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大軍竟從高牆上放下繩索?
這是要給燕軍助攻,還是送人頭?
盯著從壁壘上墜繩而出的士兵,鄭海感到很詫異。
燕軍已經發起進攻,朱高煦率領燕軍的先鋒已經登上了一側的壁壘,正奮力拚殺。
而這個時候,何福大軍卻亂成一片,還想趁亂殺出來?
看著這胡亂的何福大軍,鄭海有些想不明白。
南軍士兵從壁壘上摔下來,或是墜牆而出,但遭到了燕軍射殺。
很快,南軍營壘附近的壕溝就被屍體填平了。
燕軍士兵從填平的壕溝直殺南軍堵塞的營門,清理掉營門的障礙物,殺進了營寨中。
何福大軍徹底潰敗,燕軍俘獲了南軍的絕大多數將領,包括左總兵都督陳暉、右總兵都督平安、右參將都督馬溥、都督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人,還有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貴等一百五十人。
這一路的南軍征討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隻有總兵都督何福這一員大將僥幸逃脫,沒有被燕軍俘虜。
經過審訊俘虜,鄭海才知道,這次勝利簡直就是一個大烏龍。
原來是個巧合。何福大軍誤把鄭海的三次炮轟,當成了他們約定突圍的三聲炮響。
剛從睡夢中驚醒,南軍士兵聽到了炮響,慌忙墜繩而出,根本無心作戰。
正巧燕軍此時進攻,南軍失去了指揮,無法有效地組織抵抗。
因此,燕軍不費多少力氣就拿下了靈璧。
聽說老部下、老相識平安被俘虜了,朱棣高興道:“哈哈!平安、平安,我們終於抓到平保兒了!天下太平,從此以後,本王就安全了!”
鄭海笑了笑,詢問道:“殿下,要不要見見平安?”
“好!本王看他怎麽說!”
南軍都督平安被五花大綁,送到燕王朱棣的大帳中。
朱棣問平安:“平保兒,你如今還有什麽話要說?”
平安被士兵押著,跪在地上,一臉不服氣地瞪著燕王:“小河之戰,你的馬不倒下,你怎麽會再見到我!”
朱棣微微動容。
小河之戰,他差一點就被平安一馬槊刺死了。
他掃了鄭海一眼,還好當時鄭海為他擋了一下,要不然掉地上的就不是頭盔,而是腦袋了……
“若是給我機會,殺殿下,那是輕而易舉!”平安大言不慚,直言不諱。
朱棣哈哈一笑:“父皇的養子,果然非同一般!”
平安不再說話,而是靜靜地看著朱棣。
朱棣大手一揮:“來人!將他的繩子解了,送他去北平。”
聽說何福逃往淮河一線,前去投奔盛庸,朱棣率領燕軍殺向淮河。
五月七日,燕軍抵達泗州。泗州指揮使周璟初率眾,不戰而降,投靠朱棣。
五月九日,燕軍抵達淮河邊,與駐紮在盱眙(xu yi)的盛庸軍隊隔河對峙。
朱棣命鄭海帶領士兵捆紮竹筏,在竹筏上插上旗幟,敲鑼打鼓,擺出一副要率軍渡河的陣勢。
朱能、丘福等人率燕軍秘密逆流而上,從上遊二十多裏的地方,乘坐小船秘密渡河,從後方突襲了盛庸的大軍。
盛庸害怕被朱棣前後夾擊,慌忙乘船離開。
朱棣率領燕軍渡河,占據了盱眙。
朱棣照例舉行作戰會議,召集燕軍諸將商量下一步的進攻路線。
“殿下,應先攻取鳳陽,”有將領建議道,“這樣可以阻止敵人的援兵,接著進攻滁州、和州,再派一路兵馬奪取瀘州,再奪取安慶,這樣長江就控製在我軍手中。”
“殿下,應先進攻淮安,然後,進攻高郵、泰州、儀真、揚州等地,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進而收集船隻,渡過長江……”
朱棣沉思片刻,指著地圖道:“鳳陽防守堅固,我們必須全力進攻才能拿下,但這樣有可能會損毀皇陵。”
鳳陽府是朱元璋的家鄉,年幼時,朱棣常迴鳳陽體驗勞動。擔心燕軍的進攻會導致皇陵遭到破壞,因而,朱棣否決這個想法。
朱棣又分析道:“淮安城池堅固,要拿下這座城池需要很長的時間,到時候朝廷的援兵可能就已經集結了,對我們也是很不利啊!”
