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燕王此行前來,有什麽目的?
他是不是要王爺與他一同起兵?”
寧王妃張氏走進寧王朱權的寢殿,張口便問,關於燕王的事。
寢殿內,燈火通明,取暖燒的爐子中,火苗燒得正旺。
方才門口打開,吹來一陣寒風,橘紅色的火苗被吹得有些亂竄。
寧王朱權手握一卷書,心思卻不在書本上,聽到寧王妃的話,這才迴過頭來。
“四哥,倒沒說要讓我與他起兵,隻是要我幫他上一道折子,為他解釋和求情。”
“那王爺,你真的答應他了?”
寧王妃一臉擔憂,盯著朱權那白皙的麵龐。
她的王爺是如此的年輕,如此英俊瀟灑,可不要跟著燕王蹚渾水。
她不希望寧王跟著燕王造反作亂,隻希望一家人能在大寧平平安安地生活。
“本王,自然不能答應四哥這麽做。否則,皇帝一定認為,本王與四哥是一夥的。”
朱權輕輕地搖頭,看向自己的王妃:“愛妃,請放心,本王自有分寸。”
“王爺,不管你做什麽決定,臣妾都支持你。”寧王妃深情地看著寧王,“不過,王爺要三思而行,一定要為臣妾與咱們的孩子多想一想……”
“嗯,愛妃你放心,本王心中有數。”
寧王妃解下身上的狐皮披風,侍女接過披風,將披風掛了起來。
寧王妃走到朱權身旁,輕輕擁抱著她的王爺,依偎在朱權的懷裏。
“王爺,燕王打算在府裏住幾日?”
“他是本王的四哥,不管他想住幾日,本王都由著他。隻要他不提要本王與他一同起兵,本王就不趕他離開。”
寧王妃點點頭,緊緊摟著寧王。
房間裏的火爐在燃燒著,在寒冷的冬夜裏,橘紅色的火苗顯得格外溫暖。
往火爐裏又添加了幾塊柴火,竄起來的火苗被柴火擋住,火舌隻能圍繞著木柴的邊緣,慢慢灼燒著。
馬和放下夾火柴的鐵鉗,拎起一個燒水的水壺,放在火爐上。
完成了燕王朱棣交代的任務後,馬和以侍從的身份進入寧王府,服侍燕王的起居。
作為燕王的侍從,馬和與鄭海兩人可以自由出入寧王府,這是寧王默許的。
此時,鄭海也在燕王朱棣的房間裏,就站在朱棣的桌子跟前。
“殿下,今日前來拜見寧王的朵顏三衛,我在那六人中發現了一個騎射高手。”
鄭海向朱棣稟告,他相信朱棣對朵顏三衛很感興趣。
朱棣停下手中的毛筆,擱下筆,抬頭看向鄭海,微微一笑。
“朵顏三衛豈止一名高手,他們的鐵騎可是塞上的虎狼之師。若本王得到他們的支持,那大事可成。”
說完,朱棣明亮的眼睛卻微微黯淡了一些。
他歎了一口氣,又道:“隻是如今,聽他們的語氣,似乎並不看好本王。本王要得到他們的支持,隻怕是難上加難。”
鄭海微微點頭。
朵顏三衛的三位族長拜見寧王時,他們說得話,鄭海都聽到了。
朵顏三衛的族長對燕王的興趣寥寥,隻與寧王客套。
如果他們真的有想法,就會主動與燕王接觸。但從他們話語與神情來看,他們並沒有這方麵的打算。
昔日燕王出塞與北元大戰,在草原上是樹立起了燕王的赫赫威名,但同時,也與草原上的各蒙古部落結下了不小的仇怨。
“殿下,他們就是草原上的狼群,要想調動他們,隻能拿肉誘惑。隻要許給他們一定的好處,我相信,他們多少都會動心的。”
鄭海想了想,又繼續說道:“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隻要讓他們覺得有利可圖,他們一定會助殿下一臂之力。”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朱棣輕聲重複著鄭海的這句話。
“嗯,鄭海你說的沒錯,那本王就再寫一封信。明日你帶上我的信,去找他們商討一番,本王許你與他們談判。”
說完,朱棣再次拿起毛筆,筆尖點了點快要幹涸的硯台,在白紙上奮筆疾書。
馬和給硯台加了少許清水,在硯台上重新磨墨。
清水很快就與烏黑的墨水融合,被馬和攪拌均勻。
“三寶,本王吩咐你的事情,辦得如何?”
