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之,這可是件天大的事!你真的,要這麽做嗎?”
“二姐,於公於私,我都要這麽做。否則,文種的下場,可能就是我的下場……”
“可這太危險了!”施若綺舉著火把,一臉擔心地看向一身黑色夜行衣的鄭海。
“如果成功了,收益同樣巨大,”鄭海看向施若綺的雙眼,“對於山海盟來說,事關未來,意義更為重大!”
施若綺盯著鄭海,沉默了。
她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微微濕潤,映照著鄭海與火把的影子。
漫漫黑夜裏,那兩把寂靜燃燒的火把,像是荒野裏的鬼火,在風中搖曳。
突然,兩把火都停了下來,一閃而逝。
黑夜如墨,寂靜無聲。
當朝陽從東邊升起,駐紮在龍潭的燕軍已經開始收拾營帳,整軍待命。
燕王朱棣翻身上馬,騎在高高的駿馬上,下達了進軍京師的命令。
前幾日,朱棣得到消息,朝廷已經放棄了京師的外圍,燕軍可以直抵京師城下。
騎在馬上,朱棣扭頭看向一旁的道衍和尚,微微一笑。
這白須白眉的老和尚,看著有些仙風道骨,但身體卻很硬朗,騎在馬上,神情自若。
“道衍,本王今日便進抵金川門,你說鄭海有幾分把握?”
道衍和尚一手抓著韁繩,一手捋了捋下巴的胡須,自信道:“慎之向來不說大話,貧僧對他有信心。殿下覺得,是從內部打開缺口容易,還是攻城容易?”
“道衍,你個老狐狸!本王問你有幾成把握,你倒反問本王哪個容易。”
朱棣騎在馬上,一臉輕鬆,與道衍和尚開心地聊著。
朱高煦催馬上前,插話道:“既然他有辦法入城,為何不多點一點人手?待我軍攻城時,與我裏應外合豈不是可以一舉拿下城門?”
聽朱高煦這麽說,朱棣微微點頭,看向道衍和尚:“道衍,鄭海為何不多帶些人手?”
道衍和尚捋了捋胡須,一雙三角眼看向燕王:“殿下,可知慎之他是怎麽入城的?”
“本王也好奇,鄭海是怎麽入城的?”
朱棣與朱高煦都很好奇,一齊看向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不動聲色:“你們看我有什麽用,貧僧也好奇。”
冷哼了一聲,朱棣沒好氣道:“本王以為,你會了解一二呢,看來,你與本王一般,一無所知。”
朱高煦扭頭看向後邊,指著馮致遠道:“你不是鄭海的親信嗎?你來說說,鄭海是怎麽入城的?”
聽到朱高煦的話,朱棣也扭頭看向馮致遠。
馮致遠驅馬向前,抓著韁繩,抱拳道:“稟殿下、二王子,鄭指揮並未告知屬下,屬下不知。”
看見朱高煦與朱棣投過來的眼神,馮致遠有些尷尬。
在眾人眼裏,他是鄭海最信任的親信。可這次行動,鄭海不僅沒有帶上他,就連具體的計劃也沒有跟他透露,他心裏有些隱隱作痛。
馮致遠再次解釋道:“鄭指揮使擅長攀登術,我們飛龍衛的攀岩術都是鄭指揮教授的。屬下覺得,以鄭指揮的本事,入城應該不成問題。”
朱棣點點頭,對馮致遠的看法表示認同。
北上大寧時,鄭海率領飛龍衛攀岩而上,翻越石山,從背後殺入劉家口關隘。
僅憑這點,朱棣相信,鄭海是有可能翻越京城的城牆的。
“既然他可以翻越城牆,”朱高煦一臉不屑,問道,“那你們飛龍衛,不是也可以翻牆入城嗎?”
