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月,夏天已經到來,天氣漸漸悶熱。
站在河邊,河風吹拂著臉龐,這才使人感覺有些涼快。
小河邊,有一座小橋,鄭海順著小橋,眺望著河麵。
流水潺潺,恰如時光靜靜流淌。
這條小河叫睢(sui)水,是淮河的一條支流。
它的下遊原本注入黃河,最終注入大海。但黃河幾次改道,鄭海已經不確定這睢水是否還注入黃河。
越過河麵,順著燕軍把守的小橋看向河對岸,南岸那邊是朝廷控製的,與燕軍為敵的朝廷主將依舊是平安。
半個多月前,朱棣率領燕軍在淝河邊埋伏了三天成功伏擊了平安的大軍,又與大將譚清聯手打敗了鐵炫。
可如今,平安又擋住了燕軍的去路。
自四月十四日以來,燕軍與平安軍隔河對峙,相持了好多天。
鄭海知道,燕軍與平安必有一戰。
不打敗平安,燕軍就難以繼續南下。
“報——”
一名傳令兵騎馬來到河邊,對鄭海行禮道:“鄭指揮,在北阪發現敵軍,殿下請指揮前去匯合。”
從身旁的士兵手中接過韁繩,鄭海一腳踩在馬鐙上,一步跨上馬背。
稍稍檢查了一下身邊攜帶的各種兵器,他衝身邊的飛龍衛喊了一聲:“我們走!”
除了身邊的飛龍衛親衛,鄭海還將留守在小橋邊的一隊朵顏三衛的騎兵帶走了。
朱棣出兵大寧,帶迴來的最強助力就是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他們在燕軍中的戰鬥力是數一數二的。
在大寧,鄭海與朵顏三衛的一名頭領熟識,這名頭領叫王騏。此人驍勇善戰,是名悍將。其勇武程度,與上個月朱棣收複那個歸附朝廷的蒙古猛將火耳灰不相上下。
跟著傳令兵,鄭海等人一路騎馬,穿過樹林,爬上一個高土坡。
遠遠看去,山坡下,寬闊的戰場上塵煙四起,雙方兵馬已經混戰在一起。
戰馬的嘶鳴聲,角號與戰鼓聲混雜在一旁,甚至隱隱約約能聽到兵器的對撞聲。
燕軍與平安的軍隊已經開打了。
正觀察著戰場的形勢,忽然間,鄭海發現,大事不妙!
燕王朱棣的燕字王旗矗立在陣中,四周全是朝廷的旗幟。
燕軍騎兵的陣列被平安的步騎兵分割,燕軍身陷重圍,各自為戰。
“鄭指揮,我軍被圍,該怎麽辦?照這樣打下去,我軍必敗無疑。”蒙古騎兵頭領王騏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鄭海點點頭,詢問道:“騎兵作戰,你比我有經驗,王騏,你有辦法扭轉戰局嗎?”
盯著戰場,看了好一會兒,王騏對鄭海搖頭道:“屬下兵力有限,無法破敵。除非……”
“除非什麽?”鄭海追問。
王騏抱拳,坦誠道:“除非,大人將小橋邊的所有兵力調來,末將方有破敵的可能。”
王騏所率領的蒙古鐵騎隻是一個小隊,隻有十幾名騎兵。
加上鄭海的飛龍衛與抽調的燕軍騎兵,他們總共就一百多人。
麵對上萬人的大混戰,就算這一百多騎兵全部都灑出去,那也就跟在池塘裏散黃豆一般,掀不起多大的浪,甚至,轉眼間就被人海吞沒。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鄭海知道,王騏的騎兵戰術再厲害,也沒辦法扭轉戰局。
可要是迴去請援兵,現在也已經來不及了。
戰機稍縱即逝,這一來一迴,說不定燕軍就已經敗了。
不容多想,鄭海毅然決然道:“別管戰局了!隨我去救燕王。隻要燕王無恙,我軍就敗不了。”
“是!”王騏點頭,對他的手中喊道,“朵顏三衛的壯士們,跟我走!”
抽出腰刀,鄭海直指戰場中間的燕字王旗:“往裏突!”