“殿下,我們為何不直接進攻揚州?”鄭海提出自己的觀點。
朱棣眼睛一亮,大聲讚道:“妙!這個主意好!”
打量著鄭海,朱棣絲毫不掩飾對鄭海的欣賞,微微點頭。
迴過頭,他的手指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自己解說道:“如果直接進攻揚州,兵指儀真,這兩座城池,勢單力薄,兵力少,我軍兵臨城下即可招降它們。”
扭頭又看向鄭海,朱棣一臉笑容道:“攻下儀真、揚州,則淮安與鳳陽的人心自會動搖。我軍再在長江上展示實力,京師孤立無援,感受到危險,京中必定生變。”
鄭海暗暗讚歎朱棣的老辣,走一步看三步,這是老棋手。
聽了朱棣的分析,燕軍諸將都點頭稱讚。
燕軍向揚州進發,朱棣派指揮使吳玉前往揚州招降。
揚州衛指揮使王禮想投降,卻被禦史王彬、鎮守指揮崇剛將王禮等關進大牢。最終,王禮的弟弟聯合其他人抓了王彬和崇剛,這才救出了王禮。
五月十九日,燕王朱棣率領燕軍抵達揚州,王禮等人獻城投降。燕軍再次不費一兵一卒,又拿下了一座城池。
隨後,朱棣派人帶著書信前往高郵、通州、泰州等地招降,高郵、通州、泰州等先後歸附。
二十日,燕軍進攻六合,獲勝。又攻克了儀真,燕軍在長江以北站穩了腳跟。
消息傳到京城,京師震動,許多大臣紛紛請求外出募兵勤王。
皇帝朱允炆一方麵下詔己罪,另一方麵派遣黃觀、練子寧、王淑英等人出京募兵。
他急忙召見在家養病的方孝孺:“先生,朕該怎麽辦?”
方孝孺匆匆入宮,額頭上全是汗水。
見皇帝著急,他連汗水都來及擦拭,連忙道:“陛下,如今形勢危急,可以先派人前去和談,甚至可以先答應與賊人割地分治。先穩住朱棣,拖延一些日子,等南方的軍隊集結京師。”
“可萬一,朱棣他不同意和談呢?”朱允炆依舊憂心忡忡。
方孝孺解釋道:“陛下,請放心。北方軍隊並不擅長水戰,如今不僅有長江天塹攔在他們麵前,還有我水師守著,燕賊想過江並不容易。”
看到朱允炆稍稍安心,方孝孺又道:“如果兩軍在長江上決戰,燕軍勝負未可知,陛下請速召各路兵馬進京勤王。”
朱允炆點頭同意,又問道:“那與朱棣和談,要派誰去,先生可有人選?”
“陛下,慶城郡主是朱棣的從姐,是合適的人選。”
朱允炆聽從了方孝孺的建議,以呂太後的名義命慶城郡主過江議和。
與此同時,朱棣正命人四處征集船隻,做渡江的準備。
鄭海秘密外出,聯係施進卿與山海盟。
靖難戰爭的最後一大難關已經擺在朱棣的麵前,圍繞在渡江作戰,雙方各自準備著……
【注】
《明史.本紀第五.成祖》:“辛巳,進薄其壘,破之,生擒平安、陳暉等三十七人,何福走免。”
《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乙醜,盛庸軍潰與淮上,燕軍趨揚州……辛醜,燕軍至六合,諸軍迎戰,敗績。壬寅,詔天下勤王……甲辰,遣慶城郡主如燕師,議割地罷兵。”
這是要給燕軍助攻,還是送人頭?
