣賜過免死鐵券,中山王徐達確實擁有免死鐵券。而徐增壽是徐達的兒子,確實可以免死。
擁有免死鐵券的開國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斬殺殆盡,因為朱元璋給他們都安上了造反的罪名。
朱允炆要殺徐增壽,那也必須安上造反的罪名。
否則,那就是有違先皇遺訓,背信棄義。
如果給徐增壽按上造反之罪,那徐輝祖也不免要跟著誅連。
朱允炆還要用徐輝祖守城,不能這麽做。
“陛下,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禦史魏冕上前為皇帝解圍。
朱允炆連忙問道:“那依愛卿之言,該如何處置?”
“請陛下先將他押入大牢,待查明罪證,再治他的死罪。”魏冕停頓了一下,“不過,現在先懲處一下這個奸細!大家上,給我狠狠地揍他!”
看到一群禦史一擁而上,徐增壽連忙罵道:“你們想幹什麽?”
“想幹什麽?曹國公,我們能打,你一個都督,就不能打?”大理丞鄒瑾大聲道,“大家揍他!”
上殿不能攜帶兵器,還理虧,雙拳難敵四手,徐增壽隻能任由十幾名文官亂錘。
在朝廷上,上一個被禦史等文官痛扁的人,是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今早稱病在家,沒有上早朝。否則,他可能會替徐增壽說話。
實際上,李景隆今天並沒有生病,隻是他府上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不得已,這才稱病,留在家裏。
“鄭海,你竟敢到我府上來!你就不怕本國公將你拿下,送進大牢?”李景隆驚訝地盯著房間裏的鄭海。
鄭海身穿一身黑色鬥篷,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茶,輕輕抿了一口。
他敢進曹國公府,自然不怕曹國公李景隆抓他。
鄭海自信,李景隆抓不了他。單憑個人實力,他就有自信能逃脫,更何況他在城中有不小的勢力。
蛟龍密衛已經潛伏多年,曹國公府有內線,其他衙門同樣也有內線。
“九江兄,你為什麽不問我,是怎麽入城的,又是怎麽進入你的國公府呢?”
放下茶杯,鄭海衝著李景隆微微一笑。
鄭海並沒有直唿李景隆的名字,也沒有尊稱為曹國公,而是叫了李景隆的小字。
稱唿李景隆一聲“九江兄”,直接就無視了李景隆的國公身份,同時拉平了輩分。
僅僅以兄長的稱謂來稱唿,看似有些無禮,但這是一種暗示,也是一種示強。
李景隆雙眉一挑,盯著鄭海,神色有些驚慌。
“你們在城中有內應?”李景隆試探著問道。
“嗬嗬,”鄭海笑了笑,又道,“九江兄是個聰明人。和聰明人說話,我就不必繞來繞去的了。九江兄,你應該知道我的來意。”
盯著鄭海,李景隆陷入沉思。
鄭海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即便再愚鈍的人都能猜到一二,更何況,他李景隆根本就不傻。
李景隆知道,鄭海此次前來的目的,和上一次在龍潭說的那番話是一樣的。
不過,他的態度並沒有發生任何轉變,他不想投靠朱棣。
皇帝對他有恩,他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忠臣,他李景隆也要當忠臣。
李景隆冷冷一笑,對鄭海道:“本國公不知道你有什麽目的,請你趕快離開本府。否則,別怪本國公對你不客氣!”
坐在椅子上,鄭海並沒有起身,更沒有要馬上離開的意思。
“人走茶涼,茶涼了還能重新沏另一杯。九江兄,若是腦袋掉了,還能接迴去嗎?”
“你威脅我?”李景隆麵色冷峻,直視鄭海,並未害怕。
“嗬嗬嗬!九江兄,你是主,我是客。我怎麽敢威脅你呢?”鄭海笑了笑,依舊是自信滿滿,“我是來救九江兄的,而且是,救你們全家的性命。”
李景隆微微皺眉。
他知道,鄭海曾是錦衣衛指揮使,也知道鄭海身手不錯。但身為武將,他並不懼怕單槍匹馬的鄭海。
可鄭海為何突然提到他的家人呢,難道鄭海此來,不止一人?
“鄭海,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鄭海等的就是李景隆主動詢問,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再次拿起茶杯,輕輕吹了吹茶水,抿了一口茶,又慢慢放下茶杯。
鄭海提醒道:“九江兄,難道你還沒想明白一件事?”
沉默了一會兒,李景隆打量著鄭海,問道:“請閣下賜教。”
“我鄭海能入城,那麽燕軍就能入城,你說是不是?”
李景隆沒有立刻迴答,隻是盯著鄭海。
“這次,我是一個人來九江兄府上;下次,要是燕軍將士到來,隻怕曹國公府就是另一番景象……”
“鄭海!你休想威脅我!”李景隆依舊不為所動,“就算燕王率兵攻城,也未必能攻入城中。我李家上下,滿門忠烈,願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嗬嗬嗬!我確實沒看錯,九江兄確實是一個大忠臣!”
鄭海笑吟吟地看著李景隆,並沒有急於反駁,隻是違心地讚許了一句。
曆史記載的結果是李景隆與穀王朱橞打開金川門,將燕軍放入城中。
提前知道曆史結果的鄭海,自然不相信李景隆是個大忠臣。
史書並沒有記載,李景隆是因何而投靠朱棣的。
但鄭海相信,順應曆史而動,策反李景隆,這件事他一定可以完成。
“曹國公,你能保證,城中的所有守城大臣都像你一樣,是個大忠臣嗎?”
李景隆再次沉默。
鄭海從椅子上起身,看向李景隆,淡淡道:“良禽擇木而棲。功臣與罪臣,隻是一字之別,望曹國公三思。”
說著,鄭海緩緩向門口走去,走到門口時,突然停了下來。
他頭也不迴地問了一句:“對了,九江兄,金川門好像不是你一個人負責的吧?我聽說,穀王與燕王上次聊得不錯,我該去拜訪拜訪他。”
鄭海正要離開,突然門外衝進一個下人。
那人湊到李景隆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
“鄭海,你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