朱棣一邊寫信,一邊詢問馬和。
這次,他沒有直接叫馬和的名字,而是跟鄭海一樣,叫了馬和的小名。
“稟王爺,小的已經將消息告訴陳亨的家人,吩咐他的家奴前往鬆亭關傳遞消息。”
馬和一邊磨墨,一邊迴答:“此刻,消息應該已經傳到鬆亭關。小的料想,陳亨將軍正與劉真帶領大軍或許正在趕往大寧的路上。”
“嗯,本王相信,陳亨知道該怎麽做,我們靜待消息便是。”
朱棣將鬆亭關守軍家眷的花名冊交給陳亨,意思很明了,那就是讓陳亨想辦法將鬆亭關的守軍都說服,帶著他們向自己投降。
先前,陳亨就曾向朱棣表達過歸附的意思。之所以朱棣一直沒有答應陳亨,是因為朱棣想一舉拿下鬆亭關。
北上就永平,再取鬆亭關,而後出兵大寧,以雷霆之勢拿下大寧。這原本是朱棣的計劃,但因為將領們中途反對,朱棣不得已改道劉家口。
如今,結果反而更好。
奪了劉家口,又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來大寧城。再迴過頭來,他可以以大寧城的家眷為籌碼,爭取拿下鬆亭關的全部守軍。
這樣一來,反而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燕軍的傷亡很小,大寧方麵駐軍的傷亡也很小。
如果陳亨能夠順利地將鬆亭關的守軍都勸降過來,那麽,即便沒他有獲得朵顏三衛的支持,他軍隊的實力也大增。再對付李景隆,勝算會更大。
朱棣的心情大好,不一會兒,就又寫好了一封信。
此時。
收到燕王攻打大寧城的消息,駐守鬆亭關的劉真與陳亨一致同意,立即調兵趕迴大寧。
趕到半路,天黑了,劉真與陳亨帶領大軍隻能在亂塔、黃崖紮營。
陳亨將朱棣送來的消息告訴軍中的將領:大寧城已經落入燕王之手,城中的家人都平安無事。
陳亨將朱棣統計的花名冊拿出來,遞給營州中護衛指揮使徐理與右護衛指揮陳文。
陳亨道:“如今,燕王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如果我們跟著劉真迴去攻打大寧,那麽我們的家人很可能會慘遭不測。”
徐理與陳文看著花名冊,一臉愁容。
“此戰,不管我們是贏還是輸,我們的家人都會麵臨生命危險。
如果打敗了燕王,燕王可能會惱羞成怒,屠殺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敗了,各位你們覺得,我們還能守護自己的家人嗎?”
陳亨的話重重地敲擊在諸位將領的心坎上,眾人相顧無言。
停頓了片刻,陳亨毅然決然地說道:“如今隻要一條路,可以保全我們及家人的性命?”
“什麽辦法?”徐理與陳文異口同聲,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那就是投靠燕王。”陳亨眼睛掃了眼諸將,又道:“我覺得,燕王順應天命,連番打敗朝廷大軍,足見燕軍實力。反正都是死,不如我們歸順燕王,興許還能有個更好的前途。”
徐理、陳文互相看了一眼,同時點頭道:“將軍此言正合我意。”
夜裏二更時分,陳亨帶領自己的軍隊,突襲了劉真帶領的另一路大軍。
在睡夢中,劉真匆忙起床,騎著馬單獨逃往廣寧。
陳亨帶領鬆亭關守軍,歸附燕王。
他是不是要王爺與他一同起兵?”