在鄭海與王騏的率領下,一百多騎兵突然發動襲擊,像一把尖利的錐子紮破了平安軍的外圍包圍圈。
鄭海並不戀戰,而是帶著手下直撲戰場中心的燕字王旗,尋找燕王朱棣。
突然,一聲戰馬的悲鳴,從前方傳來。
循聲望去,一匹白馬在悲鳴中倒地。
不用多想就知道,這白馬是朱棣的坐騎。
而重傷朱棣坐騎的魁梧男子,就是平安。
平安騎著棗紅馬,手持一根長長的馬槊( shuo),正調轉馬頭。
那根長達八尺多的馬槊,光是它的鋒刃的長度就幾乎是長矛矛頭的兩倍,有棱有刃,十分鋒利。
別說刺馬了,就是厚厚的鎧甲也經不住它的迅猛一刺。
平安單手持馬槊,馬槊傾斜朝下,馬槊鋒刃上還殘留著鮮紅的血跡。
濃稠的鮮血順著傾斜的鋒刃往下流,一滴一滴,滴落地麵。
當馬槊上的鮮血滴落地麵,燕王朱棣已經打了一個滾,灰頭土臉地從地麵站起身。
他的坐騎被平安偷襲了,傷了馬腿,不幸倒地。
沒了坐騎,朱棣隻能步戰。
站在地上,他左手持圓形護盾,右手持腰刀,小眼睛警覺地注視著對麵的那一人一馬。
沒了坐騎,對付步兵還可以,可麵對平安這樣的騎術高手,朱棣心中沒有底。
“本王,這迴要栽了……”
朱棣臉上全是土,麵色極為難看,注視著平安的方向。
平安已經調轉馬頭,正麵麵對朱棣。
他的坐騎微微咆哮,似乎在宣告勝利,蹬踏著腳下的塵土,積攢能量,準備再次衝鋒。
“駕!”
平安大叫一聲,雙腿夾了一下馬肚,向戰馬發出衝鋒的指令。
斜著的馬槊一橫,雙手持馬槊,微微向後收起,直指前方的朱棣。
腰刀對馬槊,步戰對騎兵,朱棣很無奈。
噠噠噠,噠噠噠!
馬蹄聲聲,塵煙滾滾。
朱棣咬著牙,盯著快速飛馳而來的戰馬,心髒狂跳。
風馳電掣,飛馬瞬間抵達眼前。
一道寒芒,直撲麵門!
鋒利的馬槊反射著耀眼的陽光。
朱棣的眼睛被白光一閃,眼前一白。
“本王休矣!”
朱棣腦中閃過最後的絕望。
當!
一聲金屬碰撞的響聲。
腦袋被什麽東西猛戳了一下,朱棣的身體微微後仰,不自覺地抬了一下下巴。
頭上好像少了什麽東西……
眨了眨眼,他的眼睛恢複了。
腦袋還好好的,隻是頭盔已經掉落在地。
扭頭一看,平安正與一人激戰在一起。
“鄭海!是你救了本王?”
鄭海與平安大戰正酣,根本沒有迴複朱棣。
方才,他一刀硬抗平安的馬槊,致使平安的馬槊稍稍向上抬了幾分。
這才險而又險地救了朱棣一命。
他一邊蹬著馬肚子,催促戰馬貼近平安,一邊揮舞著腰刀,格擋平安的馬槊。
鄭海貼近平安,迫使平安後撤。
隨即,他喊道:“王騏,快帶殿下離開!”
朵顏三衛頭目王騏策馬來到朱棣身旁,一把拉住朱棣的胳膊,將朱棣拉上馬。
兩人共騎一匹戰馬,掉頭便向外突圍。
平安瞪著鄭海,怒喝道:“小子,壞我好事!快報上名來,本將軍留你一個全屍!”
隨即,一根長達八尺的馬槊,刺向鄭海。
鄭海沉默不語,持盾護住身體。
他催馬上前,揮刀砍向平安。
再次逼退平安,與平安拉開幾十米遠,鄭海這才微微舒了一口氣。
“平安,剛才,我是在救你!”
鄭海看著調轉馬頭的平安:陛下有令不得傷了燕王,而你剛才若是刺中燕王,那就是抄家滅門的大罪!”
平安駐馬而立,思考著鄭海的話。
鄭海沒有調轉馬頭,直接催馬狂奔,往來時的方向跑。
迴過神,平安再次怒吼:“小子,別跑!”
剛策馬前追,忽然,平安瞳孔睜大。
在馬背上的鄭海轉過身,手裏赫然多出一把弓箭。
平安慌忙拉住戰馬,身體一縮。
嗖!