盯著從壁壘上墜繩而出的士兵,鄭海感到很詫異。
燕軍已經發起進攻,朱高煦率領燕軍的先鋒已經登上了一側的壁壘,正奮力拚殺。
而這個時候,何福大軍卻亂成一片,還想趁亂殺出來?
看著這胡亂的何福大軍,鄭海有些想不明白。
南軍士兵從壁壘上摔下來,或是墜牆而出,但遭到了燕軍射殺。
很快,南軍營壘附近的壕溝就被屍體填平了。
燕軍士兵從填平的壕溝直殺南軍堵塞的營門,清理掉營門的障礙物,殺進了營寨中。
何福大軍徹底潰敗,燕軍俘獲了南軍的絕大多數將領,包括左總兵都督陳暉、右總兵都督平安、右參將都督馬溥、都督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人,還有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貴等一百五十人。
這一路的南軍征討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隻有總兵都督何福這一員大將僥幸逃脫,沒有被燕軍俘虜。
經過審訊俘虜,鄭海才知道,這次勝利簡直就是一個大烏龍。
原來是個巧合。何福大軍誤把鄭海的三次炮轟,當成了他們約定突圍的三聲炮響。
剛從睡夢中驚醒,南軍士兵聽到了炮響,慌忙墜繩而出,根本無心作戰。
正巧燕軍此時進攻,南軍失去了指揮,無法有效地組織抵抗。
因此,燕軍不費多少力氣就拿下了靈璧。
聽說老部下、老相識平安被俘虜了,朱棣高興道:“哈哈!平安、平安,我們終於抓到平保兒了!天下太平,從此以後,本王就安全了!”
鄭海笑了笑,詢問道:“殿下,要不要見見平安?”
“好!本王看他怎麽說!”
南軍都督平安被五花大綁,送到燕王朱棣的大帳中。
朱棣問平安:“平保兒,你如今還有什麽話要說?”
平安被士兵押著,跪在地上,一臉不服氣地瞪著燕王:“小河之戰,你的馬不倒下,你怎麽會再見到我!”
朱棣微微動容。
小河之戰,他差一點就被平安一馬槊刺死了。
他掃了鄭海一眼,還好當時鄭海為他擋了一下,要不然掉地上的就不是頭盔,而是腦袋了……
“若是給我機會,殺殿下,那是輕而易舉!”平安大言不慚,直言不諱。
朱棣哈哈一笑:“父皇的養子,果然非同一般!”
平安不再說話,而是靜靜地看著朱棣。
朱棣大手一揮:“來人!將他的繩子解了,送他去北平。”
聽說何福逃往淮河一線,前去投奔盛庸,朱棣率領燕軍殺向淮河。
五月七日,燕軍抵達泗州。泗州指揮使周璟初率眾,不戰而降,投靠朱棣。
五月九日,燕軍抵達淮河邊,與駐紮在盱眙(xu yi)的盛庸軍隊隔河對峙。
朱棣命鄭海帶領士兵捆紮竹筏,在竹筏上插上旗幟,敲鑼打鼓,擺出一副要率軍渡河的陣勢。
朱能、丘福等人率燕軍秘密逆流而上,從上遊二十多裏的地方,乘坐小船秘密渡河,從後方突襲了盛庸的大軍。
盛庸害怕被朱棣前後夾擊,慌忙乘船離開。
朱棣率領燕軍渡河,占據了盱眙。
朱棣照例舉行作戰會議,召集燕軍諸將商量下一步的進攻路線。
“殿下,應先攻取鳳陽,”有將領建議道,“這樣可以阻止敵人的援兵,接著進攻滁州、和州,再派一路兵馬奪取瀘州,再奪取安慶,這樣長江就控製在我軍手中。”
“殿下,應先進攻淮安,然後,進攻高郵、泰州、儀真、揚州等地,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進而收集船隻,渡過長江……”
朱棣沉思片刻,指著地圖道:“鳳陽防守堅固,我們必須全力進攻才能拿下,但這樣有可能會損毀皇陵。”
鳳陽府是朱元璋的家鄉,年幼時,朱棣常迴鳳陽體驗勞動。擔心燕軍的進攻會導致皇陵遭到破壞,因而,朱棣否決這個想法。
朱棣又分析道:“淮安城池堅固,要拿下這座城池需要很長的時間,到時候朝廷的援兵可能就已經集結了,對我們也是很不利啊!”