寧王妃張氏走進寧王朱權的寢殿,張口便問,關於燕王的事。
寢殿內,燈火通明,取暖燒的爐子中,火苗燒得正旺。
方才門口打開,吹來一陣寒風,橘紅色的火苗被吹得有些亂竄。
寧王朱權手握一卷書,心思卻不在書本上,聽到寧王妃的話,這才迴過頭來。
“四哥,倒沒說要讓我與他起兵,隻是要我幫他上一道折子,為他解釋和求情。”
“那王爺,你真的答應他了?”
寧王妃一臉擔憂,盯著朱權那白皙的麵龐。
她的王爺是如此的年輕,如此英俊瀟灑,可不要跟著燕王蹚渾水。
她不希望寧王跟著燕王造反作亂,隻希望一家人能在大寧平平安安地生活。
“本王,自然不能答應四哥這麽做。否則,皇帝一定認為,本王與四哥是一夥的。”
朱權輕輕地搖頭,看向自己的王妃:“愛妃,請放心,本王自有分寸。”
“王爺,不管你做什麽決定,臣妾都支持你。”寧王妃深情地看著寧王,“不過,王爺要三思而行,一定要為臣妾與咱們的孩子多想一想……”
“嗯,愛妃你放心,本王心中有數。”
寧王妃解下身上的狐皮披風,侍女接過披風,將披風掛了起來。
寧王妃走到朱權身旁,輕輕擁抱著她的王爺,依偎在朱權的懷裏。
“王爺,燕王打算在府裏住幾日?”
“他是本王的四哥,不管他想住幾日,本王都由著他。隻要他不提要本王與他一同起兵,本王就不趕他離開。”
寧王妃點點頭,緊緊摟著寧王。
房間裏的火爐在燃燒著,在寒冷的冬夜裏,橘紅色的火苗顯得格外溫暖。
往火爐裏又添加了幾塊柴火,竄起來的火苗被柴火擋住,火舌隻能圍繞著木柴的邊緣,慢慢灼燒著。
馬和放下夾火柴的鐵鉗,拎起一個燒水的水壺,放在火爐上。
完成了燕王朱棣交代的任務後,馬和以侍從的身份進入寧王府,服侍燕王的起居。
作為燕王的侍從,馬和與鄭海兩人可以自由出入寧王府,這是寧王默許的。
此時,鄭海也在燕王朱棣的房間裏,就站在朱棣的桌子跟前。
“殿下,今日前來拜見寧王的朵顏三衛,我在那六人中發現了一個騎射高手。”
鄭海向朱棣稟告,他相信朱棣對朵顏三衛很感興趣。
朱棣停下手中的毛筆,擱下筆,抬頭看向鄭海,微微一笑。
“朵顏三衛豈止一名高手,他們的鐵騎可是塞上的虎狼之師。若本王得到他們的支持,那大事可成。”
說完,朱棣明亮的眼睛卻微微黯淡了一些。
他歎了一口氣,又道:“隻是如今,聽他們的語氣,似乎並不看好本王。本王要得到他們的支持,隻怕是難上加難。”
鄭海微微點頭。
朵顏三衛的三位族長拜見寧王時,他們說得話,鄭海都聽到了。
朵顏三衛的族長對燕王的興趣寥寥,隻與寧王客套。
如果他們真的有想法,就會主動與燕王接觸。但從他們話語與神情來看,他們並沒有這方麵的打算。
昔日燕王出塞與北元大戰,在草原上是樹立起了燕王的赫赫威名,但同時,也與草原上的各蒙古部落結下了不小的仇怨。
“殿下,他們就是草原上的狼群,要想調動他們,隻能拿肉誘惑。隻要許給他們一定的好處,我相信,他們多少都會動心的。”
鄭海想了想,又繼續說道:“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隻要讓他們覺得有利可圖,他們一定會助殿下一臂之力。”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朱棣輕聲重複著鄭海的這句話。
“嗯,鄭海你說的沒錯,那本王就再寫一封信。明日你帶上我的信,去找他們商討一番,本王許你與他們談判。”
說完,朱棣再次拿起毛筆,筆尖點了點快要幹涸的硯台,在白紙上奮筆疾書。
馬和給硯台加了少許清水,在硯台上重新磨墨。
清水很快就與烏黑的墨水融合,被馬和攪拌均勻。
“三寶,本王吩咐你的事情,辦得如何?”