一支羽箭,擦身而過。
【注】
《明史.本紀第五.成祖》:“夏四月丙寅,王營小河……平安轉戰,與王遇於北阪,王幾為安槊所及。番騎王騏躍入陣,掖王逸去。”
站在河邊,河風吹拂著臉龐,這才使人感覺有些涼快。
小河邊,有一座小橋,鄭海順著小橋,眺望著河麵。
流水潺潺,恰如時光靜靜流淌。
這條小河叫睢(sui)水,是淮河的一條支流。
它的下遊原本注入黃河,最終注入大海。但黃河幾次改道,鄭海已經不確定這睢水是否還注入黃河。
越過河麵,順著燕軍把守的小橋看向河對岸,南岸那邊是朝廷控製的,與燕軍為敵的朝廷主將依舊是平安。
半個多月前,朱棣率領燕軍在淝河邊埋伏了三天成功伏擊了平安的大軍,又與大將譚清聯手打敗了鐵炫。
可如今,平安又擋住了燕軍的去路。
自四月十四日以來,燕軍與平安軍隔河對峙,相持了好多天。
鄭海知道,燕軍與平安必有一戰。
不打敗平安,燕軍就難以繼續南下。
“報——”
一名傳令兵騎馬來到河邊,對鄭海行禮道:“鄭指揮,在北阪發現敵軍,殿下請指揮前去匯合。”
從身旁的士兵手中接過韁繩,鄭海一腳踩在馬鐙上,一步跨上馬背。
稍稍檢查了一下身邊攜帶的各種兵器,他衝身邊的飛龍衛喊了一聲:“我們走!”
除了身邊的飛龍衛親衛,鄭海還將留守在小橋邊的一隊朵顏三衛的騎兵帶走了。
朱棣出兵大寧,帶迴來的最強助力就是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他們在燕軍中的戰鬥力是數一數二的。
在大寧,鄭海與朵顏三衛的一名頭領熟識,這名頭領叫王騏。此人驍勇善戰,是名悍將。其勇武程度,與上個月朱棣收複那個歸附朝廷的蒙古猛將火耳灰不相上下。
跟著傳令兵,鄭海等人一路騎馬,穿過樹林,爬上一個高土坡。
遠遠看去,山坡下,寬闊的戰場上塵煙四起,雙方兵馬已經混戰在一起。
戰馬的嘶鳴聲,角號與戰鼓聲混雜在一旁,甚至隱隱約約能聽到兵器的對撞聲。
燕軍與平安的軍隊已經開打了。
正觀察著戰場的形勢,忽然間,鄭海發現,大事不妙!
燕王朱棣的燕字王旗矗立在陣中,四周全是朝廷的旗幟。
燕軍騎兵的陣列被平安的步騎兵分割,燕軍身陷重圍,各自為戰。
“鄭指揮,我軍被圍,該怎麽辦?照這樣打下去,我軍必敗無疑。”蒙古騎兵頭領王騏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鄭海點點頭,詢問道:“騎兵作戰,你比我有經驗,王騏,你有辦法扭轉戰局嗎?”
盯著戰場,看了好一會兒,王騏對鄭海搖頭道:“屬下兵力有限,無法破敵。除非……”
“除非什麽?”鄭海追問。
王騏抱拳,坦誠道:“除非,大人將小橋邊的所有兵力調來,末將方有破敵的可能。”
王騏所率領的蒙古鐵騎隻是一個小隊,隻有十幾名騎兵。
加上鄭海的飛龍衛與抽調的燕軍騎兵,他們總共就一百多人。
麵對上萬人的大混戰,就算這一百多騎兵全部都灑出去,那也就跟在池塘裏散黃豆一般,掀不起多大的浪,甚至,轉眼間就被人海吞沒。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鄭海知道,王騏的騎兵戰術再厲害,也沒辦法扭轉戰局。
可要是迴去請援兵,現在也已經來不及了。
戰機稍縱即逝,這一來一迴,說不定燕軍就已經敗了。
不容多想,鄭海毅然決然道:“別管戰局了!隨我去救燕王。隻要燕王無恙,我軍就敗不了。”
“是!”王騏點頭,對他的手中喊道,“朵顏三衛的壯士們,跟我走!”
抽出腰刀,鄭海直指戰場中間的燕字王旗:“往裏突!”