馮致遠微微低頭,抱拳道:“京城的城牆太高,而且上麵有士兵把守,飛龍衛隻怕難以攀登而上……”
“他一個人入城,又能有什麽用?”朱高煦有些不高興。
馮致遠知道,朱高煦不喜歡鄭海,不好多說,便沉默了。
道衍和尚騎在馬上,那雙病虎三角眼望著遠方,並沒有表示什麽。
他知道,鄭海的行這次動不簡單,充滿了危險,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他並不理會朱高煦,也不會去考慮朱高煦是怎麽想的。
道衍隻關心朱棣會怎麽想,扭頭看向一旁的燕王朱棣。
朱棣不像朱高煦那樣悲觀,眼神堅定而自信。
“鄭海並不是一個人,城裏還有增壽。有增壽幫忙,鄭海要拿下城門並非不可能。”朱棣一臉自信。
就在昨天,朱棣向城裏的徐增壽送去了消息,叫徐增壽暗中幫助鄭海做事。
然而,朱棣並不知道,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壽早就被皇帝朱允炆派人盯上了。
上早朝前,都督徐增壽在奉天殿門口徘徊,來迴走動,神情略顯煩躁。
昨天收到燕王的消息,他就一直在府中等待鄭海。可他等了一晚,卻沒有等到鄭海。
他知道可能等不到鄭海了,便想自己找李景隆談一談。
可巧的是,李景隆今早卻沒來上朝。
徐增壽沒見到曹國公李景隆,卻遇到了禦史魏冕。
“徐都督,你等人呢?”魏冕主動跟徐增壽打了一聲招唿。
看了魏冕一眼,徐增壽隨口問道:“魏禦史,有事?”
魏冕盯著徐都督,微笑著道:“沒事,本官隻是想提醒徐都督,這早朝就要開始了。請都督入殿吧。”
等不到曹國公李景隆,又被禦史盯上了,徐增壽很無奈,隻好跟著其他大臣一起走進奉天殿。
早朝很快就開始了,龍椅上的朱允炆依舊是一籌莫展。
派出去招募勤王兵馬的大臣一去不迴,至今沒有送迴什麽好消息,各地勤王的兵馬依舊沒有個影子。
有消息稱,齊泰去了德州招募兵馬,黃子澄去了蘇州,王淑英在廣德募兵。但三人都沒有傳來好消息,黃子澄甚至說打算到海外募兵,但都沒有任何結果。
看著黃子澄等人呈送上來的奏折,朱允炆歎息道:“唉!當初,是你們叫朕削藩,可如今,你們沒有一個人留在朕的身邊。”
禦史魏冕走出隊列,行禮道:“陛下,臣魏冕有事啟奏!”
朱允炆放下奏折,隨口問道:“魏禦史,你有何事啟奏?”
“陛下,臣發現,朝中有燕賊的奸細。”
魏冕剛說完這句話,朝堂上一片嘩然。
眾臣四處張望,交頭接耳,猜測著魏冕要彈劾的對象。
皇帝朱允炆掃了眾臣一眼,最終目光落在武官隊列中的徐增壽身上。
“魏禦史,你告訴朕,誰是燕賊的奸細?”
“陛下,就是他!”魏冕指向徐增壽,大聲道,“臣有證據證明,左都督徐增壽是燕賊的奸細。”
徐增壽微微皺眉,隨即,抱拳道:“陛下,臣冤枉!臣對朝廷忠心耿耿,是魏禦史汙蔑臣下。請陛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
“徐增壽,你還敢狡辯!我這裏有朱棣寫給你的密信,你如何抵賴?!”
禦史魏冕掏出一張小布條,拿在手裏,向眾臣展示。
白色的小布條上,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些黑色的字跡。
“陛下,這是錦衣衛秘密截獲的徐府信鴿,這上麵是燕賊寫給徐增壽的密信。”說著,魏冕將小布條交給太監。
看完小布條,朱允炆啪的一聲拍在桌子上。
“徐增壽,你可認罪?”朱允炆大怒。
徐增壽單膝跪地道:“陛下,這是誣陷!增壽不否認與家姐保持聯絡,但絕無背叛朝廷,這是朝中奸佞要栽贓陷害增壽!”
查看小布條後,大理丞鄒瑾,大喝道:“徐增壽,證據確鑿,你還敢狡辯?!”
“僅憑一封來源不明的書信,就定我的罪,我不服!”徐增壽站起身,不卑不亢。
魏冕行禮道:“陛下,請速誅奸細徐增壽!”
“臣附議!”大理丞鄒瑾附和。
“臣服附議!”十幾名文臣齊聲附和,“請陛下速誅徐增壽!”
