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你們這是要去哪裏?”
在城門口,張玉叫住鄭海。
“參見張老將軍。”鄭海向張玉行禮,“恭喜張老將軍晉升為北平都司指揮同知。”
濟南之戰,燕軍雖然沒能攻下濟南,但迴到北平後,朱棣給諸將都升了官。
都指揮僉事張玉、朱能、丘福、譚淵、李遠等人一同晉升為北平都指揮同知。
在中央,明朝的軍事指揮權集中於五軍都督府,分別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個都督府。
都督府的官職由高到低設立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等。
在地方,軍事指揮權由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掌管,實行衛所製度。
都司中官職由高到低有: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經曆等。都指揮使官階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官階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官階為正三品。
府之上設立衛,府之下設立所。一衛有5600人,長官為指揮使。一衛轄屬5個千戶所,一千戶為1120人,長官為千戶。
衛指揮司中官職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鎮撫、經曆等。衛指揮使的官階為正三品,衛指揮同知官階為從三品。
從官階品級來講,衛指揮使的品級與都指揮僉事相同,都是正三品。在從屬上,衛所從屬於都司,同品級的都指揮僉事權限比衛指揮使大。
鄭海是飛龍衛的指揮使,理論上他的品級比晉升為北平都司指揮同知的張玉、朱能和李遠都低一級。
但飛龍衛的性質與錦衣衛類似,職權與一般的衛指揮司不同。它直屬於燕王朱棣,其地位很高。
鄭海對張玉很尊敬,可不單單是因為官職高低,更因為張玉的為人。
張玉是老將,能文能武,有儒將之風,多有計謀,堪稱朱棣身邊的謀將。
張玉嗬嗬一笑,額頭上出現幾道皺紋:“鄭海,多虧你為我們清除城牆上的阻礙,要不然,我也不能這麽快就拿下城牆。”
“鄭海不敢邀功,這攻下城牆的功勞,將軍功不可沒。要不你率領勇士登上城牆,那也不可能一戰定乾坤。”
“嗬嗬,你就別推辭了,你與殿下的計劃,我是知道的!”張玉一手按著腰刀,一手摸著胡須,滿臉笑容。
張玉這麽說了,鄭海也不好再推辭什麽。這功勞大小,他並不關心,他關心的是如何擴大戰果。
見鄭海不再推辭,張玉又道:“讓老夫猜一猜,你帶著他們,是不是要往城南去?”
李遠與鄭海相互對視一眼,都感到意外。
張玉笑著問道:“你們想繞道城外渡劫徐凱他們對不對?”
“沒錯!鄭海確實是這樣想的,”鄭海向張玉抱拳,“老將軍真是神機妙算。”
張玉自己分析道:“如今,我軍攻入城中,一時間徐凱等人還沒反應過來。一旦他們迴過神,極有可能棄城而逃。敵軍潰逃隻有兩個方向,要麽向西逃往保定,要麽向南,逃向盛庸所在的德州。”
一旁的李遠問道:“張將軍為何這麽篤定,我們一定是前往城南,而不是城西呢?”
“哈哈,因為徐凱殘部一定是往南突圍。”張玉笑著迴答。
“何以見得?”李遠問。
張玉看向鄭海:“鄭海,你跟他解釋一下吧!”
鄭海解釋道:“向西逃,前往保定,不僅路遠,而且要渡過幾條河流。如果被我軍尾隨追擊,那徐凱是插翅難逃的。因此,他隻會選擇向南突圍。”
張玉與李遠同意地點點頭。
張玉笑著道:“老夫原本也打算派兵前往城南,截斷他們的後路,既然你們打算前去,那這堵截的任務就交給你們倆了。”
鄭海與李遠對張玉抱拳行禮:“是!請老將軍放心!”