“殿下,我們為何不直接進攻揚州?”鄭海提出自己的觀點。
朱棣眼睛一亮,大聲讚道:“妙!這個主意好!”
打量著鄭海,朱棣絲毫不掩飾對鄭海的欣賞,微微點頭。
迴過頭,他的手指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自己解說道:“如果直接進攻揚州,兵指儀真,這兩座城池,勢單力薄,兵力少,我軍兵臨城下即可招降它們。”
扭頭又看向鄭海,朱棣一臉笑容道:“攻下儀真、揚州,則淮安與鳳陽的人心自會動搖。我軍再在長江上展示實力,京師孤立無援,感受到危險,京中必定生變。”
鄭海暗暗讚歎朱棣的老辣,走一步看三步,這是老棋手。
聽了朱棣的分析,燕軍諸將都點頭稱讚。
燕軍向揚州進發,朱棣派指揮使吳玉前往揚州招降。
揚州衛指揮使王禮想投降,卻被禦史王彬、鎮守指揮崇剛將王禮等關進大牢。最終,王禮的弟弟聯合其他人抓了王彬和崇剛,這才救出了王禮。
五月十九日,燕王朱棣率領燕軍抵達揚州,王禮等人獻城投降。燕軍再次不費一兵一卒,又拿下了一座城池。
隨後,朱棣派人帶著書信前往高郵、通州、泰州等地招降,高郵、通州、泰州等先後歸附。
二十日,燕軍進攻六合,獲勝。又攻克了儀真,燕軍在長江以北站穩了腳跟。
消息傳到京城,京師震動,許多大臣紛紛請求外出募兵勤王。
皇帝朱允炆一方麵下詔己罪,另一方麵派遣黃觀、練子寧、王淑英等人出京募兵。
他急忙召見在家養病的方孝孺:“先生,朕該怎麽辦?”
方孝孺匆匆入宮,額頭上全是汗水。
見皇帝著急,他連汗水都來及擦拭,連忙道:“陛下,如今形勢危急,可以先派人前去和談,甚至可以先答應與賊人割地分治。先穩住朱棣,拖延一些日子,等南方的軍隊集結京師。”
“可萬一,朱棣他不同意和談呢?”朱允炆依舊憂心忡忡。
方孝孺解釋道:“陛下,請放心。北方軍隊並不擅長水戰,如今不僅有長江天塹攔在他們麵前,還有我水師守著,燕賊想過江並不容易。”
看到朱允炆稍稍安心,方孝孺又道:“如果兩軍在長江上決戰,燕軍勝負未可知,陛下請速召各路兵馬進京勤王。”
朱允炆點頭同意,又問道:“那與朱棣和談,要派誰去,先生可有人選?”
“陛下,慶城郡主是朱棣的從姐,是合適的人選。”
朱允炆聽從了方孝孺的建議,以呂太後的名義命慶城郡主過江議和。
與此同時,朱棣正命人四處征集船隻,做渡江的準備。
鄭海秘密外出,聯係施進卿與山海盟。
靖難戰爭的最後一大難關已經擺在朱棣的麵前,圍繞在渡江作戰,雙方各自準備著……
【注】
《明史.本紀第五.成祖》:“辛巳,進薄其壘,破之,生擒平安、陳暉等三十七人,何福走免。”
《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乙醜,盛庸軍潰與淮上,燕軍趨揚州……辛醜,燕軍至六合,諸軍迎戰,敗績。壬寅,詔天下勤王……甲辰,遣慶城郡主如燕師,議割地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