“二姐,於公於私,我都要這麽做。否則,文種的下場,可能就是我的下場……”
“可這太危險了!”施若綺舉著火把,一臉擔心地看向一身黑色夜行衣的鄭海。
“如果成功了,收益同樣巨大,”鄭海看向施若綺的雙眼,“對於山海盟來說,事關未來,意義更為重大!”
施若綺盯著鄭海,沉默了。
她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微微濕潤,映照著鄭海與火把的影子。
漫漫黑夜裏,那兩把寂靜燃燒的火把,像是荒野裏的鬼火,在風中搖曳。
突然,兩把火都停了下來,一閃而逝。
黑夜如墨,寂靜無聲。
當朝陽從東邊升起,駐紮在龍潭的燕軍已經開始收拾營帳,整軍待命。
燕王朱棣翻身上馬,騎在高高的駿馬上,下達了進軍京師的命令。
前幾日,朱棣得到消息,朝廷已經放棄了京師的外圍,燕軍可以直抵京師城下。
騎在馬上,朱棣扭頭看向一旁的道衍和尚,微微一笑。
這白須白眉的老和尚,看著有些仙風道骨,但身體卻很硬朗,騎在馬上,神情自若。
“道衍,本王今日便進抵金川門,你說鄭海有幾分把握?”
道衍和尚一手抓著韁繩,一手捋了捋下巴的胡須,自信道:“慎之向來不說大話,貧僧對他有信心。殿下覺得,是從內部打開缺口容易,還是攻城容易?”
“道衍,你個老狐狸!本王問你有幾成把握,你倒反問本王哪個容易。”
朱棣騎在馬上,一臉輕鬆,與道衍和尚開心地聊著。
朱高煦催馬上前,插話道:“既然他有辦法入城,為何不多點一點人手?待我軍攻城時,與我裏應外合豈不是可以一舉拿下城門?”
聽朱高煦這麽說,朱棣微微點頭,看向道衍和尚:“道衍,鄭海為何不多帶些人手?”
道衍和尚捋了捋胡須,一雙三角眼看向燕王:“殿下,可知慎之他是怎麽入城的?”
“本王也好奇,鄭海是怎麽入城的?”
朱棣與朱高煦都很好奇,一齊看向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不動聲色:“你們看我有什麽用,貧僧也好奇。”
冷哼了一聲,朱棣沒好氣道:“本王以為,你會了解一二呢,看來,你與本王一般,一無所知。”
朱高煦扭頭看向後邊,指著馮致遠道:“你不是鄭海的親信嗎?你來說說,鄭海是怎麽入城的?”
聽到朱高煦的話,朱棣也扭頭看向馮致遠。
馮致遠驅馬向前,抓著韁繩,抱拳道:“稟殿下、二王子,鄭指揮並未告知屬下,屬下不知。”
看見朱高煦與朱棣投過來的眼神,馮致遠有些尷尬。
在眾人眼裏,他是鄭海最信任的親信。可這次行動,鄭海不僅沒有帶上他,就連具體的計劃也沒有跟他透露,他心裏有些隱隱作痛。
馮致遠再次解釋道:“鄭指揮使擅長攀登術,我們飛龍衛的攀岩術都是鄭指揮教授的。屬下覺得,以鄭指揮的本事,入城應該不成問題。”
朱棣點點頭,對馮致遠的看法表示認同。
北上大寧時,鄭海率領飛龍衛攀岩而上,翻越石山,從背後殺入劉家口關隘。
僅憑這點,朱棣相信,鄭海是有可能翻越京城的城牆的。
“既然他可以翻越城牆,”朱高煦一臉不屑,問道,“那你們飛龍衛,不是也可以翻牆入城嗎?”