鄭海與李遠帶著飛龍衛與燕軍的一路士兵前往滄州南門外設伏,將向南潰退的徐凱等人堵住了。
經過一番血戰,燕軍順利拿下了滄州,生擒南軍主帥都督徐凱、程暹,都指揮俞珙、趙滸、胡榮等人,斬首萬餘級,獲馬九千,其餘敵軍全部投降。
朱棣召見徐凱等敵軍高級將領,扣留主要敵軍將領,遣送到北平,下令釋放被俘虜的士兵。
燕軍俘虜的南軍士兵多達數萬人,逐一鑒別身份後,釋放俘虜士兵,一直到黃昏十七,仍然有三千多名士兵還沒來得及釋放。
鄭海打算第二天再將俘虜遣送離開,可是當天夜裏,譚淵令手下殺掉剩下的三千多人。
一直以來,朱棣對於鄭海的優待戰俘政策都很支持,執行的效果也很好。優待戰俘,在打敗李景隆的幾場戰鬥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譚淵竟自作主張坑殺了三千名俘虜。
聽說這件事後,朱棣很生氣。
朱棣責問譚淵:“譚淵,你可知罪?”
譚淵一臉絡腮胡,朗聲道:“殿下,殺戰俘是我的命令,與兄弟們無關。你要罰,就罰我吧!”
“譚淵,雖然你英勇善戰,功勞不小,但你為何要擅自殺戰俘呢?”朱棣氣得瞪圓了小眼睛,“你一個人的性命,能夠抵償這三千人的性命嗎?”
譚淵扭頭瞪著鄭海,眼中有怒火。
或許,他將鄭海當成了打小報告的小人,或許,恨鄭海提出優待俘虜的政策。
總之,譚淵瞪著鄭海,沒有迴答朱棣的話。
鄭海站在一旁,心中很無語。
他搖搖頭看向旁邊的其他人。
大帳裏,張玉、朱能、丘福等人全部站著,沒人說話,也沒人替譚淵求情。
朱棣盯著譚淵,氣憤道:“我每次打仗,都告誡你們不要濫殺、嗜殺,其他將領都能聽從我的命令,隻有你好殺嗜殺,你告訴我為什麽?!”
“殿下,這些士兵都是從各處挑選出來的精兵壯士。如果放他們迴去,下次他們再次參加朝廷的軍隊,一定會再次威脅我軍。與其如此,我覺得,還不如將他們全部坑殺了呢!”
“你!”朱棣氣得不行,眼睛死死瞪著譚淵。
譚淵避開朱棣的眼睛,微微低下頭顱。
“照你所說,凡是與我們為敵的人,就一定要殺掉,殺光為止!”朱棣拍座而起,大聲問道,“那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你殺了多少?!你殺得完嗎?!”
“要是都像你這樣,我們要殺多少人?你真是麻木不仁!”
朱棣的大怒,營帳中無人敢說話。
譚淵低頭不語。
“殿下,譚淵的初心是好的,為的是我軍少許傷亡,還請殿下饒過他這迴。”張玉帶頭站出來,為譚淵求情。
丘福上前附和道:“是啊,殿下,念在譚將軍初犯的份上,請殿下饒恕譚將軍。”
“請殿下饒恕譚將軍這一迴。”諸將紛紛為譚淵求情。
朱棣還是有些氣不過,看向一身平民打扮的鄭海,問道:“鄭海,你說,本王該如何處置他?”
“殿下,譚將軍雖有錯,但並非故意違反軍令,這一次就饒恕他吧。”鄭海同樣為譚淵求情。
譚淵與鄭海有些不對付,平時常與丘福擠兌鄭海,但鄭海並不因此嫉恨譚淵。
同在燕王帳下辦事,鄭海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團結一致,共同輔助朱棣成就霸業,並不在意這些人的小九九。
朱棣瞪著譚淵,怒氣猶在。
張玉上前,微笑著道:“殿下,您看鄭海都迴來了,還幫我們拿下了滄州,這大功臣的話,您總該聽一聽吧!”
“哼,聽到沒!看著鄭海的份上,這次本王不追究。要是還有下次,本王定將你軍法處置。下去吧!”