在鄭海與王騏的率領下,一百多騎兵突然發動襲擊,像一把尖利的錐子紮破了平安軍的外圍包圍圈。
鄭海並不戀戰,而是帶著手下直撲戰場中心的燕字王旗,尋找燕王朱棣。
突然,一聲戰馬的悲鳴,從前方傳來。
循聲望去,一匹白馬在悲鳴中倒地。
不用多想就知道,這白馬是朱棣的坐騎。
而重傷朱棣坐騎的魁梧男子,就是平安。
平安騎著棗紅馬,手持一根長長的馬槊( shuo),正調轉馬頭。
那根長達八尺多的馬槊,光是它的鋒刃的長度就幾乎是長矛矛頭的兩倍,有棱有刃,十分鋒利。
別說刺馬了,就是厚厚的鎧甲也經不住它的迅猛一刺。
平安單手持馬槊,馬槊傾斜朝下,馬槊鋒刃上還殘留著鮮紅的血跡。
濃稠的鮮血順著傾斜的鋒刃往下流,一滴一滴,滴落地麵。
當馬槊上的鮮血滴落地麵,燕王朱棣已經打了一個滾,灰頭土臉地從地麵站起身。
他的坐騎被平安偷襲了,傷了馬腿,不幸倒地。
沒了坐騎,朱棣隻能步戰。
站在地上,他左手持圓形護盾,右手持腰刀,小眼睛警覺地注視著對麵的那一人一馬。
沒了坐騎,對付步兵還可以,可麵對平安這樣的騎術高手,朱棣心中沒有底。
“本王,這迴要栽了……”
朱棣臉上全是土,麵色極為難看,注視著平安的方向。
平安已經調轉馬頭,正麵麵對朱棣。
他的坐騎微微咆哮,似乎在宣告勝利,蹬踏著腳下的塵土,積攢能量,準備再次衝鋒。
“駕!”
平安大叫一聲,雙腿夾了一下馬肚,向戰馬發出衝鋒的指令。
斜著的馬槊一橫,雙手持馬槊,微微向後收起,直指前方的朱棣。
腰刀對馬槊,步戰對騎兵,朱棣很無奈。
噠噠噠,噠噠噠!
馬蹄聲聲,塵煙滾滾。
朱棣咬著牙,盯著快速飛馳而來的戰馬,心髒狂跳。
風馳電掣,飛馬瞬間抵達眼前。
一道寒芒,直撲麵門!
鋒利的馬槊反射著耀眼的陽光。
朱棣的眼睛被白光一閃,眼前一白。
“本王休矣!”
朱棣腦中閃過最後的絕望。
當!
一聲金屬碰撞的響聲。
腦袋被什麽東西猛戳了一下,朱棣的身體微微後仰,不自覺地抬了一下下巴。
頭上好像少了什麽東西……
眨了眨眼,他的眼睛恢複了。
腦袋還好好的,隻是頭盔已經掉落在地。
扭頭一看,平安正與一人激戰在一起。
“鄭海!是你救了本王?”
鄭海與平安大戰正酣,根本沒有迴複朱棣。
方才,他一刀硬抗平安的馬槊,致使平安的馬槊稍稍向上抬了幾分。
這才險而又險地救了朱棣一命。
他一邊蹬著馬肚子,催促戰馬貼近平安,一邊揮舞著腰刀,格擋平安的馬槊。
鄭海貼近平安,迫使平安後撤。
隨即,他喊道:“王騏,快帶殿下離開!”
朵顏三衛頭目王騏策馬來到朱棣身旁,一把拉住朱棣的胳膊,將朱棣拉上馬。
兩人共騎一匹戰馬,掉頭便向外突圍。
平安瞪著鄭海,怒喝道:“小子,壞我好事!快報上名來,本將軍留你一個全屍!”
隨即,一根長達八尺的馬槊,刺向鄭海。
鄭海沉默不語,持盾護住身體。
他催馬上前,揮刀砍向平安。
再次逼退平安,與平安拉開幾十米遠,鄭海這才微微舒了一口氣。
“平安,剛才,我是在救你!”
鄭海看著調轉馬頭的平安:陛下有令不得傷了燕王,而你剛才若是刺中燕王,那就是抄家滅門的大罪!”
平安駐馬而立,思考著鄭海的話。
鄭海沒有調轉馬頭,直接催馬狂奔,往來時的方向跑。
迴過神,平安再次怒吼:“小子,別跑!”
剛策馬前追,忽然,平安瞳孔睜大。
在馬背上的鄭海轉過身,手裏赫然多出一把弓箭。
平安慌忙拉住戰馬,身體一縮。
嗖!
一支羽箭,擦身而過。
【注】
《明史.本紀第五.成祖》:“夏四月丙寅,王營小河……平安轉戰,與王遇於北阪,王幾為安槊所及。番騎王騏躍入陣,掖王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