馮致遠微微低頭,抱拳道:“京城的城牆太高,而且上麵有士兵把守,飛龍衛隻怕難以攀登而上……”
“他一個人入城,又能有什麽用?”朱高煦有些不高興。
馮致遠知道,朱高煦不喜歡鄭海,不好多說,便沉默了。
道衍和尚騎在馬上,那雙病虎三角眼望著遠方,並沒有表示什麽。
他知道,鄭海的行這次動不簡單,充滿了危險,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他並不理會朱高煦,也不會去考慮朱高煦是怎麽想的。
道衍隻關心朱棣會怎麽想,扭頭看向一旁的燕王朱棣。
朱棣不像朱高煦那樣悲觀,眼神堅定而自信。
“鄭海並不是一個人,城裏還有增壽。有增壽幫忙,鄭海要拿下城門並非不可能。”朱棣一臉自信。
就在昨天,朱棣向城裏的徐增壽送去了消息,叫徐增壽暗中幫助鄭海做事。
然而,朱棣並不知道,右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壽早就被皇帝朱允炆派人盯上了。
上早朝前,都督徐增壽在奉天殿門口徘徊,來迴走動,神情略顯煩躁。
昨天收到燕王的消息,他就一直在府中等待鄭海。可他等了一晚,卻沒有等到鄭海。
他知道可能等不到鄭海了,便想自己找李景隆談一談。
可巧的是,李景隆今早卻沒來上朝。
徐增壽沒見到曹國公李景隆,卻遇到了禦史魏冕。
“徐都督,你等人呢?”魏冕主動跟徐增壽打了一聲招唿。
看了魏冕一眼,徐增壽隨口問道:“魏禦史,有事?”
魏冕盯著徐都督,微笑著道:“沒事,本官隻是想提醒徐都督,這早朝就要開始了。請都督入殿吧。”
等不到曹國公李景隆,又被禦史盯上了,徐增壽很無奈,隻好跟著其他大臣一起走進奉天殿。
早朝很快就開始了,龍椅上的朱允炆依舊是一籌莫展。
派出去招募勤王兵馬的大臣一去不迴,至今沒有送迴什麽好消息,各地勤王的兵馬依舊沒有個影子。
有消息稱,齊泰去了德州招募兵馬,黃子澄去了蘇州,王淑英在廣德募兵。但三人都沒有傳來好消息,黃子澄甚至說打算到海外募兵,但都沒有任何結果。
看著黃子澄等人呈送上來的奏折,朱允炆歎息道:“唉!當初,是你們叫朕削藩,可如今,你們沒有一個人留在朕的身邊。”
禦史魏冕走出隊列,行禮道:“陛下,臣魏冕有事啟奏!”
朱允炆放下奏折,隨口問道:“魏禦史,你有何事啟奏?”
“陛下,臣發現,朝中有燕賊的奸細。”
魏冕剛說完這句話,朝堂上一片嘩然。
眾臣四處張望,交頭接耳,猜測著魏冕要彈劾的對象。
皇帝朱允炆掃了眾臣一眼,最終目光落在武官隊列中的徐增壽身上。
“魏禦史,你告訴朕,誰是燕賊的奸細?”
“陛下,就是他!”魏冕指向徐增壽,大聲道,“臣有證據證明,左都督徐增壽是燕賊的奸細。”
徐增壽微微皺眉,隨即,抱拳道:“陛下,臣冤枉!臣對朝廷忠心耿耿,是魏禦史汙蔑臣下。請陛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
“徐增壽,你還敢狡辯!我這裏有朱棣寫給你的密信,你如何抵賴?!”
禦史魏冕掏出一張小布條,拿在手裏,向眾臣展示。
白色的小布條上,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些黑色的字跡。
“陛下,這是錦衣衛秘密截獲的徐府信鴿,這上麵是燕賊寫給徐增壽的密信。”說著,魏冕將小布條交給太監。
看完小布條,朱允炆啪的一聲拍在桌子上。
“徐增壽,你可認罪?”朱允炆大怒。
徐增壽單膝跪地道:“陛下,這是誣陷!增壽不否認與家姐保持聯絡,但絕無背叛朝廷,這是朝中奸佞要栽贓陷害增壽!”
查看小布條後,大理丞鄒瑾,大喝道:“徐增壽,證據確鑿,你還敢狡辯?!”
“僅憑一封來源不明的書信,就定我的罪,我不服!”徐增壽站起身,不卑不亢。
魏冕行禮道:“陛下,請速誅奸細徐增壽!”
“臣附議!”大理丞鄒瑾附和。
“臣服附議!”十幾名文臣齊聲附和,“請陛下速誅徐增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