見到朱棣大發雷霆,譚淵這才後怕。
譚淵退下時,鄭海發現他的額頭上滲出了汗水。
可譚淵在退休前,又瞪了鄭海一眼,眼中依舊是不服氣。
在城門口,張玉叫住鄭海。
“參見張老將軍。”鄭海向張玉行禮,“恭喜張老將軍晉升為北平都司指揮同知。”
濟南之戰,燕軍雖然沒能攻下濟南,但迴到北平後,朱棣給諸將都升了官。
都指揮僉事張玉、朱能、丘福、譚淵、李遠等人一同晉升為北平都指揮同知。
在中央,明朝的軍事指揮權集中於五軍都督府,分別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個都督府。
都督府的官職由高到低設立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等。
在地方,軍事指揮權由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掌管,實行衛所製度。
都司中官職由高到低有: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經曆等。都指揮使官階正二品,都指揮同知官階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官階為正三品。
府之上設立衛,府之下設立所。一衛有5600人,長官為指揮使。一衛轄屬5個千戶所,一千戶為1120人,長官為千戶。
衛指揮司中官職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鎮撫、經曆等。衛指揮使的官階為正三品,衛指揮同知官階為從三品。
從官階品級來講,衛指揮使的品級與都指揮僉事相同,都是正三品。在從屬上,衛所從屬於都司,同品級的都指揮僉事權限比衛指揮使大。
鄭海是飛龍衛的指揮使,理論上他的品級比晉升為北平都司指揮同知的張玉、朱能和李遠都低一級。
但飛龍衛的性質與錦衣衛類似,職權與一般的衛指揮司不同。它直屬於燕王朱棣,其地位很高。
鄭海對張玉很尊敬,可不單單是因為官職高低,更因為張玉的為人。
張玉是老將,能文能武,有儒將之風,多有計謀,堪稱朱棣身邊的謀將。
張玉嗬嗬一笑,額頭上出現幾道皺紋:“鄭海,多虧你為我們清除城牆上的阻礙,要不然,我也不能這麽快就拿下城牆。”
“鄭海不敢邀功,這攻下城牆的功勞,將軍功不可沒。要不你率領勇士登上城牆,那也不可能一戰定乾坤。”
“嗬嗬,你就別推辭了,你與殿下的計劃,我是知道的!”張玉一手按著腰刀,一手摸著胡須,滿臉笑容。
張玉這麽說了,鄭海也不好再推辭什麽。這功勞大小,他並不關心,他關心的是如何擴大戰果。
見鄭海不再推辭,張玉又道:“讓老夫猜一猜,你帶著他們,是不是要往城南去?”
李遠與鄭海相互對視一眼,都感到意外。
張玉笑著問道:“你們想繞道城外渡劫徐凱他們對不對?”
“沒錯!鄭海確實是這樣想的,”鄭海向張玉抱拳,“老將軍真是神機妙算。”
張玉自己分析道:“如今,我軍攻入城中,一時間徐凱等人還沒反應過來。一旦他們迴過神,極有可能棄城而逃。敵軍潰逃隻有兩個方向,要麽向西逃往保定,要麽向南,逃向盛庸所在的德州。”
一旁的李遠問道:“張將軍為何這麽篤定,我們一定是前往城南,而不是城西呢?”
“哈哈,因為徐凱殘部一定是往南突圍。”張玉笑著迴答。
“何以見得?”李遠問。
張玉看向鄭海:“鄭海,你跟他解釋一下吧!”
鄭海解釋道:“向西逃,前往保定,不僅路遠,而且要渡過幾條河流。如果被我軍尾隨追擊,那徐凱是插翅難逃的。因此,他隻會選擇向南突圍。”
張玉與李遠同意地點點頭。
張玉笑著道:“老夫原本也打算派兵前往城南,截斷他們的後路,既然你們打算前去,那這堵截的任務就交給你們倆了。”
鄭海與李遠對張玉抱拳行禮:“是!請老將軍放心!”