朱棣一邊寫信,一邊詢問馬和。
這次,他沒有直接叫馬和的名字,而是跟鄭海一樣,叫了馬和的小名。
“稟王爺,小的已經將消息告訴陳亨的家人,吩咐他的家奴前往鬆亭關傳遞消息。”
馬和一邊磨墨,一邊迴答:“此刻,消息應該已經傳到鬆亭關。小的料想,陳亨將軍正與劉真帶領大軍或許正在趕往大寧的路上。”
“嗯,本王相信,陳亨知道該怎麽做,我們靜待消息便是。”
朱棣將鬆亭關守軍家眷的花名冊交給陳亨,意思很明了,那就是讓陳亨想辦法將鬆亭關的守軍都說服,帶著他們向自己投降。
先前,陳亨就曾向朱棣表達過歸附的意思。之所以朱棣一直沒有答應陳亨,是因為朱棣想一舉拿下鬆亭關。
北上就永平,再取鬆亭關,而後出兵大寧,以雷霆之勢拿下大寧。這原本是朱棣的計劃,但因為將領們中途反對,朱棣不得已改道劉家口。
如今,結果反而更好。
奪了劉家口,又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來大寧城。再迴過頭來,他可以以大寧城的家眷為籌碼,爭取拿下鬆亭關的全部守軍。
這樣一來,反而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燕軍的傷亡很小,大寧方麵駐軍的傷亡也很小。
如果陳亨能夠順利地將鬆亭關的守軍都勸降過來,那麽,即便沒他有獲得朵顏三衛的支持,他軍隊的實力也大增。再對付李景隆,勝算會更大。
朱棣的心情大好,不一會兒,就又寫好了一封信。
此時。
收到燕王攻打大寧城的消息,駐守鬆亭關的劉真與陳亨一致同意,立即調兵趕迴大寧。
趕到半路,天黑了,劉真與陳亨帶領大軍隻能在亂塔、黃崖紮營。
陳亨將朱棣送來的消息告訴軍中的將領:大寧城已經落入燕王之手,城中的家人都平安無事。
陳亨將朱棣統計的花名冊拿出來,遞給營州中護衛指揮使徐理與右護衛指揮陳文。
陳亨道:“如今,燕王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如果我們跟著劉真迴去攻打大寧,那麽我們的家人很可能會慘遭不測。”
徐理與陳文看著花名冊,一臉愁容。
“此戰,不管我們是贏還是輸,我們的家人都會麵臨生命危險。
如果打敗了燕王,燕王可能會惱羞成怒,屠殺我們的家人;如果我們敗了,各位你們覺得,我們還能守護自己的家人嗎?”
陳亨的話重重地敲擊在諸位將領的心坎上,眾人相顧無言。
停頓了片刻,陳亨毅然決然地說道:“如今隻要一條路,可以保全我們及家人的性命?”
“什麽辦法?”徐理與陳文異口同聲,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那就是投靠燕王。”陳亨眼睛掃了眼諸將,又道:“我覺得,燕王順應天命,連番打敗朝廷大軍,足見燕軍實力。反正都是死,不如我們歸順燕王,興許還能有個更好的前途。”
徐理、陳文互相看了一眼,同時點頭道:“將軍此言正合我意。”
夜裏二更時分,陳亨帶領自己的軍隊,突襲了劉真帶領的另一路大軍。
在睡夢中,劉真匆忙起床,騎著馬單獨逃往廣寧。
陳亨帶領鬆亭關守軍,歸附燕王。