鄭海與李遠帶著飛龍衛與燕軍的一路士兵前往滄州南門外設伏,將向南潰退的徐凱等人堵住了。
經過一番血戰,燕軍順利拿下了滄州,生擒南軍主帥都督徐凱、程暹,都指揮俞珙、趙滸、胡榮等人,斬首萬餘級,獲馬九千,其餘敵軍全部投降。
朱棣召見徐凱等敵軍高級將領,扣留主要敵軍將領,遣送到北平,下令釋放被俘虜的士兵。
燕軍俘虜的南軍士兵多達數萬人,逐一鑒別身份後,釋放俘虜士兵,一直到黃昏十七,仍然有三千多名士兵還沒來得及釋放。
鄭海打算第二天再將俘虜遣送離開,可是當天夜裏,譚淵令手下殺掉剩下的三千多人。
一直以來,朱棣對於鄭海的優待戰俘政策都很支持,執行的效果也很好。優待戰俘,在打敗李景隆的幾場戰鬥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譚淵竟自作主張坑殺了三千名俘虜。
聽說這件事後,朱棣很生氣。
朱棣責問譚淵:“譚淵,你可知罪?”
譚淵一臉絡腮胡,朗聲道:“殿下,殺戰俘是我的命令,與兄弟們無關。你要罰,就罰我吧!”
“譚淵,雖然你英勇善戰,功勞不小,但你為何要擅自殺戰俘呢?”朱棣氣得瞪圓了小眼睛,“你一個人的性命,能夠抵償這三千人的性命嗎?”
譚淵扭頭瞪著鄭海,眼中有怒火。
或許,他將鄭海當成了打小報告的小人,或許,恨鄭海提出優待俘虜的政策。
總之,譚淵瞪著鄭海,沒有迴答朱棣的話。
鄭海站在一旁,心中很無語。
他搖搖頭看向旁邊的其他人。
大帳裏,張玉、朱能、丘福等人全部站著,沒人說話,也沒人替譚淵求情。
朱棣盯著譚淵,氣憤道:“我每次打仗,都告誡你們不要濫殺、嗜殺,其他將領都能聽從我的命令,隻有你好殺嗜殺,你告訴我為什麽?!”
“殿下,這些士兵都是從各處挑選出來的精兵壯士。如果放他們迴去,下次他們再次參加朝廷的軍隊,一定會再次威脅我軍。與其如此,我覺得,還不如將他們全部坑殺了呢!”
“你!”朱棣氣得不行,眼睛死死瞪著譚淵。
譚淵避開朱棣的眼睛,微微低下頭顱。
“照你所說,凡是與我們為敵的人,就一定要殺掉,殺光為止!”朱棣拍座而起,大聲問道,“那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你殺了多少?!你殺得完嗎?!”
“要是都像你這樣,我們要殺多少人?你真是麻木不仁!”
朱棣的大怒,營帳中無人敢說話。
譚淵低頭不語。
“殿下,譚淵的初心是好的,為的是我軍少許傷亡,還請殿下饒過他這迴。”張玉帶頭站出來,為譚淵求情。
丘福上前附和道:“是啊,殿下,念在譚將軍初犯的份上,請殿下饒恕譚將軍。”
“請殿下饒恕譚將軍這一迴。”諸將紛紛為譚淵求情。
朱棣還是有些氣不過,看向一身平民打扮的鄭海,問道:“鄭海,你說,本王該如何處置他?”
“殿下,譚將軍雖有錯,但並非故意違反軍令,這一次就饒恕他吧。”鄭海同樣為譚淵求情。
譚淵與鄭海有些不對付,平時常與丘福擠兌鄭海,但鄭海並不因此嫉恨譚淵。
同在燕王帳下辦事,鄭海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團結一致,共同輔助朱棣成就霸業,並不在意這些人的小九九。
朱棣瞪著譚淵,怒氣猶在。
張玉上前,微笑著道:“殿下,您看鄭海都迴來了,還幫我們拿下了滄州,這大功臣的話,您總該聽一聽吧!”
“哼,聽到沒!看著鄭海的份上,這次本王不追究。要是還有下次,本王定將你軍法處置。下去吧!”
見到朱棣大發雷霆,譚淵這才後怕。
譚淵退下時,鄭海發現他的額頭上滲出了汗水。
可譚淵在退休前,又瞪了鄭海一眼,眼中依舊是不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